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困境与突破路径

时间:2022-05-22 19:3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困境表现为制度设计缺陷、政府干预与职教自身发展问题、招生制度问题、缺乏中高职衔接专项经费和缺乏中高职衔接质量审核评估制度;其突破路径为增加中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关系、放开职教招生政策,在出入口上实行“宽进严出”、建立中高职衔接专项经费制度和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审核制度。

关键词:衔接;制度困境;突破路径

一、中高职衔接的制度机制困境

(一)制度设计缺陷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从教育改革开放之初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教育制度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上,并没有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加以整体设计,更没有把中职与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统一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只是在“猫论”的大背景中,摸着石头前行,由此形成了现在的两列互相平行、完全割裂、相互封闭的中高职职教列车。从教育的可持续性上看都是终结性的断头教育;从教育的层次性上看,高职教育不是中职教育自然延伸的上一层级;从教育的功能性来看都是缺乏升学功能只有就业的单一功能。不论是最初设立的职业大学,还是后来大批的高职院校,都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与教材的选择等并没有与中职学校建立起恰当的衔接关系。二者在功能定位上存在重叠,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因此,我国中高职衔接不畅、无法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的现状是职业教育制度机制上的胎生性缺陷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观念上没有从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出发而把职业教育当作了终结性教育所致。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要形成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纲要》清楚地表述了“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真正战略意图”,就是要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才意识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问题出在了制度设计上。

(二)政府干预与职教自身发展问题

1.政府干预与职教市场问题

教育是为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任何国家的教育都要受控于政府,不受政府干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干预什么?怎么干预?干预的程度和范围?在计划体制时代,政府对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是一包到底的,什么都干预,教育中没有市场,改革开放后,教育市场不断发育,政府干预不断减少,现在政府完全放开就业不包分配交由市场了,公立职校的办学经费也不全包部分交由市场了,但招生权和培养中的人权、财权、物权还在政府手中,在教育市场的发育中,目前还是政府干预的多,占居着主导地位。

2.政府与职校

与经济改革前的政府办企业一样,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政府办教育、政府办职教的现象。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政府就是政府不是学校,特别是中央政府,功能和职责不分,该政府本职做的没有做好,比如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4%和简政放权等等,不该政府做的倒没少做,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目前,需要政府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给职校解套、放权,也就是解下套在职校头上的“紧箍咒”,下放本属于职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助力支持:有钱出钱、没钱给政策,一没钱、二没政策,那你就给职校与企业牵牵线搭搭桥,否则,在具体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对学校最好的做法是“少伸手”或“不伸手”,“无为”就是“有为”。

3.政府部门理顺管理关系

中高职衔接,首要的是管理中高职事务的教育行政机构的衔接。就目前而言,在教育部随高职高专处自2010年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力地促进了中职、高职管理层面的衔接。尽管在国家层面中职、高职已经走向统一管理,但是在地方层面上的中职、高职的管理还分属于职成处和高教处。由于中职和高职不同管理归属问题,不利于中职、高职的衔接。

(三)招生制度问题

一直以来,招生是政府干预教育市场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地方,招什么、招多少、怎么招都是政府说了算,我省高职招生方式都是尾随“高考” “中考”而行,招收普通高校及普通高中的落榜生,政府没有专职部门对中高职招考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沟通不畅;在录取评价机制上中高职没有采取学分互认、技能互认及教学融通,考试内容和方法依然传统单一,没有与职业技能衔接,一考定终生,致使现在的中高职招考依然是普通高校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形成,中高职衔接错位,中高职人才立交桥没有建立[2]。

(四)缺乏中高职衔接专项经费

中高职衔接从提出到现在若干年了,不管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从没有见到设立专项经费,中高职衔接涉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大事,从研究开发设计、试验试点到正式实施推行没有经费保障是万万不能的。

(五)缺乏中高职衔接质量审核评估制度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是说的多,做的少,研究设计的多,试验试点的少,尤其是在衔接质量审核评估上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关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

二、中高职衔接的突破路径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系统地解决,必须突破“就事论事”谈“衔接”的做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起衔接的机制。

(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增加中高职教育的开放性。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系统只有是开放的“耗散结构”,各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和“协同”,才能达到“协同运行”的状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存在和运行必然要遵循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只有在开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必须从宏观上的中职和高职教育子系统、微观上的中职和高职学校两个层面增加开放性。首先,中高职教育子系统需要增强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沟通与交流,在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特别是相关行业的互动中找准定位。其次,中高职教育子系统之间需要增强交流,各自在层次上准确定位,避免功能重叠、冲突。再次,具体中高职学校、专业之间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师资等方面的交流,避免学生从中职学校进入高职学校后学习上的“重复”或“断档”[3]。

(二)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关系

1.要转变政府职能,一是简政放权,注重宏观干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吸引等,能交给市场的就交给市场运行而不垄断,能放给职校的就让学校放手去干、去闯。

2.职校要自尊、自爱、自强,充分发挥潜能用好办学自主权。

3.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教育实行两级管理,对职教管理重心下移,并理顺政府部门内部各部门管理职能。

(三)放开职教招生政策,在出入口上实行“宽进严出”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专项经费制度

中高职衔接配套经费不足是制约中职、高职衔接的重要因素。在探索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确实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基于此,建议对中高职衔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这出自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论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比如,中高职衔接的院校应给出经费使用预算;二是审核专项经费使用的效率。这么做主要可以实现的两个目的:一是提升中、高职院校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积极性;二是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优化中高职衔接的外部环境,确保中高衔接项目高质量完成。

(五)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审核评价制度

1.中髙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审核主体应多元化

多元化的审核主体可以确保各方利益主体的意见得以体现,从而,兼顾到不同利益主体对中高职衔接中的利益诉求。建议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审核评价委员会的成员除中、高职院校的教师、校长、职教专家、职教评估专家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家长、企业代表、生涯指导教师以及其他人员。

2.中髙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审核内容应全面化

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审核内容应全面化,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投入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审核评价;(2)对中高职衔接教育成果的审核评价,比如,多少比例的学生完成了中高职衔接教育,多少比例的学生从事了预期的工作岗位等;(3)关注对“中高职衔接”实施过程的审核评价;(4)关注企业对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满意度;(5)关注学生对参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满意度等方面。

3.中髙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审核评价结果应效用化

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审核评价结果应形成报告,并反馈给各个职业院校,这就为中、高职院校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另一方面,可逐步考虑将审核评价结果公开化,这便可以成为公众关注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标签。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等.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05):69-73.

[2] 孙绍年,等. 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招考方式的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2012(12)下:30-31.

[3] 王琪,等. 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的理论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81-185.

推荐访问:衔接 路径 困境 突破 制度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