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价值提升的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

时间:2023-10-26 16:28: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在农业农村,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应立足于区域发展现状与特点,以补齐短板、放大比较优势为重点,持续统筹巩固脱贫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统筹产业转型升级与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新基建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和提升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生产价值、基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高品质生活价值、基于空间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的高颜值生态价值,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业农村;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3)02—0001—08[作者]张永丽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兰州 730070

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薄弱的环节(—2)。为此,2021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产业发展层次低等问题突出,推进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补短板强弱项,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建立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3—,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已经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并且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为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防止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在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2020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相关重点工作、政策举措、体制机制等进行了部署。2021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2年中央1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提出要通过建立动态返贫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不断完善返贫帮扶机制、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等措施,确保可持续脱贫。西部脱贫地区用好5年过渡期政策,通过强化风险防控建设、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等层面的建设,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

1.从建设层面完善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降低风险概率和损失

很大部分脱贫农户和边缘性群体依然存在着不稳定,脆弱性程度比较高6—”,抵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有限的问题,在乡村振兴阶段,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降低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冲击,就成为防返贫的重要措施。为此,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减轻农户教育和医疗负担。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险报销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加大对慢性病患者和大病患者群众的帮扶与救助力度,提高大病保險的报销比例;
完善农村医疗防疫体系,降低健康风险。其次,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定不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道路、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功能。再次,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完善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等工程体系,推进山、水、林、田、路一体化治理和建设,降低自然风险及损失。

2.从管理层面优化防返贫预警机制,加大返贫风险防范

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能更有效定位有可能陷入贫困的脆弱性群体,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减少政策成本(8),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是对贫困发生进行事先干预的重要保障。为此,首先,必须以贫困发生前预防为主,紧盯低收入群体、边缘性群体等脆弱性比较高的易返贫群体,构建农户脆弱性评价指标和生计脆弱监测系统,完善贫困动态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高脆弱性人群进行动态识别、重点监测和管理;
定期走访重点监测人群,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定期监测、及时预警。其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重大疾病、重大变故、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对容易引发返贫的风险类型、风险规模、风险强度进行及时监测、预警和防范。再次,建立高脆弱性家庭清单,重点关注高龄、独居、失能、孤寡、五保、单亲、大病等特殊家庭,并对特殊家庭实施社保兜底。此外,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他们是潜在的高脆弱性群体,应及早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

3.从发展层面加强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高脱贫稳定性

加强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高农户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是实现农户稳定脱贫的根本保证。为此,首先,应全面巩固精准扶贫在教育、健康、就业、培训等领域取得的成效,加强农户人力资本建设,这也是确保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根本。一是要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重点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二是继续加大培训和就业帮扶,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并通过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劳动就业水平。其次,加强社会资本建设,全面提升农户社会参与能力。社会资本作为个人与组织以及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加强相互联系与合作,推动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资本也是相对偏远山区农户最短缺的资源,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因此,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改善农户的社会网络结构,拓展农户的社会交流渠道,是提升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再次,可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巩固产业扶贫成效,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保障农户持续增收,全面促进特色优势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户增收。

二、促進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质量生产价值

经过多年的建设,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基地和产业体系已具雏形,种植业及养殖业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升,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新发展阶段,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1.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群化、信息化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狭小、细碎、分散,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进而影响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全面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就成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针对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的短板,必须全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加大“三变”改革力度,促进土地与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改善规模狭小的问题。二是要大力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农村的流动重组,形成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循环格局;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多个具有较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品牌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与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组织水平和效率。三是要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开发一批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小型实用机械和高端智能农业机械,进一步完善农机具购置和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

2.全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实现三次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为此,一是应以县域经济为桥头堡,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打造高水平县域经济,发挥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与县域比较优势有效结合,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打造完善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基本趋势,除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建设之外,还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农村建设,挖掘和提升农村生产经济价值。同时,大力促进城市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村土地、劳动等要素流动重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三次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要求以县城、村镇或者中心村庄为依托,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继而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3.大力推动有机、环保、绿色、健康特色农产品开发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城市消费结构升级,对有机、环保、绿色农产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西部地区依托本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一系列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大多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山地、丘陵地区或者高海拔地区,远离工业污染,绿色、有机、环保、健康,品质优越,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存在短板,市场占有率不足,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一是加大对有机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选用优质多产抗病作物新品种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提倡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使用机械节药技术,推广缓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同时利用物联网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二是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有机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为核心,健全品牌标准化生产;
以区域品牌为主体,建立区域品牌联动机制,并大力向国内、世界市场推广,以授权管理为抓手,构建品牌保护机制等。三是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与创新营销模式,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品牌赋能、产销一体化,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模式,鼓励农产品向中高端产业链延伸,培育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等。

三、促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升高品质生活价值

乡村是农村居民的家园,也是城镇的后花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10]。乡村独特的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赋予乡村生活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随着低碳、绿色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等生活理念不断得到认同和重视,乡村的生活价值得以重新审视。促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高品质生活价值,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自然风光绮丽,文化底蕴深厚,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和高品质生活价值提升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条件,西部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基于农村居民的乡村生活价值提升

乡村是农村居民世代居住的家园,建设美好家园,提升农村居民的乡村生活价值,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的生活条件,重点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定不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农村道路、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建成高效、便捷、通达、安全的基础设施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系统,更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为农村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生活差距,让农村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加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大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开发和利用,重视乡村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在保护中进一步开发,在开发中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特别是一些古老的村落,蕴含着沉淀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应该通过文旅融合等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三是重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的融合与协调发展。乡村是一个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环境生态于一体的复合体,三者的协调对于乡村生活价值提升有重大意义,应以生产发展、生活建设、生态优化的共融协调发展为落脚点,构建资源特征各异、产业特色突出、生活便捷的乡村群落体系,引导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走向个性化和特色化。

2.基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价值提升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需要寄托情怀、休养精神、调节身心,而乡村是城市的后花园,为城市居民创造了浓厚的乡村生活价值,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大这一价值的开发。一是保持优质独特的乡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避免用工业化的思维建设农村,最大可能保持乡村独特的生活风貌,比如秀美的田园风光,自然清新的环境,绿色环保、有机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让农村成为城市居民的心灵栖息地,吸引城市人来乡村居住、体验、休闲、康养。二是让农村成为城乡居民共建的宜居家园。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等,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投资、创业,共建美丽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点,全国各地不断兴起的市民农庄、养老基地、劳动教育基地,都为西部地区农村生活价值提升和生产价值提升提供了新的模式。

3.基于城鄉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康养价值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诉求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转向提高生活品质,康养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追求1)。我国西部地区应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发挥独特而丰富的乡村资源优势,从以下方面挖掘康养价值,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主要是通过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及高质量的中医药资源,实行医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提升康养价值。二是大力发展高原康养、山地康养和气候康养,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比如凉爽的气候资源,山脉交错纵横且景色多样、海拔适度的山地资源,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独特优势,为康养消费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康养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业康养,主要利用西部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优质的特色农产品,秉承有机绿色健康的宗旨,发挥多元、个性、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将现代农业与健康养生农业相结合,提升农业的潜在价值。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康养,主要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节会、展览、表演、文旅等形式,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其中,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放松身心的效果,挖掘康养价值。

四、优化乡村空间结构,提升高颜值生态价值

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空间发展的特点是:物流、信息、物资、文化、技术、产品向村镇集聚;
种植业、养殖业农业产业基地主要向河谷、川塬、缓坡地等地带集中;
农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镇及周边地区集聚,农村空间结构从分散走向聚集,在偏远山区大部分村庄开始空心化和凋敝,村庄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逐渐削弱。西部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顺应这一变化,科学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提升高颜值生态价值。

1.重塑乡村网络空间

以交通和信息网络为骨架,以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为广阔腹地的网络化空间结构。重新打造美丽生态环境系统、绿色高效的生产环境系统、便捷的农村人居环境系统,逐步形成以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圈层空间结构,在新的空间结构中发挥新功能、承载新价值,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绿色发展模式。

2.加快县城、集镇、中心村庄建设

引导县城、集镇、中心村庄发展成为工农互补、城乡互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非农产业体系,培育生态宜居的重要生活空间。推进以河谷、川塬、梯田、缓坡等地带为主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高水平、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康养农业产业体系。利用山坡地资源形成兼备生态价值与绿色发展的秸秆、燕麦、紫花苜蓿等草产业体系;
探索将现有的林地、草地、已经退耕的陡坡地,以及广阔的梁卯沟壑、荒山荒坡等作为重要的生态建设空间,加快生态恢复与再造,提升生态价值。

3.对不同乡镇、不同村庄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分类、定位与规划

对县城所在地及小城镇,应该加大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等一系列综合改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定居。对于交通和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好,具有特色产业开发基础和一定比较优势、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庄,进行重点建设、重点布局,大幅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现代农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吸纳偏远山区人口就近就业。对于偏远山区、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村庄,重点以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为主,不主张进行大范围、大规模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应大力推进这类村庄的人口通过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教育发展等措施,向城镇和中心村庄转移;
对于不能转移出去的人口,可探索通过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社保兜底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五、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5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网络型、产业升级、农业农村等五大领域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此为契机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内容。

第一,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引领,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县域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尽快实现西部地区县际通高速,提高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网络覆盖率。加快补齐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老旧管网及雨污分流改造,完善县城污泥处理、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彻底改善县城生活环境。加快县城产业园区水、电、路、房、网的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的能力。

第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加快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村水、电、林、田、路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农村电网稳固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和建设质量,实现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稳步推进产业路、旅游路、乡村路建设。完善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和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接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第三,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发展基础良好、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区域,率先加强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行政村宽带覆盖水平,加快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4G基站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动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数字金融在农村的普及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城乡共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胡凌啸,周应恒,提升小农竞争力:日本农业新政策的指向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8,(02).

[2]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来自贵州省的调研[J].中国人口科学,2021,(02).

[3]王婷,苏兆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演进脉络与发展创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06).

[4]卢黎歌,武星星.后扶貧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学理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02).

[5]高强,曾恒源,殷婧钰.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

[6]黄薇,保险政策与中国式减贫:经验、困局与路径优化[J].管理世界,2019,(01).

[7]刘倩,蒋金秀,杨星,等,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秦巴山区的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22,(02).

[8]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0,(08).

[9]姜松,黄庆华,曹峥林,中国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5,(04).

[10]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

[11]任宣羽,康养旅游:内涵解析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6,(11).

(责任编辑肖华堂)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三生西部地区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共产党员·下(2021年1期)2021-02-07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29期)2020-09-14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6期)2016-12-15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4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5年8期)2015-09-15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新课程·上旬(2015年3期)2015-06-03

推荐访问:西部地区 路径 现代化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