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的延续性影响:老年人旅游福祉发生的积极机制

时间:2023-10-21 18:32:02 来源:网友投稿

向科衡 吴茂英 王龙杰

[摘    要]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发生是一个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过程。已有关于老年人旅游福祉的研究大都基于需求框架和生命历程框架,少有学者从时间框架来探讨老年人旅游福祉的维度及发生机制。文章以25个老年受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记忆研究法提取其记忆中所包含的印记和行为延续性,通过记忆的触发点的截面分析解析印记和延续性心理与行为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的印记具有不同的印记动态作用机制,多重印记的关系将以需求满足、角色变化和情感认知3个链路触发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发生机制,其中,老年人旅游福祉维度包含宽恕、希望、利他和精神感悟等。该研究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研究的时间框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老年人积极养老旅游福祉的产品设计和自助服务提供现实对策依据。

[关键词]老年人旅游福祉;
积极老龄化;
印记;
延续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3)06-0090-15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6.012

引言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在未来持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这一数值还在持续攀升,预示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2]。深度老龄化不断冲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人口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冲击还深刻地反映在老年人个体层面:由于国内的老年人福祉建设项目与社会氛围尚未完备,老年人自身如何面对与适应老年生活、维护身心健康等问题日渐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指引了中国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发展。不过,政策落实及其具体成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相比之下,老年人自身积极的心态与认知应对显得至关重要[3-5]。一方面,从个体层面来看,老龄阶段并非是个人生命历程的一个断面,相反,从少年、青年、壮年再到老年时期,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连续的,身心的衰老也是层层累进的;
在此过程中,如若个人遭受着严重的心理与认知思想负担,那极有可能陷入消极养老的负面困境[6]。另一方面,老年人退休后有着大量闲暇时间,他们往往会寻求老龄同伴、消磨闲暇时间、丰富人生阅历,而参与旅游活动则成为他们重新“社会化”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其获取积极的生命体驗、重拾人生意义。由此,通过老年人参与旅游活动来推进积极老龄化,对于增进老年人福祉、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福祉是一种与治疗和治愈相关的感知,反映游客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评价[5]。不少研究探索了老龄化与老年人旅游福祉之间的关系[5-6],大致可以分为需求框架与生命历程框架两种研究进路。其中,需求框架下的研究主要探索老年人的异质性需求对积极老龄化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老年人过往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旅游体验和福祉的影响[5-7]。例如Wang等探索了儒家价值观、家庭角色连续性等因素对中国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影响[8]。生命历程框架下的研究,侧重于个人所根植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影响,例如社会政策、规范、实践、性别角色、权力层级等[9]。相关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的框架,探索了老年人早期生活阶段的家庭角色、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对于其通过旅游来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影响机制[10-11]。少量研究还将老年人与衰老、疾病和社会负担等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社会的负面问题[12]。总体来看,针对老龄化与老年人旅游福祉的研究,在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层面相对狭隘,较少有学者探究旅游活动在老年这一生命阶段的重要性,以及这种重要性如何随时间变化并影响老年人旅游福祉[13-14],更鲜少有文献从时间维度来分析老年人旅游对旅游福祉的动态影响[9]。

基于此,本研究引入两个暗含时间框架的理论,即印记理论与延续性理论,从老年人个体层面来探索老年人旅游福祉与积极老龄化的内在关联。其中,印记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行动主体的强烈影响,并指出印记的多重性、多源性[15-17],它为从情境依赖性与动态性视角来分析老年人过往经历对旅游福祉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延续性理论则强调事物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连续发生、持续变化的,正如个体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过程是连续整体的而非断面拼凑的过程。因此,延续性理论强调在正常老化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保留相同的信念、兴趣与行为[18],这为积极老龄化情境下老年人旅游福祉分析提供了一个连续性的视角[19]。由此,将印记理论所强调的时间断面与延续性理论所强调的时间连续性相整合,可以为分析老年人旅游福祉与积极老龄化提供一个时间视角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天然契合本文的两个核心研究问题:第一,老年人的印记与延续性行为与心理如何影响老年人旅游福祉;
第二,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内容框架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建构的。本文从印记与延续性心理与行为的时间分析框架来开展研究,能够为老年人积极调适心理、适应老年生活、拾取人生意义等积极老龄化提供对策支持与决策依据。

1 文献综述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老年人的旅游福祉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们建立积极心理品质、挖掘潜能、提升能力与素质,相关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维持群体或组织的活力等[20-21]。Pearce是将积极心理学与旅游研究相结合的开创者、集大成者,他与Filep一道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游客体验相关研究,并系统阐述了旅游研究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之处[22-23]。他们认为,旅游的非惯常环境能够为游客带来积极的个体情感体验,而个体通过非惯常环境下的压力释放、与惯常环境的暂时割裂,可以获得旅游疗愈,并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与幸福感[23]。特别地,旅游还被视为一场准自然实验的场景,它能够强化游客的积极人生体验、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并提升组织文化活力[20,24]。

积极心理学也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分析老年人旅游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25]。例如,Drolet和Yoon分析了老年人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可以获得长期的享乐体验,比如乐观、良好的家庭关系等,这些都可以改善幸福感[26];
Moal-Ulvoas则进一步验证了旅游所引发的积极情绪体验及其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影响[27]。众多研究中,积极心理学的PERMA(positive emotions, engagement, relationships, meaning,and achievement)模型(积极情绪、参与、关系、意义与成就),则为研究老年人旅游福祉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学者用其概念化老年人的旅游福祉[20,28]。

基于上述文献回顾,积极心理学与本文所探讨的老年人旅游福祉与积极老龄化议题较为契合,可以为探索老年人积极情绪(幸福、快乐、兴奋、满足、自豪与敬畏)影响旅游福祉的过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9]。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旅游)福祉的概念认知是有时间性的,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即老年人更偏好那些有历史感、深沉而隐秘的经历[30-31],这种经历往往与老年人过往的特殊生命历程相契合。当然,老年游客是一个异质性群体,他们对老龄化与旅游福祉的看法可能因个体经历、社会文化情境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5,32]。因此,有必要从老年人过往经历与老年旅游体验的动态交织关系视角,去理解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旅游福祉之间的关系,探索个体经历、生命轨迹、价值观和生活节奏等因素对旅游福祉的差异性影响[9],这也为本文探索老年人个体过往经历与积极老龄化、旅游福祉的关系,提供了研究机会。

1.2 印记

既有的老年人旅游研究,主要使用截面数据来探索老年人旅游福祉问题,即使有少数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也将研究周期缩减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时间节点[9]。老年人旅游福祉与积极老龄化的关系形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工具与研究视角,通过连贯立体的时间框架视角,则能从动态视角的过程来分析老年人旅游福祉与积极老龄化的关系[28]。具体到老年人旅游情境下,可以将老年人旅游福祉看成是老年人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流动情境互动的结果,旅游福祉也正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意义与个人价值追求[34]。

印记理论(imprinting theory),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人感受与体验的塑造,尤其是个体生活情境中的过往经历、重要事件等对个体行为模式和感受的影响[35]。这一理论隐含了时间视角,即个体过往的经历往往被储存为个人的记忆,为人们未来的行为烙上时间印记。最初,印记理论由组织行为学者提出,并用来探讨初创组织所根植的环境对组织存续的持续性影响与印记效果。印记理论包含敏感期、印记源、焦点主体和印记过程四大核心要素[36-38]:敏感期指行动主体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某种转变的时期;
印记源是对行动主体产生印记作用的环境性因素;
焦点主体,即行动主体,指受到外部环境印记作用的对象;
印记过程是印记形成的过程机制[39]。

印记是个体与环境互动而产生的影响,是个体在特定的、短暂的敏感期内,为了降低不确定性而形成与敏感期环境相匹配的内在特质,一旦印记形成,其会对个体产生持续性的影响[40]。当形成印记的敏感时期外部环境与行动主体所处的当下环境越匹配,印记的影响越强烈,否则,印记效应会衰减[41]。另外,印记理论大多被应用在创业研究领域,例如外出务工印记对创业选择的影响[42],外企工作经历对个体创业效能的内在影响[43],童年饥荒经历与个体创业机会选择[44]以及初次创业失败的印记效应与消除机制[45]。

总体而言,应用印记理论的旅游研究较少,仅有一篇文献探讨了酒店组织通过印记效应来发展师徒制、建立组织惯例[46]。鉴于印记理论与积极老龄化和老年人旅游福祉等研究场景的天然契合性,本文应用印记理论来探索老年人旅游福祉发生机制的时间框架及其前因,以揭示过往经历的印记与老年人旅游场景的互动过程,及其对旅游福祉的影响[47]。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印记研究往往侧重单一的印记,或是将印记看成是某个时间断面的孤立事件,很少注意到印记过程的延续性,相关分析也缺乏时间层面的整体性分析。为此,本文尝试结合延续性理论来探讨印记作用的动态性,为探讨老年人旅游福祉和积极老龄化提供整体性分析框架。

1.3 印记的延续性

如果说印记反映了外部环境对行动主体的持续性影响,那么,作为整合了时间与行为的分析框架,印记的延续性则为探索老年人旅游福祉和积极老龄化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思路。所谓延续性理论,是指个人从幼年、青年、中年向老年过渡的过程中,会保有相同的信念、兴趣与行为[18]。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在退休前就很抗拒使用电子产品和地图导航的话,当他退休时,就很大概率依然不擅长使用地图。延续性强调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延续性和内部一致性[19]。延续性既有可能来自行动主体的内部规范、偏好与信仰,也有可能来自外部的社会关系、环境变化等。为了应对不确定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个体倾向延续他们的过往经历,从而寻求内心信念与当下所处环境之间的匹配。简言之,个体倾向使用熟悉的方式在熟悉的地方与熟悉的人从事熟悉的事情[18]。例如,如果老年人在年轻时就高度依赖旅游团,那么,他在退休后會因为旅游自主性不足,而继续选择跟团游。

印记的延续性与旅游情境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但仅有少数旅游研究应用该理论来解释旅游现象。Lohmann和Danielsson通过延续性理论探讨德国老年人过去的经验是如何用来预测他们的旅游模式和行为[48]。Cuskelly和OBrien基于延续性理论证实了年轻的职业体育运动员在不能继续参加比赛的情况下,为了在熟悉的环境中保持他们的身份感、喜好和兴趣,转而成为该运动的志愿者[19]。更早的研究显示,延续性理论与角色的实证关系体现了老年人及其社会角色的变化。如老年人退休后,会丧失某些角色,但同时获得某些新角色,也有些角色会延续到老年[37,49]。本研究将延续性行为和心理纳入旅游与老年人福祉的发生机制的动态过程的要素进行分析。

1.4 理论框架整合设计

基于印记理论和延续性理论以及上述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老年人旅游与福祉的文献回顾[38,50],本研究整合印记理论和延续性理论,提供一个时间和行为框架来探索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发生机制(图1)。该框架突出了老年人旅游福祉发生机制的时间性、行为性和内在动态性。

2 研究方法

印记以个体记忆的形式来呈现,因此,本文适宜使用记忆研究法来探索老年人旅游福祉发生机制。该方法由Haug于1987年创立[51],他认为个体并非简单地模仿他人或扮演规定的社会角色。当个体在有限的社会空间寻求意义时就会积极创造自己,因此,记忆研究消除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区别[52]。首先,记忆研究法采用了阐释学的知识论,强调关注情境中的意义和主张解释需要的情境知识[53]。其次,记忆研究法把经验和理论放置于一种交互和相互批判的关系之中,产生解释性和自反性的知识[54]。

实施记忆研究法时,研究者通过受访者的记忆故事,来分析并建构出受访者过往印记对其当下行为的影响。运用记忆研究法时,需要着重关注受访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记忆及其细节,并揭示其对受访者身份认同和个体轨迹的影响[52]。研究者认为,记忆研究法有助于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达成共同感受,以此重新评价这些记忆片段对受访者的意义[53]。目前,记忆研究主要应用在性别化的身体及其实践[55-56]。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研究者连续3次参加杭州市老年人户外旅游社群,共邀约25位老年人受访者参与记忆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和我国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本研究的老年人为55岁至89岁。受访者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在本研究的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均衡,年龄分布平衡,月退休金占比最高的为2001~4000元;
在居住情况上,12%的老年人为独居;
退休前有旅游经历的占76%,退休后近3年旅游次数有1~3次的占比48%,7次以上的有12%;
在退休前工种性质上,事业编制和公务员分别占比24%和20%,其余职业分布均匀。因此,本研究在样本上覆盖了各项分类指标,确保了老年人样本的异质性。

本研究于2022年5月至7月进行数据收集。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研究者开展3次现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和过程如图2所示(以R6、R9为例)。图2展示了记忆研究的3个阶段:记忆产生、记忆分析、记忆整合和理论构建。在记忆产生阶段,主要的步骤为形成记忆研究样本,样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特征与主题相关,并选择触发源,触发源设计具体的事件或情节;
受访者撰写记忆,针对触发源进行描述并确保细节的丰富性[54]。在记忆分析阶段,即数据分析节点阶段,研究者根据描述记忆特征的行为顺序、角色关系和前后矛盾等记忆进行逐一考察,横断分析并比较受访者的记忆,寻找异同点、重复出现的主题,再邀请受访者返回记忆并根据文本分析和横断分析对记忆进行改写,增强自我意识感[54]。在记忆整合和理论构建阶段,研究者对转录稿和记忆出现的多个触发源的记忆进行对比和整合,阐明理论构想,不断修改。研究团队成员反复阅读和讨论,进行评价和反思[54]。

由于本研究访谈数据获取周期较长,因此记忆研究法共实施了3轮现场研究,受访者的现场记忆研究的触发点提纲围绕童年期、青年期和中年期等时期的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关注这些事件对退休前后旅游福祉变化的体验和认知。共收集受访者的记忆故事稿件共6万字,记忆访谈录音超过16小时,转写为文字访谈资料共8.2万字,数据分析到第21位受访者时达到饱和状态。数据分析方法按照记忆研究法的关键节点展开,分别为触发点、情节、行为、事件、矛盾、隐喻和结果[52],并通过ProcessOn软件进行编码和可视化展现。图2为对比多个触发源产生的样本记忆的交叉编码图示例。

为确保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对老年受访者进行了记忆撰写的培训,让受访者尽可能回忆细节和关键事件,但不要对记忆加入额外的解释。研究者告知受访者,本研究的文本和访谈数据不会透露給第三方,确保受访者的个人隐私。同时,无论是在建构过程还是发现过程中[52],记忆研究都具有高度的自反性,因此,本研究团队在评估和分析老年人受访者访谈数据和记忆数据中不断进行批判和反思,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 研究发现

3.1 印记影响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发生机制

运用记忆研究法,本文归纳了25个触发源,分别对其进行单独分析之后,邀请受访者进行二次回忆以作补充访谈,提炼每个叙事结构中的共同主题,随后进行母主题和子主题的查重和关系链路整理,按照密切关联、因果和部分归属3个关系进行主题排序,删除冗余和相似主题后,运用ProcessOn软件进行主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绘制(图3)。本研究共挖掘4个母主题和29个子主题。研究发现,通过反复比较和排查老年人的记忆触发源和二次回忆节点,不同的印记会形成动态过程,而多重的印记关系会对老年人的旅游福祉产生需求、角色和情感方面的相关影响,触发老年人的福祉感知机制。

不同的印记会形成不同的印记动态过程,进而产生不同的需求满足结果,受访者的旅游福祉则通过上述过程机制而产生。受访者R2、R5的记忆原稿数据和二次访谈内容体现了上述发生机制层面的内在机理。

“记忆里我一直是处于忙碌状态,跟普通事业单位的员工一样,朝九晚五,培养儿子成长、读书到工作,现在也在隔代带外孙。由于对儿子从小看管较严,我也很少带他出去旅行。丈夫是一名船员,退休前一个月只在家一天,所以我承担了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现在退休好几年了,参加过几次跟团游,但是觉得不过瘾。这几年我开始尝试户外旅游,比如露营、溯溪、徒步,我想把年轻时候没有尝试的都尝试一遍。现在可支配时间和收入都多了,我该为自己考虑一下了,感受退休后在旅途中的快乐和满足,从一个家庭操劳的角色转化到一个旅游者的角色,遇到更多的人,发生更多有趣的故事。”(R2,女,1960年出生,退休4年,退休前为事业单位职工)

“年轻时身体情况不太乐观,动了几次手术,手脚不便,到现在还有很多基础疾病缠身。之前也看了不少新闻报道的空难和自然灾害,所以退休前我去旅行的次数和频率都非常少。但是我的爱人是一个热衷于旅行的达人,四十几岁的时候,她带我去过内蒙古和新疆旅行。我印象特别深,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我至今还记得。退休后,我的生活一下子平静下来,我也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我的爱人一直鼓励我和她一起去旅行。我虽然对出行依然抱有畏惧心理,但在我爱人的支持下,我逐渐消除了对原来旅行安全的顾虑,想通过旅行重新定义我的退休生活。”(R5,男,1962年出生,退休3年,退休前为企业单位职工)

在记忆访谈中,上述两位受访者阐述了印记关联及其与日常生活需求满足的内在关系。不同的印记会形成不同的印记动态过程,进而产生不同的需求满足结果,受访者的旅游福祉则通过上述过程机制而产生。

在认知印记、能力印记和同辈印记对老年人旅游福祉发生机制层面上,受访者R3和R6的记忆数据和访谈材料证实了上述机制的发生链路。R3和R6分别通过认知印记和能力印记以及同辈印记阐释了旅游福祉的产生过程,R3对旅游的认知和旅游能力得到了拓展,而R6在退休前与老同事的交际和互动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同辈印记,同辈的户外旅游组织带动了R6的积极印记的产生。而他们也在旅游福祉感知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和退休后的发展方向,也凸显了印记叠加能让他们产生情感的积累,为下一次旅游福祉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45岁离婚,离婚没多久我就停止工作,自己给自己退休了。我承认我是一个女强人,全部投入到创业中,从小我就出生在经商家庭,我和前夫是包办婚姻形式,所以当我的女儿读完大学嫁出去后,我毅然决定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离婚是对两个人的释然和解放。年轻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旅行,我从单独旅行中能体会到潇洒和自如,退休后没几年遇到了疫情,国家对出入境的管理也较为严格,所以我开始在祖国大好河山有选择地进行探险旅行。年轻时候我有很多登山协会和户外运动协会的会友们,他们的户外旅游频次较高,而我那时候因为创业很少参与他们的活动,退休后我就和他们一起参加各种探险旅游。我逐渐体会到旅游能给人带来活力和希望,我能回答‘退休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获得什么等角色问题。”(R3,女,1963年出生,退休4年,退休前为自主创业者)

“我的工作是循规蹈矩的,退休前我在地理科学研究所工作,我非常擅长使用户外地图和地形图,所以每次参加户外旅游我都能发挥我的优势。退休后我也有一段时间感到无法适应,直到我之前同单位的老同事邀请我继续参加和组织各地户外旅游,我的优势又可以发挥出来了,在一些复杂地形和徒步路线上,我充分发挥了我的优势。”(R6,男,1957年出生,退休6年,退休前为事业编制)

除了个人印记、家庭印记、积极印记和消极印记外,组织印记、职业印记、童年印记、环境印记、二手印记和集体印记也会对老年人旅游福祉产生影响。受访者R4和R9的记忆和访谈数据体现了多重印记的关系与角色和需求、情感满足的内在关联。R4和R9展现了老年人旅游福祉的生产机制中职业印记、集体印记等多重印记的关系变化对角色和情感的变化的影响,童年印记会发生抵消,職业印记则会持续影响,环境印记和二手印记会中止,而集体印记和组织印记会叠加产生情感的补偿和互动。

“我是一名老师,我的工作可支配时间是较多的,我有寒暑假,但工作环境也相对较封闭。我出生的那段时间刚好为3年自然灾害时期,所以我后来的生活都非常节俭,休闲旅行的时间也是非常少,大部分时间我喜欢呆在家里看书,我也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性格比较内向。记得有一次单位组织去云南西双版纳旅行,我第一次对旅行打开了好奇心,感受到热带的愉悦和热情,我一下子对旅行产生了持续的兴趣和期待。我丈夫也很支持我走出去,我发现退休后的精神状态会下降,社交频次会逐步衰减,旅行能够改善退休后的角色的认知和转化。”(R4,女,1962年出生,退休3年,退休前为老师)

“我的工作本质上不存在退休,只要我的身体状态足够好,我可以一直工作下去。因为疫情的缘故,我所在的旅行社客源变少了,但他们鼓励我们这些老导游们继续发挥余热。我们老导游也有个微信群,经常给彼此推荐各种定制小团,我也非常愿意继续带团。在自己旅行的同时为团友们介绍不同的风景名胜,这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未知和精彩。我们几位退休的老导游也经常一起出游,我们有自己的联合基金和旅游路线,这让我们对退休后的角色产生了重新的定义,我们一直没有退休,一直‘茁壮成长中。”(R9,男,1959年出生,退休5年,退休前为导游)

综上所述,印记影响老年人旅游福祉的作用机制呈现出的以母主题为印记的动态过程和多重印记关系,通过动态过程和多重印记的作用,实现老年人的需求满足,并发生角色变化,最终完成情感认知(图3)。

3.2 延续性行为与心理对老年人旅游福祉影响的内在机制

通过分析25个受访者的记忆故事样本结构,以触发源的情节进行分类编码分析,最终形成两条老年人延续性行为与心理路径,可以揭示旅游福祉发生的内在机制。其中一条是由于过往经验和现实环境不匹配产生的较大差异的不连续路径,另外一条是过往经验和现实环境匹配后产生的差异较小的连续路径。老年人旅游福祉在延续性行为的影响下,会依次形成过渡期、保守期、适应期和确认期。

在第一条不连续路径上,受访者R1和R7通过记忆叙事框架和关键触发源的情节表述体现了该路径的内在作用机制。R1和R7在适应退休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不连续的路径作用,他们重构了自己的退休身份,并对原有的习惯和行为进行转换,挑战了之前未尝试的生活模式,在旅游福祉的源头和挖掘过程中经历了过渡期、保守期、适应期和确认期,最终在过往经验和现实环境不匹配的情境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积极老龄化方式。

“我一直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本来循规蹈矩地在厂里上班,按部就班地工作,有稳定的工资和福利,突然间就要在家休息。女儿已经嫁人,丈夫还有几年才能退休,我每天得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大段可支配时间,除了做繁琐的家务和日常生活的开支,我感觉生活乏味无趣。在退休前每年固定参加单位组织的两次团体旅游,当时一起出去旅行还是很有安全感的,但大家都退休了,都有自己的退休生活,我发现我还是没有规划好我的退休生活。在这样过了1年多(后),我终于决定要改变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节奏和退休前的完全不一致,我试着参加微信公众号组织的一些短途或长途旅行,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3个月出去长途旅行,并写1篇游记发布在马蜂窝上,我的退休旅游日记就正式开始了。我在旅行和写作中找到了属于我的角色和目标,不断挑战着原来的生活模式,我对自己的退休角色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和计划。”(R1,女,1963年出生,退休3年,退休前为工人)

“做了大半辈子公务员,在单位里管理几个部门十几号人,退休后突然陷入到一种无助的感觉,无法适应退休后的大片时间。以前互动最多的就是工作交流和下属的能力培养,现在每天只能面对枯燥乏味并且重复的生活。直到有几个也退休的老部下想让我组织一次返乡旅行,我才找到我退休后的重心和兴趣点。以往我都是以参与者(身份)参加团体旅行,这是我第一次组织旅行,大家一起叙叙旧,在旅途中聊聊往事,能够为自己退休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和设定新的目标。”(R7,男,1960年出生,退休5年,退休前为干部)

在第二条连续路径上,受访者R12和R15的记忆触发源和叙事节点凸显了延续性路径带来的旅游福祉作用和感知。R12和R15以活跃的旅游行为与心理作为延续性心理和行为的路径对旅游福祉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解释。在这条路径中,老年人有熟悉的技能并能延续到退休后。他们在退休后经历较短的过渡期后,快速进入适应期和确认期,角色的更迭和转化效率很高,积极保持兴趣的延续,构建活跃的人际关系,并具有明确的目标感。该路径强化了过往经验和现实环境的匹配程度,为老年人的旅游福祉的产生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我在羊毛衫厂工作了大半辈子,40多岁就买断工龄了。我一直高频地跟团旅游和自由行。虽然有基础疾病在身,但是我在旅游过程中能保持较好的精神和体力,身体的健康指标也在逐渐上升。工龄买断后,我拿着钱一部分买了保险,一部分作为投资,一部分拿来旅行。我不间断参加跟团和自由行,在自由行中组织老同事一起参与。我擅长查找线路和攻略规划,在一些户外旅游微信群中我也主动帮驴友们设计路线和攻略制作。年轻时候的旅游经历和技能让我在退休后持续发挥着作用。”(R12,女,1962年出生,退休8年,退休前为下岗工龄买断职工)

“我一直是摄影爱好者,家里的设备和镜头都很多,也在更新换代。退休前,我每年都会参加6~7次采风活动,给大家拍很多照片,我最擅长的是景物拍摄。退休后,我延续了我的摄影爱好,我开始使用运动相机Go pro进行户外拍摄。与我一起出行的同行者也有年轻的90后,他们对我的拍摄技术非常认可。退休后我参加了浮潜、岛屿探险等定制旅游,我的户外拍摄技能就体现出来了。平时翻看这些视频和照片,我很欣慰原来退休后的生活能如此丰富,特别是用我最擅长的摄影和摄像能记录同行人的精彩瞬间。”(R15,男,1961年出生,退休两年,退休前为企业职工)

图4展示了延续性行为与心理影响老年人旅游福祉的两种情景,也是印记延续性影响的体现,当印记作为过往经验与现实不匹配,受访者的保守期和适应期会延长,而当印记的延续性影响与现实环境匹配一致,受访者会进入快速的适应期和确认期,实现顺畅的印记的连续性作用。

3.3 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内容框架

本研究持续对比了25个受访者的记忆样本的触发源,并进行横截面分析,反复对比回忆录原稿和记忆修复后的文字稿,结合受访者在补充记忆的研究环节中所提供的代表性照片,提取相关隐喻并进行研究者反思。在合并和整合记忆情节、触发源和矛盾冲突等要素后,本研究最终提炼出展现老年人意义构建的老年人旅游福祉内容框架(图5)。图5显示了老年人受访者的旅游福祉的内容框架的4个维度,分别是宽恕、希望、利他和精神感悟,受访者R15、R12、R9和R3的代表性照片和回忆录原稿为上述4个旅游福祉维度提供了典型的依据(表2)。

R15在自身婚姻不幸福的情况下,通过旅游行为来完成对自身的宽恕和对他人的宽恕;
通过宽恕的心理调节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将焦点转移到户外团体旅游上,通过沉浸式体验来逐渐消除偏见和过去的伤痛,最后以宽恕的心理取向融入到积极老龄化中。

R12凸显了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希望维度。在面临退休后角色的转化和重构方面,R12通过在旅途中的细节和片段来展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R12以积极的情绪集合,抵抗过往和现实生活的压力源,进而实现正面积极的强化,最终通过延续性的信念和兴趣产生旅游福祉的希望维度。

R9则以旅途中的互帮互助来证实旅游福祉的利他维度。R9在探险旅游中所体现的技能和智慧带来的不仅是自身体力的调节和受益,更多的是团队其他成员的收益。R9在探险旅游中体会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让团队在旅行过程中产生共情,实现更加紧密的情感关系,不仅实现了探险旅游的价值共创,还通过个体的同理心让旅游的过程产生更多意义。利他维度是这些重要意义的源头,也是老年人旅游福祉中的重要内容维度之一。与R9有类似体验的老年人还有很多。

R3在代表性照片中展现了旅游福祉的精神神圣追求维度。作为独立旅行的热衷者,她喜欢自拍各种展现自我的照片,同时她也是一名忠实的佛教徒,在各种寺庙和宗教旅行中都留下她的影像。她在旅行过程中有着浓厚的神圣追求,有坚定的信念,在长期单独旅行中练就了她扎实的体力和精力。如R3的代表性照片所示,从小在城镇长大的她更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她所追求的精神神圣的状态在她的旅行照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而这种精神神圣维度触发了她对旅游福祉的现实目标建立和生活意义展现。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整合了印记理论和延续性理论,运用记忆研究法,探索印记的延续性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心理與行为影响机制,为老年人旅游福祉研究提供了时间性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基于印记过程与延续性理论的时间框架,能够有效揭示老年人旅游福祉是在其与旅游场景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而老年人多重来源的印记则通过需求满足、角色变化和情感认知等路径来实现;
老年人过往经历与当下环境是否匹配则会产生延续性和不延续性两条路径,这为解释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具体依据。最后,本文提炼了时间框架下老年人旅游福祉内容框架所包含的宽恕、希望、利他与精神感悟4个方面意义建构。

4.2 研究讨论

本研究关于印记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影响研究响应了已有关于印记研究的结论。张昆贤和陈晓蓉[57]提出了个体的技能性知识和经验性印记能够帮助个体在今后经历中获得独特的优势和经验性知识的观点。本文证实了老年人旅游的认知印记与能力印记能促使旅游福祉的发生,很好地支持了先前的研究。在老年人旅游福祉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了印记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多重印记效应,这与Marquis和Qiao关于个体因持续接触与印记相反的信息而导致印记衰退和减弱的研究结论一致[58],凸显了印记的动态作用过程。与此同时,个体也会接触到与过往印记一致的信息而激活和加强原有印记[17],从而强化老年人旅游福祉的感知。值得关注的是,在受访者记忆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个体的角色重构和认知能够激活或加强印记,这与Erlandsson等提出的印记内容相似的信息会使个体回想起产生印记的经历,促使个体按照特定的社会身份来利用印记的观点具有一致性[59]。但与Erlandsson等研究相比,本研究凸显了老年人受访者在处理不同来源印记过程中的自我能动性和主观性。

在延续性行为对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发生机制影响路径方面,研究团队发现延续性路径和不延续性路径两条路径。老年人在面对退休后的生活时会通过自我调节和规划,将退休视为保持社会联系的机会,同时避免退休的负面结果[8,60]。的确,退休并不是一种压力性的中断,而是一种保持某种生活时方式的机会[60]。Wang等认为退休是老年人持续轨迹中的重要生活过渡 [8]。本文发现老年人延续退休前的技能和熟悉的方式,通过旅游活动来实现退休后的角色适应和重构。过渡期是老年人延续旅游频次和活跃度并提升老年人旅游福祉的时间框架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些发现深化了已有退休过渡期的研究。延续性路径和不延续性的两条旅游福祉发生机制路径,证实了老年人与社会角色的(不)延续性,即老年人在旅游福祉发生机制的过程中,有些角色会丢失[37,49],有些角色会获得,或至少在质量上有所改变[61]。本研究关注老年人退休前后的心理变化,并发现其对福祉产生重要影响,有力证实了Atchley的观点,即个人对衰老的再行动可以通过检查心理变化来验证个人的习惯、偏好和联想[61],并通过实际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解释。

在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内容框架意义构建的维度上,本文提出的4个维度响应并拓展了现有的积极心理学模型对福祉的概念框架。其中,希望维度和利他维度,与PREMA框架中的P(积极情绪)、E(参与)和R(关系)相对应;
宽恕、精神感悟维度,则拓展了原先框架。宽恕是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已有的心理伤害的真实性,通过自我优势实现卓越的价值,拓宽了成长的内涵和体现;
而精神感悟扩展了现有学者对福祉概念化的维度[24],进一步挖掘了精神感悟作为自我实现或成长的原动力作用,进一步拓宽并应用了实现主义(eudaimonic)旅游福祉的意义和目的感。

4.3 研究贡献

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结合印记理论和延续性理论,本研究整合了印记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以及延续性理论在老年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优势,为探索老年人旅游和福祉的发生机制和意义内容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已有最新研究整合了延续性理论和具身理论,提出驱动、制约和刺激的过程,探讨了老年人在旅游行为中身心互动的内在机制[28]。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以时间框架的两种作用机制为出发点,即印记和延续性心理和行为,以印记生成、印记作用、连续性作用、福祉结果的动态性过程来构建了老年人旅游和福祉的发生机制,整合后的理论框架凸显了记忆作为时间观察框架的重要性,系统地展现了旅游、老龄化和福祉之间的联系。该理论框架证实了将老龄化及其与旅游福祉的关系视为动态过程的时间框架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在生命历程中与时间、地点和流动性的互动,不断产生不同的意义并完成个人追求[34],这有助于后续的老年人旅游福祉研究超越截面性的方法论,并克服以前的时间框架的局限性,对时间和意义有一个更加流动的看法[5]。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管理启示。首先,就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而言,针对养老旅游和退休角色的重构和调整的问题,政府应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咨询和养老生活规划的公共咨询服务的产品体系,让老年人能够积极主动应对老龄化和退休生活的规划;
其次,在团体旅游和个性化旅游定制上为老年人游客提供更多可视化的信息,通过视频等融媒体展现形式唤醒老年人过往经历的积极层面,提高老年人游客的预期旅游福祉;
最后,建立老年人旅游福祉的公共志愿者体系,培育老年人正确的养老旅游价值观和积极老龄化的世界观。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研究样本的局限。首先,虽然在研究初期已经按照覆盖样本的异质性进行目的性抽样,但依然无法覆盖更多个体特征的老年样本。其次,在记忆研究法的实施过程充满挑战:参加记忆研究的团体样本本身的异质性很难确保[54],要阐明引发记忆的主观上重要的事件和后来所写的该事件的记忆的关系,受访者所写的记忆在多大程度上能充分体现由当时事件引起的意义成为记忆研究流程上的局限,记忆研究法并没有直接触及预料到的、没有问题的或常规化的事件的记忆[52]。另外,记忆研究团队内部所产生的团体规范可能会影响记忆的产生和分析[52]。未来研究可进行多时间框架的纵向观察和验证,亦可通过纵向的时间维度,通过经验取样法等量化研究,比如跟踪老年人受访者多次旅游经历对福祉的影响,探索老年人旅游与福祉的动态变化和内在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虹, 于海波. 大健康时代旅游康养福祉与旅游康养产业创新[J]. 旅游学刊, 2022, 37(3):
10-12. [XU Hong, YU Haibo. Tourism well-being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well-being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big health era[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3):
1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规划[R/OL]. [2022-01-10]. http://www. gov. cn/xinwen/2019-11/21/content_5454347. htm. [Central Govern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ong-term Plan for Active Responding to the Aging Society[R/OL]. [2022-01-10]. http://www. gov. cn/xinwen/2019-11/21/content_5454347. htm.]

[3] 胡卉宇, 文吉, 林珊珊, 等. 未來时间洞察力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以成功老龄化群体为例[J]. 旅游学刊, 2021, 36(4):
31-45. [HU Huiyu, WEN Ji, LIN Shanshan,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travel inten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4):31-45.]

[4] 任明麗, 李群绩, 何建民. 身体状况还是积极心态?——关于中国老年家庭出游限制因素的经验分析[J]. 旅游学刊, 2018, 33(5):
26-43. [REN Mingli, LI Qunji, HE Jianmin. Physical condition or positive attitu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elderly Chinese families[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5):
26-43.]

[5] SMITH M, DIEKMANN A. Tourism and well-be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6:
1-13.

[6] WU M Y, PEARCE P. The rally experience:
Exploring motivation patterns of Australian Grey Nomads[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7, 6(4):
407-415.

[7] YI L, TONG Y, WU M Y, et al, Taking aging parents on holiday:
A social practi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2. DOI: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22114200.

[8] WANG W, YI L, WU M Y, et al. Examining Chinese adult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traveling with their paren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69:
422-433.

[9] LI T E, CHAN E T H. “With a young spirit, we will be young forever”:
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tourism and aging well in contemporary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86:
104345.

[10] HSU C H C, CAI L A, WONG K K F. A model of senior tourism motiv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
1262-1273.

[11] HUNG L W, KEMPEN G, DE VRIES N K.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academic and lay views of healthy aging[J]. Ageing & Society, 2010, 30(8):
1373-1391.

[12] FOSTER L, WALKER A. Gender and active aging in Europe[J].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13, 10(1):
3-10.

[13] DASHPER K, LI S N, HE M, et al. Ageing, volunteering and tourism:
An Asian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89:
103248.

[14] OUYANG Z, GURSOY D, CHEN K C. Its all about life:
Exploring the role of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s on attitudes toward a recurring hallmark event over tim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5:
99-111.

[15] STINCHCOMBE A. Organization-creating organizations[J]. Transaction, 1965, 2(2):
34-35.

[16] MCEVILY B, JAFFEE J, TORTORIELLO M. Not all bridging ties are equal:
Network imprinting and firm growth in the Nashville legal industry, 1933—1978[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2):
547-563.

[17] MARQUIS C, TILCSIK A. Imprinting:
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3, 7(1):
195-245.

[18] ATCHLEY R C. A continuity theory of normal aging[J]. The Gerontologist, 1989, 29(2):
183-190.

[19] CUSKELLY G, OBRIEN W. Changing roles:
Applying continuit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aying to volunteering in community sport[J].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2013, 13(1):
54-75.

[20] CSIKSZENTMIHALYI M, SELIGMAN M. Positive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21] GABLE S L, HAIDT J.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 9(2):
103-110.

[22] 吳茂英, PEARCE P. 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学刊, 2014, 29(2):
36-44. [WU Maoying, PEARCE P.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ourism studie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2):
36-44.]

[23] PEARCE P L, FILEP S, ROSS G. Tourists, Tourism and Well-being[M].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2011:
164-181.

[24] FILEP S, PEARCE P L.Tourist Experience and Fulfilment:
Insights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13:
1-15.

[25] FERRER J G, SANZ M F, FERRANDIS E D, et al. Social tourism and healthy ageing[J]. Lond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18(4):
297-307.

[26] DROLET A, YOON C. The Aging Consumer: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M]. London:
Routledge. 2011:
10-12.

[27] MOAL-ULVOAS G. Positive emotions and spirituality in older travel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6:
151-158.

[28] XIANG K, QIAO G. Exploring well-being outcomes and influenced mechanism of senior tourist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2, 25(6):
1-18.

[29] ZHOU P, WU M Y, FILEP S, et al. Exploring well-being outcomes at an iconic Chinese LGBT event:
A PERMA model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1, 40:
100905.

[30] HUANG K, PEARCE P L, WU M Y, et al. Tourists and Buddhist heritage sites[J]. Tourist Studies, 2019, 19(4):
549-568.

[31] CARSTENSEN L L, PASUPATHI M, MAYR U, et 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everyday life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4):
644-655.

[32] STENNER P, MCFARQUHAR T, BOWLING A. Older people and ‘active ageing[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1, 16(3):
467-477.

[33] HOLSTEIN M B, MINKLER M. Critical gerontology:
Reflec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M]// BERNARD M, SCHARF T.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geing Societies.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7:
13-26.

[34] LI T E, CHAN E T H. Diaspora tourism and well-being over life-cour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82:
102917.

[35] BERNARDI L, HUININK J, SETTERSTEN R A. The life course cube:
A tool for studying lives[J]. Advances in Life Course Research, 2019, 41:
100258.

[36] SNIHUR Y, ZOTT C. The genesis and metamorphosis of novelty imprints:
How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emerges in young ventur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20, 63(2):
554-583.

[37] CUMMING E, HENRY W E.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1:
20-22.

[38] MARQUIS C. The pressure of the past:
Network imprinting in intercorporate communiti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4):
655-689.

[39] SIMSEK Z, FOX B C, HEAVEY C. “Whats past is prologue” A framework,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imprint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41(1):
288-317.

[40] MATHIAS B D, WILLIAMS D W, SMITH A R. Entrepreneurial inception:
The role of imprinting in entrepreneurial ac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5, 30(1):
11-28.

[41] TILCSIK A. Imprint-environment fit and performance:
How organizational munificence at the time of hire affects subsequent job performanc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4, 59(4):
639-668.

[42] 周广肃, 谭华清, 李力行. 外出务工经历有益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吗?[J]. 经济学(季刊). 2017, 16(6):
793-814. [ZHOU Guangsu, TAN Huaqing, LI Lixing. Does migration experience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 China?[J]. China Economic (Quaterly). 2017, 16(6):
793-814.]

[43] 王戴黎. 外資企业工作经验与企业家创业活动[J]. 管理世界, 2014(10):
136-148. [WANG Daili. Foreign firm work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J]. Management World, 2014(10):
136-148.]

[44] 王永强, 罗守贵. 早年经历如何影响创业选择:
来自“大饥荒”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 37(12):
58-69. [WANG Yongqiang, LUO Shougui. How early experiences affect entrepreneurial choic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Great Famine”[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China, 2020, 37(12):
58-69.]

[45] 郑馨, 陈芸, 陆思茗, 等. 首次创业失败的烙印效应与消退机制[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5):
885-895; 926. [ZHENG Xin, CHEN Yun, LU Siming, et al. The stigma effect and fading mechanism of first venture failure[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22, 40(5):
885-895; 926]

[46] 曾国军, 李浩铭, 杨学儒. 烙印效应:
酒店如何通过师徒制发展组织操作常规[J]. 南开管理评论, 2020, 23(2):
75-84. [ZENG Guojun, LI Haoming, YANG Xueru. The branding effect:
How hotels develop organizational operating routines through mentoring and apprenticeship[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20, 23(2):
75-84.]

[47] NORDBAKKE S, SCHWANEN T. Well-being and mobilit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focusing on older people[J]. Mobilities, 2014, 9(1):
104-129.

[48] LOHMANN M, DANIELSSON J. Predicting travel patterns of senior citizens:
How the past may provide a key to the future[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1, 7(4):
357-366.

[49] BLAU Z S. Old Age in a Changing Society[M]. New York:
New Viewpoints, 1973:
251-252.

[50] 杨繁, 葛建华, 朱棣. 历史印记与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 管理学报, 2020, 17(5):
781-790. [YANG Fan, GE Jianhua, ZHU Di. Historical imprint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review and outlook[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 17(5):
781-790.]

[51] HAUG F. Female Sexualization:
A Collective Work of Memory[M]. NewYork:
Verso, 1987:
23-25.

[52] WILLIG C. 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taking part inextreme sports[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08, 13(5):
690-702.

[53] WU M Y, TONG Y, WALL G, et al. Culture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museums:
A social practice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87:
103130.

[54] CRAWFORD J, KIPPAX S, ONYX J, et al. Emotion and Gender:
Constructing Meaning from Memory[M]. Washingt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11-22.

[55] KOUTROULIS G. Soiled identity:
Memory-work narratives of menstruation[J]. Health, 2001, 5(2):
187-205.

[56] GILLIES V, HARDEN A, JOHNSON K, et al. Womens collective constructions of embodied practices through memory work:
Cartesian dualism in memories of sweating and pain[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3(1):
99-112.

[57] 张昆贤, 陈晓蓉. 谁在推动数字化?——一项基于高阶理论和烙印理论视角的经验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 42(10):
68-87. [ZHANG Kunxian, CHEN Xiaorong. Who is driving digitaliz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higher-order theory and branding theory perspectives[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1, 42(10):
68-87.]

[58] MARQUIS C, QIAO K. Waking from Maos dream:
Communist ideological imprint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in China[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20, 65(3):
795-830.

[59] ERLANDSSON A, BJ?RKLUND F, B?CKSTR?M M. Emotional reactions, perceived impact and perceived responsibility mediate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proportion dominance effect and in-group effect respectivel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5, 127:
1-14.

[60] QUICK H E, MOEN P. Gender, employment and retirement quality[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98, 3(1):
44.

[61] ATCHLEY R C. The Social Forces in Later Life[M]. Belmont:
Wadsworth Publication, 1972:
3-4.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家庭印记对返乡创客创业选择的增益机制研究”(22YJC63016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区域品牌化的文化地理过程、机制与再地化效应研究”(42201242)和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学科及学生发展扶持基金“乡村旅游企业家庭化经营与家庭福祉研究”(ZUPUC-2022-02HT)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向科衡(1987—),男,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E-mail:
keheng.xiang@connect.polyu.hk;
吴茂英(1984—),女,浙江缙云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与创新、乡村旅游、小微企业管理等,E-mail:
maoyingwu@zju.edu.cn,通讯作者;
王龙杰(1992—),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饮食地理、品牌地理与乡村旅游。

Abstract:
Active aging has been gaining greater attention in tourism research. There, however, are insufficient studies examining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most of which are based on a demand framework and a life course framework. Few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intrinsic framework of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from a temporal framework, and even fewer have analyzed the dynamic impacts of seniors tourism on tourism well-being from a temporal dimension. To bridge these research gaps,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imprinting theory and continuity theory, two theories with implicit temporal frameworks,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and active aging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imprinting theory emphasizes on temporal discontinuity, while the continuity theory s emphasizes on temporal continuity.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theories provides a tempo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well-being of seniors in tourism and active aging. This framework naturally fits the two cor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imprinting and continuity behaviors and psychology of older adults affect older adults tourism well-being and 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older adults tourism well-being over time.

Since imprinting i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memories, this study adopts a memory research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occurs and analyzes and constructs the influence of respondents past imprinting on their current behavior through their memory stor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First, the tempor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imprinting process and continuity theory can effectively reveal how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is generated during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ourism scenarios.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seniorsimprinting are influenced by the paths of need satisfaction, role change, and emotional cognition, etc. Different imprinting will form a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multiple imprinting relationships will have an impact on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The multiple imprinting relationships will have demand, role and emotion-related effects on seniors tourismwell-being and trigger the well-being perception mechanism. Second, the matching of seniors past experiences with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generates two paths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When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mismatches, a discontinuous path appears. Wh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re minimum, a continuous path occurs.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is sequentially shaped by continuum behaviors, which result in transition, conservative, adaptation, and confirmation periods. This provides a concrete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s of occurrence of tourism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Finally, after merging and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memory episodes, trigger sources, and conflict, this study finally distills 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that shows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ng the four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cluded in 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in the time frame, namely, forgiveness, hope, altruism, and spiritual awareness. This study provide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eniors well-being management.

Keywords: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 active aging; imprinting; continuity theory

[責任编辑:周小芳;
责任校对:郑    果]

猜你喜欢积极老龄化印记过去一年,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30年印记红岩春秋(2019年5期)2019-05-31幸福印记中国宝玉石(2017年4期)2017-09-12印记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7年8期)2017-09-05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29期)2016-12-23“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广西教育·C版(2016年5期)2016-07-04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16期)2016-06-29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新媒体时代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诉求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2015-07-13

推荐访问:延续性 福祉 印记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