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3-10-07 09:40:07 来源:网友投稿

蔡朋朋 李 祎 桑华超 蒋小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南京 210000)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力构建新世纪卓越医学生的重要保障[1]。新形势下医生的职业角色决定了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2]。医生的职业是拯救人的生命,其职业道德在社会运行中受到大众广泛的关注,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表现出的逆行而上、不畏生死、救死扶伤的医德精神,感染了全社会的人们。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健康中国”的时代旋律需要,也是新时代医学生自身成长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3]。医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阶段正是其职业道德体系塑造成型时期,是医德教育的起点和摇篮,直接影响着后续在医疗工作中的职业态度,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感知患者的疾苦,更好地履行医疗职责[1,4]。教育培养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成为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合格医务工作者。

1.1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医学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下,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重专业、轻道德、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5-6],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重点关注的是医学生专业成绩、科研业绩,而医德课程多数为纸上谈兵;在医院实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临床技能和考研、就业情况, 相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医德建设内涵匮乏。另外,第一课堂中的医德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法是现在普遍的授课方法,教师以课本医德内容为基础,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这种灌输式教学将医德教育转变为学习任务,难以联系临床实际、固化于心,忽略了医德塑造要化身于医疗职业过程中,因为医学生在以后的职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医德问题来源于临床医疗过程[7]。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维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课堂等新媒介,简单的课堂说教已经不能适应医德教育的要求,导致医德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脱节,有效性有待提高。

1.2 医学生医德培养氛围缺乏

医德是医生职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相关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医疗实践中,对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萌发于医者内心,依赖于医者自我道德约束,思想觉悟,成长于医疗工作的外部环境,调查表明73%的医学生认为社会环境是自身医德培养的重要因素[8]。目前,理论教学是多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主形式,枯燥的课堂学习,脱离医德实践过程,导致医德教育缺乏身临其境的成长环境,包括外部的“硬环境”和内心的“软环境”,无法与专业技能同步成长。同时,医德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包括社会发展、思想观念、技术进步等,医德教育方式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医德教育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得到更新与发展,使医德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1.3 社会发展对医学生医德冲击影响

医德归根到底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经济结构的变化也需要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待遇,也助长了拜金主义,功利化价值取向充斥着医学生的头脑,使部分医学生追求的自身价值超过了社会价值[9]。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导致部分医生过度依赖医疗技术结果,忽略了传统诊疗方式;另外,媒体对医疗事件的负面报道对大众舆论的引导,以及各种“伤医杀医”事件的影响,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偏离,所有这些决定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但医德的培养要具体落实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需要适宜的教育方法和培养环境。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积极探索实施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开拓育人培德的新思路,开创育德新方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尝试以第二课堂为育德载体,实践育德为主线,德才兼备为目标,努力构建“形式多样化、内容有机化、效果可视化”的第二课堂医德建设体系。积极推进其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笔者结合前期研究[10]及多年的高校教学和临床调研,认为实施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医德培养模式有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2.1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化,高效推动与素质教育相融合。

传统的医德理论学习,即第一课堂教学,老师讲授为主,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灌输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强调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内容抽象、形式单调、教师主导的特点。职业道德的塑造过程不仅是医者内心认知过程,更要在医疗实践中锤炼和发展,需要把医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职业行动互化,实现知行统一[11]。相对而言,第二课堂教学以全方位育人为宗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直接现实、形式多样、容易接受的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2-13]。

目前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组织了以第二课堂为主线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尝试和实施[14],但是其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具体的组织形式松散、实施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内容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笔者以提高医德质量为核心,以拥有育人培德功能的第二课堂为主体,构建育德培养新途径,具体框架详见表1。学生通过参加医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科普教育基地、临床实践、公益义诊、抗疫活动等具体案例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和情感,促使其转化为医务工作者内在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准则。事后进行医德评价,包括来自患者的直接评价和指导教师的间接评价,考核与评价依据职业道德构建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15], 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形式多样化等。同时,医院通过定期举行第二课堂育德座谈会、反馈会,使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医德问题进行解答和解决,不断提升自身医德修养。

表1 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引导下育德模式架构组成

2.2 第二课堂内涵丰富并且内容之间有机联系,为医德塑造提供良好微环境。

在医德教育层面上,建立在真实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运行发展是影响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16]。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不仅是在自我学习上,更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医务人员在处理与患者、社会利益关系时的行为习惯是其医德品质的外在表现[17]。

医学职业道德培养活动需要彼此存在内在联系、循序渐进。以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是对第一课堂良好的延伸与补充,能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体系,极大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实效,内容的连贯性与协调性是我院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源于对生命的敬仰和重视是他们对医德的最初理解,实习生通过参加“医德医风案例研讨会”,对医德理论内涵、医德规范和准则加深理解和认识,是临床实践中医德培养的第一步。同时要陶冶医学生的医德情感,通过第二课堂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培养,如医学生通过参加医德医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动,能够感知、理解和提炼其中的医德真谛,产生情感共鸣,继续心理升华为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医德情感,为良好的医德意志提供心理铺垫,因为提升医德认知, 坚定医德情感意志,是引发其医疗行为的主要原动力[18]。重视医疗专业人才德育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医德在实践中锤炼和升华,只有将医德情感意志应用到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才能固化内心的体验。

医学生通过“临床诊疗实践、公益义诊、爱心志愿者服务、抗疫新冠肺炎”等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医德的实践转化环节,使医德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最后,充分发挥考评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医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医德行为的外部及自我评价、反馈、修正,提高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及医德创新思维,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医德观。

2.3 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显著,有效扩展育德工作方式的全覆盖

“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14]。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应该根据学生专业、 学习阶段不同而不同,使各个阶段和层次的医德内容有序衔接,形成内在有机联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19]。2018年教育部提出高校教育要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切入点,树德才兼备、和谐发展之人[20]。职业道德的形成本身需要一个职业实践的过程,把医德修养的塑造与专业技能的积累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搭建育德实践平台,医学生按照医德原则进行伦理抉择、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分析医德实际问题并提高自身医德,在医疗服务实践中将外在的道德准则升华为实习生内心的道德责任感,使之成为其履行医德责任和义务的内在驱动力,培养自己固化于心的职业道德修养。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育德模式,遵循医德育人心理规律,内容生动、潜移默化,致力于挖掘出医德中永恒的价值因素,使医德理论和素养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是适合实际推广的一种医德培养模式。

2.4 第二课堂的现实和社会意义深远,成为新时代医德高效培养的有效方式

医德是固化于内心的医学职业素养、哲学思维能力, 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21],主要用于调整医生、患者及社会三方面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堂模式遵循医学生医德培养规律,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图1)。首先,第二课堂模式下的医德培养不仅利于医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同时医德与医术相辅相成,药王孙思邈提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仁爱之心,志存救济”,在医德精神指引下,有利于医术向着维护人类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推动医学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2]。其次,提高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践行良好的医德能更大程度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减少医患矛盾,使医患关系甚至社会关系和谐。再次,拥有很高的投入/产出比,对医生而言,第二课堂内容源于医疗实践中不同环节的有机结合和补充,而非刻意需要额外成本搭建;对患者而言,增加对医生的信任,利于疾病治疗,使医德培养获益最大化。第二课堂为中心的育德模式不仅覆盖了专业技术需求,还包含符合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道德诉求,突出人的社会及心理属性,更加符合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并且贯穿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成长过程,能够推动医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全民道德提升的实施。

图1 第二课堂育德模式的意义

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医德培养模式以塑造育德微环境为特征,以德才兼备为目标,锻炼伦理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在实践中塑造医德规范和习惯,提高医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成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路径[13,23]。各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开展,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设计,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不断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水平。如何对第二课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专项考核与评估,进而精准量化医学人才道德培养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更多后续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蔡朋朋:撰写论文;李祎:指导、修改论文;桑华超:查阅文献;蒋小猛:设计论文

猜你喜欢育德医德第二课堂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师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1-01-18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20年13期)2020-12-29第二课堂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年11期)2019-01-17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推荐访问:职业道德 培养模式 第二课堂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