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3-09-22 1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妮娜

[摘要]随着全球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相较于传统产业政策,现代产业政策逐步体现出新的特点,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是对传统产业政策的弥补、整改和创新。考察与掌握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及时转变产业政策、推进经济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现代产业学院要求院校与招聘企业将共同培育、互惠互利、团结合作和共享资源作为教学宗旨。从全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现代产业院校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065-03

在全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引领院校专业配置的合理化,促使院校在传授基础知识时积极丰富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激励其学习热忱与自觉创新的具体方法。但院校依据校企合作的方法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拓宽院校专业配置的目标及特质,加强院校培育人才的举措,具有较强引导性。尽管有些院校已着手进行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并获取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助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这已成为院校当下要解决的难题。

一、高职院校全球化的价值与本质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与高职教育全球化

高等教育全球化是鉴于大众对知识普遍性的跨国认可,高职教育是将技术与运用作为重心的高等教育类别。对比知识来讲,技术能够在各国之间、全球领域内赢得普遍认可与开展大范围的沟通。所以,高职教育本身拥有全球化的一种特性,高职院校也要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激流中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高职教育全球化指的是高职院校根据全球认可的课程规范,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育具备全球化思维与全球领域内通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种多维度而又完备的教育体系,重点培育相关人才,使其与人才招聘标准更为切合。

(二)高职教育全球化的本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每个国家在高新科技的运用方面相互借鉴和交流。从其内涵出发,高职教育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主权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合作、发展的过程。就本质而言,高职教育全球化是高职教育在各个国家之间依照市场准则展开的有效整合,是凭借市场这只隐藏的手来完成资源的配备;从其根源出发,高职教育全球化经过了从寻求掌控政治到追求经济效益的变化。当前,推进各国参与到高职教育全球化激流中的原始动机是其根本利益。据资料得知,新西兰、美国的服务型教育成交额已变成本国第4与第5的外贸产业,外贸教育的成交量较为可观。然而,高职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足点是不同的,前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后者是期望利用高职教育全球化的机遇,实现提高本国教育水平、培育全球化优秀人才的目标。两者之间的本质不同,导致全球化与本国化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非常突出。

二、全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现状

(一)院校定位不准确

定位服务对象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对象指的是接受教育对象与招聘单位,“两张皮”的现象是高职院校整改的难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定位及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较为模糊,所以对职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较低。招聘企业受到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重点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只有较少时间或根本没有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而高职院校受到教学考核、维持教学秩序等工作内容的限制,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出现了学生不爱学习、教师不受爱戴、学校管理两头难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存在的招生难、培养人才难、就业难等问题,是由院校定位模糊导致的。从最初办学的目标与院校教育方针层面而言,理论上表明教学宗旨,却忽略培育专业对口人才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多层次技术培训中,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教育相关部门与院校管理层要因势利导,培育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精确院校定位,这是校企协同办学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二)合作机制不完善

院校与企业是合作伙伴关系,是鉴于共同利益而成立的,所以院校与企业合作后要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落实培养人才计划。但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不够密切,学生经常出现缺少实际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实际执行能力不能得到提升,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影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是发展的机遇,既是企业培育所需人才的渠道,又是院校创办现代产业的教学举措,两者可以实现双赢的合作局面,将高职院校变成专业人才的储备阵地。然而当前对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创办方式来讲,校企的合作从方式到内容都较为单调,缺少更进一步的合作方法,限制了产教结合、人才运输的渠道,不能有效实现院校作为人才基地的价值。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校企的深度合作,以相关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办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校企之间的交流,高职教育脱离国有、行业机构,导致双方合作的根基逐步淡化、消失,需要重建校企之间的联系,而适合国内市场的合作机制尚在摸索过程中。

(三)合作体制不健全

产学结合是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的新方式,为产业院校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发展机会,但是招聘企业与院校的管理方式、部门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异,随着这种教育方式的蓬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触发了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规章政策、学院部门、学院管理等多层次的冲突,假如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必然会制约现代产业学院的深层次发展与管理,阻碍了院校与企业的进一步协作。校企的团结合作要在各类政府部门之间产生合力,当前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大多是教育部门制定,少量政策由其他部门制定,而校企合作的实现要通过财政、税务、科技等诸多部门,相关政策经常因缺少各机构的大力支持而得不到推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导致高职院校不能适用有关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或者会造成资金的流失与审查的困难。产业学院的建立、整合等基本问题缺少精准的计划,学院整体资产的认定、清算等有关问题也缺乏详细的运行指南。校企之间关于学院的经营大多是立足于合作,而簽订的合同限定有限,大多着眼于学院机构的管理、运营的方法、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在运转中不能作为独立的法人存在,在出现较大争议事件或合同中未尽事宜时,通常会产生相互较量的情况,导致产业学院不能持久发展。

(四)缺乏专业职业教师

从之前高职的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企业基层实践工作的经历,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教学,精力多放在对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这种教学方法对探究类知识或基础性知识是适用的,但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是不适用的,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企业基层的实践经验,才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与职业技术的培养。现代产业院校刚建立时,面对的是各类专业教师的缺乏、高质量师资队伍的筹建,采用以往聘用毕业生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形成问题的循环体系,要敢于创新。怎样招聘人才、留住人才是校企合作需要思考的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教师是直接的传授者,然而学院教师的法律主体地位较为模糊,问题焦点是来源于企业的教师身份如何精准定位;在产业学院教师的录用方面学院是否具有自由选择权,是否为了满足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产业学院教师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利用何种方法获得求助等。

三、全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策略

(一)院校精准定位方向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目的要与地区产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而非故步自封或随波逐流。高职院校要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精准定位需要技术服务的地区创新产业链,对其进行整体化、体系化、重组化等综合性的专业筹划。相关政策中指出其方针是依据服务的需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完善教育资源布置、改革人才培育结构、转变教育方式、推动教育与行业的联合发展。院校教育与企业产业的有效结合创新要依靠高速运行的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撑。然而,它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精准定位办校的方向是要通过详尽的科学考察与专家验证。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鉴于产业市场的日趋兴盛,凭借高职院校的专业亮点,合理定位培育人才的机制,构建密切衔接创新产业链的体制,真正实现人才对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价值。现代产业学院的精准定位是提高院校教学成效与完善部门结构的切入点,也是实现校企深入合作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锻炼能力的方法,校企要以人才为重心进行各种工作。企业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试验机会,院校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变动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使人才的培育更符合企业产业的具体需求。因此,校企要联合创建完整、科学的合作体系。院校要购进企业的先进技能,依据产业实情、企业对课程的要求开展整体的归纳,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或将高技术员工安置到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试验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产业学院建设的有效手段,其方式是多元化的,为保证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质与教学效果,可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校企合作方式以及落实人才培养的政策。将校企引导方式、资源共享方式、技术宣扬方式、岗位负责制方式、校企共培方式等都融入产业学院的教学中,实现校企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优化法律法规体制

尽管相关部门重视推广产教结合的方式,但从当前的法律法规来看,还不能全方位地论述混合所有制的定义,对校企共建的、混合所有制的产业学院,在如何选取与运用哪种建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转体制方面,尚未提供切实有效、合理科学的借鉴方法。所以,相关部门要适时颁发适用于混合所有制的法律法规,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了解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相应的法律主体、应用体制、利益分配与检查体制等内容。通常来讲,要确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现代产业学院的法人地位;从管理体制来讲,要确立相关利益人员的联合管理政策和管理方向;对运转体制来讲,要确立校企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行政联系;对相关产教结合项目的试点企业要设置减免税款的制度,对进行产业学院建设的高职院校要实施资金帮助等;将有关单位与社会公众对学院的捐赠在税前进行扣除,优化高职院校的实践保险机制,优化学生的实践安全、劳动保护机制。

(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才培育的标准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符。怎样将企业技能人才招聘为院校教师、创新教师双聘政策、建立校企通用的实践场地、改革人才培育方式,这是高职院校解决教师招聘的有效手段。依靠现代产业学院,探求校企人才双向奔赴的体制,创建灵活的聘用机制,让企业业绩精英和优秀管理、技能人才到院校任职。在人才的培育政策、教学设置等方面要以人为本,增强教师的专业培训,设置校企实践工作岗位。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研究、培训等,把现代化产业学院打造成培育教师的摇篮。校企管理层要共同讲课、协同引导、督促教师进步,以此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校企将学习、工作、科学三种因素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全方位提升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育现代化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开启了培育人才的开端,从产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探究本地区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客观探究产业转型后岗位水平的提高、培育人才定位上升等要素,以地区的企业产业所需为发展方向,以学生高质量从业为引向、以长远发展为方针,实现联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视角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既能保障最大限度地运用院校教学资源,又能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促使市场经济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触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多单位的联合努力,才能使这种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符合全球经济因素、他国产业制度的现状、发展方向与本国市场经济环境的转变,要思考其与国内相关政策的有效结合,产业学院的建设要遵从公平、均衡的原则,将发展创新作为核心,促进产业提升效率与扩大规模,促使产业院校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丹.高职院校建构现代会计产业学院的模式与路径[J].上海商业,2022(2):92-94.

[2]洪欣平.高职院校构建现代英语教育产业学院的逻辑与路径:基于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J].林區教学,2021(6):85-87.

[3]陶红,左芬,徐文梁,等.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生成、困境审视与推进策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2):40-43,82.

猜你喜欢建设路径全球化高职院校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领导文萃(2017年13期)2017-07-13“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当代县域经济(2017年6期)2017-06-06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避免情绪化世界知识(2001年18期)2001-09-28

推荐访问:全球化 视角 路径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