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LED新型电光源)专业为例

时间:2023-09-18 10:04: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亦南 王北一 颜钰婷 吴杏麟 李垠韬

(1.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2.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卡加延省 土格加劳市;
3.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4.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马来西亚 马六甲)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积极加快智能制造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出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中国制造2025》[1]《“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迈向高质量发展,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将会更受重视并日渐增强。人才作为社会发展创新力中最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毫无疑问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部分。

广东省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最早开设LED新型电光源专业的学校之一,应用电子技术(LED新型电光源)专业(以下简称“LED专业”)肩负着培养LED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的训练,不能很好地解决LED人才培养供给侧与LED产业发展需求侧不能完全匹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学校教学内容却明显滞后,专业建设中产教研融合不够深入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依托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应用电子技术(LED新型电光源)专业建设,经费360万元,与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光电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光电学院”)。其中,学校提供价值200万元的设备,广东祥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新公司”)提供面积5 840 m2的场地和价值500万元的设备,共建LED检测中心;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职业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职教联盟”)提供相关行业资源,结合光电学院“双精准”目标培养LED专业工匠型人才。

2.1 精准对接光电产业发展需求,多元共建混合所有制光电学院

光电学院作为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的有效平台和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其具有特征如下:

图1 光电学院组织架构

(1)混合所有制的组织形态:光电学院呈现出校企多元主体、多种资本混合而成的教育实体特征,其面向新型电光源产业服务,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职业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

(2)多元共建的办学体制:光电学院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和祥新公司合作,提供设备、资金、场地等共建而成,并引入职教联盟作为资源平台投入工程项目、技术数据、行业发展信息等,形成多元共建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3)多元共管的运行机制:光电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机制,理事会成员包括来自参与共建的主体、其他高校和相关企业行业的专家,负责光电学院的顶层设计规划。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光电学院的运行与管理,形成多元共管的运行机制。

(4)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光电学院成立“产、学、研”管理机构,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出台人才培养、师资培育、实训基地、技术研发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2.2 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标准,校企共建“三心三模三课”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

LED专业构建基于光电学院产教融合的“三心三模三课”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其中,“三心”指企业实践中心、LED创新中心、一体化教学中心;
“三模”指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和以赛促学三模式;
“三课”指岗位课程、专业课程、创新课程。其目标是依托光电学院的三个教学平台,在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的指导下,采用三种现场教学的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系统、分阶段地引入不同技术含量的LED新型电光源技术知识,实现校企精准对接光电产业岗位需求的工匠型人才培养。企业实践中心由企业的品质部、生产部、事业部组成,承担岗位课程(以岗位实践为主的课程);
一体化教学中心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承担专业课程(以面授为主要授课形式的课程);
LED创新中心则由工程部、研发部、竞赛室组成,承担创新课(以兴趣小组和竞赛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

图2 基于光电学院产教融合的“三心三模三课”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

2.3 精准对接光电产业岗位需求,产教融合共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如图3所示,借助职教联盟平台的优质资源,引入LED企业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并对各个岗位群的行动能力进行剥离重构,形成与岗位精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图3 精准对接光电行业岗位需求的LED专业课程体系

2.4 以平台项目为引领,协同育人构建“三元互长”成长路径

如图4所示,以“LED应用与产品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引领,将学校的专业教师、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和院系的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共参与、共成长。通过教师进研发、工程师进教学、学生进项目的“三进”,将教学、研发、学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后形成教师、工程师、学生“三元互长”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LED教学团队已是名副其实的“双师”队伍,12位专任教师有8位被企业聘为技术工程师,14名企业工程师成为学校兼职教师。

图4 教师、工程师、学生“三元互长”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2.5 基于产学研路径,精准培养工匠型人才

把工匠精神嵌入LED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利用多方资源及多项举措营造浓厚的产学研氛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LED专业通过光电学院的产、学、研的相互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路径如图5所示[3]。

图5 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3.1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仍有待完善

当前国家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越发重视。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层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但是目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仍有待完善,难以对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统筹运转机制和组织保障,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期间显著成效不足。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时仍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就业率方面。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只是一种获取劳动力的方式。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学校侧重于理论教学,而不重视技能培训,企业则注重技能培训而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情况。当前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未能平衡各方的利益,工作开展时间不固定,导致校企合作运行不畅。

3.2 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

一方面,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标准仅限于以往的培养惯例,高职院校教师对现有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法再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创新会对课程变革、教材更新以及教师薪资变动等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的改革创新意愿一般比高职院校的变革意愿更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地方产业结构转型,企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持续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高职院校难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实施策划以及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所以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标准差距容易拉大,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出现。长此以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越发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也就难以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再者,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往往滞后于产业布局调整及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难以满足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如果人才培养标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职业教育发展便难有突破,继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更困难。

3.3 缺乏实施精准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的合作载体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虽然推进“建校入企”相关工作,校企积极共建产业学院,但是未能有效整合校企的优势资源,搭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训、实习的环境和条件;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典型或前沿的工程项目案例,以及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的模式未能打通,不利于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因而产生校企难以精准培养人才的问题。二是尚未协调好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相关政策难以真正具有可行性。

以LED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应当依据“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企业对LED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面向现代新型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从事LED应用产品研发、LED封装工艺研发、LED产品检测、LED照明设计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该领域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4]。在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LED专业积极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并将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到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1 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强化新型管理与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新组织形式,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建设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从开始的顶岗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逐渐演变为如今的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为了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而打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管理运营平台,在产业学院管理运营期间,校企合作双方必须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企业强化参与培养的力度,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方面,应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更多企业了解国家政策,认识到深化产教融合给校企双方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要理顺产业学院的运营逻辑,有效推动校企产业学院运作,促使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参与培养的力度,并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发展。

4.2 建立健全组织治理结构,打造校企合作共生运行模式

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正引导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的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一,在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创新的逻辑基础上,将行业企业纳入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架构,建立健全组织治理结构。第二,进一步营造共生环境并提升多元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组织结构创新中的重要引导作用,提供有效的互动协同促进校企合作共生运行机制的构建[5]。第三,针对这种运行机制,要构建符合校企双方利益诉求的合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双方角色定位,强化校企合作共生机制双主体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以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形成多元化合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4.3 统筹校企优质资源整合,优化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加强及鼓励政、校、行、企多方的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校企合作双方的优质资源,通过将高职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习实训资源相结合,搭建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新平台,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及企业招聘需求的变化,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管理等进行动态调整,并同步调整教育改革方案,增强企业深入参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促使企业积极提供校企合作所需的企业资源,支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外,地方政府应做好区域政、校、行、企多方资源的统筹,有计划地组织地方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帮助地方企业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

4.4 保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性,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同体

以往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久有效,是新时代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现阶段为了确保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坚持校企合作的同时,要构建具有长效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双方深化人才培养交流工作,明确社会企业现阶段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二是积极加强及鼓励政、校、行、企多方的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的优质资源,建立多元化服务功能价值纽带联结,面向企业战略、业务、人才、文化四个核心需求,持续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保障校企合作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适应新时代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及新政策,积极落实“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校企合作理念开展工作,构建开放与合作的职业教育生态圈,不断深入探索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同体,为地方产业转型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LED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必须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深入推动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的“双线”融合。一是创新职业教育组织治理结构,构建合作共生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校企优质资源互补,支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使工匠精神教育渗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企业而言,企业能提早介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助力,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对高校而言,通过产业学院能够与企业、行业实现联动合作,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当前,以工匠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灵活调整,推动LED专业工匠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成熟,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工匠校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1期)2022-06-13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学院掠影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5期)2016-06-05西行学院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5年2期)2015-01-30

推荐访问:工匠 为例 广东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