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端鼓腔民间艺术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2-05-30 1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承载着湖区重大文化信息,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本文在分析微山湖端鼓腔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端鼓腔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挑战,如传承人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并分别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教育部门的引领作用、创新端鼓腔曲目和借力节庆活动宣传端鼓腔等方面提出端鼓腔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一、微山湖端鼓腔的旅游价值

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它是一种综合了民间音乐、舞蹈、剪纸、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说唱艺术。端鼓腔承载着湖区重大文化信息,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的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端鼓腔是微山湖区渔民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端鼓腔丰富的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参与端鼓腔的演出活动,不仅是游客度假、消遣、游玩的良好选择,而且通过参与端鼓腔活动,游客还可以从自然、人文、生活、生产、民俗和艺术等方面感悟微山湖独有的文化魅力。

二、微山湖端鼓腔发展历程

端鼓腔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乡人傩”,起源于唐代的陕西,在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十分盛行;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清咸丰元年至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51-1899年),在微山湖广泛流传。以前,端鼓腔的传承的唯一方式是“口传心授”,致使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不多。《微山县志》对端鼓腔的起源、形式、曲调等作了简单概述。1993年由张海萍先生撰文记载的有关端鼓腔的谱例是一本较为完整、细致的谱例。微山县文化馆的陈炎先生根据端鼓戏的曲调和舞蹈劳动创作改编的表演唱《渔家乐》,参加山东省1958年的跃进歌舞会演,受到热烈欢迎。1966-1967年,端鼓腔被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遭到严重破坏,传唱被禁,传承人受到迫害,端鼓腔一度被禁演,直到20世纪80年代,端鼓腔才恢复起来。进入21世纪后,微山县组织专家对端鼓腔进行收集、整理、改编,《说唱微山湖》在山东省2000年曲艺汇演中获二等奖。2006年12月30日,微山湖端鼓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2007年,在昭阳街道办事处及爱湖村委会和端鼓腔传承人杨成兴的共同努力下,杨氏端鼓腔剧团在昭阳街道爱湖村成立,目前共有成员14人。2011年5月23日,端鼓腔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2013年时还成功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微山县将《端鼓腔》书籍编撰出版工作列为2014年工作重点之一,目前该书已完成并由微山县文化局出版。2018年,在文化部刚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中,端鼓腔传承人杨成兴也在其中。

三、端鼓腔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

端鼓腔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近年来,政府和传承人在端鼓腔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端鼓腔发展与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传承人缺乏

端鼓腔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继承人,年轻人失去了对端鼓腔的兴趣,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出去打工,没有继承人就面临失传。通过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大一学生(这些同学均来自微山地区)的调查,调查的30名学生中只有1人听说过端鼓腔,这位同学恰好在微山昭阳上中学,但涉及端鼓腔的其他相关内容也是一无所知,其他的29人都没有听说过。

(二)资金困难

资金缺乏是当前端鼓腔传承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剧团的成员均是当地的百姓,他们需要养家糊口,端鼓腔的表演也只是他们节假日的活动,虽然也有商业演出,但相对较少,所得的盈利不足以维持剧团的发展。

(三)劇团之间的矛盾

2007年,在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和建新村分别成立了杨氏端鼓剧团和沈氏端鼓剧团,团长分别是杨成兴和沈加如,两个剧团的成员师出同门,如今关系却不是十分融洽,由于知识水平所限,剧团成员还没能上升到顾全保护端鼓腔这个“大局”的高度。

四、微山湖端鼓腔民间艺术旅游资源的保护、传承策略

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端鼓腔的旅游价值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掘端鼓腔的文化内涵,将以“端鼓腔”为代表的湖区文化与旅游、观光、餐饮一起融入现代化的产业链中,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前的迫切问题。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端鼓腔民间艺术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端鼓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政府要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整合旅游资源,制定旅游发展总纲,建立端鼓腔与微山湖特色美食、湖区观光及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湖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模式,在加大政府对端鼓腔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一些社会活动吸引社会资金,为端鼓腔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端鼓腔的创新发展方面来说,也需要通过政府的引介,组织专家与端鼓腔传承人共同努力,创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的端鼓腔新曲目。

(二)发挥教育部门引领作用

从前,“口传心授”是端鼓腔传承方式,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今天,应当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引领作用,将端鼓腔引进课堂,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使端鼓腔代代相传。在端鼓腔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微山实验中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编写了校本课程《端鼓腔》,通过每周一节课普及端鼓腔知识,并与组织端鼓腔社团双轨并行,拓展和提升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价值。端鼓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传承、保护端鼓腔这一文化旅游资源,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当前,微山县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将端鼓腔引入课堂,教育部门应积极协调,学习微山实验中学的经验,建立端鼓腔实验基地,从孩子抓起,普及端鼓腔知识,是当前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不断创新曲目

端鼓腔旅游资源的保护、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近年来,传承人杨成兴与专家们对端鼓腔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2010年12月,杨成兴表演的“展鼓”在山东省第六届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其中,“荷花出水朵朵鲜,荷花爱藕藕爱莲,荷花爱藕生莲子,藕爱荷花万万年……”通俗易懂,颂扬了湖区人民幸福的新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娱乐和教育作用。传承人创作的“十九大精神传四方”唱词,把十九大精神融入端鼓腔中。当前,为了更好地传承,街道每年都组织开展端鼓腔培训活动,端鼓腔传承人都会去现场授课。

(四)借力节庆活动宣传端鼓腔

在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的广场上,每逢春节,杨氏端鼓腔剧团的演员们手持羊皮鼓,边舞边唱,《张郎休妻》《唐僧取经》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观看。让“端鼓腔”最大限度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文化和旅游互促共赢,是端鼓腔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昭阳街道开展的“美丽非遗迎新春 端鼓声声过大年”免费非遗大餐,不仅丰富了湖区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还有利于普及端鼓腔知识,宣传非遗文化。目前,以“端鼓腔”为代表的湖区文化将与旅游、观光、餐饮一起进入现代化的产业链中,端鼓腔也已经走出山东,远赴湖南、湖北参加演出。

五、结语

端鼓腔旅游资源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要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部门就要协调一致,共同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案,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既要发挥教育部门的引领作用,又要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既要发挥“局内人”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局外人”的积极参与。端鼓腔是湖区人民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理应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因此,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使其走出湖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不同民族的人民带来快乐,是端鼓腔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民间艺术 旅游资源 传承 保护 研究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