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在中堂

时间:2022-05-30 10:48:01 来源:网友投稿

在人们的印象和经验中,森严壁垒的深宫大院,往往隐藏着太多的谜团,比如皇家的故宫。它们血腥、阴森、冰冷,拒人千里之外,是封闭的化身,专制的象征,充斥着太多的阴谋,弥漫着权力的阴影,而民间的乔家大院却不是。当我流连在同样是威严高大,宛如城堡的乔家大院中,审视着富丽堂皇的斗拱飞檐、石刻砖雕,听取关于大院的历史和传说,原有的对深宫大院的经验和感觉被彻底地粉碎了,触摸到的却是乔家大院的温馨和开放,体会到乔家大院对文化的尊重,对信义的追求和对美好人性的弘扬。

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始成今日的规模。漫步其间,大院里两块牌匾,引起了我的注目:一块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亲笔书写的“仁周义溥”;另一块是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牌匾因为经历了风雨的打磨,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乔家的宽容和善、扶危济困的口碑,却仍耸立在人们心中。当年的“在中堂”里,女仆只有成年已婚的老妈子,没有未出嫁的小丫环。她们的佣金丰厚,人格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年老的佣仆,乔家将他们供养起来,愿意回家的,每年还给些许退休金。乔家每天在门外拴上三头牛,谁家要用,牵去,傍晚送还就是了。乡邻如有困难,像有病无钱请医求药的,家境不好、过不了年的,只要在乔家门前央告几声,便可以得到一笔施舍。如遇灾年,“在中堂”还要开仓济赈,瘟疫流行则要发放药物。

就是这样,乔家的六代人,在晋中大地上营建富丽堂皇大院的同时,二百年间,也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断地营建着另一种意义的大院。正是这后一种大院,才使得乔家大院,在我的心中,变得高耸、完美和永恒。否则的话,只有一个建筑学意义上的大院,一个青砖碧瓦组合的世界,将是多么的单调和冰冷。

乔家对待女佣和乡邻是如此的宽容、和善,而对待家庭成员,却家规很严。“在中堂”从开始发家时起,便订立了一些家规家法,如“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以约束子弟,维护家族尊严。在当时,有钱人家大都有三妻四妾,乔家几代人,却没有一个纳妾的。人称“义财主”的乔映霞,与婚后移情别恋的妻子离异后一直未娶。老三乔映霄,妻子被匪徒绑票而惨遭毒手后,也终身没有再娶。老四乔映奎,太太只生一女,他只是过继个侄子为自己顶立门户。乔家大院还兴办私塾,高薪延聘教师,因此乔家的子弟,大都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大约处于民国时期的第六代乔家兄弟中,共有20人,其中11名大学生,获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1人。所以,当“富不过三代”像一条铁律,成为许多贵胄之家挥之不去的心头隐痛时,而乔家大院却能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经六代,家资万贯,人丁兴旺,福运久长,摆脱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呀!如果不是“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也许乔家大院在历史的长河中还会走得更远更远!

从乔家大院中走出,真让人一步一回首!乔家大院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冲击。不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回望乔家大院大门,高大顶楼的正中悬挂着的一幅匾额,为山西巡抚受慈禧面谕后所赠送,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琅环即琅环福地,乃传说中神仙的洞府。慈禧将这块匾赐给乔家,真是“皇恩浩荡”,意思是要把“福”播种在乔家的“在中堂”里。可是,谁是乔家大院真正的播福人?乔家延续了二百年、六代人的福祉,福从何来?福又在哪里?还是大院里的几幅诸如“蓄道德而能文章”、“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乐善好施”等等对联和匾额,道破了天机。这些对联和匾额,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家大院的希望和追求,二百年间,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营生之道、治家方略和处世哲学,一代代乔家子弟,才创造“海内最富”煌煌伟业。可谓“福在中堂”,只因“义在中堂”、“义在心里”。

(宋书林,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邳州市教研室教研员。)

推荐访问:中堂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