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朱熹及其理学遗迹考

时间:2022-05-30 10:44:01 来源:网友投稿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史·朱熹传》载:朱熹“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①。建之崇安,系宋代闽北建州(南宋时升为建宁府)辖下的崇安县,即今之武夷山市,为中国东南自然形胜与文化名山武夷山之所在。从《朱熹年谱》看,朱熹徙居建阳考亭系晚年之事,此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渡过的,在这里他博览群书,成家立业;他倡建社仓,减少民间疾苦;他营建精舍,读书论道,聚众讲学,与武夷山结下了密切的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相关的文物史迹。本篇就武夷山朱熹及其理学主要遗迹予以考论(图见彩版三),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 刘子羽神道碑

该碑全称为“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立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

碑文为朱熹撰书,由当时著名学者张栻篆额,全文长达3725字,碑面已有小部分损坏、尚存3200多字,是现存朱熹撰书碑刻中内容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碑刻。碑材为花岗岩,圆首长方形,通高3.7米,宽1.46米,座高0.23米,厚0.1米。原来竖立在五夫镇拱辰山蟹坑刘子羽墓前,于1981年移至武夷宫中山堂珍藏。

碑文志铭的墓主刘子羽,崇安五夫里人,是南宋名臣和抗金名将,朱熹父朱松之友。碑文主要记载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较之《宋史·刘子羽传》更为详尽。碑文亦述:“熹之先人晚从公游,相好也,不幸属疾,寓书以家事为寄,公恻然怜之,收教熹如子侄,故熹自幼得拜公左右,然已不及见公履戎开府时事,公又未尝以其功伐语人,独见其居家接人,孝有乐易,开心见诚,豁然无纤芥滞吝意,好贤乐善,轻财喜施,于姻亲旧故贫病困厄之际,尤孜孜焉”。《宋史·刘子羽传》亦称:“吏部郎朱松以子熹托子羽,子羽与弟子 笃教之,异时卒为大儒云”②;说明朱松生前托孤于子羽,受到刘氏弟兄鼎力相助。朱松托孤和朱熹受教的还有崇安名儒刘子 、刘勉之、胡宪等人,俱见《宋史》列传,兹列于下:

刘子 ,号屏山先生,传云:“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交相得,每见,讲学外无杂言。它所与游,皆海内知名士,而期以任重致远者,惟新安朱熹而已。初熹父松且死,以熹托子 。及熹请益,子 告以《易》之‘不远复’三言,俾佩之终身,熹后卒为儒宗”③。

刘勉之,号白水先生,传云:“其友朱松卒,属以后事,且戒其子熹受学。勉之经理其家,而诲熹如子侄。熹之得道,自勉之始”④。

胡宪,号籍溪先生,传云:“松将没,属其子熹受学于宪与勉之、子 。熹自谓从三君子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⑤。

以刘子羽神道碑文与《宋史》记载相映证,少年朱熹受到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刘子 、刘勉之、胡宪诸人的器重和教育,得益匪浅。刘、胡诸人俱是武夷山一带的大族和名士,处世气节、为人品德和学问造诣,俱对朱熹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能够长期居家生活于武夷山,而且成长为理学大师,实有深厚之渊源。

二. 读书讲学遗址

1.紫阳书堂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是刘子羽为朱熹建造的居室。地处群峰叠翠的屏山脚下,碧波荡漾的潭溪之滨,环境清幽,气侯宜人。此事载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录:“初,文公之父韦斋疾革,手自为书,以家事属少傅。韦斋殁,文公年十四,少傅为筑室于其里,俾奉母居焉。少傅手书与白水刘致中云:‘于绯侯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⑥。朱熹《名堂室记》亦谓:紫阳书室之名缘于祖籍地紫阳山,“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尝有隐君子居焉。今其上有老子祠。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而乐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书室者记得其印章,盖其意至未尝一日忘归也。既而卒,不能归,将殁,始命其孤熹来居潭溪之上,今三十年矣。贫病苟活,既不能返其故乡,又不能大其阖门以奉先祀。然不敢忘先君之志,敬以印章的刻篆其所居之厅事,庶几所谓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者,后世犹有考焉”;“堂傍两夹室,暇日默坐读书其间,名其左曰敬斋,右曰义斋。盖熹尝读易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而未知其所以用力之方也。乃读之庸,见其所论修道之教,而必以戒,谨恐惧为始,然后得夫所以持教之本;又读大学,见其所论明德之序,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然后得夫所以明义之端。既而观夫二者之功,一动一静,交相为用,又有合乎周子太极之论,然后又知天下之理,幽明巨细,远近深浅,无不贯乎一者,乐而玩之,固足以终吾身而不献,又何暇乎外慕哉?⑦”

这些记载说明,朱松、朱熹父子生平皆贫困,经常怀念故乡风物。少年朱熹在父亲过世家境陷入潦倒之时,受到刘子羽的资助,在武夷山附近五夫里建造了住宅,居室之名是为了纪念祖籍地婺源的紫阳山得名。住宅有堂有室,是朱熹读书的理想之处,在此读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孜孜不倦,为日后之大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紫阳书堂经历代修建,于民国初年毁于兵燹,仅存遗址。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紫阳楼,占地551平方米,建筑面积654平方米,仿宋代建筑风格,构体为歇山顶的闽北民居格式,内中的厅、堂、室、斋、轩基本格局遵循朱熹自撰的《名堂室记》,厅堂左室为“敬斋”,取怀念之父朱松(号韦斋)之意;右室为“义斋”,为恭迎父辈和接待来访学友的下榻之所。朱熹重礼仪,曾两度在紫阳楼迎迓延平之师李侗和浙江学者吕祖谦,在义斋留下互相论道的胜迹。后堂命名为“晦堂”,深寓恩师刘子 谆谆教诲的修身道理。堂前高悬一副朱熹手书的恩师赠联:“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意即应遵循古训:韬晦深藏,敛性修身,潜心苦读,创业成才。横匾“不远复”是朱熹手书恩师所赠的“三字符”(符意即格言),表达了迷途不远之时,即应回复知返的儒家修养方法。赠联和赠匾都成了朱熹一生遵循的座右铭,而恩师为朱熹择取的表字就叫“仲晦”,“晦”的深意镌于堂匾,使朱熹一生铭刻在心。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65岁的老年朱熹受谗于奸佞之臣,被迫辞拜五夫家祠,南迁建阳考亭,但他仍时刻心系五夫,还恋恋不忘这处旧居,他在《怀潭溪旧居》诗里写道:“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⑧。

2. 武夷精舍遗址

座落于武夷山风景区隐屏峰下,是朱熹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诗序》记其事:“直屏下两麓相抱之中,西南向为屋三间者,仁智堂也。堂左右两室:左曰‘隐求’,以待栖息;右曰‘止宿’,以延宾友。左麓之外,复前引而右抱,中又自为一坞,因累石以门之,而命曰‘石门之坞’。别为屋,其中以俟学者之群居,而取‘学记相观而善’之义,命之曰‘观善之斋’。石门之西少南又为屋,以居道流,取道书《真诰》中语,命之曰‘寒栖之馆’。直观善前山之巅为亭,回望大隐屏最正且尽,取杜子美诗语,名以‘晚对’。其东出山背临溪水,因故基为亭,取胡公语,名以‘铁笛’,说具本诗注中。寒栖之外,乃植援到樊,以断两麓之口,掩以柴扉,而以武精舍之匾揭焉”⑨。

此后朱熹就在此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曾经名噪一时的理学家,如蔡元定、游九言、刘 、黄干、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李方子、叶味道等人都受业于朱熹门下。在南宋时期,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东南的文化名山,被称为“道南理窟”。时人韩元吉《武夷精舍记》称道:朱熹“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而且“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乐悉为元晦之私也”⑩。

南宋末,武夷精舍经扩建后改名为紫阳书院。元时毁于兵燹。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改称“朱文公祠”。清康熙年间,朝廷赐予“学达性天”的匾额,再加创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文化大革命”中正堂拆除改建礼堂,后仅存两庑偏舍,破损不堪。2000年在原址重建“武夷书院”。

三. 五夫社仓遗迹

五夫社仓,座落在崇安五夫里籍溪坊(今五夫镇兴贤街)之凤凰巷内。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朱熹首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因社仓之址座落在崇安县五夫里,因而得名。邑人为了纪念先贤朱熹这个惠民善举,遂又称之为朱子社仓。五夫社仓竣工后,朱熹曾亲撰《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一文,追溯并记述创建社仓的缘由。其文略曰: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闽北一带水旱频仍,饿殍满道,但是州县官仓和地方富豪囤粮居奇,不肯救济灾民,境内“动相贼杀,以至挺变”,再次酝酿着事变的危机。当时,朱熹正在崇安居住,面对满日疮痍,他不忍坐视,于是劝说崇安五夫里富户发藏粟,继而诸县衙开仓,赊赈灾民。并提请建立社仓制度,先后三次上书建州知府,陈述州县官仓之弊,各述建立社仓的好处。认为州县官仓“为法太密,使吏之避事畏法者,视民之殍而不肯发,往往全其封 递相付授,至或累数十年不訾省,一旦甚不获已,然后发之,则已化为浮埃聚坏而不可食矣”。而“山谷细民无盖藏之积”,青黄不接时要出加倍利息,向豪强地主借贷粮食,使官仓置于无用之地。因此,他主张在乡村里就地设仓,“既舒民之急又得易新以藏。”凡是要借贷粮食的农民,都由官府就地借给,农民出十分之二的轻息,不愿借贷的,决不勉强,若遇饥荒,要减轻利息,甚至全免,“予以惠活鳏寡,塞祸乱源,甚大惠也”。

乾道七年(1171年),建州知府批准了朱熹的建议,在崇安五夫建筑社仓,“命以钱六万助其役”,于是“鸠工度材”,“仓之庶事,细大各有程,可久而不坏矣”。厥后不久,崇安县境增扩社仓凡十七所。淳熙八年(1181年)农历十一月已亥日,朱熹奏事延和殿,条陈七事,其四请颁行社仓条约于诸路。农历十二月宋王朝以朱熹社仓法下于诸路。朱熹倡导的社仓制度,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不啻是一种改良措施,对暂时缓和阶级矛盾和封建统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社仓历代重修不缀,因而保存完好。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光绪十五年,由朱熹裔孙乡绅朱敬熙主其事。社仓大门外的匾额为“五夫社仓”四个砖雕大字,上款为“光绪已丑仲夏吉立”,下款为“花翎郎中朱敬熙建”。大门内为院落,供挑粮者歇脚休息,约30余平方米。二门匾额为“朱子社仓”四个砖雕大字,上下款分别为“光绪乙丑仲夏”和“裔孙朱敬熙建”。二门内即为粮仓,左右并列仓廒,可容存粮六七十万千,两侧仓廒之中有宽敝通道,便于农民粜粮俗时过秤记账。仓廒后面设有仓管人员宿舍。社仓面积约1400余平方米。社仓的廒禀仍为五夫镇粮站存粮之用。

除上述主要者,朱熹及其理学在武夷山的遗迹还有屏山书院,兴贤书院,朱子巷等等,如今皆列入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理学研究的学术园地和海内外游客向慕的胜境。故当代学者蔡尚思有评价说:“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注释: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二十九,第12751~12770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 《宋史》卷三百七十,第11504~1150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③ 同上书卷四百三十四,第12871~12872页。

④ 同上书卷四百五十九,第13462~13463页。

⑤ 同上书卷四百五十九,第13463~13465页。

⑥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⑦ 《朱子全集》《名堂室记》,引自武夷山朱吉普研究中心编《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⑧ 《朱文公全集》卷九,引自同上书第161页。

⑨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之十·五曲,方志出版社,1997年。

⑩ a.同上书第304~305页。

b.《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七,引自《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167~169页。

c.民国《崇安县新志》卷十·政治

(责任编辑:渊 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武夷山 朱熹 理学 遗迹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