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美学系统中乐器配乐的沟通功能研究

时间:2022-05-27 12: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电影配乐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功能型美学设置,经历了从单纯的背景艺术到纯熟的技术型表现方式,再到逐步融入电影的情节和表现力系统而内化为一种强势的美学功能符号,它已经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美学功能系统,而且这种独立性和超越性日益明显而稳定。本文以手风琴配乐这一具体的乐器配乐方式为切入点,探讨它在电影美学系统中所起到的沟通功能。

[关键词] 手风琴;电影配乐;电影美学;沟通

配乐在电影美学系统中的沟通功能

电影配乐指在电影作品中出现的主题音乐。一般应配合情节发展和场景的情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配乐的制作有以乐器、声乐、乐团或电子音乐等方式制电影配乐。从通俗意义上讲,是音乐与电影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并非一种地位完全对等的拼合,而是存在主次差异。而之所以称为“配乐”,就在于音乐要配合电影的情节进展、人物内心设定和特定场景的基调而进行旋律、节奏感和风格的选择和完善。以本文的视野而言,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沟通行为,而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由于它是对集文学、戏剧表演、美术装潢、造型、建筑空间设计等艺术门类的综合运用,而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要能够十分和谐地融到一起,自然需要“非对等”理念指导下的表现方式的融合,而沟通往往成为电影美学系统得以有序有机地运行和创造的路径。

这里的沟通是一种多线程、多主体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说,由于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在共同发挥作用,呈现给大银幕前的观众的是集视觉、听觉、逻辑思考和审美感受于一身的整体效果,因此,作为能够为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和情景产生点明、烘托和塑造作用的配乐,必须要强化其多线程沟通的功能,包括音乐主题与影片主题、音乐节奏与电影故事情节推进、音乐旋律内涵与电影角色个性、音乐整体情绪与电影基本基调多个项目之间的沟通。而沟通的主动方,都必须定位于配乐的创作和制作上。当然,最重要的沟通,还是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沟通,需要配乐来传达。因为音乐依靠的是单纯的感性系统,而非逻辑系统,传达的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审美情趣,往往能够将影片中所展现的文化主题、角色个性、情节设置、情景模式等,这些很容易由于审美主体的价值多样化而造成的多义误解通通弥合融化,熔为一炉。这就是很多经典的电影,往往是拥有了一个更为经典的主题音乐的原因,如《人证》《叶塞尼亚》等。

电影美学系统视野中手风琴配乐的沟通功能

(一)音乐主题风格构筑电影主题基调

好的配乐往往能够超越“配”的地位,而晋升为“主”,即它本身的独立性能够对影片的主题和风格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塑造和构筑,从而让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和对风格的审美完全是依赖对配乐风格的欣赏和玩味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沟通功能的本质,是电影配乐主动携手电影将之领进阳光灿烂的理解之中。按照通行的电影理论,电影音乐往往能够体现影片的艺术构思,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而特定的器乐表现形式和演奏特点恰恰能够实现对这种反映功能的超越,升华为一种表现和高层次塑造,即主动沟通。音乐构思往往根据电影的主题设定、风格样式、题材选择、人物性格及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和个性风格,在其听觉属性与画面的视觉形象上进行融合性沟通,实现了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除一些特定类型电影如科幻片、魔幻片以及现代的实验性的电影以外,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动作举止、语言神态和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而手风琴这种乐器其演奏音质的复合化虽然在与电影美学的沟通上呈现了主动的态势,但这种基本前提,对电影影像现实性的尊重也是同样客观的。以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为例,来说明这一主动的沟通功能的体现。这部电影是标准的法国喜剧电影,充满着法国电影一贯的轻松、浪漫、励志的盎然情趣。电影独特的镜头语言,终将观众放在电影人物中间,以一个透明人的身份、参与观察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而镜头独特的角度让观众在与女主人公一同探寻的同时,能轻轻地跳出一些情节,看到银幕之前我们想发现的东西。镜头中还有不少人物的拍摄给人很近的距离感,仿佛电影中的人物在和自己对话——那种超出人下意识的“安全距离”带来的“压迫感”,使人身临其境,更容易感觉出女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这种妙趣横生又意味深长的电影主题,如果没有那首精彩的手风琴配乐,往往就会流于凌乱和难于理解,甚至会造成观影的障碍。而恰恰是手风琴在片中随处落脚又无影无踪的旋律特征,让观众随着音符的跳动和旋律的起伏,能够锁定女主人公的脚步,随她一起去漫步巴黎街头,去参与故事情节的冲突和跌宕多变的戏剧张力之中。作为影片的主题,这部电影其实传达的并非一个完全快乐的内核,这一点很容易在影片视觉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明媚、灿烂和暖意而迷失殆尽,比如油画一般美轮美奂的巴黎风景和女主人公天使一般的美丽大眼睛。影片的主题不仅仅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些富有意味、优美的时刻,那些发自真实生活但又被赋予了浪漫诗意的细节使整部影片细致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还包含着由于哀伤和苦乐参半的情调,描写了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活破碎不堪,充满了挫败感。在其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力之下,是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参照。这样主题与视觉层面的极大发差,很容易造成观众由于在感官层面上得到的满足而忽略了主题层面的思考,从而造成歧义误解。而恰恰是电影中出现的15次手风琴配乐段落,一方面烘托了浪漫小资的法式情调,一方面又引导着观众深入细腻地关注影片所要挖掘的伤感凝重的内涵。这就奠定了这部法式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而没有落入理想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诟病中。这都得得益于手风琴配乐那种温暖轻快又在适当的场合中自然扭转的哀婉唏嘘、平静黯然的风格表现。这样一部传达着“有点苦味的快乐”的电影,恰恰是借助手风琴配乐这种依靠复合音色和凝练节奏表现复杂丰富音乐主题的方式来表现其深刻主题的。因此可以说,手风琴配乐在听觉层面上将观众牢牢地维系在电影主题之上。电影是一门时间艺术,具有多样化的节奏功能,而节奏之间往往呈现对应关系,如主客观节奏对应、导演与观众心理节奏对应等。而这种节奏的对应不能期待电影单纯的映象叙事来实现,必须依靠外在的听觉系统来承担,而这就是电影配乐的重要功能体现。而按照通常的电影理论来说,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而其他艺术形式在这方面的功能显然略逊一筹。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并成全不同节奏之间的对应和沟通,并迎合故事的不同风格、不同场景和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二)音乐表现手法对话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内核

电影艺术依托的是语言中介来传达电影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而语言显然是有国界的,是根据民族文化特征而有区别的。因此,一部电影如果要超越民族文化和国界的障蔽,就必须要有一个全人类共同的主题,如爱情、生死、信仰等,而这样深邃的主题挖掘又谈何容易,往往成为电影表现手法难以灵活表现的桎梏。而电影音乐却是无国界的,它依托的是旋律,是一种非逻辑的感性形式,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审美共识的符号系统。这就意味着,一首优质恰切的电影配乐往往能够轻松化解电影所植根的民族文化给各民族国家观影沟通带来的天然的障碍。因为电影配乐往往会超越语言文字在翻译上的磨损,从而挖掘全人类对共同主题的凝聚力和共有审美情趣。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推敲和各民族文化共同致敬的电影,它往往是能够将自身的民族文化高度凝练成一种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元素和思考范式,从而获得各个民族观影人群的共同关注和共同思考,并化为每一个民族心理中一抹珍贵的精神亮色。而充满了沟通灵性的手风琴配乐,往往能够从最深层次体味到电影的精髓,将自身作为音乐的内质无限放大并充盈到电影主题的深处,直达电影所依托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核之中进行最本质的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讲,手风琴作为一项起源于西方后又传播世界各地并为各个民族所普及和喜爱的乐器,它所代表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气质本身就具有这种肩负普世文化和人类共同情感,因而由它所配乐的电影主题选择和塑造上就很自然的流露出宏大永恒的倾向。音乐与电影的沟通,其本质是导演和作曲家之间的沟通。他们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电影配乐,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这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对烘托典型情景中的气氛,构筑影片情绪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顾长卫的名作《孔雀》为例。手风琴天然展现的丰富的音色质感和多项沟通直达统一的能力,在《孔雀》中的表现是相当到位的,也折射出了《孔雀》作为一部中国电影能够问鼎德国柏林电影节重要奖项的贡献力度。整部影片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所致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就如同孔雀开屏再收屏的过程,绚烂之后的荒秃。而手风琴配乐在其中时而欢快时而忧郁,音色内敛含蓄,充满了形式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悲喜交加的情感基调,也极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样,手风琴配乐还与典型情节紧紧的吻合。当张静初第一次看到跳伞并幻想自己成为一名伞兵的时候,略带欢快的手风琴主题配乐渐渐达到高潮,而琴声戛然止于帅气的北京伞兵从天而降。当手风琴再次响起的时候,就是张静初伞兵梦破灭之时。手风琴由于其乐音没有回声,短促有力,因而在展现惨淡残酷的人生历练上极富表现力和戏剧张力,表现出了“点石成金”的沟通能力。作为一个舶来乐器,中国电影人将手风琴演奏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任其生根发芽,并将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对话挖掘能力融入民族心理共识的体系之中,从而展现出了既有民族性又具备普世性的文化姿态。这就是为什么,手风琴不仅作为背景音乐,还作为真实的道具出现在影片中,作为张静初追求梦想的符号代表。

[参考文献]

[1] 凌茜,凌志权.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J].电影文学,2010(04).

[2] 余婷婷.手风琴的音乐风格[J].黄河之声,2009(03).

[3] 于晶莹.电影配乐的渲染功能分析[J].北方音乐,2010(04).

[4] 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02).

[5] [美]索南夏因.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M].王旭锋,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蒋玲(1977— ),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与教学。

推荐访问:配乐 美学 乐器 沟通 功能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