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建设对儒教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时间:2022-05-26 19:24: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礼仪是宗教的一面旗帜,对宗教建设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儒教文化中礼仪文化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是儒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形势下,重新界定和建构儒教现代礼仪,继承和发扬古代传统礼仪,是儒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现代餐前礼仪为个案,依据现代社会状况,传承古典餐前礼仪,构建和发展现代社会的餐前礼仪,对人们心灵的澄净、儒教的建设及发展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礼仪 ;餐前祈祷 ;感恩 ;至诚

一、礼仪与宗教

(一)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的礼仪就其性质说,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人与神进行交际和交通的行为方式。或者换句话说,宗教礼仪就是程式化的宗教行为。用日本学者宇野圆空的话说,“礼仪是被制度化和戒律化了的身心的宗教行动”。在社会生活里,宗教礼仪不仅是各种宗教之间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而且也是各种宗教用以扩大宗教组织、培养宗教信仰的重要的常规性手段。

(二) 宗教礼仪的意义。宗教信仰者的宗教活动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表现出来,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个宗教来说,其礼仪活动不仅仅是其宗教经典和宗教教义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徒区别于其他个体的一种标志。只有信仰教义,实践其教义礼仪,这样的信教者才是真正的信徒。教徒之间通过共同的礼仪活动,能够更好的团结和凝聚,增强宗教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宗教组织联系教徒的一种纽带,对宗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礼仪与儒教

(一) 传统儒教礼仪。所谓的传统儒教礼仪,指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前,在儒教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的礼仪文化,其意义极为丰富。邹昌林先生在其《中国礼仪文化》一书中,认为“中国味礼仪之邦,‘礼’为中国文化之标志”。“儒教是上古、三代礼教的全面继承者和捍卫者”,中国的礼仪可以说全在儒教。对于儒家来说,“礼”是其核心之一,其内涵几乎是无所不包。论语中孔子处处讲礼,礼成了儒家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对此放在其他文章中重点探讨,这里仅整体的讨论一下。

(二) 现代儒教礼仪探索。 随着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的变革,原有的儒教礼仪已经不再适应现有的社会和环境,儒教礼仪的作用消退,这也是儒教在现代社会急剧衰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复兴儒教,重新构建现代儒教礼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同时是推动儒教复兴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从儒教传统思想出发,结合当前实际的社会状况,建设现代儒教礼仪是十分重要的。

建设现代儒教礼仪不仅仅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要对传统儒家礼仪进行继承和发扬,要对儒家礼仪进行损益,从儒家礼仪和思想内部出发,发展出自身的一套礼仪。而且作为一个宗教的儒教,其礼仪又要适应现代宗教思潮和形势的发展,其礼仪要表现出自身的教义和经典,要成为儒教自身的一个标志。

三、餐前祈祷礼仪建设的探索

为了更好的构建现代社会的儒教礼仪,必定要寻找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切入点,餐前祈祷礼仪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建设儒教现代的餐前祈祷礼仪,不仅要适应现代社会,更多的还要继承和发扬古典餐前礼仪,从儒教古典餐前礼仪中发展出现代儒教的餐前礼仪。

(一)传承古典餐前礼仪。 餐前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是渊源流长,是中国饮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而且中国的餐前礼仪几乎都包含在饮食文化中,是与筵席和宴会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所以说餐前礼仪离不开饮食。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是指周公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饮食是人们一天也离不了的行为,所以在《周礼》中对这个方面也规定了很多的礼仪。殷周崇鬼神好祭祀,有很多的祭祀类型,有“太宰”、“少宰”等,而且有很多的礼节,国祭,家祭等。《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曰席。”,“筵席”二字,开始是坐具的总称,《诗经》中有“肆筵设席”之说。《礼·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等等,有很多的筵宴礼仪规定。

到了先秦时期,儒家非常重视饮食文化,孔子提出了很多与祭祀有关的饮食礼仪,如“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中,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等许多的饮食礼仪。孟子更是有着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非常的重视饮食礼仪。

之后的时代几乎都有着自己的餐前礼仪,但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损益的,发展出适合当时时代的一套餐前礼仪。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而社会上有很多有名的宴会流传,如古代的乡饮酒和鹿鸣宴这种礼仪性的饮宴活动。⑨限于篇幅就不再探讨了。

到了清朝,其著名的满汉全席,就糅杂了汉族传统筵席的程式,说明中国的餐前礼仪一直在延续发展流传。由民国和现在,由于西方饮食文化的渗透,古典餐前礼仪逐渐衰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餐前礼仪大都是西方礼仪,而我国古典的用餐礼仪已是荡然无存,发展新的餐前礼仪,必须要依据古代饮食礼仪。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饮食礼仪,要从中国古典礼仪出发,构建现代的饮食礼仪。

(二) 建设儒教现代餐前祈祷礼仪构想。这里所谓的儒教现代餐前祈祷礼仪是指餐前感恩式的祈祷礼仪。古代的儒教餐前礼仪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所以要建设现代儒教的餐前祈祷礼仪。建设现代的餐前祈祷礼仪首先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饭前的祈祷,所以这种仪式一定要简单易行。其实目前社会上已经有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餐前礼仪,如军队里在开饭之前会唱军歌、一些幼儿园老师在餐前给孩子们讲故事等,这些可以说都是现代模式的餐前礼仪。当然了目前的餐前礼仪大多数都是为集体准备的,个人的很少,而这里的儒教现代餐前祈祷礼仪就是为个人和小家庭构想的。

对儒教现代社会的餐前祈祷礼仪的构想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心态:感恩礼就要有感恩之心,同时还要有至诚之心,诚心诚意全身心的投入这个感恩祈祷仪式中,在整个仪式中心态是第一位的,只有心态放正了,才能真正的体味和体现整个仪式的内涵。第二,姿势:这个就很随意了,虽然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要求是人要坐直,双腿放平,低头闭目,双手放在腿上或者紧扣放在腹前,调匀呼吸就可以了。第三,祈语:这个也没有很具体的要求,只要体现出心态和仪式的内涵就可以了。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感恩词,如“感恩国家的培养护佑!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和所有付出的人,让我们快乐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可以更简单些“皇天后土,衣食父母,一茶一饭,来之不易。”,这样更简单明了,可以很好的适合现代人的节奏。第四,时间:餐前祈祷感恩仪式,那一定要在餐前进行了,可以在每餐前进行。至于花费的时间是很短的,因为祈祷言词很短,而且现代生活中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这个仪式。持感恩和至诚之心,把祈祷言词默念一遍就可以了,如果是上面的十六个字的,大概用上15秒时间就可以了,很是简单快捷。

四、餐前祈祷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儒教要复兴,必须建设现代社会的儒教礼仪,而建设现代的餐前祈祷礼仪对儒教礼仪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可以推动儒教的建设和发展。餐前祈祷礼仪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儒教的复兴和发展,对于人们心灵的洗礼和澄清,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一)对儒教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餐前祈祷礼仪建设对儒教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儒教在现代社会要复兴,要重建,离不开礼仪的建设,但是怎么建设儒教礼仪,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并以此为支点,以点带面,全面复兴儒教礼仪。而餐前祈祷礼仪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儒教礼仪的建设,从而促进儒教的复兴和发展。

宗教信仰的主观性极强,从纯粹的意义上说,它是个别的、独立的东西,不同的个体必有不同的宗教体验,也可以单独进行崇拜,而宗教礼仪能不断创造和再创造宗教信仰本身,维持信仰形态的永续性,儒教的餐前祈祷礼仪就是这样,能够不断强化人们对儒教的认可和信仰。宗教礼仪能使宗教感情群体化,起着宣扬教义和巩固教义的作用,餐前祈祷礼仪对儒教礼仪和教义的宣扬和巩固,有着重要作用。

(二) 给予人心灵的洗礼。餐前祈祷礼仪可以给予人心灵上的洗礼。践行这个礼仪时要有感恩和至诚之心,所谓的至诚就是要诚心诚意,静心祈祷,感恩天地感恩父母,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这个礼仪的本意。而且餐前祈祷礼仪不仅仅是感恩,还可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通过祈祷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这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三) 对社会道德的改善。餐前祈祷礼仪在改善个人道德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的自省和心灵的洗礼,产生道德化的社会意识。要知道餐前祈祷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会产生群体化的宗教情感,这实际上就加强了个人与他所从属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群体的共同意识,带动他所在社会联系中群体的改变,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赖永海编著:《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宇野圆空:《礼仪》,《社会学大系?五》。

[4]邹昌林:《中国礼仪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 《周礼》

推荐访问:儒教 礼仪 意义 作用 建设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