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治疗肝脏疾病案例举隅

时间:2022-05-26 09:3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通过方药、病例分析谈谈逍遥散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辨证分析和典型病例分析。结果:肝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逍遥散治疗肝病疗效明显。

【关键词】逍遥散;肝病;经验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最早记载逍遥散:“治血虚劳倦……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又疗室女血弱阴虚”[1]。药物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一两,甘草微炙赤五钱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服”[2]。本方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在现代临床中运用颇广,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内科、五官科、肿瘤等邻域,临床疗效显著。肝病患者多以肝脾失调病机多见,因此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肝脏疾病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医理论研究,临床治疗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对其防治肝病的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 逍遥散方证源渊

中医认为肝脏属于五脏之一且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阳。肝具有疏泄和藏血功能,能够调节情志。肝还具有升发的特性。肝脏喜好调达顺畅,抑郁久则成疾。若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则见两胁痛、头痛。郁久生热致口燥咽干、寒热往来。肝气横逆乘脾,导致脾胃失去正常运化输布功能则神疲食少。脾失健运营血生化不足则不能濡养肝体,形成木不疏土、土不荣木的病理变化,古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肝还能主筋华爪、主藏魂魄、司生殖、外开窍于目,与胆要表里。方中君药柴胡能疏肝助解郁,臣药当归白芍一方面能养肝血敛肝阴另一方面柔肝缓急止痛。肝主疏泄,若情志不暢,肝气内郁则生热,肝内有热必耗损内藏之阴血,阴血虚肝体既得不到濡养肝内又生风生火,续耗肝阴。柴胡疏肝,肝气疏,情志畅的同时加用当归白芍即可养血,又能敛阴三药合用既补肝体又和肝用,这就体现了“肝主藏血”的特性,疏肝必养血。肝气郁滞,木郁乘土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生化不足则神疲食少。同时,土虚木不升,土不荣木,肝体失养,肝气愈郁。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故用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调中,助土升木。薄荷味辛性凉,清香升散有透发的功效,方中少佐薄荷顺肝之气助柴胡疏散条达另有解热之功。煨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胃和中、透邪解郁的功效。诸药合用肝脾同调,既解肝郁,又扶脾弱;疏中有养,既补肝体,又复肝用。肝木郁结通达顺应其曲直之性,所以方名逍遥。

2 肝病的病因病机

2.1 中医肝病病机

中医认为百病不外乎内伤外感。外感内伤均能导致肝病的发生但此病内伤居多。素体虚弱,内伤不足之内因,加之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节之外因共同构成肝病病因。湿热邪毒致病:人体湿邪有内外之分,脾胃病变常致内湿,脾胃虚弱人体也易感受外湿。湿邪素被认为阴邪,性粘腻易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必见腹胀纳呆。湿久居体内,常先困脾,脾胃虚弱,无力运化必见神疲食少,倦怠乏力。脾虚营血生化不足,血不养肝,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两胁作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诸证见。脾虚生湿,湿浊凝聚郁热内蕴,湿热蕴积肝胆口燥咽干,湿热阻遏阳气,寒热往来。肝郁失疏致病:《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怒为肝志,郁怒是大多数肝病的病因之一。大怒导致气机紊乱急剧上攻,引动血气暴逆,脉络损伤则呕血,气机逆乱重者致人猝然昏倒。肝气逆乱,正常疏泄失职,肝气内郁,横逆犯脾,脾受肝乘,运化不利,升降失常腹胀纳呆,乏力便溏。肝失疏泄,水道不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因此肝病后期必发鼓胀,水肿,积聚。由此可见情志异常可导致肝病《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病也有情志表现。情志的变化使肝脏失去正常疏泄功能,肝气不通郁滞则导致情志抑郁,多愁善感,善太息。大怒致肝郁,肝郁使人怒,二者密不可分,情志异常在肝病科病人中多见,调情畅志在病人治疗中意义非凡。正气虚弱致病:百病皆由内外因共同致病。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正虚也是导致肝病的重要因素。肝体虚,藏血不足,营血暗耗导致肝体失养。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肝肾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正常人体肾精易损,肾精亏损,阴阳失调,虚火上炎,阴虚水不涵木,临床上常见肝肾阴虚两脏同虚,症见头昏目眩、两目干涩、右胁隐痛、失眠多梦。治疗上多二脏同调。思虑太过易伤心脾二脏,人体过劳心脾受损,脾虚运化无力,化源不足神疲食少,营血虚肝体失去滋润温养,二脏俱虚外邪趁虚而入。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正虚夹杂,实多虚少,虚实相互迁延,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湿、瘀、水等病理产物内停。内生诸邪继扰肝、脾、肾脏,气血更虚,最终导致虚实夹杂。肝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多与湿、热、瘀、毒、相关,肝脾肾三脏多受损,因此临床多使用攻补兼施之法治疗肝病。

2.2 中西医肝脏区别联系

肝病是发生在肝脏部位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等。临床常有消化不良、肝区不适、全身乏力、肝掌、蜘蛛痣、腹水。严重者可致大量出血及肝性脑病。但中西医所述之肝大相径庭。中医所说的肝脏是一个整体概念,肝脏在整个机体中发挥着“疏泄、藏血”的功能,因此肝病的临床症状都与肝脏对整个机体的调节功能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中医肝病中常见证型如肝阳上亢、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在西医中无法找到理论依据,但这并不意味两者完全独立。西医所说的肝脏是解剖中的一个单独器官,相对独立,具有解毒,排泄,合成,代谢,调节血量等功能。中西医理论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西医肝病中往往多见消化系统症状,中医认为此不仅仅是肝脏病变而是肝犯脾所导致,因此临床治疗上中西医不可截然分离。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上,按照中医治疗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中西医结合辩证防治。

3 案例举析

3.1 非酒精性脂肪肝

患者花某,女,38岁,2008年9月初诊。患者自半年前出现肝区隐痛不适,时轻时重,形体瘦弱,食少腹胀,全身困乏,大便稍稀。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弦滑。查体:精神差,四肢皮肤淡红色皮疹,凸出皮面伴瘙痒。化验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36u/L,谷草转氨酶182u/L,甘油三酯4.58mmol/L;CT显示:中度脂肪肝。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断:胁痛。辩证为逍遥散证,拟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15g,炒白术15g,炙甘草9g,薄荷(后下)10g,生姜6g,木香6g,香附10g,郁金15g,黄芩12g,黄连9g,鸡内金12g,连服中药半月。胁痛明显改善,乏力,纳差仍见。近几日眠差。上方加党参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15g继服。连服14剂,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血脂正常。特叮嘱患者清谈饮食,调节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运动量。

治疗体会: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膏脂蓄积于肝,肝脾内伤,肝失疏泄,脾胃受损失去正常消化功能,水谷不布,最终导致气血痰湿凝聚,有形之邪郁阻肝络。现代都市工作者,运动不足,长期久坐,久卧伤气,气血运行失调,日久脾胃受损,循环往复,所以治疗上应疏肝健脾化湿。在中药辨证论治的同时患者也要加强锻炼,适当控制饮食,改变饮食习惯,少食滋腻肥甘之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我们应早发现,早治疗,预防肝硬化,防止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

3.2 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贺某,女,42岁,2015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右胁胀痛,恶心呕吐,厌油食少半年余,每遇饮食不节,压力大时继发现脘腹胀满不适,大便尚调,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细弦无力。查体:精神差,巩膜及皮肤无黄染,肝上界位于锁骨中线第5肋,右胁缘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查肝功示:ALT70u/L,TB28umol/L,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B超显示:肝大,肝光点增强。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肝着。辩证为逍遥散证,拟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24g,茯苓30g,炒白术15g,炙甘草9g,薄荷(后下)10g,生姜6g,鸡内金15g,鸡血藤30g,水蛭5g,白花蛇舌草10g,半枝莲15g。服药两周复诊,上诉症减,恶心厌油未在出现。晨起口干口苦,近两日睡眠甚差,舌脈同前,脉稍转有力。上方加黄芪15g,生牡蛎(先煎)15g,鳖甲(先煎)15g继服。连服药一月,半年之病,一月而愈,后未在复发。

治疗体会:西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为肝炎病毒感染,中医则以湿热久留机体结于胁下,湿阻脾运。湿热相搏,肝气郁结,肝血失疏,横逆犯脾,日久耗伤正气,正虚不能抵御外邪引起多脏腑功能失调。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因此治疗上首先重视调互中焦,《金匮要略》中治未病思想提示我们无论疾病是否影响到脾脏,治疗上都要先安未受邪之地,顾互中焦,实调脾脏。慢性乙型肝炎分活动期和缓解期,缓解期多见肝郁脾虚证,活动期多见湿热毒邪内蕴。所以治疗上缓解期以调和肝脾,兼以理气化湿解毒。针对湿热疫毒不可使用苦寒药凉血解毒,恐其伐伤脾胃之气,药物多选用百花蛇舌草、垂盆草甘寒解毒之品。方中选用白术黄芪之温药反佐,既能顾护后天脾胃,又可防清热解毒药太过苦寒。活动期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肝功常处于异常状态。此时应加大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常用茵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中药。处方用药虽然简单,但立法严谨,选药恰当,配伍合理,可收肝脾同治,气血同调之功。凡肝郁血虚,肝脾不和皆可选用。慢乙肝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往往病情复杂,病程缠绵难愈。患者不但要遭受身体病痛折磨,心理上也承受巨大压力。

4 讨论

肝病常有目黄、身黄、小便黄之证,中医又称黄疸,常因湿热中阻,胆汁外溢。临床常选用茵陈治黄,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归肝胆脾胃经,能清肝胆脾胃之湿热,在治疗湿热发黄上常为首选药。叶下珠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是民间治疗黄疸型肝炎的常选药。其中成药叶下珠颗粒在临床上运用广泛。

胁痛部位大多在右侧,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肝郁失疏,肝气郁结可致胁痛。肝郁脾虚脏腑功能失调,湿热之邪聚久成痰,痰气蕴久必伤血,气血痰致肝络不通亦可导致胁痛。胁痛之症从肝胆论治主要“疏肝”,调节气机升降。临床常用柴胡、郁金疏肝解郁。从脾胃论治,主要“健脾”临床常选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枳壳黄芪健脾理气化湿。

肝病病人常被腹胀之苦所困。陈建杰医师认为一方面是脾虚清阳不升,另一方面是肝气郁滞。[4]综合多个医师观点我认为腹胀主要在于肝气失疏,横逆犯脾,脾被肝乘失去正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功,水谷不化,停滞中焦,有形之邪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对其腹胀从肝而治则疏肝,从脾胃论治则健运脾胃助消化。临床常选用焦三仙消积滞,推陈出新。木香、大腹皮、枳壳理中焦之气而健脾。诸药合用疏肝健脾,积滞消,中焦之气畅,腹胀之症自消。

参考文献

[1]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2]周永学.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9-90

[3]张琦.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4]宋乐冬,王维伟,陈建杰.陈建杰运用逍遥散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J].光明中医,2008,23(10):1476.

推荐访问:肝脏 逍遥 疾病 案例 治疗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