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世界看草原

时间:2022-05-24 11:36:01 来源:网友投稿

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多数人对草原的认知基本来自诗词歌赋,或影像制品,因为总体上全球大部分草原都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偏远地区,人们一般不易到达、深入。原来自然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大都被人类开荒耕种,成为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现在留存的草原则大都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

在感性上,人们对草原充满了憧憬,这大概与人类向往自由、开放的天性有关。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代,总体上草原基本处于逐步被边缘化的状态。而实际上,尤其是工业文明发展到巅峰状态的当前时代,环境恶化、食品安全、能源危机等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和恶化,促使人们对草原不得不重新审视。

每一个大陆都分布草原

草原不只是放牧牛羊的地方,它是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草原不只意味着落后、荒芜,它是人类重要的财富和发展之源;草原也将不再处于边缘状态,它已经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在当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认识我们地球的草原。 敕 每一个大陆都分布草原

草原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在地球的每一个大陆都分布有草原,有的地方草原承受的开发较少、留存得比较完整,比如非洲的草原,现在成了地球上仅存的一块大面积的野生动物天堂。而欧亚、北美的草原则开发得比较剧烈,仅在一些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北美高纬度地区等实在不能耕作的地区草原才“幸存”下来。

草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的含义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以及工业、医药等原料和产品的多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是草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包括温带无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寒带冻原、林地和灌木地等类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资源研究所最新统计的全球草原面积为52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41%。其中最辽阔、最著名的是欧亚斯太普草原、北美普列里草原、南美盘帕斯草原、非洲萨王纳稀树草原。

北美洲、中美洲、东亚、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的草原面积都占农业用地的50% 以上,其中大洋洲更占90% 以上。世界上有40 个国家的草原占国土面积的50% 以上,非洲有20 个国家的草原占国土的70% 以上。世界上有9.38 亿即17% 的人口生活在草原上,直接以草原为生,并创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类文明。

中国最大的农业资源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草原大国,草原面积39892 万公顷,与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的澳封闭的灌木林地开放的灌木林地热带多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草地冻原非草地地区 牧区。而全国草原总共牧养着我国家畜(不包括猪)总数的1/3,约1 亿头。有各类放牧家畜品种150 多个,其中马35 个品种,牛46 个品种,绵羊46 个品种,山羊27 个品种,骆驼3 个品种。一些著名的草原都有其独特的优良家畜品种,如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和三河牛,锡林郭勒草原的乌珠穆沁马、乌珠穆沁牛和乌珠穆沁羊,宁夏草原的滩羊和中卫山羊,阿拉善荒漠的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阿勒泰草原的阿勒泰大尾羊,巩乃斯草原的新疆细毛羊,伊犁草原的伊犁马和哈萨克牛,甘南草原的河曲马和蕨麻猪,天祝草原的白牦牛等。 世界最大的草原——欧亚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也称斯太普草原,斯太普源出斯洛伐克语,现在泛指欧亚大陆地势平坦开阔、排水良好、春季无水漫现象、以禾草植被为主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带状往东延伸,经匈牙利、罗马尼亚东部,乌克兰西南部,沿里海、亚速海,向东穿过哈萨克斯坦,直到西伯利亚西部的阿尔泰山、蒙古国、中国的内蒙古和东北西部,并沿黄土高原延伸到青海省的东北部,绵延 8000 余公里,总面积约1.5 亿公顷,是地球上最辽阔的温带草原。

世界最大的草原——欧亚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250 ~550 毫米,每年有一个旱季。西部的里海—哈萨克斯坦草原,受地中海—中亚型气候影响,表现为夏季干旱,有夏季和冬季两个体眠期。东部的蒙古—中国草原受东亚季风影响,表现为春季干旱,只有冬季一个体眠期。这里降水年变率很大,经常发生严重旱灾,土壤为地带性钙质土,由北向南随着雨量的减少和温度的增加,植被逐渐稀疏,土壤有机质减少,而依次出现黑钙土、栗钙土和灰钙土等。乌克兰和我国的东北均为草原黑土地带,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7%~8%,现多已开辟为农田,均为著名的粮仓。在不少地区,特别在栗钙土和灰钙土地区,有盐渍化现象。

斯太普草原的植被组成以温带旱生禾草为主,针茅属的种是代表性植物,狐茅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和菊科、藜科的种也是重要的组成成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灌木和半灌木。

斯太普草原无林,气候干旱、食物单调、缺乏隐蔽条件,因此动物种类较森林贫乏,并缺少树栖动物。但哺乳动物中有蹄类丰富,食肉类也较多,啮齿类特别繁盛。鸟类中居留的种类不多。昆虫的数量很多,以蝗类、蚁类占优势。

温带有蹄类动物的故乡斯太普草原有蹄类动物的代表是野马、野牛、野驴、黄羊、鹅喉羚和赛加羚羊等。由于农垦和家畜的大量增长,以及大量的猎杀,使大型野生有蹄类数目锐减。例如野马,在1866 年莫斯科展出最后一个捕获标本后,再未发现野生个体;野牛也几近灭绝,只有被保护的极少数退缩到欧洲的森林;赛加羚羊原来在欧亚斯太普的西部广泛分布,现在只能在少数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看到;野驴和野骆驼已很稀少。食肉类动物以艾鼬、虎鼬、兔狲、狼、赤狐、沙狐等为主。鸟类种类数量相对较少,主要为地栖的云雀、蒙古百灵、大鸨、毛头沙鸡等。相反,由于人类的活动,啮齿动物大增,其中以欧黄鼠、斑黄鼠、达乌尔黄鼠、草原田鼠、草原旱獭最具代表性,其次是食草原鼢鼠、草地田鼠和仓鼠等。例如,面积仅为2600 平方公里的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就有啮齿类的18 个种。蝗虫是最重要的昆虫,大发生时,遮天蔽日地进行飞迁,对草原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全球环境压力最大的地方斯太普草原由于其地处半干旱和干旱地带,地势平坦,有一定的降水,是人类最早垦殖的地区之一,目前大部分肥沃的草原已被开垦。随着人口的压力,人们继续向不适于开垦的地区进逼。滥垦、过牧、鼠害、干旱、沙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使大面积的草原消失和严重退化。例如,在上世纪50 年代中期,前苏联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大量开垦了哈萨克斯坦的草原,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仅过了几年土壤肥力即迅速降低,再加上植被破坏后的干旱、风蚀、水蚀,使开垦后的草原变成了荒漠,经常发生黑风暴,直接影响了周边广大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近些年来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由于滥垦滥牧,草原植被破坏、土壤沙化,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尘源,一遇到大风就会形成的缘故。

我国境内的斯太普草原根据水分条件可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类型。

草甸草原是斯太普草原的偏湿类型,与森林带相邻,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南部。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350~550 毫米,冬季有一定时期的积雪。土壤为黑土、黑钙土、黑垆土和暗栗钙土等,有机质含量丰富,约为3%~5%。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主要是中旱生和广旱生,主要的代表植物是贝加尔针茅、羊草、白羊草、小尖隐子草、线叶菊等。干草年产量每公顷1500 ~3500 公斤,是中国斯太普草原中最高的类型,质量也很好。其中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和东北西部草原的羊草草原面积大,地势平坦,草层高度80~100 厘米,在整个生长期营养价值都很高,是最优良和最重要的天然割草地。

典型草原斯太普草原的典型类型,即居于较湿的草甸草原和更干的荒漠草原中间位置的类型。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和中东部、东北平原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黄土高原中西部和新疆西部的山地。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50~450 毫米,春季酷旱,冬季严寒。土壤为栗钙土和淡黑垆土,有机质含量中等,约为2.0%~3.5%。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旱生为主,主要的优势种是针茅属的种,从东到西依次是大针茅、克氏针茅、长芒草和针茅,此外还有羊茅、糙隐子草、冰草、冷蒿、铁杆蒿和百里香等。典型草原是我国北方草原畜牧业基地的主体,牧草种类较丰富,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都很好,牧草年产量每公顷1000 ~2000 公斤,适于放牧牛、马、绵羊和山羊。

荒漠草原斯太普草原旱生程度较强的类型,位于与荒漠相邻的一侧,是典型草原和荒漠的过渡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以及新疆荒漠区山地草原下部与荒漠的过渡地带。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00~250 毫米,全年都很干旱。土壤主要为灰钙土和棕钙土,有机质含量很少,只有0.5%~2.0%。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强旱生为主,主要的优势种除针茅属的种外,还有一些半灌木和小灌木,例如,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沙生针茅、无芒隐子草、多根葱、女蒿、蓍状亚菊、灌木亚菊和驴蒿等。由于降水很少,牧草产量很低,每公顷每年只有300~1200 公斤,牧草高度低,不能割草,只能放牧利用。适于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

最现代化的草原——北美大草原

北美大草原也称普列里草原或北美大平原。普列里源出法语。后一名称的来源是由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为了开发西部,宣传西部的富庶和美丽的目的,美国政府把西部大草原称为大平原。它是分布于北纬30°~60° 、西经89°~107° 的广大温带平原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禾草草地。从加拿大南部起,纵贯美国中西部,直到墨西哥中部与牧豆树热带稀树草原相接,东起伊利诺斯州西部和俄克拉何马州落叶林西缘,西至落矶山脉。土壤深厚而肥沃,为世界上草原经营现代化、生产效率最高的草业生产区域之一。

北美大草原主要的植物成分为针茅属、冰草属、须芒草属、格兰马草属和野牛草属的一些种,后两个属的种在欧亚大陆的斯太普草原上不出现。从东到西,由于湿润度逐渐变小和植物高度的降低和种类的变化,分为三个草原带。

高草普列里草原也叫高草区,包括从加拿大到墨西哥湾长约1000 公里,宽约240~300 公里的广大地区。100多年以前为丰美的天然草地。年降水量为600~1000 毫米,草层高度可达1.5~2 米,特征植物为小须芒草和大须芒草,前者分布于高地,后者分布于低地,这两种植物占植被成分的72%。其它草本植物主要为柳枝稷、假高梁、边穗格兰马草、得克萨斯针茅、野牛草以及栎属、山核桃等灌木,在较干旱的地方多蓝茎冰草、边穗格兰马草、三芒草、针茅等。由于降水量的年度变化,高草与中草可以互有增减,以增加其产草量的稳定性。高草普列里牧草营养价值较差,尤其当其成熟以后,营养价值迅速降低,在冬季几乎不堪利用。经过长期垦殖以后,高草普列里草原多已变为丰产的农田玉米带。

混合普列里草原也叫中草区,是北美分布最广的草原类型,从加拿大的南部一直到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因为在史前时代,原生性植被有的来自东南方的热带地区的高草和中草,有的来自西南部的短草,有的来自寒冷地区的中草和莎草,因此称为混合普列里。混合普列里草原是北美主要的放牧地。今天所见到的北美草原大部属于这个类型。因为水分不足和过度放牧,混合普列里草原有明显的衰退表现。加拿大境内的混合普列利草原原有2400 万公顷,现在只剩24%,其中半数放牧过重。混合普列里植物学组成十分复杂,水分较少的高地和丘陵顶部生长杂类草,而生境较好的地方生长狐茅等优良牧草。在南部较为温暖的地区生长稀树草地,如阔叶栎、?木、东方杨、柳。林下则生长野黑麦草,以及格兰马草—针茅—冰草群落和野牛草、西方冰草、大须芒草等。

低草普列里草原也叫低草区,它从落基山山麓地带向东绵延伸,在西经100°与高草普列里草原相连;北方从加拿大开始,向南直到美国新墨西哥州与得克萨斯州中部,然后过渡到荒漠—禾草区。年降水量为250~650 毫米,其中70%~80% 分布于4 月~9 月的生长期内,由于雨量较少,降水渗入土壤深度有限,其淋溶物质积于淋溶极限处形成硬磐层,水分及植物根不易通过,因而低草区牧草多为浅根,牧草生长受到降水季节的严格控制。低草区的天然植被以蓝格兰马草、野牛草为主,其株体小而能形成致密的草皮。南部的低草普列里草原还能生长很多的仙人掌类植物,特别是在放牧过度的地方。低草普列里草原在适当管理之下,可成为良好的放牧地,干草产量可达每公顷每年1700 公斤。在南部可以全年放牧;中部可以放牧8~10 个月,冬季需补饲;北部可以放牧4~8 个月。如有山间草地,可以从秋季利用到来年春季,以补低草区冬季牧草之不足。妥善管理的低草区在全年放牧条件下远较高草区为耐牧。如长期放牧过重,则杂草增多。低草区也曾因滥垦而遭受严重风蚀。

曾经的野牛王国北美野牛是北美大草原最著名和最具特点的两种动物之一。北美野牛是体重可达1000 公斤的巨兽,西方殖民者未到达北美大陆时,其数量曾达到7500 万头,常组成2 万~4 万头的大群生活。19世纪80年代由于滥猎几近灭绝,1872 年,仅在南部普列里草原就有超过50 万头北美野牛被射杀并剥皮,到1890 年只剩550 头。很幸运,它们最终存活了下来而没有灭绝。189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保护野牛的法案加以保护,1991 年初,北美野牛又达到了9.5 万头,政府不再将其列入濒危动物并已允许私人屠宰,目前,美国市场上已有较家养牛肉贵数倍的绿色北美野牛肉出售。

叉角羚羊也是北美大草原的重要大型草食动物,和北美野牛一样,也经常以100~200 头的大群采食和迁徙。

令美国“变色”的黑风暴19 世纪中叶,辽阔而肥美的北美大草原曾被美国西部开拓者认为能长期无限制地牧养家畜,但到1880 年即由于过度放牧而使草原的载畜量大大降低。1930 年,美国政府对西部的草原进行调查后确认,一半以上的草原由于过牧已被破坏,1/4的草原仍在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小麦价格持续上涨,美国农场主大规模开垦草原种植小麦,草原被大量开垦,土壤水分因过度消耗而旱化。由于过牧和滥垦,仅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有2000 万公顷的优质草原被彻底毁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933~1934 年期间多次发生黑风暴,土壤被吹去数厘米到1 米厚,尘土飞扬,黑霾蔽天,起风时白天需开灯,甚至对面不见人,以至交通断绝。1934年,严重的草原黑风暴数次横扫全国,其中的一次长达2400 公里,广达1440 公里,高达3 公里,大半个美国为之变色,并殃及中美洲各国。此后,美国国会制定了系列的有关法律,保护和恢复草原。通过70 多年的不断努力,美国已在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这一重大问题上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草原利用的实践上,把流域水土保持、游憩与放牧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从而全面发挥了草原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取得了全面的效益,美国成为世界上草原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国家。

印第安人的牧牛地——南美大草原

南美大草原也称盘帕斯草原。盘帕斯为南美安第斯高原印地安人之一支的奇楚亚人语,意为平坦、广阔、草本植物为主的地区。盘帕斯草原泛指南美洲南纬32°~38° 之间、亚马孙河以南,从大西洋海岸到安第斯山脉的广大地区。可分为东部湿润盘帕斯与西部干旱盘帕斯两部分。前者年降水量800~1200 毫米,后者为350~500 毫米。就气候条件而论,本区适宜树木生长,实际上除沿河两岸有“走廊式”树林外,基本为无林草原。虽然东部盘帕斯的雨量较多,但温度也较高,例如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年平均温度为16.1℃,蒸发量很大,因而也不是十分湿润。盘帕斯草原总面积77.7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阿根廷境内,为64.75 万平方公里,占阿根廷总面积的23%,其余在乌拉圭境内。为黄土质黑土,排水不良,碱土和盐土广泛分布。

盘帕斯草原占优势的植物为硬叶禾本科草,另有多种双子叶植物。豆科植物少是该群落的一大特点,特有种也较贫乏。主要的优势种有两种针茅、孔颖草、三芒草属、臭草属、须芒草属、雀稗等。其植被类似北美普列里草原靠近太平洋的部分,但有更多的大型丛生禾草,针茅属及臭草属占有更大比重。特征种潘帕斯草,高3 米,叶片长达1.8 米,巨大的白穗长达60 厘米,成大丛生长。丛生小乔木成小岛状分布于广大草原,为其特征景观。

盘帕斯草原土层深厚,牧草丰美,为传统的印第安牧牛人养牛基地。16世纪中叶,英国人从欧洲引入良种牛。19世纪中叶以后,冷藏船运输发展,为阿根廷养牛业带来兴盛时期,为此当地人加强了草原管理。目前,草原围栏普遍设立,50% 以上的天然草地已改建为人工、半人工草地,并实行草田轮作,盘帕斯草原进入了现代化经营阶段。现在阿根廷60% 以上的人口及工业、交通设施分布于此,盛产小麦、玉米、胡麻、花生和苜蓿。2002年饲养牛5000 万头,马360 万匹,绵羊1350 万只,山羊350 万只,农牧产品的85% 来自此区。原在当地居住的养牛人也逐渐消失。

最野性的草原——非洲热带稀树草原

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草原,萨王纳源出西班牙语。非洲萨王纳草原分布在赤道热带雨林两侧南北纬10°~20° 之间的半干旱地带。总面积2.84 亿公顷,是非洲草原的主要类型。

树、灌木和草生长在一起的草原萨王纳草原全年高温,年降水量500~1500 毫米,每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植物以喜阳性、耐高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稀疏地散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和灌木,故名稀树草原。乔木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为动物提供了天然的遮阳处。灌木地下部分特别发达。草本植物以高大的禾草占优势,高1~3 米,叶狭窄而直立,构成密草丛;阔叶的双子叶草本多具小型叶,坚硬或完全退化。雨季植物生长旺盛,动物饲料充足;旱季除木本植物外,其他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死亡、有些树木也在旱季落叶,动物处于饥饿状态。

沿非洲热带雨林南缘,向南到荒漠灌丛带北边的金合欢—高草萨王纳,宽达650 公里,稀疏的平顶小乔木金合欢及风车子普遍散生或丛生,树高3~15 米,疏林之间生长有须芒草及黍等高大禾草,草丛高度可达1.4~4.5 米。这里的草原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有赖于经常发生燎原火灾,当火灾被控制后,有可能部分地演变为林地;当干旱程度增加时,金合欢—高草萨王纳可被高草—丛生禾草萨王纳所取代。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旱季延长,更进一步演变为短草—丛生禾草萨王纳,草丛高度仅30 厘米左右,稀树也变得更加稀疏而矮小,多刺树种增加,在年降水量低于500 毫米时,萨王纳就被荒漠和半荒漠所取代。 萨王纳草原的生产力差异很大,约为每年每公顷2 吨~150 吨干物质,平均为40 吨。其大小与降水量、降水量的周期性、蒸散作用的速度、土壤渗透性和肥力、植物种的特性及放牧强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萨王纳草原的优良牧草很少,占优势的热带禾本科草饲用价值很低,其营养特点是干物质含量很高,达40%~65%,粗蛋白含量很低,仅占干物质的2%~6%,磷的含量也很低,仅为0.1%~0.2%,粗纤维和二氧化硅的含量很高。但灌木的嫩枝叶营养丰富,像金合欢等豆科灌木的嫩枝叶营养价值很高。

游牧的生产方式萨王纳草原是世界上重要的养牛基地之一,并有大量的山羊和骆驼。游牧是这一地区的主要饲养方式。雨季通常在萨王纳中心放牧,随着旱季到来,逐渐向较湿润的边缘转移,直到林地边缘。在靠近荒漠、半荒漠的一侧则相反,雨季游牧于荒漠灌丛,旱季则去萨王纳腹地。由于气候炎热,在非洲的萨王纳草原地区每年因疾病而死亡的家畜为1% ~2%。影响家畜放牧利用的另一因素是有害昆虫采采蝇(Tsetsefly),它们大量栖居在水道两侧的密灌丛中,使大面积的草地难以充分利用。

世界的动物园相对于温带草原,萨王纳草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养活了大量的大型草食哺乳动物。哺乳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非洲象,它是陆地最大的兽类,旱季时结成数十头的大群进行迁移。河马体长4 米以上,是仅次于非洲象的大型兽类。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非洲犀牛有两种,白犀已濒临灭绝,黑犀是凶猛的草食兽。斑马是非洲特有的动物,它与长颈鹿、羚羊、鸵鸟等混群觅食的情景,构成非洲萨王纳草原特有的景观。种类丰富的羚羊是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动物的另一特征,主要的种有大角斑羚、捻角羚、角马、马羚、貂羚、弯角大羚羊、黑斑羚等。大角斑羚体形很大,体重可达900 公斤。角马有两种,它们是头上长角,颏下有须,颈上长鬃,尾长多毛,又像马又像牛的形态甚怪的大羚羊,也是非洲萨王纳草原的特有动物。大型的食肉动物最著名的有非洲狮、猎豹、斑鬣狗、棕鬣狗和非洲猎犬等。鸟类中的代表除鸵鸟外,还有鹭鹰、鲸头鹳、珠鸡、厦鸟等。鹭鹰是捕食蛇、鼠、兔等的猛禽,有飞翔能力,但不经常起飞,它在地上取食,却在树上营巢。昆虫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白蚁,种类很多。由于野生有蹄类动物采食的植物在空间、时间和种间的关系上比家畜的自由度大,因此在同一块萨王纳草地内,能养活的野生有蹄类往往比家畜大2~15 倍。

野生动物也游牧与家畜一样,野生有蹄类的放牧也与季节交替和地形有密切联系,并且在动物种之间有很好的配合。例如在坦桑尼亚巨大的塞格朗蒂自然保护区,雨季时所有的草食动物都成群地聚集到长有低草的高地上,这时正是青草生长阶段,牧草幼嫩,蛋白质含量丰富,是幼畜出生和哺乳的时期。当旱季来临时,这些草食动物被迫向洼地转移,此时的洼地土壤湿润,植物尚能生长。起初是采食粗老茎秆的斑马和野牛首先到来,通过采食和践踏将老茎清除;随后羚羊和角马相继到来,它们以残茬上重新长出的嫩叶为食;最后到来的是瞪羚,它们主要采食富含蛋白的草本植物的果实。这种更替牧食现象和顺序取决于各种动物群的采食范围及其个体数量。由于这些动物的迁移和循环每年反复出现,因此这样的地区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萨王纳草原生态系统,并在次级生产上表现得十分复杂。

不可替代的配角——白蚁白蚁在萨王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草原上筑起高达1 米多的坚固巢穴,大量孽生,以富含木质素的树木及硬草为食料,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为大型草食动物的百倍以上。因此,尽管萨王纳每年有大量树木、枯草倒伏,但可通过白蚁将其分解、清除,加速了这一草地能量与矿物质的转化过程。除了食蚁兽外,当地居民也以白蚁为食,因此,白蚁在萨王纳的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地球的燃烧中心” 萨王纳草原有一定的降水量,可以种植农作物,树少容易开垦,草多适宜放牧,因此,很早就是人类聚居开发的地区,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萨王纳草原的牧民传统上每年对草原进行一次火烧,目的是清除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坚硬枯枝,促进幼嫩枝条生长,便于放牧。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后果,那就是草原火烧释放污染物,污染大气。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研究报告,地球上每年被焚烧的生物体的大部分来自热带稀树草原,其中而2/3 来自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因此,在其研究报告中将其称作“地球的燃烧中心”。

当前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垦,放牧过重,和每年的草原火烧,造成土壤侵蚀,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影响动物的正常生活,再加上其他人文条件恶劣,萨王纳草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穷。

保护草原是人类的责任

当前,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保护和关爱不够和不全面,造成了全世界草原的自然面貌变坏,生态、生产价值在不断降低。据估算:世界温带草原的25%被改变为农田;北美高草草原71%的面积被开垦,19%成为城市,现存的草原只有原来10%的面积。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情况稍好一些,草原被保留的面积约为70%,但绝大部分优良草原已被开垦。

我国的草原除被大量转变为农田和城镇工矿用地外,还有很大的面积变成难以利用的沙地、盐碱地。在20 世纪的后50 年,我国共有4 次草原大开荒,1930万公顷的草原被开垦。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的18.2%源于草原,被开垦的草原有50%因生产力逐年下降而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1995~2000 年期间,西部地区草原对耕地扩大的贡献率达到69.5%。1995 ~2003 年期间,西部迅速增加的难利用的沙漠化土地和盐碱地面积,草原的“贡献”率为83.1%。近年来我国草原每年约减少150 万公顷。 人为的生产活动还使大面积的草原被分割为小块(即破碎化),对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和数量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了人为火灾的频率,破坏草原性质的一致性,降低草原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农业、城市化和道路建设是造成草地破碎化的主要原因,草地围栏和木本植物向草地蔓延也能造成严重的破碎化。据报告,在西半球,草地生态地区破碎化最严重的地方是北美洲温带和亚热带的集约耕作区。在美国的大草原地区,大量的道路建设加剧了草地的破碎化程度。如果不考虑公路网,美国90%的草地,博茨瓦纳98%的草地是由每块面积为1 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的地块构成,但是,由于道路的因素,这种大面积的草地块没有继续保留下来,美国70%的草地是由小于1000 平方公里的地块组成的。

我国草原破碎化的情况也很严重。据2000年遥感快查显示,我国25 公顷以上的成片草原仅剩3.3 亿公顷,比20 世纪80 年代全国草原统一普查时减少2 623 万公顷,每年平均减少150 万公顷。也就是说,由于农业、城镇化和道路建设等多种原因,我国的草原每年有150 万公顷破碎为小于等于5 公顷的小片。

草原和野生草食动物已经相互依存了几百万年,草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放牧,动物刺激了草本植物的再生,去除了光合效率低下的老组织,使阳光更多地到达幼嫩的组织,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家畜放牧可以重复这些有利的影响,但是在人类管理下的家畜群牧,由于其影响过分集中,对草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数量多、密度大的家畜群牧及其繁殖方式,会破坏草原植被,改变成分和平衡,减少草原支持生物多样性能力;踩实土壤,加速水土流失,最终造成草原退化。草原退化成为世界各国草原最容易出现和最常见的现象。

当前,我国草原平均超载家畜34%,较上世纪80 年代增加了17 个百分点。牧业及半牧业县77% 处于家畜超载状态。2005年全国牛、羊饲养量达到了1978 年的2.7 倍、3.5倍。加上气候变暖和干旱,其他的人为破坏,我国草原退化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目前,我国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每年还以20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 年代初下降了1/3~2/3。经过多年来的治理,局部虽然有明显的恢复,但整体退化的情况依然存在。

草原是全人类重要的财富和生命之源。没有什么可以代替草原的服务给人类带来的幸福。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依赖日益增强,而不是减少。过度开发的和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破碎化和退化所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洪水泛滥、江河断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痛苦,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是,尽管已经证实草原对全世界和全国人民提供的生态服务和产品服务是如此的众多和如此的重要,但草原仍没有得到人类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关爱。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深远,远远超过草原本身的边界。健康的草原惠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相反,退化的草原殃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了解草原的重要性、脆弱性和恢复能力,就能找到人和草原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并享受其服务的途径。因此,保护草原,关爱草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推荐访问:走遍 草原 世界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