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及管理探讨

时间:2022-05-21 18:12: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的诊治过程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影像学设备技术、操作技术、诊断技术的快速进步使疾病诊断准确率明显提升的同时,多样、重复的检查带来的单样影像技术疾病检出效率低下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在医疗设备、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迫切需要提高影像诊断质量。而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和管理的研究尚较少,高效率的临床影像诊断方法没有得到及时应用,本文通过对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的探讨,为合理高效的临床影像检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影像学诊断质量 评价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99-01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X线、CT、MRI、B超等多种基本影像技术及其衍生的血管造影、放射介入等技术日趋成熟完善,影像检查成为病灶定性、定位诊断,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方式,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1]。但是,影像学检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巨大的看病就医人次与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突出,由于可选择的影像诊断技术较多,临床上常发生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等问题,由此带来医疗资源浪费,看病就医花费昂贵等矛盾。提高影像学诊断质量是避免检查滥用,节约成本的有效措施,而目前国内对与如何管理和评价理论研究较少,与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不相符。本文对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和管理进行简单分析,报告如下。

1 提高影像学诊断质量和加强研究的必要性

疾病的及早诊断,尤其是恶性疾病的及时发现与确诊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实施的重要依据,而多数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明显常造成临床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影响患者预后。影像学检查是疾病早期检出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检查效率较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种多样检查手段的涌现,临床上影像学诊断的正确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反而各种重复检查、检查滥用层出不穷。而我国的卫生资源相对缺乏,故提高影像检查的检出率,降低诊断成本成为新型医疗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和管理的研究,为合理提高影像学诊断质量,加强影像学诊断管理提供良好依据。

2 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与管理的研究

所谓影像学诊断的高质量即所采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合理有效,尽可能全面的反应出病灶的性状,尽量做到一次检出,避免多次多样检查,同时检查过程图像显示清晰明了,直观观察病灶,影像医师经验丰富,读片准确无误,为正确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影像诊断质量评价包括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其中技术评价包括影像医师能力、影像设备器材、检查方案的评价,而管理评价包含诊断报告、质控的管理评价[2]。

2.1 影像诊断技术评价

影像诊断的技术质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像医师的个人素质是最重要的主观因素,而器械设备和检查方案为主要客观因素,两方面因素的变化共同决定影像质量的高低,故影像诊断技术评价的详细内容为:(1)根据不同疾病和同一疾病不同的个体差异选择最合理检查手段,在尽可能全面显示病灶一般情况,为诊治提供准确信息的同时,需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效益,在同样的诊断准确率下选择最经济的检查方法,降低诊断成本。(2)新型影像技术的推广与成熟是多次检查操作中经验的总结,临床上合理的应用新型影像诊断技术并加强其诊断质量的评价也是技术评价重要组成部分。(3)影像医师的个人素质对影像诊断质量影响深刻,从检查手段的合理选择,检查方案的制定,读片经验,和理解疾病诊断标准多方面影像诊断质量。

受试者工作特性(ROC)评价的方法与意义:影像学诊断质量的研究中对单一的影像诊断方案作评价或多个诊断方案对比研究、差异性研究时常选择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的方法,具有客观直接等优点,具体内容有:(1)对单一影像技术和诊断方案的评价需通过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类型的诊断质量分析或对临床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分析评价。(2)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和检查方案的诊断质量差异需对比其对某一种疾病的诊断质量差异。(3)同一种影像技术和同一种疾病的条件下可以比较不同受试者(影像医师)的诊断质量差异[3]。

2.2 影像学诊断质量的管理探讨

在影像诊断技术评价的同时,加强、优化管理模式也是提升诊断质量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提高影像诊断质量,节约就医成本,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

(1)诊断报告的管理.诊断报告的管理需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避免片面的监察诊断报告的书写、字数,而忽视诊断报告的质量,传统的质控考核对诊断报告内容是否准确,是否全面反应影像资料等实质性内容的考核力度不够。格式化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写是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诊断报告中需包括病灶的一般特性,位置、大小、性状等,还需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分析描述,尽可能全面准确的反应出图片资料显示的内容[4]。疾病诊断名称和常规术语需在标准化、规范化指引下使用,诊断报告形式和描述顺序都应作具体的规定,这样才便于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诊断报告进行质量监测。

(2)质量控制环节的管理.影像学诊断质量的提高与质量控制环节的管理的关系密切,质控过程中的人员因素和器械因素直接影响诊断质量。影像医师的个人素养,对临床疾病的理解认识,对影像器械的操作熟练度,读片能力和辅助疾病诊断能力是影像诊断质量控制与提高最关键环节。其次影像仪器的精确程度,检查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患者检查时间等多种客观因素与影像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影像质控部门的评价标准采用4个分级和5个原因的评价办法,评价影像诊断质量并寻找影响质量的原因,对提高诊断质量效果较好。对影像医师规范化的培训和规定,对不同疾病的检查手段和方案做出规定,提高医师读片技巧,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提高影像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采用度,加强影像资料与手术、病例资料的对比研究都是提高影像诊断质量的有效环节。另外,及时更换影像设备,加强仪器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合理应用新技术也是诊断质量质控管理的重要步骤。

3 结语

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和临床上影像检查的滥用、重复使用以及影像检查准确率没有提升的现状,对影像学诊断质量的评价与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影像学诊断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影像医师的个人能力,对影像检查的程序,从选择检查手段、制定检查方案、读片、诊断多个环节起到规范作用,从而提高影像诊断的价值,节约诊断成本与医疗资源。影像诊断质量的管理需从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诊断报告规范化书写等方面入手,有效的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影像诊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全康,朱亚宇,刘星.现代影像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8(9):22-23.

[2] 江青青,冯祁阳,等.放射诊断影像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J].中国放射学杂志,2008,2(10):38-39.

[3] 刘洋,蒋春昆,等.医用诊断X线的影像质量与病人剂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9,37(5):18-20.

[4] 严程海,陈郝江,肖志荣,等.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智能化书写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30(22):10-11.

推荐访问:诊断 影像 探讨 评价 质量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