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创造力”一位学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时间:2022-10-27 1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创造力”一位学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供大家参考。

2023年“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创造力”一位学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当我们愿意以赤忱的情感与丰沛的想象去体悟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或许就能够真正理解冯先生所言那种以敬畏与感恩的精神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伟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

 “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 造力”一位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 “生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回归自然,然而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令人悲叹。” ● “由宇宙论引申出来的治国理念提倡依据自然节律而施设政令,国家政治运作的正当 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 “人只有在与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在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 中,才能真正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活。”

  5 月 30 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达文应邀做客珠海, 为中大珠海校友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 “中国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 的精彩讲座。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演中, 冯先生以翔实的文献引证、缜密的观念辨析及精深 的理论思考, 重新梳理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发展脉络,也为 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与理论依据。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古典的宇宙论中,天地宇宙、时间空间、人人物物,都 可以视作生命的体现。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正是从发现自然、 重视生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中国的宇宙论不仅把天地万物的变迁看作是有生命的, 而且强调生命变迁是 有节律的。因此,当我们把每个个人、每一物类都看作生命体,那么这些生命体 其实都需要通过与大自然变迁的节律相协调、适应才能够发生、发展。能够适应 天地宇宙的时空节律而获得生存与繁衍的物类, 必然会把时空变迁的节律内化为 自己的结构;无法与之相适应与协调的物类,则必然会被淘汰。

 “不要说是整个物类的变迁史,就拿我们个人的生命体来讲,譬如我是广东 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南方,比较适应较为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而当我来到北 京, 三两天以后, 嘴唇常常要爆裂甚至是流鼻血, 这显然是南方气候变迁的节律, 已经在我的生命过程中内化为我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有时候我去到美国出差会有 时差,生物钟就是一个生命体适应大自然变迁的时间和空间的节律形成的。”用 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例子, 冯先生就形象地诠释出个体生命与自然节律相互协调 的必要性。

 所以, 古人的宇宙论传递的其实就是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与各个生命体、生 命形态紧密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 自然的本性;另一方面,主张人要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同 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在讲座中冯先生着重提到, 在农耕文明时代, 人们得到了自然的煦育和护佑, 也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与感恩之心。然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无节制 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与征服。

 原本心中的敬意开始消弭,原本抑制的欲望无尽伸 张,随着人的肆意宰制与取用无度,自然界已经不堪忍受,于是通过各种灾害来 对人类予以警告。这就是人类不断地“掠夺他人、掠夺自然、掠夺未来”必然面 临的危机。

 因而通过本次讲座的契机, 在今天重新讨论 “中国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 , 其实就是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找寻人对于自然的敬仰、 敬畏与感恩之心。

  这也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倡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旨归。

 宇宙论的建构 ——关于生态文明理想的诉求 观点提炼:

 “老子与庄子初步建构了宇宙论的哲学,由此开始审视和反思人 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回归自然,然而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 坏令人悲叹。” “天地万物从哪里来,如何变化,人在天地之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又该如 何日常行事。” 冯先生认为,中国的古典宇宙论,就是从宇宙的起源与变迁, 说明与解释现有事物与人类生活的正当性与否的一种理论。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建构起“宇宙论”,他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宇宙是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一个过程,这是宇宙变迁的特点。

 然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地丧失自我, 不断地丧失本真和本性的一个过 程。在其所生活的动荡时代,老子看到,由于生产技术发展,物质财富增加带来 的被认为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变迁,其实只是把人的生存环境推向更加险恶 的境地。

 尤其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有限的增长速度永远满足不了被激发起来的欲 望无限的扩张速度, 因为只要把人心人性指认在欲望层面上,为掠夺物质生活资 料而爆发相互残杀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所以老子的主张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高的境 界就是回到自然的状态,回归宁静、恬淡的世界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论 不仅支撑着老子对于社会批判的立场,也启引着他对于生态和谐理想的诉求。

 而在庄子这里,反省与批判的意味则更加深刻激烈。

 《庄子·天下篇》中说: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 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宇宙的变迁是往下坠落,割裂了天地之纯美,支离了万 物之常理,天地神人和美的格局再也不能恢复。

 庄子意识到这种疏落与变迁正是源于人的生存方式, 不仅不是对于自然状态 的改善与增益,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所以有一种大悲情。

 宇宙论的发展 ——关于生态政治哲学的萌发

  观点提炼:“从《管子》到《吕氏春秋》,由宇宙论引申出来的治国理念提 倡依据自然节律而施设政令, 国家政治运作的正当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 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对于承接老子思想的《管子》诸篇,冯先生的评价是:“将老子视宇宙生化 为下坠的那种批判意识,转易为视现实万有为生命力正面演化的认受意识。” 正是通过这一转向,使得《管子》的宇宙论更切实地面对现实世界,并力图 通过把握自然变迁的节律来安排人类的生活与运作规则。

 《管子》将老子的“道”诠释为自然元气在时间中流变,进而演化成繁复的 万有世界。为此还引入了“四时”、“五行”的观念——时间的节律清晰地呈现 为春、夏、秋、冬四季,万物之长养有别,万物所秉受的形质有别,与之相应的, 人的行事也应当顺应宇宙变迁的这种时间规律。

 而到了《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中,则是将“四时”进一步区分为十二 个月。

 每个月天上的星象怎样?地下的气象如何?人们的生活节奏与施政方式也 应该顺应这些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更有趣的是, “十二纪”主张因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状况采取不同的相应 对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基本上就是认知自然、 守护自然、按照自然节律办事的思想路向。而顺应这种节律与逻辑,国家政治运 作的施设及其正当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冯先生由此提出, 这种从自然生态的内在关联来审视政治运作之正当性的理 论,其实就已经具有“生态政治哲学”萌发的色彩。

 宇宙论的延伸 ——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进取 观点提炼:

 “汉代的董仲舒将宇宙论吸纳进儒家思想体系,将人的道德取向 与自然世界变迁紧紧连结。

 只要依照天地万物的变迁节律来付出努力,那么生命 价值就能够得到实现。” 从《老子》、《庄子》中的宇宙论建构开始,直至《管子》、《吕氏春秋》 中“四时”、“五行”的流转变迁,下讫汉代《淮南子》在将庄子的宇宙论继续 外推, 直至达到对天地万物一体看待的自然平等理念,这是黄老思潮的宇宙论体 系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论,则戛然独造地将宇宙论引入了儒家的思想体 系。他创造性地以春之生为“仁”,以夏之长为“智”,秋之收为“义”,冬之

  藏为“礼”,又另辟季夏为“信”。于是,孔子、孟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尽数对应和存纳于大自然的变迁节律之中,可以通过“赞天地之化育”得以证成 和求取。

 只要依照天地万物的变迁节律来付出努力,那么人的价值就能够得到实 现。

 董仲舒确信人是天地宇宙的产物,因此“赞天地之化育”所表达的,无疑就 是人对于天地宇宙、自然世界的一种敬仰、敬畏与感恩之情。人是天地宇宙最优 秀的创造物,天地宇宙把人这一族群塑造成最有灵性、最富活力的族群、人岂能 不心存敬仰、敬畏与感恩呢? “既然我和我这一代是宇宙大生命长期变迁的产物, 是以往历史上一代又一 代努力的创造物,我们自当要敬孝天地与先祖,珍惜我们现时的生命与生活;既 然我和我这一代也须要付出, 才可以融入宇宙大生命无限发展的长流中去,我们 也当建立起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使我们现时的生命与生活更有意义。”在冯先 生眼中,这就是董仲舒用宇宙论所支撑起来的价值信念。

 “如果道家是把宇宙论所取的认知方式推向极致, 那么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 引入宇宙论,则是将其可能证成的价值信念推向至美。”冯先生总结道。

 宇宙论的回响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观点提炼:

 “通过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相互参照,人只有在与自然 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 在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中,才能真正 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活。” “尽我的有限努力让族群、 让世界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我的价值就会和世 界发展的长河融汇在一起,从而获得永恒。” 在复杂的文献解读中融入对生活的透辟体悟, 在严谨的学术规范下蕴藏对理 想的浪漫追寻。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冯先生治学宗旨的折射,更是其念兹在兹的 人文关怀。

 伴随着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构建、发展与延伸,我们不仅对于宇宙变迁的规律 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够藉此作为高悬于头顶和内心的“坐标”,确定人在天 地万物,在自然世界中应当所处的位置。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结;

 当我们逐渐认同生态环境的变迁节 律是与每个生命体、 生命形态有着内在关联;当我们愿意以赤忱的情感与丰沛的 想象, 去体悟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或许就能够真正理

  解冯先生所言,“那种以敬畏与感恩的精神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伟 力。”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 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今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更是明确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 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对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 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 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绿水青山, 也正是珠海这座城市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坚持与守护。用市委书记 李嘉的话来说, 特区建立 35 年以来,珠海自觉不自觉地走出了一条没有拼环境、 拼资源、拼速度、拼汗水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非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 路。近年来,珠海又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 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国际宜居城市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相信,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宜居,而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 模式,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场关乎产业结 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 也是一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思想变革。只有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只有在与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在 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中,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 活。

 这也正是我们从冯先生对于古代宇宙论与生态文明的阐发与思考中,能够发 现的悠远回响。

 学者简介:

 冯达文,广东罗定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学 术委员会委员,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两所首任所 长,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宣部和教育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国际儒 学联合会理事。

 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的教学与研究,素以治学严谨、学养 深厚著称于学界。其撰写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典哲学略述》、《理性与觉性 -佛学与儒学研究论丛》 、 《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 《早期中国哲学略论》、

  《宋明新儒学略论》、 《回归自然:道家的主调与变奏》、 《道家哲学略述》等;

 主编教育部下达统编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信仰·运思·悟 道》等著作。

  

推荐访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生不息 之心 敬畏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