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期妇女解放思想成因探讨

时间:2022-05-21 17:24: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毛泽东倡导的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中,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研究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对于今天研究妇女和妇女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毛泽东一生都对佛学密切关注。这些都对毛泽东妇女思想的确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比较佛教妇女观与毛泽东妇女观,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传承对历史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妇女观;佛教

中国妇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恪守着“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依附在男权社会的男性威严之下,受到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压迫和奴役。新中国解放以后,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她们拥有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自由生活的方式,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与地位,被誉之为“半边天”。这其中,毛泽东倡导的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中,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研究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对于今天研究妇女和妇女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学术界在研究追溯毛泽东的妇女思想渊源和文化背景时,往往忽略佛教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析。

1.毛泽东与佛教

1.1毛泽东与母亲

毛泽东关注妇女命运,同情妇女不幸,源自于他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触。母亲文七妹品德高尚使毛泽东非常敬爱她,“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兹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毛泽东:《祭母文》)。然而由于毛泽东母亲娘家很贫穷,使她在丈夫面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相反是奴仆般的呵斥和轻蔑。慈母作为女性在男权至上的传统封建家庭里的悲苦,令他十分痛心,正所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不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与欠,倾地一角。”对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愤懑之情,在这篇祭母文中得到了鲜明反映。毛泽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处于这样矛盾的旋涡之中,形成了他最初的关于男女平等的判断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女子高贵人格的最初印象。在父系氏族以来的任何社会中父亲在家庭中都是代表社会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父亲就是封建专制的代表,而母亲和子女们在家庭中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毛泽东正是因为爱母亲推而爱全体妇女,进而为妇女“伸志”、“获求”而呼唤、而奋斗,进而推及到恨三纲五常,恨封建专制制度,进而为彻底推翻封建主义而奋斗。

1.2毛泽东母亲与佛教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文氏虽未读书,但佛教思想对她影响极深。在她的引导下,毛泽东自幼深受具有典型的中国民间色彩的佛教文化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宗教礼仪制度等等的熏陶。毛泽东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也跟随母亲信仰佛教。1909年,因为母亲生病许过愿,毛泽东曾到南岳朝山进香。毛泽东还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凤凰山的佛寺里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供有佛菩萨像,也是依时按节烧香叩拜,每逢初一十五,向摆在堂屋中的神完顶礼膜拜,更是他必做的功课。直到三十年后,在延安向斯诺回忆往事时,他还对此段经历作了生动的叙述:“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在他进攻之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

佛教讲慈悲、布施、平等、博爱,这些思想在毛泽东母亲身上有完整的反映。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时,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有《祭母文》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并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

因而,1919年11月14日长沙赵五贞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自杀在接亲的花轿中,立即引起了毛泽东对妇女问题的高度关注。从11月16日11月18日,毛泽东在《大公报》等刊物上连续发表10篇评论文章,较充分地反映了他的妇女伦理观,使他个人的妇女伦理观转化为社会的伦理观。也是毛泽东慈悲情怀的一次深刻表现。对封建礼教之鞭挞,对妇女悲惨处境之激愤,毛泽东在此溢于言表。他认为,“盖我国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风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从政治、法律、教育,以至职业、交际、娱乐、名分,大概和男子分开做两样,退处社会的暗陬。于不得幸福之外,还须受许多不人道的虐待。”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佛教慈悲、布施、平等、博爱等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影响。少年时代的信佛生活经历,给毛泽东一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他从家庭佛教文化生活环境中汲取的最主要的精神养分正是这样一种普济众施的道德襟怀。而他母亲则是他的道德启蒙老师。他母亲的慈悲高风给毛泽东留下的印象至为深刻,当他走出韶山,不再信佛时,佛门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价值情怀,同他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却已深深地积淀在他的心灵深处。

1.3毛泽东一生对佛学的关注

在长沙读书期间,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使毛泽东逐渐摆脱了佛教信仰的精神羁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泯没自己对佛学的浓厚兴趣。相比于少年时代懵懵懂懂的虔诚信仰,青年毛泽东对佛教的兴趣,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种精深的学业来进行探索的。1920年6月,即将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就明确地表示了研究佛学的愿望。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文字学、言语学和佛学,我都很想研究……希望先生遇有关于言语又字学及沸学两类之书,将书名开示与找。在读泡尔生著《伦理学原理》时写下的批语中,毛泽东就曾借用佛学术语“差别相”来说明宇宙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千差万别。在读该书第8章“道德与宗教之关系”时,毛泽东还第一次阐述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历史地评估了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作用,认为“在未开化之时,宗教亦有抑制蛮暴、保护幼弱之功。”针对泡氏的论断,“信神矣,则足以鼓其勇敢而僧其希望。……无此等信仰,而能立之伟大之事业者,未之有也,”毛泽东还批注说:“宗教可无,信仰不可少。”这就相当鲜明地表明了他在学理研究与宗教信仰,“智信”与“迷信”之间的立场选择。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还经常携带佛学书刊,阅读研究。

毛泽东一生跟书形影不离,他身边的书也常有佛教经典。据逢先知提供的书目单,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除马、恩、列、斯、黑格尔、费尔巴哈、诸子百家、朱熹、王夫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外,指名要带的佛经有《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

1.4毛泽东看佛教

1.4.1赞赏佛教普渡众生,慈悲为怀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毛泽东几次将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同佛家普渡众生的宏愿作了类同性比较。如1955年3月8日,在同西藏达赖喇嘛谈话时,毛泽东说:“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1959年10月22日,在同班禅大师谈话时,毛泽东又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就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坊经》(即《六祖坛经》—引者)就是劳动人民的。”

站在受压迫人民的立场上,毛泽东特别欣赏释迎牟尼普渡众生,免除众生痛苦的行为,这种意识同他早年关于“君子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平民)”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浸润着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毛泽东将妇女解放纳入中国解放的系统工程之中,已经是中国早期毛泽东妇女思想的自觉追求,并且这种追求已与中国国情以及妇女状况相结合。

1.4.2毛泽东认为佛教首先是一种文化

毛泽东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他始终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据他的卫士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有一天和李银桥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们去看看寺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些迷信。”毛泽东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在毛泽东看来,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文化涵盖哲学、思想史、语言、文学、艺术、绘画、天文、历史、医学、建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佛教文化对毛泽东和他尔后的思想、品德、工作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因为毛泽东博学多闻,才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2.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与佛教妇女观之比较

第一、坚决主张男女平等。

毛泽东在《女子革命军》中写道:“或问女子的头和男子的头,实在是一样。女子的腰和男子的腰实在是一样的。为什么女子头上偏要高竖那招摇畏风的髻,女子腰间偏要紧缚那拖泥带水的裙,我道,女子本来是罪人,高髻长裙,是男子加于他们的刑具。还有脸上的脂粉,就是黔文。手上的饰物,就是桎梏。穿耳包脚为肉刑。痛之不敢声。闭之不敢出。”“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参政?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交际”?“什么‘贞操’都只限于我们女子,烈女祠,遍天下,贞童庙又在哪里?”这说明他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妇女的地位问题了,虽然在这里他关注的问题还比较零散。

后来,毛泽东还揭露了女子卑微的社会地位。“盖我国因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习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从政治、法律、教育,以至职业、交际、娱乐、名分,一概和男子分开做两样,退处于社会的暗陬。”,但就是在这“社会的暗陬”中,妇女也依然没有丝毫权利可言,除了政权,族权,神权之外,还有夫权压迫着她们。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其洞彻宇宙人生实相的觉照指出:众生皆有佛性皆平等,男性女性既同在众生之列,又何以会不平等?

佛教作为反婆罗门种姓特权制度的“非特权阶级的宗教”,在主张一切平等的同时,实际上也肯定了女性的基本人权。反映佛陀宣教说法的《长阿含经》,就记载了佛陀要求丈夫应礼敬妻子的五条规定,即“相待以礼”、“威严不亵(衰)”、“衣食随时”、“庄严以时”、“委付家内。”,正如DoJ.卡莫迪所言:“事实上,佛教的婚姻观接近于把男女视为平等的观点”。后来传人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巨的大乘佛教,继承和发扬了原始佛教的女权观念,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和对女性的尊重。这显然与中国儒家纲常伦理的男尊女卑观念形成对抗。因而,佛教观世音的慈悲形象,广为儒家伦理钳制下的中国女性所喜爱和敬奉,“乡村妇女称赞她是能够理解她们的姐妹。”(何建明,“近代中国佛教的女性观”《佛学研究》1998年)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妇女伦理观是:男尊女卑,女子不能受教育,不能过问政治,不能自由恋爱,不能自主婚姻,不能继承遗产,甚至不算人,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后”就仅指男性,即使生了十个女儿也是无后。

第二,主张发展女子教育,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毛泽东在《女子教育经费与男子教育经费》一文中针对当局轻视女子教育作了有力揭露,感叹道:“有1500万女子的湖南,没有一个女子中学”;“尽起纳税义务来,女子和男子一样的‘尽’,享起教育权利来,女子止当男子的1/22。男子们啊!你们也太忍心了啊。”(毛泽东早期文稿P547)他认为,中国妇女之所以被封建网罗所牢牢束缚,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根源就在于“全中国二万万女子一字不识”。(文稿P443)而女子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掌握生计知识,谋取治生之路,才能最终冲破封建藩篱,实现男女平等。经他的积极组织与号召,新民学会的一批女会员率先走出国门,赴法勤工俭学。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12月至1920年,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女生有43名,其中湖南13名,占女生总数的30%。湖南女性人数居全国之最,这其中离不开毛泽东的个人努力。他给赴法女会员向警予的信中还强调:“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出外,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文稿P549)字字句句,足见毛泽东渴望改变女子教育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

大乘佛教认为妇女也能修炼成佛,这在大乘佛教中有比较明确的法理和定论。早在公元前588年,即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时,就认定“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正果,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皆现……。”这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当然妇女也不例外。早在释迦牟尼佛祖传法布道、渡济众生的时代,第一个出家修行的妇女是释迦佛祖的姨母“摩诃波.波提”(又称韦提夫人),出家后的法名为“大爱道”。

第三、关于女子自立。

女子自立问题是婚姻自由的前提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首先分析了造成女子在心理上生理上的缺陷的原因。他指出这些都不是根本缺陷,而是后天“习之使然”。女子心理与生理上的弱点都是后天人为形成的。即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以及后来的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渐渐形成的。

关于女子如何自立,毛泽东列了三个条件:“一、女子在身体未长成时候绝对不要结婚。二、女子在结婚以前,需预备够足自己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最小单位。三、女子需自己预备产后的生活费。他认为,如果女子本身能做到这三条,“又有儿童抚育的设施,则恋爱中心主义的夫妇关系,便可成立”这三个条件可谓女子自立获得恋爱与婚姻自由“拔本塞源”的方法。

为了使女性在修道上取得成就,针对女性眷属爱重、心胸狭隘及其生理特征,佛陀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戒律。戒律包括:从女性进入僧团出家必遵守八敬法,到“沙弥尼”的十戒和女性正式的出家身份——“比丘尼”的受具资格,乃至女众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的威仪细则,佛陀全部作了明文规定。同时,佛陀还指出:只要女众发菩提心,通过学习戒律,如法行持,克服女人八十四态,最后亦能证果乃至成佛,这是佛陀对女性修道者道果的肯定。

第四,毛泽东特别强调女界联合,主张建立专门的妇女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是较早注意到革命必须唤起民众和建立相应组织者。1919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要进行革命的活动,改造社会,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到的,非有多数人的联合不可……妇女也要联合起来,齐向封建思想斗争”。强调了妇女要求平等,社会要求解放则非走联合的道路不可。在“五四”时期,妇女组织、妇女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发挥了妇女运动火车头的作用,对唤起妇女的觉醒,提高妇女的觉悟,引导社会对妇女解放事业的关注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党领导下的妇女组织进一步茁壮成长,对于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妇女的解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毛泽东的妇女伦理观与儒家的妇女伦理观正好相反:妇女应当享受与男子平等的权力,包括受教育、参政、就业、同工同酬、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经济独立、儿童公育等,每一要求都是针锋相对的。前者是要把妇女锁在深闺人不知,变成丈夫的玩偶,后者指责说这是婚内强奸,是强迫妇女卖淫,应该让妇女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反封建性除了上述与封建妇女伦理完全对立的道德理念外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反封建不能靠别人恩赐,而应该靠妇女组成革命军,与民众大联合,妇女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反封建,不仅仅是反封建伦理,而是要从妇女的经济自立,从谋生知识和技能入手去进行婚姻、家庭和社会革命,推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封建制度。印度很盛行。

印度比丘尼僧团的成立及发展

根据多种佛典所载,印度最早的比丘尼僧团是由佛陀的养母兼姨母大爱道瞿昙弥殷切求法,佛陀考虑再三,提出以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同意让女众出家受具修行,佛教的比丘尼僧团由此成立而成立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不断壮大。佛经中曾有六千大比丘尼的说法,可见当时尼众僧团的发展及势力。这方面的情况,律典与阿含部诸经中有一些零散的记录,比较集中和详尽的记载则见于南传大藏经巴利文三藏。其经藏小部有《长老尼偈》,包含71位长老尼和两个长老尼集合(三十长老尼和五百长老尼)所讲的73组偈颂,共521偈,反映了佛陀时代比丘尼出家与修证的一般状况及古印度的某些社会现实。尽管比丘尼组织成立异常艰辛,但此后,在僧尼队伍中,就一直有这一独立的妇女组织存在。这与儒家妇女不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观念大相径庭。在儒家统治思想中,妇女是不能登上政治舞台的,而在佛教妇女观中,女性出家后都能精进修行,并且证得圣果。

综述:

——爱因斯坦说: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尽管佛教妇女观与毛泽东彻底的妇女解放思想不可同日而语,(早期原始佛教女性观可概括为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和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年版。),但不可否认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确立,离不开他生活的土壤,以及人类文化遗产佛教的影响。佛教妇女观,是毛泽东接受马克思妇女观之前,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渊源。

我们在探讨毛泽东早期妇女观时,如果规避了佛教这一重要文化渊源,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断裂的取舍。因此,研究毛泽东早期妇女思想,有必要探讨佛教妇女观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毛国庆.《毛泽东与佛教》,山东社会科学院

[2]曾琦云.“毛泽东与佛教”,《佛教文化》1993年第1期

[3]芬陀利华.“《大爱道比丘尼经》女性修道问题的探讨”,《佛学文摘》

[4]学愚法师.《佛教的妇女观》(根据学愚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5]丁娟.《毛泽东妇女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的重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

[6]陈晋.《毛泽东与佛教——毛泽东读书札记诠释》,1993年8期《了望》

[7]范若兰.“近年中国关于宗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研究述评”《世界历史》1999年第3期

[8]刘文明.《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女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期

[9]何建明.“近代中国佛教的女性观”《佛学研究》1998年

[10]杨孝容.“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求索》2003年6月

[11]杨学敏.“论毛泽东早期的妇女思想”《重庆师专学报》1997年3期

[12]王巧玲.“论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6月

[13]刘霞.“毛泽东早期妇女解放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2月

[14]鲍柯克.k.汤普森编.《宗教与意识形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4页

[15]大正藏本.《长阿含经》卷十一

[16]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第77页

推荐访问:解放思想 成因 妇女 探讨 毛泽东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