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TP需求分析模式的高校教师党员教育管理探究

时间:2022-05-21 12:04: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基于OTP需求分析模式,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党员创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德才并育的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内容、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师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构架完善的教师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等措施,进一步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OTP需求分析 意识形态 高校教师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34-04

高校肩负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这过程中,高校教师党员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高校党建工作活动的有机体,是研究和宣传党在新时代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维护党在高校绝对领导地位的坚强基石。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时代讨论高校教师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对加强高校基层党员教育与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很有现实意义。

一、OTP需求分析模式理论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培训需求分析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组织—任务—人员模式(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简称OTP模式)和绩效分析模式(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OTP模式最早由麦克吉(McGeehee,W.)和泰耶尔(Thayer,P.W.)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其著作《工商业培训》中提出。他们认为,培训需求确定不能仅凭主观分析,不能仅仅凭“在椅子上思考”,只有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次上综合分析,才能系统、客观、准确地识别培训需求。组织分析(Organization Analysis)通过对组织的发展战略、资源及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确定是否需要、是否适宜采用培训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 ,有时也称作Operation Analysis)侧重于描述某一工作岗位的性质,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及任职条件,以明确培训的内容;人员分析(Person Analysis,有时也称作Man Analysis)从员工的实际状况出发,考察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能力、态度,以确定在组织中哪些员工应该接受培训及接受何种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是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领域的一项基本技术。早期的培训需求分析多采用非正式方法,过分依赖主观评定,这种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改观,一些客观化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操作形式。时至当今,培训需求分析技术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得到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这种技术涉及的每一个模式都来自不同的概念框架,都有不同的关注点,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也有所差异。简言之,这些模式已将复杂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简单化、程序化和模式化。基于此,采用这样的OTP需求分析理论做本研究的实践指导,运用这种模式做主要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恰当、可行的。

二、OTP需求分析模式在高校教师党员教育管理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一)研究实施

受前人相关研究的启迪以及基于当今的实际,本研究在OTP需求分析模式理论指导下,依据OTP模式设计调查的维度与重点,即从高校教师党员的意识形态实际状况出发,以知识结构、技能、能力、态度等作为调查维度,以确定在什么需求情况下组织何种培训作为重点。这些维度与重点均体现在:教师党员对党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党员对党的意志信念、教师党员的态度、教师党员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教师党员对培训的需求。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问答法,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及信息。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党的认知层面、意志信念、党员义务实践行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认知和对培训的需求,目的是对教师党员做较全面的调查,为培训的实施与日常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调查对象是广西师范学院教师党员,所涉及的部门有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审计处、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院,以及二级学院党支部部分教师党员共70人。其中男性党员31人,占44.28%,女性党员39人,占55.71%;35岁以下者为54人,占77.14%;学历方面:博士7人,占10%;硕士50人,71.42%;本科13人,占18.57%。调查问卷共发出80 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87.5%,有效率为100%。定性研究采用开放性问答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见下章。对调查得出的数据及信息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后,本研究针对高校教师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党员对党的基础知识认知情况分析。调查结果顯示,将近80%的教师党员对党的基础知识掌握是比较牢固的,但也有小部分对党章的认识不够深刻。这一调查结果是在发放与填写问卷过程中明确要求不能上网搜索和翻书的情况下填写而获得的,可以说获得的结果客观真实。这一结果表明,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党员关于党的基础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是有必要的。认知不但决定人们感受事物的方式,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因此,一般而言认知可以激励人们去做与其目标一致的事情。作为党员,对党的认知是核心因素,故从认知层面出发培养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忠诚态度与热爱心理,进而对自身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机制,逐步培养反思能力,使自己的言行始终符合党的要求,这是党员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过程。

2.教师党员对党的信念情况分析。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也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从调查结果看,95.71%的教师党员认为,作为党员首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94.28%的教师党员认为党员要真正做到思想入党;81.42%的教师党员认为党员要有群众意识;74.28%的教师党员认为党员要拥有社会责任感。这组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教师党员对党拥有的信念是坚定,都能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本宗旨,从思想上认同入党旨在为人民服务,从责任感方面认定作为党员要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同时,68.57%的教师党员认为真抓实干和吃苦奉献能体现党员的社会责任。此外,44.28%的教师党员认为“讲原则说真话”也能体现党员的担当。由此可以看出,将理念融入行动,从具体行动展现党员的价值与对社会的责任是多数教师党员的基本认识与信仰。

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教师党员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关于党员党性修养方面,67.14%的教师党员认为当今高校的党员干部存在“原则性不强”“是非观念淡薄”等问题;68.57%的教师党员认为高校党员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调查结果同时揭示,高校中一些党员干部认识上存在意志不坚定、思想上存在浮躁之风、行动上存在追名逐利与急躁冒进等问题。这表明大多数高校教师党员已经认识到党员的理想信念与坚定党的领导、与组织的教育培养息息相关,它从现实生活中的示范带头与按党的要求办事等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

关于“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有效手段”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84.28%的教师党员认为构建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82.85%的教师党员认为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教育;72.85%的教师党员认为相关的实践锻炼尤为必要。

3.教师党员对党的实践行动情况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新知识的增加,都是由于实践的推动。

关于教师党员在实践行动认识层面情况的调查分别从“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对待公益活动态度”和“党员身份认同感”三个维度切入。调查数据表示:85.71%的教师党员认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其中“做好工作,争创业绩”选项的选择率最高;选项“帮扶结对、参加公益活动,主动承担困难”都超过60%的选择率。对于参加“公益活动”的态度,87.14%的教师党员表示愿意积极参加。这些均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党员是愿意通过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发挥党员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的。

认同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或组织的依恋、承诺与忠诚。从调查结果得知,64.28%的教师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身份表示光荣,35.71%的教师党员表示党员身份有助于其开展工作。可见牢记党员身份是得到大多数教师党员的认同和维护的。

4.教师党员教育管理需求分析。这个问题从如下四个方面分析:

其一,对“影响和制约党员管理和教育因素”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74.28%的教师党员认为单位事务太多是影响和制约党员管理因素的主要原因。从现实情况看,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是现实存在的,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师党员还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这种情况往往使得不少人无暇顾及党员教育工作,已经成為制约党员管理因素的首要原因。如在“对当前党员教育面临主要矛盾的看法”,64.29%的教师党员认为科研任务重,无暇顾及是导致党员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矛盾;55.72%的教师党员认为是“党员意识减弱”;47.15%的教师党员认为“党员分散流动性大、组织困难”是主要原因;45.72%的教师党员认为“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多元化诱惑增加”是根本;45.72%的教师党员认为主要原因是“党员个体差异大”;42.86%的教师党员认为“教育针对性难保证”是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党员教育的主要因素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

其二,对“党员教育工作应重点突出内容”的看法。调查结果发现,65.72%的教师党员比较喜欢的教育内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国内外形势理想信念”;58.58%的教师党员认为是“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57.15%的教师党员认为是“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5.72%的教师党员认为是“党章和党风党纪”。这些均表明,多数教师党员比较倾向于党的理论、路线与方针政策方面的教育内容。

其三,教师党员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调查结果披露,大多数教师党员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依次是:参观教育活动基地、集中培训、聆听先进事迹报告、集体过组织生活和听党课。此外,在党课教育的时间安排方面,多数教师党员倾向于每月一次,每次2小时或每季度一次,每次半天时间。

其四,开放性调查结果分析。关于调查题“对新形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建议”所获得的主要信息是:(1)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党员进行常态的、多样化的教育;各级党组织可采取远程视频系统实施创新性的党员教育培训。(2)打破以往培训的固化模式,注重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多样化和趣味性,以激发提高党员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学习质量。(3)利用党政公众微信号,随时开展碎片化阅读活动,为党员及时提供学习内容。

三、高校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

在高校,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事关党能否对高校实施绝对领导,事关高等教育能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之人。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和所得的相关意见,从现今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如下三点关于教师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人本为先,建设德才并育的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他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同时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实践与离开现实的人的做法,并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的哲学奠基于实践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崭新哲学。在当今的高校,不管党员的教育管理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依然有着鲜明的、积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党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缺失以人为本的理念便制约了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提倡人本为先是做好高校教师党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做法。传统的教师党员教育内容往往是相关的文件、文章以及报告,采取的形式通常是集中的“大课堂”“大讨论”,这样做虽然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事倍功半的现象经常出现,甚至容易使人们产生“形式主义”的想法。人本为先的党员教育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化,充分反映现实问题,体现党员的实际需要,目标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上收到教育、管理党员的效果。这种做法更加彰显人的主体性,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也都是很强的。刘毓航在《以人为本:干部教育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中提到:“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高校教师党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要把教师党员的主体地位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应该尊重教师党员的主体意识、工作现状以及党章的相关规定。因此,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三符合”:符合时代的节拍,符合党员的实际,符合高校的特点。具体做法有:

1.“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个性化。依据高校的特点创新党员教育内容,对在不同岗位的党员实施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培训教育,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党员领导干部应着重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的教育,让其时时对手中权力有一种敬畏感,以促进清正廉洁建设;对在教学与服务工作岗位上的党员应着重进行服务人民、爱国敬业,争做文明先锋,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育,促使其在工作上做出更多更好成绩。

2.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将培训教育与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高校党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的内容应注重更新、创新与拓展。换言之,即结合党在一定时期的工作方针、政策以及任务,针对性地开展党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工作,使培训内容能真正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向前更新,突出时代性,彰显人文性,进而避免教育内容的陈旧性与程式化。

3.重视党员的作用,加强师德建设。“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大学教师即使学术教师,更是为人师表的“人师”。然而,“人师”的根本是“人性”。大学教师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坚力量,他们拥有扎实的学术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师德更为重要。因此,应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对高校的教师党员而言,要拥有良好的师德,首先要真正起到党员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高校教师党员进行师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党的知识教育,而这种教育也正好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上面。高校教师党员的师德建设应该是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起步的。这些做到了,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方能为大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和标杆,传递正能量;方能帮助大学生筑梦、追梦与圆梦。可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党员实施培训教育与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人本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动静结合,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师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互助学习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相关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记》)。高校教师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它融入教师党员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来讲,既有动的行为,又有静的表现;从时空角度而言,既有传统的好的东西,又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元素。传统的党员教育以“三会一课”为主,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组织纪律来组织实施,形式固化而单调,造成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弱化。在新时代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改进传统的做法,采用动静结合、集中与分散的灵活机动的方式,激发教育活力,促进管理机制。当今,高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采取集体研讨与自主研修相结合做法,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比如,在党课学习方面,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实施远程学习,改变以往集中的、单一的学习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党员因时间安排冲突和距离制约等问题。在集中研讨时,要增加讨论交流环节,减少“一言堂”时间;个体研修时,要强调思辨与深化的做法,减少背诵与“答题”的要求。这是动静结合的做法。这样做对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无疑是有益的。简言之,高校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可以采取“互联网+”的做法,这是目前高校完全能做到的。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广泛展开实践参观交流活动。结合不同时期的主题特点,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与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地点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改变活动形式,增加学习的新鲜感与期待感;二是可注入新鲜的学习内容,达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之效果;三是深入实际生活、深入群众的做法拓展了党员的接觸面,让党员直接了解更多的、在高校看不到的东西,进而促进自身的思想意识,这对师德建设是有帮助的。同时,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高校教师党员能与高校外的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子”“互帮扶”活动,使党员教育管理形式更加鲜活、更有成效。

3.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校教师党员QQ群或博客,开设“党员之窗”与党员交流的“流动课堂”。当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利用相当普遍,在高校,信息交流网络的覆盖面非常广。可以看出,这种形式的教育管理完全可以实施的。具体做法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微信公众号,传递文件共享资料,为教师党员拓展学习渠道,提供交流平台。然而,要使这种形式收到预期效果,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规范信息公开流程和内容、加大信息发布力度等都是必要的。尤其要加强对师生员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及时准确把握舆情动态,牢牢掌握主动权。

(三)创新管理,构架完善的教师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将人管住管牢,而是让人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建立科学有序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机制是高校党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高校,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运行要以保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全程创新管理为途径。这是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党员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具体地讲,当今高校教师党员的管理机制更多体现在党员的业务工作上面。首先,不同岗位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对那些肩负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双重任务的教师党员要建立“少而精”的原则。“少”即是控制学习内容与次数的数量,“精”体现在内容质量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上面。控制数量,求其适当;讲求精准,注重质量。对此,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上形成合力,通过各党支部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和动员,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其次,以学期为单位设置学习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建立学习档案。当前,高校党组织要结合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定期开展党组织学习,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化,做到每次学习培训有总结、有反思、有感悟,并制作成个人学习档案。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学习考评的激励机制。以教师党员的学习档案为支撑材料,以党建活动为载体,为教师党员构建学习成果展示、激励和关怀机制,借以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广大教师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青年学生是否得以健康成长,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高校的教育密切相关。应该看到,无论是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还是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的教师党员肩负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应该指出,高校教师党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实施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必然是多元的,因此需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相关的研究必须继续与拓展。

【参考文献】

[1]赵德成,梁永正.教师培训需求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Moore & Dutton,Training needs analysis:Review and critiqu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7)

[4]Stufflebeam,等.评估模型[M].苏锦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佳树.以人为本视野中干部教育培训实践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

[6]饶桂生.做好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共产党员(河北),2015(26)

[7]刘毓航.以人为本:干部教育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J].南方论刊,2007(7)

[8]王金海.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6-12-02

【作者简介】植子伦(1986— ),女,硕士,广西师范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发展;何英姿(1969— ),女,博士,广西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苏 洋)

推荐访问:探究 教育管理 党员 高校教师 需求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