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17 09:46: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降低了静脉血栓、关节脱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占髋部骨折总数的31%~51%,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该疾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卧床时间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因此国外一般采用手术治疗[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进行分析,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在76~92岁,平均年龄(84.5±1.4)岁。Evans分型:IIIA型14例,IIIB型12例,IV型9例,V型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肺气肿2例,冠心病2例,脑梗死1例,其它5例。在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75~90岁,平均年龄(85.0±1.7)岁。Evans分型:IIIA型15例,IIIB型10例,IV型8例,V型7例。合并疾病:高血压21例,糖尿病10例,肺气肿3例,冠心病1例,其它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合并疾病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上,骨折发生前髋关节能够负重行走,没有明显的疼痛感;②经X线检查确诊为不稳定性股骨头转子间骨折,且骨折有明显的移位;③Evans分型在III型及以上;④排除精神疾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3.1术前准备 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通过内科会诊来治疗临床合并症,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60/95mmHg以内,血红蛋白控制在90g/L以上,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症状。

1.3.2手术治疗 患者行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选择常规体位和入路。对照组患者在术中使用C型臂X线透视机进行监测复位,将克氏针放进小转子处,确定股骨头位置合适后,使用动力髋螺钉进行固定,并应用钢丝固定转子骨片。观察组患者临时除去小粗隆或大粗隆骨片,将钢丝预制在骨片上。通过标准骨水泥操作将人工股骨头插入,在骨水泥坚固前收紧钢丝。

1.3.3术后处理 术后对患者使用常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同时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3d对患肢进行等长锻炼,尤其加强股四头肌的肌力锻炼,避免出现静脉血栓。10w后使用X线检查骨痂生长情况,使用助步器逐渐负重行走。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法[3],包括疼痛、功能恢复、关节活动、畸形等四个方面共计100分。其中90分以上为优,75~90分为良,60~75分为可,60分以下为差;③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关节脱位、肺部感染、髋内翻、螺钉移位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在手术治疗指标上的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上差异不大,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在髋关节功能评分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优等级明显多于对照组,可、差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3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的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骨折形式,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就目前而言,治疗方法包括锁定钢板、近端髓内钉、伽马钉等,但对于高龄患者固定不够坚固,疗效不佳,所以学者提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该治疗方案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和负重,有效避免了畸形愈合和骨不连,促使患者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玉明,蒋东明,毛国庆.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骨伤,2010,12(03):935-937.

[2]梅汉尧,索鹏,周永顶,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08(11):725-729.

[3]孙玉明,蒋东明,毛国庆.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2,01(17):83-84.

编辑/哈涛

推荐访问:股骨 转子 高龄 置换 不稳定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