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研究

时间:2022-04-14 10:21:4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n:yy?M9yn!$Oy5My]to]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1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10例和对照组109例。研究组男69例,女41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40.5±12.3)岁;血培养结果:阳性92例,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7例、草绿色链球菌25例;阴性18例。对照组男65例,女44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39.8±11.4)岁;血培养结果:阳性89例,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6例、草绿色链球菌23例;阴性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首先吸氧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照组患者予头孢替唑钠2.0 g+0.9%氯化钠溶液

500 mL,2次/d,静脉滴注。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归脾汤加味治疗,组方:茯苓12 g、枣仁(酸枣仁)20 g、远志6 g、炒白术12 g、当归15 g、黄芪15 g、党参25 g、广木香10 g、桂圆肉12 g、甘草6 g。服用14剂后若患者仍表现为气虚水停之证,则给予春泽汤加味治疗,组方:茯苓15 g、泽泻15 g、猪苓15 g、白术15 g、赤芍10 g、党参20 g、黄芪20 g、肉桂12 g、红花

10 g、大腹皮20 g,服用3剂后,若患者气紧乏力、水肿现象消退者,则继续服用春泽汤,此时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药物加减。所有中药均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患者体温回复正常后未见有任何的变化,皮肤黏膜上瘀点、瘀斑以及贫血等症状均消失,治疗结束后连续3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②好转:患者体温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皮肤黏膜上瘀点、瘀斑以及贫血等症状均有所好转,治疗结束后连续3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阳性;③未愈:患者体温未见下降反而上升,皮肤黏膜上瘀点、瘀斑以及贫血等症状均加重,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性减弱[3]。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7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内膜、心瓣膜受到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其致病菌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此外还有金葡菌、革兰阴性杆、霉菌、立克次体等。患者可因静脉注射、内窥镜检查、心导管检查、导尿、拔牙、刮宫等操作感染心内膜,也可因肾盂肾炎、骨髓炎、肺炎等疾病血行感染心内膜[4]。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经过血培养确认其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这些病菌均对头孢菌素敏感,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头孢替唑钠治疗,可快速改善其临床症状,同时其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均得到了改善[5]。然而中医学中尚未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命名,而是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心悸”、“温病”范畴。患者由于病程久,正气亏虚,若先给予驱邪类药物,则可导致正气进一步亏损,甚至脏器虚衰。因此,首先给予归脾汤,以达补血健脾、益气安神目的。患者服用扶正固本药物时其体质已得到了恢复,可耐受后期的攻伐治疗,若此时再单纯的给予扶正药则可导致邪留不去,因此需改用春泽汤,以益气、利水渗湿,具有驱邪而不伤正的功效[6]。

综上所述,采用头孢替唑钠联合归脾汤加味与春泽汤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患者的炎症反应,临床用药安全、方便,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 媛.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7(9):50-51.

[2]宋强英.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4,33:143.

[3]岳和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4,7:145-146.

[4]罗 彬,夏 军,王志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治疗[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3):26.

[5]仇菊萍.头孢替唑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28-29.

[6]刘果果,韦爱欢.中西医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306-307.

推荐访问:感染性 疗效 心内 中西医结合 膜炎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