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致急性肝衰竭2例

时间:2022-04-06 09:41:2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探讨甲硝唑致急性肝衰竭。方法:总结作者诊治过的甲硝唑引起肝衰竭临床诊断治疗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均死亡。治愈率98%,死亡率2%。结论:甲硝唑致急性肝衰竭诊断成立。

【关键词】甲硝唑;急性肝衰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20-01

大多数引起肝损伤乃至肝衰竭的药物是抗结核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惊厥药、戒酒硫和某些草药以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甲硝唑引起肝衰竭报道甚少,现将我院所遇两例报道如下。

1 病例

病例1:患者女,39岁,因精神受刺激,自服甲硝唑50片,三到四小时后,由家人送至当地卫生院,未洗胃,经保肝对症治疗四天,出现皮肤黄染,尿呈棕红色,伴上腹、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容物,无黑便,转来我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正常,上腹部及右上腹部压痛,肝脾未触及,肝区叩痛阳性,腹水征阴性,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TBiL)193.9umol/L,直接胆红素(IBiL)104.8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0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97U/L,凝血酶原时间(PT)30秒,凝血酶原活动度(PA)34%,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甲、丙、丁、戊肝抗体均阴性,B超检查:肝脏体积正常,实质回声光点粗,胆囊、胆管、脾、胰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急性药物中毒(甲硝唑),急性肝衰竭。给予促肝细胞生成素、保肝药、乙酰谷酰胺等治疗。次日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谵妄,有时抽搐,黄疸较前加深,加用谷氨酸钠、精氨酸、六合氨基酸等无好转。第三日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有肝臭味,复查肝功能示:TbiL309.9umol/L,IbiL143.1umol/L,ALT2043U/L,AST329U/L,PT35秒,PA28%。第六日复查肝功:TbiL389.8umol/L,IbiL172.3umol/L,ALT350U/L,AST300U/L, PT38秒,PA25%,出现“胆酶分离”现象,皮肤散在瘀斑,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入院后第八天,死于肝功能衰竭。

病例2:患者女,52岁,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致肝功异常”于当地医院治疗,治疗两周左右肝功各项指标(胆红素、转氨酶等)接近正常,因病人出现右上腹痛,B超检查考虑胆囊炎,请外科会诊后给予甲硝唑注射液(甲硝唑0.5克)静脉滴注,12小时1次,治疗三天病人出现重症黄疸,极度乏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出现皮肤瘀斑、腹水等表现,经病人家属要求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神志恍惚,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正常,右上腹压痛,肝脏未触及,脾脏于左肋下2cm处触及,质韧,肝区叩性阳性,腹水征阳性。肝功能检查:TbiL256.6umol/L,IbiL108umol/L,ALT360U/L,AST280U/L,PT32秒,PA3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阴性,甲、丙、丁、戊肝抗体均阴性,B超检查: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增强,胆囊壁厚、毛糙,呈“双边征”,胆管、脾、胰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急性肝衰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入院后给予基础支持,促肝细胞再生,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治疗,病情无好转,第二日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复查肝功能:TbiL402umol/L,IbiL214umol/L,ALT160U/L,AST200U/L,PT38秒,PA25%,出现“胆酶分离”现象,第四日复查肝功:TbiL510umol/L,IbiL300umol/L,ALT140U/L,AST180U/L,PT42秒,PA22%,病情继续恶化,第五日死于肝功能衰竭。

2 讨论

根据文献报道[1]以上两例病人均符合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且均为应用甲硝唑后出现,所以以上2例病人为甲硝唑致急性肝衰竭诊断成立[2]。甲硝唑属硝基咪唑衍生物,除具有抗滴虫和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外,广泛应用抗厌氧菌感染,用药后24小时本品经肾脏排泄率为60%-75%,其中20%以原形经尿液排除,其余以代谢产物的形式经尿液排出,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偶见双硫醒样反应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诱发肝功能衰竭报道甚少,在此提醒我们用药时需注意,特别是对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因为此类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耐受力下降,更易出现严重肝损害等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 肝衰竭:定义、诊断与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8,16(10):725.

[2] 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推荐访问:甲硝唑 衰竭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