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3-10-31 14:12:01 来源:网友投稿

刘 行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20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指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在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绿色、农业、创新”[2]。建设现代化乡村、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人才需求问题,要能够持续不断提供大批既熟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又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对于农业高职院校来说,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教育改革,勇担人才培养重任,为乡村振兴培养能够扎根农村、具备农业农村发展最新理念、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与经营管理技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我校”)为例,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农村、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是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在培养“三农”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农业高职院校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革,而农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乡村建设的需求。

(一)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不及时,与农业产业对接不紧密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链大幅延伸,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农业高职院校要服务农业产业的发展,培养满足农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缺乏对现代农业的调研,对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预判不准确;
仍保持着传统的专业结构,既未及时对已经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传统专业进行优化调整或淘汰,又未及时根据新兴产业需求增设新的专业,最终导致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错位,培养的人才也无法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二)农业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有限,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匹配

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双创人才,不仅需要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注重其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目前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实现了双创教育的全覆盖。但主要以基础性教育为主,将1~2门基础性双创课程加入已有课程体系中,多呈碎片化状态,与专业教育缺乏融会贯通,难以实现系统化培养农业双创人才的要求。调研发现,为了方便有效地组织教学,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设定静态的课程体系,不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修课程,即使存在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也很小,选修范围亦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学生不能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所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有效结合,教师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挫伤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平台建设不足,无法满足双创人才培养需求

双创教育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思维、新技术注入农业高职院校。这就需要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课程资源,还应搭建与双创教育相配套的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与国内外同行、专家、企业、创业策划师等交流,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状态及发展趋势,获得行业专家、导师的全程指导。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平台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保障机制未完全形成,致使双创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农业双创人才培养的需求,阻碍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养农业双创人才需要在实践平台和空间进行实践历练,有利于推动双创精神、能力、素养的固化和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很少建设针对学生双创培养的实践平台,无法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成果的转化,以及创业实战经验的积累,很容易扼杀学生创业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走上创业的道路。

(四)农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双创教育意识薄弱,指导学生创业力不从心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对农业高职院校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具备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维和综合素质。而农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却远远满足不了乡村振兴的需求。目前,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行业专业的沉淀,对现代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没有充分的认知,缺少乡村振兴的宏观思维和爱农情怀的内化。教师创新创业知识较贫乏,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的创新性缺乏准确的认知,对乡村的运营模式、资金模式也了解甚少。因此,培养农业双创人才,具有双创综合素质的指导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很多农业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专业教师兼任创业指导教师,虽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扎实稳固的双创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双创实践经验。也有部分农业高职院校聘请校外专家传授创业经验,但长期投入费用较高,因而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指导,零碎的双创教育形式导致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一)以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为依据调整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振兴为基础,需要有大批熟悉农业产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产业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3]。农业高职院校要服务于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所设定的专业结构应与农业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才能够保障农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吻合。我校办学63 年来,始终坚持“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守“农”,紧扣“牧”,紧盯“特”,紧抓“新”,紧跟农业产业发展,对专业结构采用动态式调整,实现现代农业职教体系的构建。

以我校园林园艺学院为例,园林园艺学院设置了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和中草药栽培技术6个专业,每个专业仅侧重于一个环节设置课程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涉及园林工程施工环节,培养园林施工类的技术人才,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园林测绘、园林施工与养护、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等工程类课程为主;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注重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环节;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农作物种植生产环节;
园艺技术专业主要涉及果蔬生产方面;
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则侧重于中草药栽培技术方面。但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只掌握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农业生产又精通经营管理,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我校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链环节对原有专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建设了园林技术专业群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以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为例,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融入了种苗繁育、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营销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内容。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包括工厂化育苗课程、园艺植物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等;
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生产技术课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课程、药用植物栽培课程、稀特蔬菜栽培课程、食药用菌生产技术课程、设施园艺课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农业机械课程、畜牧生产技术课程等;
农产品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园艺产品贮藏加工课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课程等;
休闲农业主要包括休闲农业规划课程、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等;
营销管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课程、花卉生产与经营课程、畜牧业经营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等;
创新创业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业策划与管理课程、创业实训课程等。通过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的优化调整,使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整,实现了跨专业多元化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入,构建相互融通、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农业高职院校首先要搭建好“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我校创新实践了“工学研融合、产教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多层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必修课程以核心专业课程为主,加大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扩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涵盖面,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创业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课程,采用选修的形式,以供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根据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课程考核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并采取学分替换制度,允许学生以双创课程的学分替换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双创的热情和主动性。

在充分调研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淘汰陈旧的课程内容,及时补充符合市场需求、有助于双创人才成长的新课程,加强校企合作的活页式教材建设,把现代农业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科技、新管理模式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三)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提升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科技含量

结合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瓶颈为前提,与现代农业紧密衔接,充分发挥我校国家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提升科技贡献度。

对科研项目,学校进行了方向性的引导,从课题项目申报、经费投入、职称评定、科研奖励等方面进行倾斜,鼓励更多的教师深入乡村,走进田间地头,深挖乡村发展的瓶颈,明确研究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加强成果转化意识,促进教师向“田秀才”“土专家”蜕变。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建立科研团队,以中药科技园为依托,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更多的新品种(泰半夏、油用牡丹、黑果腺肋花楸、白芨、山核桃等)、新技术进行试种和推广,定期向学校周边乡村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如药用植物延胡索田间栽培关键管理技术、药用植物高效快繁技术(以铁皮石斛为例)、植物缺素诊断及合理施肥等。积极以科研推动乡村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为乡村的特色发展添砖加瓦,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四)开设田间地头式课堂促进学生“三农情怀”的内化

乡村振兴需要有大批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扎根农村、建设农村。而农业高职院校坚守人才培养阵地、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职责。在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方面,很多农业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影响学生对现代化乡村产生新的认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大学生建设乡村的热情,但这仅是浮于表面、短暂的感触,无法真正地形成长久内化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有更为深刻的认知,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以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为例,课堂内容与乡村农作物、瓜果蔬菜、药用植物的种植生产阶段相结合,贯穿于选种育苗、栽植养护、果实采收、产品加工、产品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并将“生态、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地块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治预案,并将植保无人机、机器人等新技术在示范田进行应用推广,推动精准农业的建设,提高农田产量,稳定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田间地头式课堂为学生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信息和资源,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们能够深深感受到知识赋予他们的力量和收获后的喜悦。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发现创业商机大有可为,更易激发学生在乡村建设中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五)加强校内教师的行业专业沉淀,组建农业双创教师队伍

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由不同年龄阶段、职称结构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不同层次的兼职教师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5]。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师,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缺乏相配套的精细化、差别化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致使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和社会服务动力不足。一些农业高职院校虽制定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关制度,但缺乏健全的培训体系,碎片化的企业锻炼,直接影响到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和双创能力的提升。

因此,要加强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双创素质的提升,支持双创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层次专任教师,设定多元化的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培训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专职教师企业锻炼的需要,使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创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教师企业挂职期间,对其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任务量适当减免,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如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双创指导教师倾斜,提高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双创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仅靠农业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还应包括社会上各类创业型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可聘请社会相关行业专家、创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以其成功的创业实践来弥补专任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短板,以达到优化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师队伍的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提供系统指导。

(六)着力打造农业双创教育平台,提高农业双创人才质量

农业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6],“互联网+”、智慧农业种植等创新创业大赛受到农业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农业高职院校参赛项目的数量和获奖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大赛项目存在创新性不足、可持续性差、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创业生命周期是由准备期、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5个阶段组成,农业高职院校应将创业生命周期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考核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以创业生命周期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促进机制,将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成绩和项目成果的落地融入到教学评价中,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可在每周设定一天为固定的创业日。在创业日,大学生可以开办创业展或创业交流会,对创业成果进行展示或交流;
院校也可邀请创业成功的老校友来校开展创业座谈会,邀请企业家来校开展创业讲座或论坛。典型的创业案例、生动的创业经历、丰富的创业活动不仅能够使学校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创业信息和创业资源。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创业实践是关键。我校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双创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门店,并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学校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学生创业门店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主要经营范围,助力农创成果转化。同时大学生创业门店充分结合双创指导教师的科研成果,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姜猪新品种,开发了硫酸头孢喹肟原料药、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等国家二类新兽药2个,开发了大黄侧柏叶合剂、复方白头翁胶囊等三类新兽药2 个,正在培育的畜禽新品种有苏牧“1 号”白鹅配套系、苏牧麻鸭、黑羽番鸭等畜禽新品种(系)3 个。大学生创业门店的运营,既实现了我校对乡村建设的全面帮扶,又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

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要积极推进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加强教师队伍、教育平台和社会服务的建设,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据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实践“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立体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开设田间地头式课堂。同时,学校还在提高社会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双创教师队伍的行业专业沉淀、打造农业双创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对其他农业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各农业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照搬或模仿,应在遵循职业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双创教育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加强与地方乡村建设的深度协同,为双创教育提供有效衔接的孕育土壤,积极促进“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全面提高农业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乡村振兴的有效人才供给,实现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学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双创现代农业院校“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现代农业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6期)2021-07-21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双新双创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1-23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9期)2014-01-21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战略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