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事件中大学生受害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防范路径

时间:2023-11-01 17:20:04 来源:网友投稿

田丽娟 钱虹

摘要: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一旦受骗,其财产、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受害者长期贫困的焦虑心理,贪财逐利的虚荣心理,向他人“看齐”的从众心理,涉世未深的大意心理,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受到威脅的恐惧心理特征是电信诈骗既遂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大学生群体应树立正确价值观;
培养“不易骗”“不被诱惑”的坚强意志;
学会逻辑思考和延迟满足;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要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电信诈骗;
大学生;
心理特征;
防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131-04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银行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和招嫖等形式进行诈骗。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  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一文中强调:“要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虽然社会各界已经为防范电信诈骗作出很大努力,但是目前电信诈骗在高校仍呈高发态势[2],成为阻碍高校校园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令大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疾首蹙额。

研究发现,电信诈骗犯罪虽然借助了高新技术,但其本质仍然是具有明显意图的语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诈骗者摸清诈骗对象各种心理需求,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人格认知理论、说服理论、去个性化等心理学技巧把受骗者引入到舒适情境中,取得受骗者信任,诱导其做出冲动决策。由此可见,诈骗得逞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是受骗者信任的形成和最终的决策,与诈骗分子博弈的过程则是一场心理战。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群体决策的心理特征和因素,可为降低受骗者诈骗回应率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群体的危害

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分别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9万人、5万人和4万人,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53.7亿元,目前电信诈骗类犯罪警情已占全部刑事警情的46%,部分城市甚至超过50%,可见电信诈骗案件之多、涉案金额之大、影响之恶劣[3]。电信诈骗受害者中大学生受害者占比达68%[4],已成为主要受害群体。遭受电信诈骗会给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小路(化名),刷单之初尝到甜头,放松警惕后损失一万四千元[5];
大学生谭某,被诈骗2000元,导致精神不济、人际关系紧张[6]。部分大学生受骗后情绪激动,承受不了打击,有的甚至绝望自杀。据报道,在某电信诈骗案中,施骗者冒充学校财务处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骗走南京某大学生学费,后该生心情持续低落,最终因心脏骤停而亡;
广东揭阳某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后,因无颜面对家人,选择自杀。近年来,职能部门加大了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未能改变电信诈骗猖獗态势。

二、电信诈骗既遂的原因

分析诈骗分子得逞的原因主要应聚焦诈骗者、被骗者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其中被骗者是关键和核心。诈骗分子通过创设心理陷阱式对话、专业角色扮演等方式实施诈骗[7]。研究者从诈骗的社会现状、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特征、受骗者特征等方面对电信诈骗成因进行分析发现,电信诈骗案件之所以高发,跟作案经济成本、犯罪惩罚成本低且非法收益大[8],以及受骗主体反诈骗意识薄弱、趋利心理、同情心、虚荣心、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因素相关。还有研究认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受骗者缺乏社会支持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9]。

三、大学生群体电信诈骗受害者心理特征

案例一:2022年8月20日14时40分,大学生小张刷某平台短视频时点开一则聊天软件广告,紧接着有人加他好友,并告知可以刷单返利,且谎称自己已经赚了很多钱,让小张下载“our chat”软件,小张心想自己家庭一直很困难,就刷一个金额小的,如果赚了钱再继续。注册后,一个叫安某的指导小张作刷单任务,刚开始做完刷单任务就返利几十甚至上百元,小张逐渐放下戒心。同宿舍的小莉见室友轻松赚钱,想到自己想买一套好的化妆品,于是也请求一起刷单赚钱,最终两人各损失一千多元。

案例二:2022年8月26日12时许,大学生小梦正在吃午饭时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金融客服,因校园贷对大学生影响恶劣,金融监管机构严禁未满二十岁人员注册相关平台账号,否则影响个人征信,现需按照要求注销账号。小梦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指示操作,将借贷平台额度提现到银行卡再转入对方指定账户,后感觉被骗告知辅导员老师,损失3500元。

刷单、注销账号、冒充公检法诈骗、拍裸照被威胁等均为大学生受害者最常遇到的电信诈骗手段,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导致大学生不知不觉落入陷阱并按照骗子要求转账的有以下几个心理因素:

(一)长期贫困的焦虑心理

贫困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收入贫困范式”,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但对于那些来自于特殊贫困家庭(孤儿、弃儿、家庭成员患重病等)的学生来说,每年最高4300元的资助金还是显得“杯水车薪”,近几年的疫情对这些家庭来说又是雪上加霜,这就导致有的同学长期处于贫困边缘,生存压力大,久而久之,焦虑情绪、羞耻感、自卑感会影响他们学习、生活和遇事的决策,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就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赚钱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产生急功近利情绪,导致轻信受骗。

(二)贪财逐利的虚荣心理

物质财富的空前丰富对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部分大学生崇尚物质主义,倾向于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来判断成功与否[10]。大学校园里不乏对物质财富短缺者的嘲笑、对家境富裕者的羡慕、因攀比借高额网贷等现象。为了摆脱被人看不起的状况或想跟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一样享受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一些大学生就尝试走捷径,妄想轻松赚大钱,小莉就是因为想买昂贵的化妆品而落入了诈骗实施者的圈套,被骗的钱财难以追回。

(三)向他人“看齐”的从众心理

因从众心理作祟被诈骗的大学生分为两类:一种是所谓的通过劳动打工赚钱,比如:当发现同宿舍或同班同学做“兼职”,只需要在宿舍动动手指玩游戏、体验广告、推广、做任务就能有丰厚的报酬,据说还是长期的兼职项目,某些大学生就心痒难耐,觉得自己也应该跟同学一样“追求上进”,一旦点击了同学转发的链接,就会一步步落入钓鱼网站的骗局。另一种是披着“助考”“代课”外衣的诈骗广告,如今有的大学生认同所谓的“躺平”,甚至在期末考试中妄想投机取巧,犯罪分子抓住大学生的这种需求特征实施诈骗。

(四)涉世未深的大意心理

绝大多数大学生从小被家庭和学校保护而缺乏社会经验,部分人对电信诈骗乱象不够了解,个人一般信任水平较低,在诈骗者“角色扮演”“声音模仿”的骗术面前很容易相信他人,“好人总比坏人多,不会这么碰巧就遇上骗子”“我进行过严谨的分析,对方逻辑没有任何问题,我觉得可以相信”“我只要不打太多钱就没事”等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持有的观点。殊不知,诈骗分子利用非法渠道得来的个人信息对其实施诈骗,初始阶段先获取受害者的信任,然后逐渐加火升温,温水煮青蛙,最后编造理由让受害者转账打钱。也有部分受害者是因为轻信QQ、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亲朋好友”发来的求助信息、链接,内容包含充话费、交通事故急需手术等,某些大学生因为轻信上当受骗。

(五)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

大学生在看小说、刷短视频的过程中经常会弹出很多广告,其中不乏呼吁关注失独老人、困境儿童为他们捐款的内容,诈骗分子利用被诈骗对象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吸引他们点击视频,了解视频背后的“故事”。一旦点击之后呈现的要么是捐款链接,要么很快会有聊天窗口弹出以赚钱、炒股、找对象等为由与受害者取得联系,秉持“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原则,诈骗分子分工明确、话术严丝合缝,“专业”而且“敬业”,一旦把钱骗到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六)受到威胁的恐惧心理

大学生多处在17—23岁之间,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成熟度还有待提升。如果把大学生比作一辆车,它的油箱已经加满,但刹车系统还不够完备,所以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问题。大学生裸聊被裸照威胁而打款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明知是骗子,但是考虑到自身名誉、社会支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大多数受害者还是会向骗子妥协、乖乖转账。被威胁转账的情况在“刷单”兼职赚钱等诈骗案例中并不鲜见,有的大学生最初刷了几个小单得到所谓的返利,就误以为真的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发家致富”,殊不知,犯罪分子挖了更大的坑在等著他们,有的大学生在进入陷阱之初就意识到被骗,想止损却被告知面临巨额罚款,会被起诉,致使其进退两难,产生焦虑情绪,处于恐惧之中,被人拿捏操控,最终被骗走钱财。

四、构筑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心理防线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人们安全立身立命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受骗跟物欲、攀比、享乐、贪婪、侥幸等思想有关,与不正确的价值观有关。别人有的自己都要有、别人能买的自己都要买,当自己陷入无法负担高支出水平的消费方式的“困境”时,就极易落入诈骗分子精心构建的陷阱。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特别是价值观,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俭节约是美德”等正确观念,时刻对自己进行“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么赚钱的股票别人不可能把机会给我这个不认识的人”“刷单赚钱没有那么容易,都是骗子的花言巧语”等心理暗示,用思想引领行动,用正气规避风险。

(二)培养“不易骗”“不被诱惑”的坚强意志

无法正确认识现实情况,没有自知之明,受不了所谓的“高回报”“高利率”“赚大钱”诱惑是大学生被诈骗的重要原因,投机侥幸、贪图小利、贪婪虚荣都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抵制诱惑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在防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控力,比如:花钱有计划,量入为出,不必要的东西坚决不买;
来路不明的链接不点;
遇到充满诱惑性的话术时,迅速采取措施脱离诱惑环境等。无论是经济还是身心需求都不应当试图从网络上获取陌生人的帮助,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清醒,这样才能防范电信诈骗。

(三)学会逻辑思考和延迟满足

无论是哪种诈骗陷阱,大学生都可以通过逻辑思考和延迟满足进行防范。防诈骗可分五步走:冷却—思考—交流—再思考—决策。当收到短信、邮件、好友邀请或浏览网站信息时,无论诱惑力多大都先不要作决策,给自己一个冷却期,平复情绪,恢复正常思考能力,利用基本常识和逻辑思维对整个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先想方设法求证,作出初步判断,如果识别出诈骗信息,则成功反诈;
如果自己暂时识别不了,可进入交流环节:与家长、老师等可靠可信赖的人交流,借他人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如果仍然无法判断,可以考虑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如保卫处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等,他们长年奋战在反电信诈骗一线,有丰富的识别电信诈骗信息经验,习得了较强的反诈业务能力,咨询他们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进入诈骗陷阱,这也是决策前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了反诈成效(见图1)。

(四)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要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反诈骗教育时,必须充分掌握学生产生动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现实,比如: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迫切需要经济支持,个别学生因创业急于求成的心理在网络上寻求突破。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当直面问题,通过讲座、班会等方式为学生分类讲解遇到问题时应当采取的措施,或者直接告诉学生遇事可求助家长、班主任(辅导员),以及长期保持联系的同学朋友,如此便于发现问题苗头,进而规避风险解决问题。

人一旦处于困境中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当问题长时间存在时,在犯罪分子的引诱下更容易进入混乱阶段从而受骗。诈骗分子行骗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很多心理学理论,首先他们会筛选客户,通过洗脑术等心理技巧对筛选出来的客户进行降维打击,应用沉没成本效应增强入局动机,应用赌徒心理效应诱导受害者加大投入,应用同体效应强迫受害者继续投入,应用诉诸恐怖效应制造紧张恐慌情绪[11],反复诈骗受害者。反之,大学生掌握了诈骗分子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有效防范电信诈骗。教师、家长可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犯罪分子心理特征相关文献、书籍,观看相关文字、视频资料,对其心理特征有一定认识,即使遇到诈骗分子也能有效防范,从而确保个人财产安全。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电信诈骗受骗者的心理特征,从受骗心理特征出发提出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会逻辑思考和延迟满足、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三条构建防骗心理防线的路径,希望能引发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思考,利用心理学知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为校园安全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  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N].人民日报,2021-04-10(1).

[2]黄小英.电信网络诈骗与反诈骗说服机制研究[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2(1):91-97.

[3]罗燕.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智敏:加大处罚力度源头治理电信诈骗[J].民生周刊,2022(6):40-41.

[4]许倩.强教育与弱感知:高校安全教育中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对大学生风险感知的影响:基于电信诈骗的多案例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43.

[5]诸葛长华,范轲,李权,等.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的处理与反思[J].法制博览,2021(21):27-28.

[6]任培培,马晓曙.远离网络诈骗  重塑美丽心灵: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大陆桥视野,2020(9):112-113.

[7]郭运鸿.电信诈骗犯罪的心理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6(19):70-71.

[8]胡向阳,刘祥伟,彭魏.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5-103.

[9]殷明.电信诈骗案件受害人的实证研究:基于受害人笔录的量化统计分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3):57-62.

[10]谢晓东,喻承甫,张卫.大学生虚荣特性与冲动性購买行为的关系: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5(4):354-361.

[11]陈舒琦,任延涛.“杀猪盘”网络诈骗的心理诱导机制及预防对策[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2(4):86-93.

作者简介:田丽娟(1991—),女,汉族,四川广元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钱虹(1991—),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电信诈骗心理特征大学生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0期)2019-12-1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11期)2019-01-07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6年34期)2017-01-14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民生周刊(2016年12期)2016-07-06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年4期)2015-12-01

推荐访问:受害者 诈骗 路径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