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型师生关系:亲师、友师、导师

时间:2023-11-01 16:48:01 来源:网友投稿

张文质

[一、生命是多维复杂的关系,整个生命都是课程]

我不是从书本上领会到,不是从理论的阅读中领会到,而是20世纪90年代到小学听课的时候,真正在课堂上意识到了师生关系这个命题。

有时候你读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真的像触电一样。去年我读到弗洛伊德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感觉意味深长。弗洛伊德说,所有的改变都是在关系中发生。这句话太值得琢磨了,所有的改变都是在关系中发生,而人是一切关系的组合,或者换一种表达,人构成了一切多维的复杂关系。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突然想到一个跟体育有关的话题,蛮有意思。世界上网球有四大满贯,有一个网球巨星叫费德勒,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网球运动员。男子网坛中,费德勒、德约科维奇、纳达尔,这三大巨星最了不起,他们得到大满贯的次数很接近。2019年,在墨尔本举行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费德勒人气非常旺,比赛的时候几乎所有观众都是支持他的。那时,他三十好几了。2019年的时候,他还是男子网球大满贯次数最多的一个人。他当然也很希望能够保住第一的荣耀。

费德勒打入了决赛,之前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拿四大满贯了。他决赛的对手是德约科维奇。德约科维奇是一个追赶者,他在网坛三巨头里面最年轻。这个决赛是五盘三胜制,费德勒已经赢下两盘,打第三盘时也已领先。第三盘似乎也无悬念,费德勒只要再赢一个球就赢了比赛,他马上就要胜利了,可他被德约科维奇赶上了。全场的观众都在为费德勒呐喊,结果这一盘却是德约科维奇赢了。这一盘费德勒输了后,比分是2∶1,接着变成2∶2,然后2∶3,德约科维奇最终赢得了比赛。比赛结束以后,记者采访德约科维奇:“大家都在为费德勒呐喊,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把所有的欢呼声都当成是为我呐喊。”

这场失败对费德勒影响非常大。你可能会想,一个人身经百战,怎么不能承受失败?其实所有的失败都是很难承受的,这是人性。费德勒后来说,比赛后一个月他都不想见人,他辜负了全场的观众。这场失败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对他来说是致命的,费德勒后来再也没有进入网球大满贯次数的前四名。现在费德勒已经退役了,他正式退役的时候,以邀请赛的方式,邀请了纳达尔、德约科维奇一起来比赛,作为友谊赛。他们是对手,已经竞争了十几年,但他们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话题,我可能一生都在研究各种关系。你看纳达尔跟费德勒有关系,费德勒跟德约科维奇有关系,他们三个人都有各种复杂关系,都是对手,然后在比赛的过程中又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彼此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敬佩。实际上,所有的“他”都可能跟“你”构成关系,所谓的环境也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会有非常微妙的关系。比如说两个人打球,如果是在私下练习的时候,输赢可能都不重要,但若在全球直播、众目睽睽的情形下,成功和失败会被放大。作为一个失败者,他的痛苦也会被放大。

比如说有老师听我的课,又是在现场,我讲课时的感受跟上直播课时就不一样。我叫出好多老师的名字,还跟好多老师打招呼。你看,这里面都有很微妙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今天是给熟悉的人、给朋友讲课,心情是不一样的,关系对我产生了影响。这种现场讲座是比较从容、比较舒缓的闲谈,关系改变了我情绪的状态。

我是真正在课堂上意识到了师生关系的命题。为什么会在课堂上意识到?因为我发现老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影响巨大:老师的表情、穿着、心情状况,包括眼神,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与学生非常具体的关系。我们可能研究、思考更多的是教学关系,但是我领悟到比教学关系更加复杂、更值得研究的是人的关系,是生命的关系。

蓝淑荣园长之前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自己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她穿着一件皮衣,黑乎乎的,配上黑裤子、黑裙子,皮衣敞开里面还是黑毛衣,头上还戴着黑帽子,完全是一个巫婆一般的园长。然后小朋友跟她关系挺好,就告诉她,他们不喜欢园长这个样子。我就调侃蓝园长说,做一个花枝招展的奶奶,要好过一个扮酷的园长姐姐。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值得记述。这看上去是一句玩笑,但是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真谛是什么?幼儿园老师、园长、员工和小学老师、校长、员工其实都不宜穿颜色太深的衣服,更别说一身黑,应该穿鲜艳的、暖色系的、色彩斑斓的衣服。因为色彩斑斓让人感到温暖、感到甜美,甚至感受到真实诚挚的爱。穿深色的衣服,仿佛是一种拒绝、一种冷漠,它包含着威胁,包含着某种敌意。

这看上去是一个着装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教育问题。

当你有这样的一种教育思考的時候,你会发觉,有时候你的穿着、你的情绪控制、你跟学生交流时的语气,包括你看人时的眼神,所有的一切都具有一种教育性。

我经常会问身边人我的穿着是否合适,因为所谓的合适,包含着你是一个教育者,你的一切都构成教育性,你的一切都跟别人有关联。这样就会建立一种关系,关系就具有教育性,它会产生影响。也许你会说要体现个性,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但是你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时候,是要考虑职业性的,你所要张扬的个性其实受到职业性的约束。这就有点微妙,其实也符合我这两年一直说的,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要有一种职业的要求、一种职业的思考。

教育是什么?我经常说,中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不会失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始终在场,他们能够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我曾经跟蓝淑荣园长说,整个幼儿园都构成了教育性,都是课程。她觉得我这句话说得非常对,是很独特的思考,但是她在穿衣服的时候忘记了她也是课程,穿着也是课程。

20世纪90年代,福建两个很有名的教研员探讨班主任工作和教师评价,说得头头是道。后来提问环节,我提了一个问题。这个提问给我印象很深,因为跟我一开始的思考有关系。我说:“说到这么多对老师的评价,我想问,如果有一个老师,书教得不是很好,他对学生也不是非常热情,他对工作也不是特别负责任,但是学生非常喜欢他,该怎么评价?”他们都认为没有这样的老师,我说生活中真有这样的老师。然后他们问我:为什么这样的老师会受学生喜欢?

我说,因为这个老师长得太好看了。

好看也是课程的一部分。这看上去是一句玩笑话,但是钱理群老师特别强调了,小学老师要长得好看,要以貌取人,要以貌育人。很有意思。

我们整个生命都是课程,我们整个生命的行为、生命的方式,都构成了影响力。当我们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师生关系就跳出来了?所以我说的多维的复杂关系,其实最核心的是生命关系。因为生命是多维的、复杂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持久的,甚至是终身的。

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的时候,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我们就不会只有一维的理解。比如很多课堂,我们思考的核心是怎么教,不管是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到现在强调看见学生,我们出发点都会思考老师怎么教,或者老师怎么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我们这么多年来教学的探讨重点还是在思考教学,而我们对教师作为生命本身的影响的思考是不够的。

很多人喜欢引用所谓的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实这句话雅思贝尔斯没说过,是中国的学者拼凑出来的,但是雅思贝尔斯说得更深刻,他认为教育是灵与肉的影响。好,说到灵与肉,人的灵魂、人的身体、人的趣味、人的相貌、人的穿着,甚至人的情绪以及人的高矮、胖瘦、美丑等等,都构成了美丽、宽广的心,开阔的视野,纯洁、高尚的品行,都构成了生命的项目。

我说这么多,其实是想拓展一下我们的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一个教学关系,也跟生命关系关联在一起。同样在教学,为什么有的教师更有吸引力,更让学生信赖,或者也可以说,为什么他所教的学科成绩会更加突出?

这些不单是教学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一种复杂性里去理解师生关系。在复杂性里面理解,就会使得我们真正地去思考、去改善、去成全。教师的成长是无止境的,学习、思考、变革都是无止境的,真的不存在什么“一招鮮,吃遍天”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以一种学习者的心态去思考我们所从事的工作。

那么我要辨析一下我们的师生关系。

我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对这三个维度,我有很多思考。首先,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各种各样的理念的启迪中不断地获得,提升自己的高度;
其次,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一种反思力;
最后,不断地提炼自己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所以,我把新型的师生关系区分为三个维度,一个叫亲师,一个叫友师,一个叫导师。

[二、亲师:唯一可以代替

父母角色的人]

我们说孩子是未成人的,是成长中的人,但孩子又是完整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安全的呵护人,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很强的养育责任的人,是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给予帮助的人。所以老师是被称为唯一能够代替父母角色的人。

实际上,教师也是孩子走出家门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最为重要的他人。所以钱理群老师强调,老师要长得好看一点,他被人看到的要是一个美的东西。服饰、相貌、心灵、语言、情绪、工作方式,代表了一个世界的美好状态。

1.师即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说的,老师说过的,老师要求的,老师希望的,老师表扬的……你看,老师是一个圈。父母放心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中,因为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是权威的代表,老师是孩子打开世界一扇门的钥匙。在这个时候,老师有这样的作用,又值得信赖。这有点神奇,实际上,我们一生都会觉得老师是神奇的。

今天我们还会觉得我们所遇到的某些老师是非常神奇的。其实对一个神奇的或者说对一个厉害的、有能力的、走在我们前面的人的那种憧憬,既是一种常见现象,也可能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因为人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需要智者的帮助。这就构成了一种生命的本性,或者说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才华、对神奇性的膜拜。所以,即使是再笨的人,只要他能够站在教室里给孩子上课,他都有光环。但是,我们自己不能被光环给遮蔽了双眼。

所以我首先讲到,教师是能够代替父母的。其实代替父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老师能够获得孩子的信任,意味着老师是神奇的、值得让孩子依赖的。这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把它称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人称我师傅,单人旁的“傅”,其实是不对的,应该要用父亲的“父”。我尊你为父,就建立了一种生命关系,而不是技术性的关系。师傅是技术性关系,是仅仅对你技能、才能的一种肯定。但是师父,是一种生命性的关系。

我还有一个理解,称师父就有双向性的关系:一方我尊你为父,另一方反过来我要视你为子。我尊你为父,我视你为子,那么责任就出来了。我像对待一个孩子——自己的孩子,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对你。

所以教师这个角色有超越性,超越血缘,它是一个契约。这个契约不是法律,而是一种心理——我成了你的老师,我就对你的生命有重大的责任。我觉得一个老师不容易的地方就在这儿,他免不了忧心,免不了紧张,免不了有某种恐慌,免不了有时候感到羞愧,免不了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沮丧,因为他需要像父亲一样对学生怀有责任。但是这个责任是否都能实现?这时就有那么多的情绪、情感体现出来。所以有时候老师为什么会为孩子着急、为孩子的某种不幸洒下热泪,是因为他的情感是有超越性的,情感超越了血缘。

作为教师,我们教一个孩子、接一个班级,等于会给孩子、给这个班级定下这样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双向关系里面,强调的重点在老师身上,在老师的父性跟母性身上。我这里说的当然包含了母亲。这种具有重大责任的关系,是一个心灵的认同、一种价值的肯定,并不是说它是法律意义上的关系。

班上这么多孩子,学业状态、性情、个性、情绪、家境,各种各样,各不相同。所以当把目光投射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以及特定的某个孩子身上的时候,你说教师怎么能快乐?有时候他免不了忧心忡忡,免不了会跟孩子共情、休戚与共。所以这个职业对教师的生命是有伤害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有伤害的,就像医生这个职业对医生有伤害一样。因为它是一个情感性的表现方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心同意,他一定会有共情力,所以共情力有时候是一个陷阱。为什么教师群体里面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比较高,除了跟这样的工作状态有关,还跟心境有关。

2.如同“父子关系”的两个特征:慈与严

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所以它有特别重要的两面。一个是慈。这一面可能就有跟父母相似的慈祥、慈悲、慈爱,就有更多的跟孩子之间亲密的人性,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就有亲近、亲密、亲和、亲善、亲切等一切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这是慈的一面。

这一面非常重要,这一面恰恰是让孩子产生信赖、产生依赖、产生依靠、产生对人际关系美好期待的原因。教师是一个榜样。我一生喜爱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爱我,真挚地爱我,我都能感受到。爱意是能够让人感受到的。

但另一面,是严。在孩子父母心中:我把孩子交给老师,“教不严,师之惰”。你看,“养不教,父之过”,从父亲的角度来说,孩子要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你教不严,就是师之惰。古人的归纳意味深长。

老师要有严的一面,这有人性的原因,也有社会常识的原因。教师总是要从心灵、社会、法律等方面,给孩子耳提面命,有时候还需要对孩子声色俱厉。

所以教师不能只有慈爱的一面,还要有严厉、严格甚至严酷的一面。孩子父母会说,我把孩子交给你,在你这里受到持久的影响,你作为一个老师,跟学生如果只有很亲密很亲切的关系,然后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这是不对的。所以所有的老师其实都可以说是学生成长的管理者、引导者,都肩负类似于班主任这种角色的工作责任。

当然这种管理和引导在幼儿园、小学更重要。教师对学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跟孩子的年龄相关。当然更重要的是爱、慈祥、温和、亲切,在这里面散发着。教师要更多地用爱的方式来引领孩子,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情感方式。

3.为什么爱更有力量:要从本性需求中探寻教育

我刚才说的包括耳提面命、声色俱厉,其实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中,当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的时候,老师才需要有这样一种姿态,来表现出对孩子的批评意味。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温和、诚恳、慈祥的特征,应当是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点。

我们说教师本身是一种职业,但是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够做得好,有的老师做得不是那么到位?这里又有复杂性。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做得好的老师都有一种生命自觉,都有一种对职业的高度认知,都有对自己的更清晰的职业把握。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这些教师都是成熟的教师,都是高境界的教师。

就教师自身的成长而言,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童年时过得很幸福。在甜蜜的、安全的、温暖的状态中,爱会推而广之,自然而然由己及人。所以一个人生命里面那种明朗、热情、主动、自信等优良的品质,往往都跟他早期的生活状态有关。我跟校长们聊到这个话题:我们怎么挑老师?我们要挑选在良好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那些人当老师,这是自然。树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这是其一。其二,当然有的人,他得到过好的启发,他从小就形成了对自己生命更清晰的认知。虽然他也有过一些痛苦,但是他过滤了这些,他升华了这些,他转化了这些,他的面容、情绪、精神状况不断改善。你看到这个人变得越来越清澈,因为他把那些杂质自我剔除。这个是自我革新。

另一方面,专业的训练还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挑出这个人做老师,但是他在真正成为老师之前需要一种训练,需要一个成长过程。这方面,我们整个教育体系、教师培养体系是做得不够的。也可以说,有大量的从知识层面来说符合标准,但是从情感状态上说并不太适合做教师的人走上讲台。这种情况大家都有所见识。并不是说他能力不足不能做教师,是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那么适合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

我想这样的话题大家都能理解,所以我首先就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亲师”,尤其是从生命的角度、从孩子成长的阶段性需要,来看待我们老师所做的工作。

[三、友师:教师角色的发展]

第二个叫“友师”。朋友,从关系来说,更强调平等,同时也是一种友善的态度。

1.从亲到友,不是情感的疏远,而是教育指向的升阶:自尊、平等、对话

“亲师”强调亲密,强调的是教师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友师”就是像朋友、伙伴一样的角色。它更重要的并不是感情上的联系,而是教师对学生最终的引领。跟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基础,但亲密关系不是一个终点,这一点很重要。亲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那么终点是引领什么?引领孩子的精神。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尊、平等、对话。这就像朋友彼此尊重、相互平等,始终有一种对话性。

第一,自尊。教师跟孩子的关系中,教师总是走在前面,总是有更大的优势,总是有更高的权威。所以从教师自身来说,你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对生命的感情。你尊重他,会促进他自尊;
你对他生命的肯定,促进他更有生命的优越感;
你对他人格尊严的肯定,会促进他善待他人。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今天,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各种各样的不尊重,各种各样对生命、对人性、对尊严的否定其实都非常普遍。我们不能等着社会改善,我们首先要从我们的教师、从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中开始变革。

第二,平等。虽然师生在知识方面有差距,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有不平等,教师有各种各样能够行使的权力,但是平等体现在作为一个人、作为人性本质而言上。我们特别需要有这样一种平等的意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往往又体现在我们能够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无论他的家庭如何,无论他的资质如何,无论他的相貌如何,无论他的行为如何。

真正平等地对待人,其实是非常难的,风险非常大,但这恰恰是教育民主。可能我们每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但是不能因为这结果的不同,去否定一个人,去蔑视他生命的尊严,甚至取笑他的出身,这就不是一个正当行为。

第三,我强调对话。对话其实是更重要的。真理不掌握在有权威的人那里,不掌握在长者、长辈那里,不掌握在某个比我们职务更高的人那里。我们不断地探寻真理,不断地变化、变形,产生新的结论、新的结果。因此,真理是平等的探索对象。其实这样一种强调对话的课堂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价值观。我们的课堂可能有很多的方式,但是它实际上最需要的是以探寻真理为指向的方式。

对话本身是一种敞开,是一种开放性、探寻性,是最后形成共识的一个追寻过程。它会有真正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2.从“我们”到“我与你”,再到“成长的共同体”

“我们”也许是一个班级,是一个团队,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我与你”。所谓的“我与你”,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仍然有更具体的、更直接的、更个别的“你”。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要去思考“我与你”之间的关系,不要忽视了任何一个“你”,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挑战。

有时候教育还没有真正发生,只有具体地注意到真实的个人,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课,你站在什么位置,包括你的手势、你的表情,背后都跟你的教育观有关。我有一篇评析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文章里就说到课堂上老师站在什么位置。有的老师站在那里就不动了,学生就只看到他的一部分。在黄老师的课堂,是能看到他的手、他的表情的。我认为他的手也是有表情的,而且表情非常丰富。他在课堂上生命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教育的方式。他在课堂上邀请孩子一起研究探讨,他非常尊重每一个个体,非常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同的理解方式。他不是带着标准的教学模式或者标准的答案走进课堂,而是带着诚信,带着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带着尽可能激发人的意识去上课的。

所以黄老师的课堂有很多“我与你”,既有“我”,也有“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他课堂的精彩有时候就体现在这里。当然他本身也对教学非常痴迷,甚至痴迷到影响他的著书立说。他更爱上课,所以我把他称为小学数学教学大师。他并不是理论上有重要的建设、成就,他的课堂可能是他生命最精彩的体现。

再谈谈成长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所有的孩子都会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己存在的责任。教育不单是为了学业,还是为了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成长,一种人的多样能力的成长,以及人际关系的成长。所以这样的一种文化能够熏陶人,经常会使得孩子以这样的共同体为荣耀,在这里体会到存在感、幸福感、优越感,然后还会激发起奋斗、进取的心态,提升责任意识。

3.教学相长、互益性、后喻文化

“友师”里,我还强调“教学相长”。真正有智慧的老师,会从学生那里汲取智慧。一方面他激发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地激发他的智慧。所以我用了一个词叫“互益性”——相互学、相互授,教学相长,情感互进,教育就极具魅力。所有的孩子一进课堂,课堂就具有了神奇性。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像這样的一种构建,是超越了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不是说你的教学水平高,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而是你有这样的境界,你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教学水平。因为这个教学水平不仅指向最后的学业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向对生命成长的促进,这是不一样的。

还有个词,叫“后喻文化”,这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向学生学习。前辈有可能要向晚辈学习,已知者有时候要向未知者学习。因为已知者经常会有一种固定的思维,但是未知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形成让已知者惊奇的不一样的阐释、不一样的理解,甚至有时候未知者的某些错误具有神奇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比成功还更有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非常警觉、非常机敏,要非常注重去捕捉这一些价值。教学有时候要用力用劲,消耗身心,可能就跟这样的教学状态有很大关系。

这里我讲的是“友师”,我认为这是教师角色的发展。

[四、导师:教师必须是个教师]

第三个讲的是导师,教师必须是个教师。这是强调教师价值的一种影响力。

1.走在前面的人:引领者

生活中我们会称“谁”为导师?启迪了我们心灵的人。导师引领了我们的方向,导师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导师使我们的生命放大。

蒙台梭利说,你不要看我的手,要看我手所指的方向。所以导师可能某一些方面不如你,但是在指引你人生方向方面,他是最重要的。我跟黄爱华老师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做过归纳:“身边有师傅,远方有导师,心中有偶像。”这个导师有时候是书本上的,有时候是历史上的,有时候是生活里的。但是从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你是活生生的,一个具体鲜活的你就活在孩子们身旁。所以要说导师,免不了要说到深刻,说到宽广,说到好奇,说到趣味,说到去还原一个具体的人。为什么说教师要成为导师?因为导师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是一个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此外,你作为一个导师,要想到怎么去影响学生,怎么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更深远地去影响学生。

导师是走在学生前面的人,当然在知识上,教师需要有更广博的阅读、更深邃的理解、更宽广的视域,不是简单地说什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非常淳朴,老师们,今后用比喻的时候一定不要用这么淳朴的比喻,因为毫无魅力可言。这不是否定这个比喻,而是这个比喻太粗。我们也不要用大家都在用的那些话。我们做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前面。走在学生前面其实强调的是整体观——在生命整体的能量上,你要走在学生前面。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阅读,必须持续地阅读,必须把阅读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然后必须无止境地思考,见到什么都要问个究竟,这其实是保有好奇心。好奇心、探究欲,对教师而言都非常重要,见到什么都要想、都要去问。生命的热情其实也是获取智慧的最重要的方式。

当然,我们有时候会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足够教学生,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们教的东西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是教学生知识的结论,还是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态度与精神?这值得我们去深度思考。

世界上很多知识都是惰性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故事,陈腐、没有魅力,无法具有打动人心的那种神奇力量。你讲一个简单的知识,你认为它耳熟能详,但是你能不能用更生动的方式来表现它、呈现它?这是教师工作的最核心的一种工作态度与方法。

所以,自我变革的意识要成为我们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态度。我们需要对已知的知识也始终保持好奇,需要对已知的事实保持好奇、保持质疑,然后去变革它,去解构它。这样做,也是责任。

2.走在中间的人:鼓舞者

教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今天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真的太复杂,变化太快。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中,充满了各种迷茫、困惑、无奈,有时候甚至是沮丧、绝望。我们也会明白我们的孩子也可能会这样,所以教师能不能给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是属于未来的孩子,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生活态度。这更需要教师成为孩子的鼓舞者。

比如说,我之前给深圳的学生家长们讲课,我说对于奥密克戎,包括在朋友圈,我一定不会传播奥密克戎的危害、奥密克戎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死亡的消息。因为死亡病例不多,我们散布的关于死亡的恐惧已经太多,而散布死亡的恐惧不是奥密克戎的真相。有一些人是带着邪恶的目的在散布这些死亡或者是灾难的信息。

我之前跟大家分享,我舅舅一家在北京,一家人全阳,但没吃一颗药全部痊愈了。我舅舅跟我舅妈都七十几岁了,也没发烧,我舅舅还是一个癌症患者。这当然也是特殊案例,但是这个案例现在恰恰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面对很多非常复杂的信息,我们应该给孩子传播什么?肯定要传播生命的可贵,传播生命至上,传播法律的尊严,传播世界的美好与神奇,传播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从这个意义来说,老师必须是乐观的、理性的、建设性的,是能够鼓舞人心的人。所以教师要走在孩子中间,跟孩子在一起,要鼓舞他们。我们作为中小学老师,都需要用一种未知的心态来对待孩子所有的学业、所有的生命。

我们求知若渴,我们强调对知识的向往,我们都认为自己知道班上的孩子,但是我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看到孩子会成为谁吗?我们说空杯,其实“空”并不是指自己的心境。罗尔斯说“我们把孩子的真相遮蔽起来”,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去辨别,而是我们要质疑,要谨慎地使用这种辨别能力。我们真的不知道每一个孩子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些作家去世了,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有一些作家在世的时候很伟大,但是去世的时候都不知道其实自己非常渺小。凡·高去世的时候,知道自己是伟大的画家吗?不知道的。他只有他弟弟无限的信赖。然而凡·高毕竟还是在绝望中死去,在癫狂绝望、贫困潦倒中死去,怀着伟大的热爱死去。我举这个例子无非想说明,我们老师需要努力去肯定孩子生命的价值,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期待每一个孩子未来的神奇。不爱孩子的人,不适合做老师;
不善于鼓励、鼓舞孩子的人,一定是不称职的老师;
对世界不抱有信赖和向往的人,最好不要从事教师行业。

你比较一下职业,教师不是医生,教师不是警察。教师真的要做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世界充满了信赖,对人生充满了向往、追求,随时随地都对孩子的表现发出惊叹的人,一个呐喊着的人。

3.走在后面的人:守护者

最后是走在后面的人,叫守护者,也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孩子在麦田里游玩,我就守在悬崖边上,因为我害怕孩子掉下去,这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要做守护者,这种守护者保障的是不安全的世界里一群活泼的、热情的、纯洁的、善良的也涉世未深的孩子。

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整个生命、对他们的精神、对他们的一切都是有责任的。所以教师总是更细腻、更敏感、更警觉,也更容易忧心忡忡。可见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丰富、多么复杂,又多么有趣。

这些年我研究生命,越研究我越觉得惊叹,包括从生命的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

有时候读到一本好书,我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种心理是,我靠这本书就可以变得更有智慧,然后私心就想,要是别人都没有得到,我就更厉害。这是一方面,有私心。然后同时又会想着,我一定要把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思考跟大家分享,让大家都明白生命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多么復杂、多么不可思议。这是另一方面,又想做分享者。

当然,同时我又明白,教师有时候当然也会像医生一样解决病人某种精神的困难。教师给孩子的不是药物,而是温暖,是理性的分析能力,是一个更强大的逻辑系统,是罗盘、指南针、导航系统。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不是为了说教一些结论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分享我认为有价值的一些思想和观念,而是为了给教师一些生命的启迪,让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

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职业有不变的价值观,比如它的情感基础、最主要的工作方式。而不断变化的,是我们的理解力、我们的知识体系、我们的思维方法,包括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新知识的一种敏感。

因此,可以这么说,教师既是一个追赶者,不断地追赶着这个极具魅力的世界;
又是一个飞翔者,是有梦想、有远大人生目标的人。

(插图:黎彦婷)

猜你喜欢费德勒师生关系生命费德勒要在法网复出环球时报(2021-04-20)2021-04-20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费德勒成瑞士在世印上硬币“第一人”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51期)2019-09-10费德勒:成就不老传奇作文周刊(高考版)(2017年48期)2018-01-16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爆笑show(2016年2期)2016-04-11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3期)2015-12-04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6期)2011-03-25费德勒哲学意林(2008年4期)2008-05-14

推荐访问:导师 师生关系 解析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