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假的气质

时间:2023-11-01 15:16:01 来源:网友投稿

车子一直在走,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山。有的山像某位画家的大写意手法,浓墨重彩、大起大落地甩在大地上,线条粗旷。有的山像是馒头签子,挤做一堆地插在土地上。今年大旱,一路上经过的河流溪水大多干涸,本该是郁郁葱葱的草木有的干枯有的低头,一幅垂头丧气的模样,看得让人心头一凛,生死或许就在一夜之间。云南人都在盼一场雨啊,草木大地更是盼着能有一场大雨来渡劫。车子经过了乡村、集镇,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头,忽然间路边一个指示牌闯进眼睛——进士故里。脑子里立刻冒出“状元、榜眼、探花”,人生三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等词汇,一下子把脑袋挤得满满当当。看来,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要是能去这地方转转就好了。按捺下狂喜的心情,怀着未知的新奇和对进士的敬仰,一脚踏进了进士故里大革假村。

大革假村隶属莲城镇小广南社区,位于广南县城西郊5公里处。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7.4 ℃,非常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全村168户660人,均为壮族。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要来源。

一进村,就有一个长廊,长廊上挂着“勤学亭”三个字的牌匾,几个村里的老人在勤学亭里纳凉聊天,侧靠墙处有三个故事板悬挂。第一个是《彝海结盟》。《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是《奉公守法》。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处理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毛主席的《我也要遵守制度》。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地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地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除了这三个故事之外,还有两副对联,一幅是:

诲海无涯良师堪为舟楫

学艺不止勤奋胜似风帆

另外一幅是:

父望子成龙龙行天下酬父愿

党为民谋福福满人间报党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雕塑。一位手持毛笔正在写字的老先生,书桌前一个孩童抬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老先生呢。孩童传递出来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旁边是寨祖庙,供奉的应该是这个寨子的祖先吧。

离勤学亭不远的地方,两棵三百多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很是罕见,气根如一位耄耋老人的胡须在风中飘拂。大榕树的根盘根错节,有的贴地而生,有的裸露在泥土之外,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温柔地看护着这个村庄。俯下身来,仿佛能听到大树的心跳。在树根下坐下来,回想着这两棵老树一定见证过这里的一门三进士的风光和荣耀,见证过这里的文脉悠长。我们好奇,这一棵大树,到底有多大,于是在场的人全部手拉手环绕大树,13个人才能勉强把树围抱一圈,可见这树到底有多大。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山很多村寨中都有榕树,不是在村头就是在村尾,偶尔也有在村中央的,榕树似乎成了村庄的标配,村里的榕树大多是成对的,许多村庄就把成双成对的大榕树称之为夫妻树,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啊,夫妻树很多长得缠绕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又相互支撑,在你侬我侬中完成了爱情的升华,长成了人们最想要的模样。于是,年轻的男孩和女孩在树下完成了彼此的誓言,走上了通往幸福的路途,我听过的关于夫妻树最美好的一件事是在文山富宁的坡芽村,那是坡芽歌书的诞生地。坡芽村的村尾也有两棵夫妻树,村里的有情人都会去夫妻树下盟誓。如今,这个爱情都变成一种快餐的年代,海誓山盟常常成了一个笑话,而坡芽村却从未有过离婚的夫妻。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一个关于爱情的奇迹啊。

榕树在文山地區还有另外一个称呼,有些地方并不叫它们榕树而是叫竜树。这个“竜”树的“竜”字很多人要么不认识,要么会读成乌龟的“龟”字音。“竜”这个算不上太生僻的生僻字可是大有来头的。竜(lóng) ,同“龙”,又作“龍”字。古体字写法,与“龙”更接近小篆字形不同,更接近金文,亦即“龙”字在小篆体添加右侧部分、象征帝王。我国民间有非正式书写中(如各类博物馆藏文物上)使用各类不同简化字的习惯。“竜”与“龙”两种字形一起传到日本,并被保留下来同时使用。现在很多日本动漫作品中,“竜”字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在我印象中,“竜”字还经常作为地名出现,有一次在高速上,出现了一个“大三竜”隧道,同行的一个人不认识这个字,读成了“大三龟”后还嘀咕怎么还会有三只乌龟的地名,害的一车人笑坏了。我一直好奇,这大革假村的这两棵榕树是叫榕树还是竜树,于是专门去问了进士后人陆宗圭先生。陆先生告知树名是叫榕树,壮族有供树神的习俗,所以也叫龙树,而龙和竜是通用的,所以有些地方也会在榕树上打上竜树的标识,在壮语里竜树的发音喊“美婉”。忽然就觉得这“美婉”二字,更具美感,更符合大革假村这两棵大榕树的气质。

大革假村白墙青瓦中最显眼的一个标志是一个圆月形的绿色图案,这个图案就是大革假村的Logo。这个革假村标志图案并没有请外面的设计公司来设计,而是充分发挥了大革假村的人才优势,由革假村人陆宗圭、陆华岳、陆大海、陆璐等人设计,先后修改完善了20余稿,最后由镇领导、施工方负责人反复斟酌,才决定以革假村名中“革”的拼音第一个字母 G 抽象变形演化成飞翔的凤凰形象。凤凰托起的美丽新农村中又包涵了革假村特有的多个元素,进士楼。干栏式建筑的进士楼里出一门三进士、三举人、十三贡生。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书香传承之地。三条金水,像缠腰的玉带,穿过田坝的革假河段,蜿蜒流淌至那背后山下的那马河。图案中有“班那赛”,也就是侬土司家的育秧梯田。还有代表三座银山的山峰:坡那贝、坡特伦,坡克萨。

以篆书笔法书写成革假两个大字,革字又是以六对水牛角巧妙地组成的,而假字位置的笔画,既像大榕树,也像粗壮的藤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银山下的三条金水滋润了革假宽广的田坝,田坝中心绿色禾苗显得勃勃生机。

该圖案中的各种元素,不正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加之整个图案线条优美流畅,动感很强。用色简洁,明快,大方。布局巧妙参差,又变化多端。只有黑绿两色、施工更方便。

大革假村在打造书香文化示范村可谓是走在了前列,与时俱进啊,一个村庄都能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标识Logo,真是不多见啊。村里的村容村貌无一不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基因和独到的审美,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不用多说,就连一个普普通通的电线杆子都进行了美化,一张张京剧脸谱把灰不溜秋的电线杆拉高了几个档次,电线杆上的美人朝着每一个经过大革假村的路上巧笑嫣然,电线杆子没人会爱,而美人,谁会不爱呢?

革假村原名“奎甲”村,为壮语:奎—田冲;
甲—秧。意为“官家育秧的田坝”。“奎甲”后演变为谐音:革假。既然是官家的育秧之地,那就从侧面印证了大革假村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水资源丰沛的富庶之地,二十多年前,村边皆为保水田,远处青山怀抱,近处田畴环绕,绿水长流,村民衣食无忧。

自古至今,能种出水稻的地方,都是好地方,有水就有了好日子。稻作文化也是丰富和丰润的。水稻的种植过程很辛苦,既要气候好更要土地好,还要人勤劳能干,不怕吃苦。除此之外更需要稻谷的品种优良。育秧是个技术活,从选种到培育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农人,大革假村能够得到官方认证,成为官家育秧之地,恐怕是经过了无数大革假村先民们不断努力的结果。

放眼望去,梯田环绕在村前村后,到处都是嫩生生的绿。没能赶上育秧的时节,没能亲眼看看大革假村的育秧盛况,终究成为此行的一桩憾事。秧苗早已经插在了稻田里,天上白云流淌,一直淌,淌到了稻田里,秧苗似乎插到了天上,好一幅人间美景啊。一棵棵小小的秧苗,会一天一天地拔节、长高,然后灌浆,饱满,低头。想必到了金秋,所有的秧苗长成稻谷时,这里该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致?大革假村也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令人神往。

大革假村里有个最早开办的蒙学堂叫秀春蒙学堂。里面白墙上绘着一幅画,一位身穿戎装的大将军,骑在一匹扬蹄奔驰的骏马之上,将军手持宝剑,英武神勇。旁边的文字介绍说这位便是民族英雄侬智高。

查阅了一下资料,在壮族历史上,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

关于侬智高这个人物,网上有许多真假不明的资料和各种说法,错综复杂看得头晕,归纳了一下,简单捋出主线,大约是这样子的:侬智高早年能文能武,能写文章,武艺高强,曾考进士不中。其父侬全福为当地势力最大的壮族部族首领,公元1041年,侬智高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政权,与进犯的交趾李朝(今越南)相抗衡。在抗击交趾入侵的岁月里,他数次向北宋朝廷求援并恳求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家乡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其多次击退交趾入侵,但再三请求归附宋朝仍未果。于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四月起兵反宋,五月,攻陷邕州(今南宁),自立为“仁德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改年号为“启历”。又自邕州顺江而下,攻破横、贵、浔、龚、腾、梧、封、康、端诸州,进而围攻广州,历57天不克,遂北上欲攻荆湖,至全州受阻,返邕州。皇祐五年(1053)宋遣大将狄青征之,败侬军于昆仑关归仁辅,侬智高与其母阿侬率余众退至特磨道侬夏卿领地,后宋军攻破特磨道。侬智高退往与侬氏有故交的大理国后不知所终。

侬智高是一名武将,这是公认的,在大革假村里,也出过武举人,这种尚武的习俗,或许和侬智高有些许的关系吧。我在村里的墙上看到过几块牌匾,牌匾上刻有练武的招式,每块牌匾上都有一句话:“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气质”这个词一直令人喜爱。一个有气质的人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三毛曾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当然,气质这东西,不是空口白牙来的,你走过什么样的路也就暗藏着你的见识,你读过什么样的书,自然也能从你的身上体现出来,至于爱过什么样的人?就不赘述了,爱也需要旗鼓相当,就犹如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大概率不会爱上一个莽夫俗妇的。

大革假村也是有气质的。

大革假村的书香气质在方圆百里是独树一帜,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的大革假,早就是大家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优秀,怎么看怎么招人喜爱。

气质也是需要实证的。

大革假村自古以来,就有“知识改变命运”“修身齐家”的优良传统。自清康乾年间广南知府兴办学堂后,革假村人就陆续进入学堂读书。至光绪年间,陆氏(布央)家族就出了“一门父子三进士”,盛名远扬,“进士第”文化自然形成,大革假有了“进士故里,书香哥假”的美誉。此外,革假村还有获得广南知府何愚于道光元年赠送“槐堂春暖”之扁的王国玺、获得武举人之冠的王国瑞、获得五品军功顶戴花翎的王际、出任广南知府副团练使其母被赠予“画荻流芳”匾额的陆芳衡。抗日战争时期,陆承刚、王宝和、陆承武等十余人自愿奔赴抗日前线,解放初期,陆承武、陆占东、陆永元、王树康等参加剿匪战斗,陆承武、陆占东成为革命烈士……

统计下来,参加革命、工作的达195人(其中,博士2人,研究生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21人),职业遍布各行各业,目前在读大学生也有十余人。大革假村人才济济,百年来浓厚的学风和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他们立岗尽责、热心家乡建设,村里汇集全村名人、贤人、才人名册于“聚贤亭”,寓意“学者翕然,志士仁人今有范;
吾公卓尔,先忧后乐此为宗”。

如果这些实证还不够,那么我们重点来说说这“一门三进士”和声名远播的“进士第”吧。

很多人都知道状元,却不一定知道状元就是进士,而进士不一定就是状元,因为状元只有一个,那就是进士的第一名。想考第一名,哪那么容易啊,能考上进士就已经是相当于登上了珠峰了。状元这个词在古代戏本里不知道演绎过多少回。才子苦读诗书,最后高中狀元回家娶了佳人的故事,成了许多读书人的一种美好愿景,这种皆大欢喜不过是戏曲故事中的一种圆满,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是底层百姓们的一个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吧。考个状元哪里那么容易,自从有记录以来,全云南省也就出过一个状元,那就是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他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考试)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学霸了。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自此后“住院潜修达五年”。31岁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经世济民)特科”,袁嘉谷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时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榜发下来,袁嘉谷名列一等一名,也就是所谓的中了状元了。像袁嘉谷这样的学霸,都要住进院子里安静地学习五年,所付出的努力非常人所能做到。

当然科举也让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要想为官,施展抱负就只有读书一条路可走。所以竞争异常激烈残酷,层层筛选,让高中进士“难于上青天”。有的读书人甚至把大半生或者一生的光阴都消耗在科举考试上,最终却名落孙山的人比比皆是。

大革假村的第一位进士是清光绪十年进士陆毓云。陆毓云(1851-1936),生于咸丰五年(1851)。清光绪十年(1884)考取进士,“进士匾”上款为:“钦命云南提督学院翰林院侍读学士王××为岁贡陆毓云立”,落款为:“光绪拾年岁次甲申季秋月穀旦”;
被授予正八品官衔,曾追随云贵总督岑毓英到越南抗击法军,取得临洮战役的胜利。在广南府任过职,辞官后在培峰书院教书育人。卒于1936年,享年85岁。

第二位进士是光绪十五年进士陆毓贤。陆毓贤(1853-1926),生于咸丰七年(1853)。陆毓贤为陆毓云之胞弟;
光绪十五年(1889)考取进士,“进士匾”上款为:“钦命云南督学院翰林院侍读学士王××为陆毓贤立”,落款为:“光绪壹拾伍年××××”;
被授予正八品官衔,辞官后在培峰书院从教。卒于1926年,享年73岁。

第三位进士是光绪二十九年进士陆象乾。陆象乾(1871-1940),生于同治辛未年(1871)。出生在壮族书香世家,陆毓云长子;
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取进士,“进士匾”上款为:“钦命云南提督政翰林院修撰张××为陆象乾立”,落款为:“光绪贰拾玖年癸卯年春月吉旦”;
陆象乾博学多艺,被授予正八品官衔,在广南府任过职,辞官后在者兔里夺从教;
卒于1940年,享年70岁。

陆毓云、陆毓贤是同胞兄弟,陆毓云、陆象乾是父子,陆毓贤与陆象乾是叔侄,可谓满门诗书,一家锦绣。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有些眼熟呢,在历史上“一门三进士”的还有大名鼎鼎北宋年间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苏家还占据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代表着家庭极为成功的教育。远在边疆的云南文山大革假,也能出个“一门三进士”,简直是惊爆掉人的眼球。

“进士第”大门悬挂着一副对联:“进退有经举动周旋皆圣教、仕农为本勋名事业振家风”。这是陆家的祖训,为陆氏先祖陆毓云考取进士后所作,意在教育告诫后代要学会做人、做事、坚持耕读为本,勋名事业。其中,“进退有经”是告诫人们要遵规守纪、遵纪守法;
“举动周旋”意为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一旦行动就要持之以恒,机智灵活,“仕农为本”意为既要坚持有人读书,又要坚持有人在家务农。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奋发努力,功成名就,为社会作贡献。此祖训代代相传,启迪后人,影响深远,成为陆氏家族和周边村寨,乃至广南县城良好家风教育的座右铭。2015年,“进士第”被授予文山州“十佳书香家庭”奖。2018年,广南县人民政府将“进士第”列为历史文物建设进行保护。

进士第也成了家族文化的标志和陆氏宗亲的集聚地,更是那一脉书香和好家风的传承之地。都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有谁会不乐意自家也幸福美满呢。而优秀是可以传染的,进士第的优秀像鲜花,沁人心脾,像标杆,让周围的人努力看齐,像那一粒星星之火,燎原燃烧,成就更好的自己。村民们通过耳濡目染,不但形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更是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家道,大革假村通过打造书香文化示范村项目,全村168户已全部将各户的家风家训制作成标识牌悬挂在家门口。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家的标识牌,比如尊师重教之家、和谐之家、好邻居之家、“十星”文明户等等。还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二维码,这家人的基本情况就能看到,这可是一个创新啊,这样子的管理,全国不敢说,但在全云南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吧。

历史上,广南被内地的人们视为瘴厉之区、蛮荒之地,历来被朝廷官员视为畏途。可就是在人人视为畏途的这样一个蛮荒之地。据清道光五年《广南府志卷一·学校》中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知府茹仪凤始办义学。”知府茹仪凤在撰写《新设广南府学碑记》中曾言:“小民莫解汉语,稍能应对官长,不过千百中一两人,他何知焉。”这就是当时广南汉文化所处的窘迫状态。为加快汉文化的推广普及,历任知府用心良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兴建了孔庙(也称文庙),这应是广南庙学的起始。茹仪凤到任后,在广南兴学宫、设义学、倡文教,在此后的一两百年间形成了良好的尚学风气。使得广南由一片文化的荒漠,一跃成为文化的荟萃之地,成为人才济济的文化名邦。

后来,从雍正三年(1725)至道光元年(1821)间,又先后兴办了青莲、莲峰、培风等书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任知府和宝宁知县又捐资倡建莲城考舍。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广南府境已有义学十二所,加上书院和民间私塾,从而使儒学在府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其间有据可查的文、武进士就达21人之多。广南的第一位进士是胡庆元,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云南乡试中式第二十名文举人,于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会试殿试,中式第三甲第二十名进士;
广南最末一位进士是张肇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云南乡试,中式第二十五名文举人,又于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会试殿试,中式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连捷进士。这些在革假村古碑文中以及《广南县志》上均有记载。

革假陆氏家族是远近闻名的“窝贡爷”。一直不太明白什么是“窝贡爷”,这个算不算壮语发音,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不是就是出进士的窝子。就像苞谷地里出的鸡枞菌一样,也是有窝子的,一出就是一窝。就这个词专门请教了陆氏家族的陆华岳老先生,老先生告诉我意思差不多,“窝贡爷”就是给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

陆氏家族在当时是崇德尚学之典范,至今陆氏老宅门头上仍高悬着一百多年前的“进士”牌匾。受几百年尚学家风影响,这个小小的壮族村寨,几乎家家出学子,百来户人家,考取各大中专院校的学子近200人。陆氏家族更是读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已持续三百多年。

除了陆氏家族外,还有一个王氏家族。虽然人数上算不上多,但是也是鼎鼎大名。有武举人王国瑞,有获得五品军功顶戴花翎的王际,还有一位叫王国玺。据说王国玺自幼勤学博才,脑子灵活,他勤劳持家,诚信友善,家庭和睦,更是父慈子孝,人丁兴旺,生活富裕。颇有经济头脑的他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在王国玺的时代,也是大革假王氏家族经济、文化巅峰时期。王家拿大簸箕在院子里晒银子,鸟儿落在院子里,王家人不是吆喝驱赶,而是直接拿起大簸箕里的银子扔过去赶鸟,这就是“掷银驱鸟”的来源。想想看,这得有多豪横啊,这银子多得可以拿大簸箕出来晒,王家的经济实力可窥一斑。在王国玺八十二寿辰时,王家获得广南知府何愚赠送“槐堂春暖”横匾一块,匾额祝福王老爷子大寿,也是恭祝王氏家族生活富裕,事业兴旺发达之意。如今这块历经百年,见证王氏家族兴盛的牌匾依然挂在村里的王家大门上,享受着来来往往过客的注目礼。

大革假村人才济济,村里专门建立了人才库,人才库里的人才们的基本信息都有了,哪年出生哪年上学哪年在何处工作,一目了然,在各行各业的翘楚中,有几位特别醒目。

陆承功一门四医师。陆承功(1928—2019),1947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云南大学,是革假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同年加入中共昆明地下党,解放后在省公安厅工作。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弥勒东风农场劳动,1979年复职后任个旧市医院党委书记、针灸科主任。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美尼尔氏综合征、风湿关节炎、原发性癫病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独特的治疗方法名扬国内外,被患者誉为“神针”,获锦旗 29 面,送条幅、题词等 75 幅,其中原副省长赵廷光题词:“德厚医神,妙手回春”。他还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建设捐款二十余万元。其事迹被收录于《中国改革风采名人录》。其子陆华拓、陆华川、陆华奈皆毕业于医科大学,继承和弘扬陆承功独特精湛的传统医术,续接经营“陆承功诊所”,名望声誉甚好。

陆华岳, 1945年生,云南大学中文本科毕业,1970年参加工作,省民族中专高级讲师,被评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文学艺术学科带头人,享受省政府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至2006年任省中专高评委和省中青年破格申报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省壮学会副会长。2005退休后任云南民族画院副院长。

他自2009年以来,在文山州各县组织彩绘三十多个文化长廊,约1万5千多平方米,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增色添彩,为在边疆地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促进革假进士文化旅游条件的成熟,陆华岳又到省林业厅能源处找来30万元,让大、小革假100多户人家,都欢欢喜喜建造了沼气池。同时又为保护村中的两株三百余年古榕树,他和胞弟陆华灿带头捐款,筹集到数万元砌了100米挡土墙,使古榕焕发勃勃生机。

陆华岳用八个月时间,义务创作绘制了革假句町风情画廊:布洛陀,句町王,侬智高,土地大神四个人物形象,约100平方米。还画了欢乐的革假新农村,画荻流芳图,榕根布洛陀,三月三对歌,秀春公办学图,约150平方米;
画了大燕哺雏、九岁学耕,电脑入村,烛光书声,母子研艺等8幅图,约60余平方米。在进士楼中,创作三进士三举人肖像六幅、慈母大爱无疆汉白玉浮雕六幅。该画廊远超300平方米,价值10多万元。

陆华岳乐于公益事业,为美化绿化村寨、扶贫济困,建设家园多次参加捐款活动。2019年以来,荣获“广南城好人”“文山州新时代乡贤”等荣誉称号。

陆华灿,中共党员,1949年10月生,1972年参加工作,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曾任富宁县多处中心校校长,富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文山州农垦局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在副局长岗位退休。曾荣获“云南农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多篇政工论文获奖。系文山州第九届人代会代表,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曾任云南省壮学会理事、广南县老年书画协会会长,省、州、县老年书画协会会员。

退休十多年来,与胞兄陆华岳等人一起,在文山州各县先后创作绘制了三十多个革命历史和民族风情画廊,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展并获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2019年以来,荣获“广南城好人”“文山州新时代乡贤”,云南省“银发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陆宗圭算是大革假村比较年轻有为的一代人了,每每向他请教村里的问题时,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这位陆家后生早已经到了昆明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甚至户口都迁到了昆明,就因为根在进士第,对家乡的挚爱和难以割舍,在镇政府的人才回引政策下,义无反顾地又回到家乡,为家乡出工出力。

陆华岩、陆华仁等用美篇等新媒体记录着大革假村的变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家乡做着贡献。这样热爱家乡的人,在进士故里,比比皆是。

追根溯源,大革假村读书人那么多,除了靠自身努力外,受到“进士第”文化精神的影响是明显的,陆家人的“诗书继世”更是作为传统家风,代代相传。不管是本村或者邻寨,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总是说要像“窝贡爷”家的子女一樣好好读书。在村里,相互之间,不比财富多少,比的是文化的多少,比的是文化的富足,这样的特立独行村庄,终将成为文山乃至云南和全国的文化标杆。

这样有诗书气质的村庄,难道不该多多益善吗?

【作者简介】雅兰,原名汤琼英,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曾在《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等开设专栏,多篇作品发表于《云南日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昆明日报》《云南经济日报》《济南女报》《大美·滇池》《创意昆明》《含笑花》《曲靖日报》《玉溪日报》《文学少年》《文山日报》《滇池》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有点兰》,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

猜你喜欢广南进士——以清代江西为例">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教育与考试(2022年4期)2022-09-06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云南画报(2022年3期)2022-04-19大广南高速视频云联网技术探讨中国交通信息化(2021年5期)2021-07-30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9期)2020-09-14四进士(上)阅读(中年级)(2020年3期)2020-06-01《进士or近视》童话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广南蒜头果发展现状与保护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LED灯在湖北大广南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中的应用中国交通信息化(2016年6期)2016-06-06两年出栏的广南高峰牛身价过万元农家科技中旬版(2016年12期)2016-04-16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推荐访问:气质 大革假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