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省思:内涵、特征与实践

时间:2023-10-31 10:48:01 来源:网友投稿

曹树谦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 300350)

自从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1]以后,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全国高校普遍得到重视。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评价激励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等给予了具体指导[2]。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还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认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未全面理解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
有些教师对课程教学与思政的关系认识不清,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定位和功能理解不深;
还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仍无从下手,或认为课程思政是“神秘”或“高深”的事情,未把握课程思政的方法、形式与特征;
个别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存在偏差,对人情、国情、世情的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有些教师或领导对课程思政的规律认识不足,希望马上见到课程思政的效果,急功近利。

针对这些问题,基于笔者多年在授课中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体会,谈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对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提出一些建议,并希望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中,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育人、全课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布贝尔指出:“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4]因此,课程思政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价值引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1.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教育包含教书与育人两个层面,古今中外教育者对此皆有共识。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要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6]教书以知识传授为主,育人则以素质教育为主,而能力培养则是贯穿于两者之中。

课程思政绝对不是简单的“思政教育+ 课程教育”,而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过 程[7]。对专业课教学来说,从时间上看知识传授一定占绝大部分,一门课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是主体。当然,从教育的本质看,只把知识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必须融入其中,但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不可能占专业课堂很多时间。事实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相辅相成、共融共存,在知识传授中会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在理论学习中,必然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素质教育中,也会体现逻辑分析能力、目标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是教育的三个要素,不可分割。

2. 课程思政是教育的“画龙点睛”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知识,便无从谈及能力和素质。然而,如果只传授知识,便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将教育比作建造一座大楼,则知识是“砖石”,能力是“钢筋水泥”,素质则是“精装修”。如果只有砖石和钢筋水泥,则建造的大楼只是一幢“毛坯大楼”,虽有高大的样子,也能供人使用,但使用起来很不舒服。这样的“毛坯大楼”交付用户,用户如何能够接受?因此,建造大楼必须要做精装,内部装修使工作环境舒适,外部装饰则使形象美观。只有这样的完整建造,才是一幢健康可用的大楼。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只传授知识,则知识是无用的“死知识”,是一潭死水。如果再加上能力培养,则“死知识”会变为可用的“活知识”,成为流动之水。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还必须加上素质教育,才能使可用的“流动之水”成为有用的“可控之水”,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教育更可喻为“画龙”,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比作画一条大大的“龙身”,素质教育则是“点睛”,而没有眼睛的巨龙无法腾飞。因此,课程思政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学的“点睛之笔”,能使教学产生灵性,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一两句话,有可能让学生铭记在心,终生受益,所起的作用可能远超几十个学时的知识。

3. 课程思政需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习近平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我国高等教育有设计好的思政课程,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思政课程体系。思政课程虽然是很好的思政手段与载体,学生能系统学习党史和基本的政治理论,然而毕竟思政课程数量相对较少,只靠思政课程,教育难以达到深刻效果,必须将思政教育纳入到所有课程中。

如果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做一对比,那么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
思政课程是“系统教育”,课程思政是“点滴教育”。两者方法与手段不同,然则目标一致,殊途同归。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才能形成思政合力。

既然价值塑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与最重要任务,那么课程思政便是最真实、最朴素的教育活动,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自然延伸,更是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课程思政既非“高深莫测”,亦非“虚无缥缈”,而是与每位教师息息相关,是每位教师日常教学的本分之事。

1. 课程思政的内容范围

课程思政的内容范围很广。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

实际上,凡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能给学生正向影响的“正能量”,均可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否正能量,要靠教师去筛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发愤图强、止于至善;
科学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学校、认识国家、认识世界;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爱好广泛,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热爱国家,拥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理想。不一而足,不拘一格,教师都可去尝试。

笔者针对“理论力学”课程偏“理”的特点,在绪论中创建“课首语”板块,通过引入知名学者、身边教授、校长讲话等“语录”,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倡导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与学生讨论课堂学习应收获的知识范围,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如:2001 年,笔者针对学生课堂不活跃的问题,引入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绪论中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认识和反思,鼓励学生要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和批判。再如:2007 年,谈到学生在课堂应收获什么时,笔者提出了“知识—方法—概念—品质”四层次“学习金字塔”,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方法和概念方面有收获,更要在品质方面有所收获。又如:2022 年,笔者将自己驻校晨跑的照片与学生分享,一方面鼓励同学热爱自己、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也鼓励同学热爱生活、培养爱好。

2. 课程思政的基本元素

课程思政是“点滴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应以“基本的”、“零散的”和“多样的”形式存在,所有思政内容都要化作“元素”,点到为止。

课程思政中常用的是“案例形式”。无论何种课程,总可以找到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思政点”,如专业教育、学科背景、历史人物、重要事件、大国重器、重大成果等,可将这些内容做成“案例形式”。如笔者在讲述“理论力学”课程中的力螺旋概念时,使用了盾构机的刀盘作为案例,因为笔者所在的学科组有老师做盾构机项目,而且我国的盾构机还是大国重器;
再如在讲授约束概念时,用修建港珠澳大桥作为案例,顺便介绍了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课程思政的元素还可以是身边的教授、大学校长、知名人士的语录,或摘自书籍、文章以及微信的一些佳句。如笔者几乎每年都把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讲话的“金句”作为案例,在第一堂课上与学生分享。有时在广播中听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事例,也拿来与学生分享。如有一次听到广播中的一个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笔者的两位校友。他们分享自己工作后的体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很多都没用上,但学到的方法在工作中很有用场。笔者在下次上课时,便及时与学生分享了这个事例。

课程思政的元素也可以是点拨或提醒学生的一两句话。如2016 年搬到新校区后,笔者发现,在食堂总有一些人把垃圾留在桌子上,便在课前说了一句:“各位,不把你们当外人,大家在食堂吃饭后,要带走剩下的垃圾。”

课程思政的元素还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如2019 年笔者为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讲授“理论力学”课程,在最后一节课的最后一页PPT 中,赠诗于同学:“最易韶华逝,流年勿蹉跎。心怀鸿鹄志,日日当力学。”再如2020 年最后一节课,笔者赠诗:“分数原为重,莫将理论轻。登高当望远,步步亦为功。”这样的课程结尾反应强烈,效果良好。

3. 课程思政的特点

课程思政既然是“隐性教育”,那么课程思政就要做得含蓄内敛,显而不露,张而不扬。上海市原教卫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指出: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原来的课程,而是要把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
不是简单地往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加入德育内容,而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在知识传授当中具有价值引领的内涵”[8]。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无缝连接,如行云流水、春风化雨,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笔者将课程思政的特征概括为三个字:短、新、近。短,就是不要长篇大论,不可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少则一两句话,多则两三分钟;
新,就是尽量选择当下发生的事件,这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如在2020 年上半年武汉“战疫”时,可即时选择一些“战疫”案例;
近,便是尽量选择身边的人物、事件,如身边教授和大学校长的讲话等,这些人物学生们比较熟悉,他们的话容易让学生记住。

笔者还将课程思政的方式分为“有准备”和“无准备”两种。“有准备”是将思政案例或元素放在上课的课件中,“无准备”则是即兴聊上几句。所谓“无准备式”课程思政,并不是毫无准备,只不过课程思政的内容不是事先放在课件中,而是因势而导、因情而生、脱口而成,看似讲故事,实则含道理,说者似无心,实则更有意。当然,“有准备式”可能更简单,教师都可以做到;
而“无准备式”需要教师在熟练掌控课堂的基础上,并在具备一定积累条件下,方可驾轻就熟。但只要教师用心,什么样的方式并不重要,两种方式都可自然运用。

至于课程思政案例放多少合适,笔者认为不可过多,但至少要有。如果每一小节课45 分钟,教师放上好几个思政点,讲好几个“小故事”,恐怕会冲淡正常的教学;
思政点的“植入”一定是自然的“融入”而不是“加入”,能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这或许是课程思政的理想境界。

关于课程思政效果,有些教师或领导希望能尽快看到效果。事实上,育人本身是一个慢过程,也是一个受多元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如果寄希望于看到某位教师某门课程的短期思政效果,恐怕不一定容易看到。但如果所有教师都在育人,综合起来形成合力,就一定是有效果的。如果五年或十年以后,一位毕业生还能记得某位教师在课堂上说过并影响他的一句话,那便是起到了作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也不必在当下。

习近平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因此,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先要做好自身思政,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观察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不断锤炼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 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古今中外,人们对教育和教师都赋予了很多伟大的赞誉。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9]徐特立说:“教书是一种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1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是夸赞道:“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11]

因此,教师这个职业绝不是一般的职业,绝不仅仅是赖以谋生的一份工作,更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职业,他肩负着为民族发展做贡献、为人类进步打基础的责任。教师面对的不是工厂里面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充满朝气的生命,教师有责任去教育他们,教师逐一接力才能使他们成长成才。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我们教师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应该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教师,如果眼前只盯着拿项目、发论文、提职称这些“实在”之事,而把上课仅仅看作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那如何能育人呢?

2.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学

失去了使命感,教师便不会潜心教学、悉心育人,更难以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12]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真心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而不只是让学生记得在老师那里学了一门课,获得了一个分数。

要热爱学生,便要关心他们。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梳理他们的症结问题;
研究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
引导他们,给予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教师的天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本来已经驻留在那里的知识见到光明。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教师不是真理的父亲,而是产婆。”[13]

3.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教师要热爱教学,便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实践和提高。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与讲话艺术,在做好教学基本功、夯实课程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更多的授课方法和技巧,加强课堂互动,利用身体姿态、手势与语言,提高授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其次,要认识课程思政的规律,挖掘自己的方式方法,搜集整理更多思政案例。“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14],方能“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人格”。最后,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中央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的发展,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要博学广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精神修养。

教育乃大道,思政铸华章。课程思政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之事,而是朴实无华的教育活动;
课程思政不是一时兴起的教育运动,而是每日触及的教学工作;
课程思政不是少数教师的示范课程,而是广大教师的责任使命。

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育人,便可做好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育人思政课程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推荐访问:内涵 特征 实践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