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设计呢12篇

时间:2023-10-30 15:04:02 来源:网友投稿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一。说教材《幸福是什么》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主要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呢12篇,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12篇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1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井时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明白了幸福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说教学内容

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浅层次的幸福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1.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用光盘播放“拼拼读读”进行教学,让学生准确认读这6个生字。

(2)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用光盘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再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以前后图片的对比增加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从浅层次的到深层次的了解课文内容,以达到教学重点。

(3) 体会课文所讲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学难点﹚

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运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一道习题进行教学,以突破教学难点。

(4) 引导同学们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用光盘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领会课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再引导学生表演。

2.课前准备:幻灯片   光盘

3.教学安排: 1课时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情境教学法

2. 引导自学学习法

3. 情境表演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1. 以音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幸福快乐的氛围,导入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拍拍手,搭搭肩,跺跺脚,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会在这样轻松的氛围当中说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幸福。有的同学会说幸福是有了新书包新衣服;有的会说幸福是爸爸、妈妈的夸奖,老师的表扬,学校的奖状……。 当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知道的幸福后, 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有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幸福是什么》,同学们读完后一定会对幸福有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幸福是什么》吧。”

2.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用光盘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利用光盘展示生字“拼拼读读”进行教学,让学生准确认读生字,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www..com(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弄明白故事情节;再要求学生反复的读三个牧童清理喷泉和砌井后的情形,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回到井边的情形;然后提问“三个青年找到幸福了吗?”“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呢?”,并引导回答;最后让学生想像在这十年间三个青年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体会三个青年人幸福的付出,明白幸福其实是为人民服务,尽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 分角色合作表演。

角色表演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情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角色表演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表演,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利用光盘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情节美和语言美,领会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再让同学们合作表演课文内容(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井和他们与“智慧的女儿”的谈话),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4. 拓展延伸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自己理解到的幸福进行交流。借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时教师相机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幸福,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是无处不在的,人人都可以创造幸福,为自己创造幸福,为他人创造幸福。

5. 写一写

幸福是

意图是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以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学生写好时,挑几句好的当堂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10.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       给病人治病                 靠劳动,靠尽自

己的义务,做出

幸福是什么    第二个青年       做过许多事                  对人们有益的

事情。

第三个青年       耕田

六。说使用农远资源

农远教育资源的使用,它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在这节课里我用幻灯片播放了歌曲和图片,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了欢快幸福的氛围,引发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幸福;从图片视觉上看到幸福无处不在,补充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我使用光盘播放“读读拼拼”和课文朗读,使学生准确认读了生字,聆听了童话故事的语言美,激发了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七。 效果预测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预测会达到以下3点:

1.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 学生对课外书产生浓厚兴趣。

3﹑学生会用自己的小手为自己为他人创造力所能及的幸福。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2

第六章 教学设计

(一)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的内容 5.知道学习需要的类型和教学问题的分类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

7、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决技能分析法 8.了解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学习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和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9、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10.了解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建议:

1、在通读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主要的概念和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2.收看中央电大开办的网上辅导及相关内容。

3、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到本校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学涉及到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等。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以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如果一项教学经验或环境中没有包括掌握预期知识技能所要求的教学策略,那么,满足预期学习结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

(5)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3、系统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

系统教学设计中的“系统”一词,既有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内容。所谓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学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程序化与计划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课、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中都应有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师以往的经验积累相吻合的,或者他们在实践摸索中已经知晓;有些则是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多学科数十年研究得出的尝试性结论,它们往往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敞开心胸去认真倾听和择善而从。人们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对“教无定法”的否定,当然也不是让人死守教条、刻板行事,而是强调教学外部条件应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4、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一条现实合理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富有实效的“名师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规范、质量稳定的教学新人,缩短从“新手”到“专家”的转换时间,减少失误,少付代价。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逐渐达到教学上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而,系统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双重效能。

5、系统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的逻辑,教学始于问题,问题则表明现状(教学开始前)与预期状态(教学结束后)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把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认真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评估是寻找教学起始点与教学终结点之间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则是对已确定的多项需要加以筛选班别,列出一种或几种需要作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从需要出发确立目标意味着对学习者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掌握起重要影响的先决知能、情感条件。无论是从认知学派或是主张建构主义的情境学派观点来看,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起点行为是做出需要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如果人们仅仅以本(教科书)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开展备课和上课,忽略从学习者的需要特别是起点行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确定学习者具体、准确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际上,这往往是指把教学目的、意图、范围、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也就是说,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常常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的句子陈述。从系统教学设计的观点看,只有这些具体目标得到事先确认之后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凭借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行为,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随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笼统宽泛可以说是以往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学目标实际上不能保证教学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教学结果得以精确检测。

6、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由下而上”地逐级达标。两者之间的互逆关系表明教学任务分析通过理清目标序列和层级,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教什么”,那么,任务分析则是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去教”。由此可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绘好这张图有赖于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首先确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

②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

③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为止。

④按照终点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⑤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⑥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可能的教学起始点”。

从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学任务分析比以往单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做法更为周到、详尽和科学。

7、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这种学习类型显然不只局限于辨别学科内容或教材内容(诸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或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抽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

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以教材内容或学科内容为载体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强调“学习归类”,既可以改变以往学科间互相隔阂、联系薄弱的缺陷,又可以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之间的转化、迁移、渗透提供保障。

8、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回家练习作业的心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倡导者所津津乐道的一句格言“为检测而教”,就丝毫不带有“应试教学”之嫌,反倒证明这是在教学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思想的生动体现。传统教学(设计)在质量监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往往只是到了检测实施之前再来考虑检测项目,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检测项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9、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传统教学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考虑效果,例如“教师是否讲透讲完了教材”、“教师是否使用了电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如发现法)”等等;二是过分强调常模参照比较,热衷于按照百分制、评等制进行横向排队。

系统教学设计则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落脚点。由于行为目标事先得到了确认,检测项目又与之对应,因而根据检测结果得到的达标程度(例如将不同测验项目归并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设计表式统计学生个体及群体达标度,用适当的代码对学生出现的测试错误进行归类)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这种以“产品”(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再加上贯彻因人而异的分层达标思想,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目标”变为“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标”,使得教学评价真正担负起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统教学设计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当代教学设计理论都一致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教的步骤要支持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具体来说系统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大体包括了:

第一,课时的划分应根据多种因素整体考虑,至少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包括引入、提取、编码、练习、巩固或迁移等一组“模块”;

第二,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

第三,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的选择应摒弃某种“先验决定论”或“单一优越论”的偏见,提倡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应着重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适宜性加强课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据需要恰当转换互动方式;

第五,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能,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以理解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练习、体验结果的机会并给予反馈,精心安排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和确保在“主动学习时间”内有成功感。

上述对系统教学设计特色的概括,决不是故意贬低、诋毁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有或无”关系,这样做只是想说明系统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反映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的重要进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新理论与技术的含量,着眼于在原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弥补其不足,尝走出一条扩大内涵发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养“专家”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专家”教师)的新路子。毋需讳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传统教学观到系统教学设计的转变,尚有待于更多的观念碰撞与实践尝试,唯此,人们才会进一步体会到当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效用并与广大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1)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2)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4)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5)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种层次)

(6)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四部分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目标是对按照学习的分类和学习分类的层次划分学习任务,为设计“教”与“学”的学习经验提供的依据。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组合。评价是通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检验,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修正和进行优化。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当前的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差距的一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研究的系统大小不同,学习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对整个教育系统作需要分析,小至对课程单元或一个课时作需要分析。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谈、查阅学生的有关试卷和作业、测验,对学生家长或相关教师的调查与交流等等。

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设计形成性的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试卷、问卷和观察记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习需要的类型划分为六类,这六类学习需要是:标准的需要(通过把一个对象与某种既定标准进行比较所确定的差距)、比较的需要(通过把对象组与其它的被认为是规范的学校或机构相比较而确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个人认识或体验到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差距(或不足)和对改进的要求,或者说,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表达的需要(个体要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预期的需要(指将来理想状态的需要)、处理突发事变的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往往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的,了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情况?

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组织(或安排)、初步评价。

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或称为。学习结果分类可以按布鲁姆等提出的“认知、技能和态度”分成三个领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成五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单指一门课程)、单元和课堂级(可以是知识点或一项技能等)三个分析层次。对每一个层次,依据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区别学习任务的性质,并为进一步细化提供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教学设计中至少用到两类目标: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多个阶段目标。前一种称“终点目标”,后一类称为“使能目标”。学习内容分析采用的步骤是从“终点”目标开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确定达到终点目标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并把它们作为按分类层次建立起来的、系统的使能目标,或称为单元目标。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至学习者的起点状态。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分类,首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5类内容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各类中的内容相互层次关系进一步分解成为在内容上并列或从属的子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将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两种信息:清楚的描述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步骤和单元目标,即呈现一系列目标和行为。并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显的个别步骤。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学习内容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观点综合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

初步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考察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的效度和对学生的适合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内容对目标的有效性、确定内容组织的科学性、确定内容的教学性和适用性。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项内容。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从事新学习的预备技能方面。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从事新学习的基础;二是分析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内容。三是分析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偏爱或误解。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的构成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与声、光、温度等),对一天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机三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顺序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志动机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方面。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3

第六章 教学设计

(一)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的内容 5.知道学习需要的类型和教学问题的分类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

7、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决技能分析法 8.了解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学习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和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9、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10.了解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建议:

1、在通读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主要的概念和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2.收看中央电大开办的网上辅导及相关内容。

3、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到本校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学涉及到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等。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以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如果一项教学经验或环境中没有包括掌握预期知识技能所要求的教学策略,那么,满足预期学习结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

(5)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3、系统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

系统教学设计中的“系统”一词,既有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内容。所谓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学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程序化与计划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课、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中都应有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师以往的经验积累相吻合的,或者他们在实践摸索中已经知晓;有些则是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多学科数十年研究得出的尝试性结论,它们往往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敞开心胸去认真倾听和择善而从。人们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对“教无定法”的否定,当然也不是让人死守教条、刻板行事,而是强调教学外部条件应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4、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一条现实合理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富有实效的“名师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规范、质量稳定的教学新人,缩短从“新手”到“专家”的转换时间,减少失误,少付代价。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逐渐达到教学上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而,系统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双重效能。

5、系统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的逻辑,教学始于问题,问题则表明现状(教学开始前)与预期状态(教学结束后)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把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认真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评估是寻找教学起始点与教学终结点之间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则是对已确定的多项需要加以筛选班别,列出一种或几种需要作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从需要出发确立目标意味着对学习者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掌握起重要影响的先决知能、情感条件。无论是从认知学派或是主张建构主义的情境学派观点来看,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起点行为是做出需要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如果人们仅仅以本(教科书)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开展备课和上课,忽略从学习者的需要特别是起点行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确定学习者具体、准确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际上,这往往是指把教学目的、意图、范围、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也就是说,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常常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的句子陈述。从系统教学设计的观点看,只有这些具体目标得到事先确认之后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凭借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行为,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随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笼统宽泛可以说是以往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学目标实际上不能保证教学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教学结果得以精确检测。

6、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由下而上”地逐级达标。两者之间的互逆关系表明教学任务分析通过理清目标序列和层级,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教什么”,那么,任务分析则是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去教”。由此可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绘好这张图有赖于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首先确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

②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

③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为止。

④按照终点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⑤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⑥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可能的教学起始点”。

从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学任务分析比以往单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做法更为周到、详尽和科学。

7、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这种学习类型显然不只局限于辨别学科内容或教材内容(诸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或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抽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

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以教材内容或学科内容为载体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强调“学习归类”,既可以改变以往学科间互相隔阂、联系薄弱的缺陷,又可以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之间的转化、迁移、渗透提供保障。

8、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回家练习作业的心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倡导者所津津乐道的一句格言“为检测而教”,就丝毫不带有“应试教学”之嫌,反倒证明这是在教学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思想的生动体现。传统教学(设计)在质量监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往往只是到了检测实施之前再来考虑检测项目,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检测项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9、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传统教学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考虑效果,例如“教师是否讲透讲完了教材”、“教师是否使用了电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如发现法)”等等;二是过分强调常模参照比较,热衷于按照百分制、评等制进行横向排队。

系统教学设计则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落脚点。由于行为目标事先得到了确认,检测项目又与之对应,因而根据检测结果得到的达标程度(例如将不同测验项目归并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设计表式统计学生个体及群体达标度,用适当的代码对学生出现的测试错误进行归类)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这种以“产品”(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再加上贯彻因人而异的分层达标思想,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目标”变为“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标”,使得教学评价真正担负起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统教学设计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当代教学设计理论都一致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教的步骤要支持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具体来说系统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大体包括了:

第一,课时的划分应根据多种因素整体考虑,至少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包括引入、提取、编码、练习、巩固或迁移等一组“模块”;

第二,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

第三,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的选择应摒弃某种“先验决定论”或“单一优越论”的偏见,提倡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应着重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适宜性加强课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据需要恰当转换互动方式;

第五,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能,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以理解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练习、体验结果的机会并给予反馈,精心安排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和确保在“主动学习时间”内有成功感。

上述对系统教学设计特色的概括,决不是故意贬低、诋毁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有或无”关系,这样做只是想说明系统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反映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的重要进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新理论与技术的含量,着眼于在原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弥补其不足,尝走出一条扩大内涵发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养“专家”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专家”教师)的新路子。毋需讳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传统教学观到系统教学设计的转变,尚有待于更多的观念碰撞与实践尝试,唯此,人们才会进一步体会到当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效用并与广大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1)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2)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4)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5)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种层次)

(6)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四部分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目标是对按照学习的分类和学习分类的层次划分学习任务,为设计“教”与“学”的学习经验提供的依据。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组合。评价是通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检验,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修正和进行优化。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当前的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差距的一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研究的系统大小不同,学习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对整个教育系统作需要分析,小至对课程单元或一个课时作需要分析。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谈、查阅学生的有关试卷和作业、测验,对学生家长或相关教师的调查与交流等等。

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设计形成性的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试卷、问卷和观察记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习需要的类型划分为六类,这六类学习需要是:标准的需要(通过把一个对象与某种既定标准进行比较所确定的差距)、比较的需要(通过把对象组与其它的被认为是规范的学校或机构相比较而确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个人认识或体验到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差距(或不足)和对改进的要求,或者说,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表达的需要(个体要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预期的需要(指将来理想状态的需要)、处理突发事变的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往往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的,了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情况?

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组织(或安排)、初步评价。

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或称为。学习结果分类可以按布鲁姆等提出的“认知、技能和态度”分成三个领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成五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单指一门课程)、单元和课堂级(可以是知识点或一项技能等)三个分析层次。对每一个层次,依据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区别学习任务的性质,并为进一步细化提供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教学设计中至少用到两类目标: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多个阶段目标。前一种称“终点目标”,后一类称为“使能目标”。学习内容分析采用的步骤是从“终点”目标开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确定达到终点目标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并把它们作为按分类层次建立起来的、系统的使能目标,或称为单元目标。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至学习者的起点状态。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分类,首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5类内容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各类中的内容相互层次关系进一步分解成为在内容上并列或从属的子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将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两种信息:清楚的描述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步骤和单元目标,即呈现一系列目标和行为。并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显的个别步骤。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学习内容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观点综合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

初步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考察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的效度和对学生的适合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内容对目标的有效性、确定内容组织的科学性、确定内容的教学性和适用性。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项内容。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从事新学习的预备技能方面。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从事新学习的基础;二是分析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内容。三是分析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偏爱或误解。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的构成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与声、光、温度等),对一天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机三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顺序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志动机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方面。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得到了幸福:;

2、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

2、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三、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2、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有益的)

帮助别人 有用的 养活别人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5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步骤的预期,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

通用技术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课堂活动化、课堂情景化。在教学方法上,要提倡学生参与、提高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过去重视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要转变过去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设计思路,建立以解决问题的逻辑为线索的设计思路。二是要转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并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分析

1、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是一节的灵魂,教学目标先于教学设计。只有设计好了教学目标,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才更有效。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笼统的。

要做到具体就必须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联系。

教学目标应该是准确和简约的。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所谓简约是指目标的表述要简单明了,忌冗长拖沓,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要落实非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已由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比较明确。但是除了学科知识目标外,还有非学科知识目标。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挖掘、落实非学科知识目标的“关节点”,抓住这些关节点,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引导,才能收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制定教学目标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依据一是课标,二是学生。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情出发,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2、怎么理解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什么方式学习什么内容,有望达成什么目标”,一般说来,“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学什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定方法,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是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与方法,如何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强调的是“怎样学”。(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的亲身体验。最不容易具体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为它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要把内隐的内容具体化就必须与外显的行为和知识等相联系。

情感与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都属于个性心理。而价值观虽然有个人的,但是也有共性价值观。有句话这样是这样说的:态度会变,情绪多样,唯价值观稳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人生服务出发,从人性的养成着手,从人类基本价值理念上展开,且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的现象和过于宽泛并过时的东西,否则会损害教育功能的发挥。

3、教学目标设计的五点要求

(1)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2)教学目标必须要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3)教学目标要体现统一与因才施教的结合。

(4)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度。

(5)教学目标要便于检测。

4、通用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

(1)认知能力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可从以下四个级别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即了解——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2)操作能力即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创新能力。可按:模仿一学会一熟练一创造四个级别,针对学生的实际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级别的要求。

(3)过程与方法不存在级别,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按以下四个级别要求。即接受一兴趣一形成观点一自觉表现。

二、教材分析

1、对于教材分析的理解和认识

教材分析就是对本节教材的知识线索、问题框架、加工、重组教材。包括对教材中难点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增删、课堂呈现顺序的变动。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展,既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有益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的,显性和隐性的),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教材分析要对教材内容概要及教材所处地位作用进行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要注意分析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的知识缺陷与能力缺陷;

1、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预备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学生层次差异两个方面。

2、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碍及可能提出的问题。

3、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有状况和本节课的发展性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

要求重点明确,难点恰当。

2、注意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中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地转变。

五、教学策略的设计

1、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可以理解为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与媒体等因素的系统决策,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教学模式的选择

通用技术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有:

(1)“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

(2)“自学——发现式”教学模式

(3)“指导——实践式”教学模式

……

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教学流程。

如“指导——实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为:

“设计——实践——评价——拓展” 要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3、学习方式的选择

(1)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的交融性。

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应在高中教学中结合使用。

(2)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知识。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体验“方法” 与“策略”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策略性知识,构筑智慧的基石。

4、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也即教学环节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由若干种教学方式组合而成。“方法”更宏观,更带有理论色彩,教学方式主要有讲解、阅读、问答、讨论、练习、演示、操作和评价等。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将它们合理地组合排列起来。

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功后的愉悦。

5、教学资源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资源:

在充分利用教材(课本、练习册、教参)的前提下,所收集、利用的相关图片、表格、文字、影像、书籍等资料。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传统教学在媒体使用上往往局限于教科书、黑板、模型教具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投影仪、录像录音这些教学媒体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应该尽可能选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以增大教学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现代教学媒体,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内容。

选择教学策略时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

三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是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六、教学评价

1、要转变过去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的办法。建立以能力提高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业设计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能力。

2、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活动的设计,这主要指设计信息反馈矫正的内容、时机和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获取反馈信息的内容、时机,也要注意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提问,学生板演,讨论等等。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信息反馈和矫正活动设计在内,尽管这种反馈和矫正更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但事前必要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3、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认识作业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也成了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有关作业的认识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作业常常被用来巩固知识,或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传统的作业往往是教师(或课本编写者)向学生布置、提问,即被动型作业多、主动型作业少;作业形式单一,答案绝对、封闭;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在新课程中,我们对作业的理解除了起巩固与检验作用外,作业还应是一种拓展学习空间的手段,是一种实践、体验的过程,它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作业不完全是封闭的,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也不是用对、错来衡量的。其次,关于作业的设计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窄的课堂,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教师要认真钻研,勇于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开发作业资源。

4、要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要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5、要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6

1、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

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1、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实际上决定着教学设计的不同目标与策略。在忠实取向的视野中,课程是由专家开发的,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和标准,是具有法定效力的。教学则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实现合法化课程的过程、手段。这样看来,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分离的关系。专家、行政人员是权威、控制者,教师是服从者、被控制者。

2、教学设计取决于课程实施的取向。事实上,不同的课程方案主张不同的实施取向,而同一课程方案由于实施者所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忠实取向”,而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尤其是相互适应取向介于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之间,兼容了另外两种取向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追求更为理想的课程实施效果。这是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重建和课程内容的呈现与调整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期望我们做的。、分析教师教学的特点,并联系生物学科,思考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有非常明显的3个教学特点:

一、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二、渗透新课程思想,以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气氛好。

三、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趣。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

(二)拓展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断开发自己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所以创新又离不开头脑,离不开头脑的思维。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新教师来说,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的勇气不可获缺。相信只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总会有收获的。

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无论预先设计还是适时设计都需要发挥创新的潜能,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熟练的教学设计功底。作为新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量的积累在反思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学科课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应用理念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结合生命科学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很多,现举几例如下: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 生物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史教育可显示生物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生物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史展示生物学家的探究行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教育的传统精髓,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教材涉及的各项实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索构成生物的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和生命现象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科学的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根据实验类型,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改变传统定性实验一统天下的格局,适当增加定量实验的比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事求是记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准确表述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在不具备现实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理论训练,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设计假设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实验现象的预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3.开展社会调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社会调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对生物知识用途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接触社会,能够提高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比较传统教学过程和新课程教学过程的不同,谈谈如何做到将教学设计的中心向学生转移?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因此,对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师备课中要“备学生”,都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特征分析。

学习风格分析:虽然现代学校教学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智力条件的差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成就动机及相应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命题之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传统模式想探究式转变 ?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认知取向。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基础之上,比较普遍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一项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在生物课教学中,上述特征也比较突出。为数不少的教师仅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加上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想一想,儿童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中学学习一段生物学课程后,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比较难学、难背,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那么,生物学教师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学生的兴趣是怎样失去的,生物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不会动脑筋想问题,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缺乏,已经造成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形成课程目标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实质上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因此,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生物新课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将影响到教材的编选和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据需要开发我们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合理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识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技能。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从生物学科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可以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而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分为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校园网络、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各种动物、生物园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应当为此提供条件。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本社区或附近的与生物有关的专家(有些专家可能就是学生家长)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什么是教学评价?如何转变评价方式,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它在课堂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善。通过教学评价,获得反馈信息,找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2.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学习必须有动机,动机促进兴趣,兴趣激励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才能有进步。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与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明确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对帮助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改进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学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新课程认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因此,教学评价要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学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导思想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还是认知水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紧紧抓住“学生是主体”这个角度来分析,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排名次,不分优劣等级,应该以学生为本,只要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提高,这名学生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后又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二、以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动机心理学和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包括个人发展、个人激励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持久动力。当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被尊重,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发起学习与发展的动机。作为课堂学习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学生个体最主要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评价,在集体的目标范围之内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前途,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创造和提高。因此,当前的教学评价改革应“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生存价值和学业发展价值,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不断前进的动力,获得资助,从而提高学业水平,得到适当的发展。教师应以人性化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选择、人格等,和学生对话、沟通,相互理解和协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发挥主体积极性,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更多的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体验自身价值机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最好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而不只是评等、分类的工具。

三、评价标准、方法和主体多元化,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背景,其需要、年龄、经历、家庭背景、学习风格等表现出个性差异,用一把尺子、从一个角度、采用单一的模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教师应该根据总的课程目标,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差异,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确立发展目标,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同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评价内容和要求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评价过程是持续的,周期性的,应多次评价,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在实践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应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在最大程度上肯定学生的成就。特别地,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受益者,在评价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具有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这种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应体现个性差异,以促使每个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四、科学利用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各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运用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被异化为考试分数,运用学生成绩评价学生的发展在许多学校和地区表现为运用纯粹的学生期中、期末或升学的考试分数。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领域,也有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单一的考试成绩测评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能力、态度等却无法靠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学是不分家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认知领域,而有更广阔的空间,包括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变化。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学生学习、变化的信息,如学生考试成绩、平时表现、学生的进步状况、学生作品集、学生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来评价学生。另外,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准备情况,与学习习惯、目的、方法、态度、兴趣等个性特征有重要联系,同时也受家庭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对学生的起始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仅凭某次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不科学,而且会误导学生的行为。所以,要科学地利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必须多方面收集学生信息,并做具体的分析。

五、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还是采用物质奖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

总之,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看待教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改革我们的教学评价。美国一位课程理论专家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教学实践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程的实施有什么帮助?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开发的媒体,首先都不是用在教学上,而是在军事、通信、娱乐、工业等部门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步被引进教学领域。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尝试,建立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其中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应用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以及声音来处理教学问题。在系统整个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屏幕、音响、扫描仪五个部分;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的原则,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指导,结合系统显示模拟。合理安排时间,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讨论。这样,实现了学生从三个方面,即听、看、讲(交流)来达到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1、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人类获取信息究竟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士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可见信息主要是来自视觉加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自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他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既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既听到又看到,且又有足够的讨论。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知识获取后的保持。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7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遵循科学教学理论,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形成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写形式上。

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运用、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过程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形态。

2、在编写内容上。

教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学媒体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分析等项目。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

3、在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

两者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目标陈述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教案中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以教材教法为中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只考虑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则有较大的变化,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阐述主体,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4、在出发点上。

教案往往只从教材或教师设想的问题出发,较少从学生掌握该知识时会出现哪些问题来考虑教学的。教学设计却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我们认为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知识,新事实的矛盾,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有所悟。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8

什么是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教师特点、学生认知方式、教学环境等的不同,研究者总结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些模式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素是相似的,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构成动态、循环的过程。

在学习教学设计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具体产物可以是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等。

任何教学设计都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2)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必要的练习和及时反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到诸多要素,我们认为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 目标为核心:在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设计的目的是优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的活动、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均要受到目标的控制,设计中的各要素都要围绕如何实施教学目标而进行。☆ 学生为导向: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行为、情感变化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为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刺激,以及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有利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均能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 策略为重点:教学设计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策略。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活动程序安排等均为教学策略,它们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评价为调控: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从而得到设计方案修改的信息,评价活动通过确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大量、真实的数据,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对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通过这种调控,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趋完善。

(3)其实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写好教学设计: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吃透教材、熟知学生、所谓备课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3.突出指导性,学以致用(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启发”,“启”在教师,“发”在学生,启而不发是教学设计的失败,重点在发,发才是目的)5.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学例1: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适当给予学生帮助理解图意,并给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方向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生解决问题时间,适当给差生帮助,也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顾及全体学生。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设计意图: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2.画图求出得数。3.连加法。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

设计意图: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为今后用竖式解决乘法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经过思考与倾听教师的讲解,对笔算乘法充分理解,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板书 1 2 × 3 —————6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总结

(4)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理清故事脉络,理解幸福含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读句子,感悟就就句子的丰富涵义,写出自己的理解。

3、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与别人或者别人给与的幸福,懂得幸福无所不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充分理解与感悟三个牧童十年后对于幸福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示题、解题

1、示题:10、幸福是什么

2、解题:谁来给“幸福”找一找近义词?

随机板示:愉快开心高兴-----

3、你生活中遇到过开心或者愉快的事情吗?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是啊,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的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准确朗读课文一遍,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谁?怎么样?)

2、检查

(1)生字读音情况:

彼此铁锹树杈诧异麦子义务兴奋砌成

(2)说说主要内容:三个牧童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找到了幸福。

3、找到幸福是什么了吗?画出他们找到幸福的相关句子。

初步理解感悟幸福:

出示三句话:

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

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工作。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

地上长出麦子。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随机理解句子。

再找:

理解: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这么小的事是什么事情?

这么大的好处是什么好处?

那时,他们感到幸福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快乐、激动、兴奋)

三、深入理解幸福:

1、幸福其实很简单:挖一口小井

学医,治好病人

当消防队员扑救获救人当花匠种花美化环境

当农民耕地种麦子,养活许多人

他们都是为了别人,同时也为了自己。

2、你们现在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吗?

写一写“幸福是————”

3、朗读

四:小结:

出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什么

我——开心愉快他人学医治病

快乐舒服勤劳工作靠劳动有益

耕地种麦靠尽义务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10

第六章 教学设计

(一)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的内容 5.知道学习需要的类型和教学问题的分类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

7、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决技能分析法 8.了解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学习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和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9、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10.了解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建议:

1、在通读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主要的概念和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2.收看中央电大开办的网上辅导及相关内容。

3、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到本校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学涉及到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等。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以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如果一项教学经验或环境中没有包括掌握预期知识技能所要求的教学策略,那么,满足预期学习结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

(5)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3、系统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

系统教学设计中的“系统”一词,既有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内容。所谓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学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程序化与计划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课、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中都应有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师以往的经验积累相吻合的,或者他们在实践摸索中已经知晓;有些则是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多学科数十年研究得出的尝试性结论,它们往往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敞开心胸去认真倾听和择善而从。人们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对“教无定法”的否定,当然也不是让人死守教条、刻板行事,而是强调教学外部条件应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4、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一条现实合理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富有实效的“名师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规范、质量稳定的教学新人,缩短从“新手”到“专家”的转换时间,减少失误,少付代价。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逐渐达到教学上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而,系统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双重效能。

5、系统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的逻辑,教学始于问题,问题则表明现状(教学开始前)与预期状态(教学结束后)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把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认真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评估是寻找教学起始点与教学终结点之间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则是对已确定的多项需要加以筛选班别,列出一种或几种需要作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从需要出发确立目标意味着对学习者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掌握起重要影响的先决知能、情感条件。无论是从认知学派或是主张建构主义的情境学派观点来看,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起点行为是做出需要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如果人们仅仅以本(教科书)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开展备课和上课,忽略从学习者的需要特别是起点行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确定学习者具体、准确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际上,这往往是指把教学目的、意图、范围、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也就是说,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常常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的句子陈述。从系统教学设计的观点看,只有这些具体目标得到事先确认之后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凭借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行为,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随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笼统宽泛可以说是以往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学目标实际上不能保证教学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教学结果得以精确检测。

6、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由下而上”地逐级达标。两者之间的互逆关系表明教学任务分析通过理清目标序列和层级,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教什么”,那么,任务分析则是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去教”。由此可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绘好这张图有赖于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首先确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

②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

③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为止。

④按照终点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⑤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⑥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可能的教学起始点”。

从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学任务分析比以往单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做法更为周到、详尽和科学。

7、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这种学习类型显然不只局限于辨别学科内容或教材内容(诸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或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抽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

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以教材内容或学科内容为载体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强调“学习归类”,既可以改变以往学科间互相隔阂、联系薄弱的缺陷,又可以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之间的转化、迁移、渗透提供保障。

8、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回家练习作业的心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倡导者所津津乐道的一句格言“为检测而教”,就丝毫不带有“应试教学”之嫌,反倒证明这是在教学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思想的生动体现。传统教学(设计)在质量监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往往只是到了检测实施之前再来考虑检测项目,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检测项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9、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传统教学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考虑效果,例如“教师是否讲透讲完了教材”、“教师是否使用了电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如发现法)”等等;二是过分强调常模参照比较,热衷于按照百分制、评等制进行横向排队。

系统教学设计则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落脚点。由于行为目标事先得到了确认,检测项目又与之对应,因而根据检测结果得到的达标程度(例如将不同测验项目归并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设计表式统计学生个体及群体达标度,用适当的代码对学生出现的测试错误进行归类)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这种以“产品”(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再加上贯彻因人而异的分层达标思想,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目标”变为“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标”,使得教学评价真正担负起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统教学设计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当代教学设计理论都一致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教的步骤要支持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具体来说系统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大体包括了:

第一,课时的划分应根据多种因素整体考虑,至少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包括引入、提取、编码、练习、巩固或迁移等一组“模块”;

第二,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

第三,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的选择应摒弃某种“先验决定论”或“单一优越论”的偏见,提倡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应着重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适宜性加强课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据需要恰当转换互动方式;

第五,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能,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以理解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练习、体验结果的机会并给予反馈,精心安排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和确保在“主动学习时间”内有成功感。

上述对系统教学设计特色的概括,决不是故意贬低、诋毁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有或无”关系,这样做只是想说明系统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反映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的重要进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新理论与技术的含量,着眼于在原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弥补其不足,尝走出一条扩大内涵发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养“专家”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专家”教师)的新路子。毋需讳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传统教学观到系统教学设计的转变,尚有待于更多的观念碰撞与实践尝试,唯此,人们才会进一步体会到当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效用并与广大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1)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2)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4)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5)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种层次)

(6)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四部分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目标是对按照学习的分类和学习分类的层次划分学习任务,为设计“教”与“学”的学习经验提供的依据。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组合。评价是通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检验,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修正和进行优化。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当前的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差距的一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研究的系统大小不同,学习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对整个教育系统作需要分析,小至对课程单元或一个课时作需要分析。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谈、查阅学生的有关试卷和作业、测验,对学生家长或相关教师的调查与交流等等。

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设计形成性的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试卷、问卷和观察记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习需要的类型划分为六类,这六类学习需要是:标准的需要(通过把一个对象与某种既定标准进行比较所确定的差距)、比较的需要(通过把对象组与其它的被认为是规范的学校或机构相比较而确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个人认识或体验到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差距(或不足)和对改进的要求,或者说,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表达的需要(个体要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预期的需要(指将来理想状态的需要)、处理突发事变的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往往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的,了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情况?

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组织(或安排)、初步评价。

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或称为。学习结果分类可以按布鲁姆等提出的“认知、技能和态度”分成三个领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成五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单指一门课程)、单元和课堂级(可以是知识点或一项技能等)三个分析层次。对每一个层次,依据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区别学习任务的性质,并为进一步细化提供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教学设计中至少用到两类目标: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多个阶段目标。前一种称“终点目标”,后一类称为“使能目标”。学习内容分析采用的步骤是从“终点”目标开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确定达到终点目标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并把它们作为按分类层次建立起来的、系统的使能目标,或称为单元目标。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至学习者的起点状态。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分类,首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5类内容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各类中的内容相互层次关系进一步分解成为在内容上并列或从属的子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将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两种信息:清楚的描述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步骤和单元目标,即呈现一系列目标和行为。并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显的个别步骤。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学习内容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观点综合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

初步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考察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的效度和对学生的适合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内容对目标的有效性、确定内容组织的科学性、确定内容的教学性和适用性。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项内容。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从事新学习的预备技能方面。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从事新学习的基础;二是分析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内容。三是分析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偏爱或误解。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的构成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与声、光、温度等),对一天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机三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顺序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志动机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方面。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同时加强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认读生字。

3.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十年后他们做了什么?他们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才是自己的幸福。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5.反复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

6.谈谈你的幸福观。

7.分角色朗读。

作业布置: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10x幸福是什么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篇12

什么是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教师特点、学生认知方式、教学环境等的不同,研究者总结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些模式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素是相似的,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构成动态、循环的过程。

在学习教学设计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具体产物可以是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等。

任何教学设计都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2)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必要的练习和及时反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到诸多要素,我们认为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 目标为核心:在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设计的目的是优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的活动、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均要受到目标的控制,设计中的各要素都要围绕如何实施教学目标而进行。☆ 学生为导向: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行为、情感变化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为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刺激,以及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有利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均能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 策略为重点:教学设计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策略。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活动程序安排等均为教学策略,它们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评价为调控: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从而得到设计方案修改的信息,评价活动通过确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大量、真实的数据,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对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通过这种调控,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趋完善。

(3)其实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写好教学设计: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吃透教材、熟知学生、所谓备课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3.突出指导性,学以致用(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启发”,“启”在教师,“发”在学生,启而不发是教学设计的失败,重点在发,发才是目的)5.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学例1: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适当给予学生帮助理解图意,并给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方向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生解决问题时间,适当给差生帮助,也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顾及全体学生。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设计意图: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2.画图求出得数。3.连加法。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

设计意图: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为今后用竖式解决乘法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经过思考与倾听教师的讲解,对笔算乘法充分理解,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板书 1 2 × 3 —————6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总结

(4)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