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二维四阶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0-29 17: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宋亮 章宇

【摘   要】地方高校作为新闻传播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办学定位,在媒介融合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积极探索“二维四阶式”教育教学,通过在时间维度上将“认知”“实操”“内化”“融创”学习目标贯穿大学四年的培养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施行专业内部和传媒业界的开放融合,建立和健全新闻人才业务技能架构体系,强化技能的转化与运用,从而建构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二维四阶;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认知、实操、内化、融创:‘四阶式新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1-325)、乐山师范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学专业‘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1-YB-22)成果。

當下,以数字化、智能化、矩阵化为特征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同时也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积极在媒介融合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机遇,全面、系统地推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相对于业界的新闻实践,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推进缓慢,面临较多的现实困难和困惑,如人才培养的定位不精准、媒介融合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校企协同育人形式单一等。

面对社会和媒体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应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主动融入媒体融合改革实践之中,以突出专业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特色性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校地育人、实践育人机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落实理实合一、行知合一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使之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基层。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其新闻学专业立足学校和地方现有条件和需求,积极落实应用型、复合型全媒体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在实践中探索出“二维四阶式”新闻传播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四川省应用型师范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二维四阶式”新闻传播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所谓“二维四阶式”新闻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遵循新闻传播专业学习规律和能力发展过程,将全媒体人才培养分为“认知、实操、内化、融创”四个阶段,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将其融会贯通,即时间维度上为每个阶段设立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实践方式,将“四阶”内容贯穿大学四年的培养全过程;
空间维度上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施行专业内部和传媒业界的开放融合,实现理实合一、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一)认知阶段: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个体对所学专业在主观上的意识态度和思想行为,反映了个人与所学专业在情感上的连结程度。[1]专业认同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也关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属性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是增强其专业认同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而我们把“专业导论课”确定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让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走进学生中,通过师生交互方式,把专业内涵特点、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趋势等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同学们认识到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巨变,作为新闻学子,不仅要把握媒介融合下的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文化、新媒体与人的传播关系,而且要正确认识整个社会产业变革与传播形态改变的关联,使之初步建立职业发展观。同时,对大一期间开设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案例式研究教学,并鼓励任课教师带学生走进媒体开展体验式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认同感和专业核心素养。

(二)实操阶段:多技并举,打造全能“钢铁侠”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一名记者单兵作战,通过操作多信道直播云台,实现新闻报道的采、编、发一体化,这位“钢铁侠”因而也成为融媒时代全能记者的代名词。“钢铁侠”的出现同样也引发新闻学界的思考——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多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全能记者。进入二三年级,伴随着采、写、编、评、摄、录等传统新闻实务课程以及数字可视化、短视频剪辑等新媒体技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掌握新闻业务基本理论和熟练操作业务技能的要求大幅度提升。为打造全能“钢铁侠”,我们提出“多技并举、一精多通、强化实训、理实合一”,即在课程设置上兼顾传统与新兴媒体业务课程,通过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模拟训练、技能训练、综合训练等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对学生进行“立体复合式”技能训练,学生在实践实训中不仅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运用各项新闻传播技能,而且还掌握了多形态媒体的业务流程规范,虽然我们无法要求学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作为基本技能的新闻采编、网页设计、视频剪辑、音频制作必须人人过关,在此基础上做到精通一项技能。同时改革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坊、训练营为主要授课方式,打破一位老师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习惯,遴选一线资深记者、编辑进课堂,采取校内老师讲理论、媒体记者抓实操,多位行业专家分时段、分流程讲一门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出校门进媒体、近课堂亲社会”,在落实理实合一的教学理念同时,建立、健全新闻人才培养的技能架构体系及业务流程的规范。

(三)内化阶段:接轨传媒,实现业务技能的转化与运用

会技术、能操作、懂流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只有将各项技能真正运用到新闻传播实践中,即将技术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业务技能的转化与运用,最佳的方式与途径莫过于接轨传媒的“真刀真枪”实战。受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密苏里方法”——“从做中学”(hangs-on)教学模式的启发[2],近年来学院借力于“新闻卓越人才”项目,与属地市委宣传部及区域内十余家媒体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利用教学实践周、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选派大三学生深入到各区县融媒体中心,在一线记者带领下,参与融合新闻产品的采集、编辑、制作和发布全流程,学生创作的作品不仅被融媒体中心播出,而且部分还被学习强国、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选用。同时,学院积极构建“以赛代练、以赛促转”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室、工作坊、训练营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赛事,通过竞赛找不足、知差距,落实了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用合一”,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了技能的转化。近年来,学生获批立项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获奖成果近百项,孵化出多个学生创业平台。此外,学院坚持开展实施“在路上”的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活动已近十年,由新闻业务教师带领学有专长的学生赴省内外革命老区或民族地区采写、创作新闻作品,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播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实现了新闻业务能力转化与运用,为今后顺利进入媒体建立了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

(四)融创阶段:强化成果导向,激发创新活力

媒体融合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不断迭代更新,媒体融合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扩展。面对持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格局,如何让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紧跟媒介快速发展的步伐,甚至屹立改革潮头呢?显然,仅仅掌握新技术、新软件还远远不够,只有那些具有创新思维的新闻传播人才才能在改革浪潮中急流勇进,不被淘汰。对于高校的新闻学子而言,突出成果导向,强化动手能力无疑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能否满足社会、行业的需要是衡量成果价值的主要标准,能被社会和行业认可的成果必然是融入作者创新思维的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公众意愿的成果。针对于此,学院要求每一位新闻学子结合自身专长积极申报和参加各级各类创意项目、技能大赛,创作出一批诸如荣获“讲好中国故事创意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的优质作品。同时,我们先后与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政学研”活动。实事求是地说,虽然融创阶段的目标明确,但是成果导向方面依然有许多不足,如成果类型单一、高层次成果较少等,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优化保障措施,形成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构建“二维四阶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基石,但是要建立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还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协同育人,在深耕课程体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

(一)跨界+融合,落实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多架构体系,其中师资和实践两个要素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短期内打造一支具有跨学科和媒体从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完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实践实训设施建设,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两要素上就可以不作为。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区域内多家政府机关、融媒体中心和新媒体公司签订协议共建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双方除互派人员参与教学实践、新闻报道和宣传策划外,还选派学有专长的高年级学生赴合作单位實习、实践,由专业教师和业界专家联合指导,协同培养,提高了教师队伍从业经验占比。借力“新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选派十余位专业教师赴省级媒体轮岗训练,聘请行业专家50余人次或案例教学、或开展讲座、或个别指导,实现师资队伍“跨界”发展。在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积极争取经费投入,建设演播室、直播室、摄影实验室等实践实训中心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同时利用校内、校外新媒体平台让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如依托区域内“大乐山”“最眉山”“凤翼天翔传媒公司”等新媒体,学生发布作品50余部,既提升了乐山城市形象,也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落到了实处。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与“网易青梅”“头条学院”等社会媒体培训机构联合办学,进一步丰富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和形式。

(二)突出课程交叉性、前沿性、综合性特征

目前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四大模块构成。这种课程体系设置较充分反映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但是相对静态、独立的课程体系不利于体现本专业开放性、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具体而言,就是专业模块中的课程之间应存在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并且每一门课程能够在客观上对其他课程发挥基础、延展、深化、融合的作用。如新媒体课程体系中,除开设《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创意写作》《数据新闻》等课程外,还应该开设《创意写作赏析》《数据新闻精品研究》之类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可以将理论性的讲授、技能性的操作和文本性的研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界限不断破壁,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由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教育,因而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地向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延展,突出课程体系的综合性,这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应有之义。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价值引领

强化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业务技能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媒介融合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不过时,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人才思想引领和文化引导作用,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播正能量。为此,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内容融入新闻理论和新闻史学课程中,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全面、深刻认识,并且在新闻业务实际操作中教导学生践行实事求是、党性原则等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在实践中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

(四)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阶段侧重

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它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且还与社会和行业发展变革息息相关,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和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严格按照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理论入实操,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固化,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授之以渔”、学以致用,同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和完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闻传播行业在不断发展变化,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是动态化的,与时俱进,反映行业发展前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结语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形态不断推陈出新,新闻学子要紧跟媒介发展的步伐,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以“认知、实操、内化、融创”为核心内容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考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模式依然存在着不足,如对新媒体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鲜有涉及,这也充分说明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注释:

[1]罗晓芳,胡丽媛.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

[2]密苏里新闻学院历史介绍[OL].密苏里新闻学院网站,http://journalism.missouri.edu/about/history.htel.

参考文献:

[1]孙涛.OBE视角下全媒体人才核心专业能力培养[J].青年记者,2022(03).

[2]刘涛.融合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强月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人民论坛,2019(02).

(作者:宋亮,乐山师范学院教授;
章宇,乐山师范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

推荐访问:探索 实践 传播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