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退耕还林工程措施与成效分析

时间:2023-10-27 14: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罗正华

摘 要 2002年起,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田东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成林面积0.69万hm2、荒山造林成林面积1.14万hm2、封山育林成林面积0.27万hm2,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2.00%提高到2021年的75.06%,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 406 129 m3,比2002年提高了15倍。保障措施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项目管理;
加强工程的科技保障工作;
强化工程管理和监督检查。概述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必要性,介绍了田东县退耕還林工程的总体目标、建设模式、实施措施及保障措施等情况,最后分析了田东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森林资源;
造林成效;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57

田东县地处右江河中游,当地河流为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中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田东县天然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森林生态功能显著下降,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被严重削弱,水土流失严重,江河输沙量迅速增大等生态性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生态屏障建设严重滞后,田东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严峻挑战。该现象不仅严重制约了田东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水利航运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1  自然条件概况

1.1  自然环境

田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东经106°53′~107°26′、北纬23°16′~24°01′,属桂西丘陵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温度高,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 ℃,极端最低温-1.7 ℃,极端最高温42.0 ℃,≥10 ℃年平均活动积温7 500 ℃;
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降水集中在5—9月,旱季长达5~6个月,干湿季明显。年平均蒸发量1 08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3%。

1.2  自然资源

1.2.1  森林资源

1)林地资源。田东县土地总面积2 806 km2,林地面积202 856.35 hm2、木本园地面积27 170.34 hm2,森林面积192 820.78 hm2,森林覆盖率75.06%,活立木总蓄积量11 406 129 m3。

2)植被类型。田东县植被区系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常见人工栽培和天然乔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任豆、枫香树、楝、香椿、黄葛树、雅榕、樟、栓皮栎、麻栎、白栎、槲栎、酸枣、竹及桉属树种等;
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油茶、油桐、八角、茶、栗、青梅、桃、李、芒果、龙眼、荔枝、黄皮等;
主要灌木有盐麸木、滇牡丹、余甘子等;
常见草本有黄茅、白茅、蔓生莠竹、拟金茅、五节芒及部分蕨类植物等。

田东县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为人工林占绝对优势,且多为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在封山育林区、公益林区才分布有天然林;
森林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北部山区;
树种结构单一,大部分树种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1]。

1.2.2  野生动植物资源

田东县生物资源过渡色彩明显、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锈毛苏铁,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任豆、蚬木、金毛狗脊、樟等。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田东县境内的野生动物有20科4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大壁虎等。

2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必要性

2.1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0世纪90年代前,田东县天然林资源极为丰富。20世纪90年代起,田东县山区群众为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在陡坡上毁林开垦,种植甘蔗、玉米、生姜等农作物,使大量森林用地演变为坡耕地和荒山,森林面积急剧下降,境内天然森林植被大量减少,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遇旱则泉流减少、溪水断流,遇暴雨则山洪突发。至2000年,这种恶化现象导致田东县森林覆盖率锐降至42.00%。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是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研究热点。田东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植物种类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多种类型,动物种类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等品类,其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种类最为齐全。同时,田东县有珍稀动物云豹、豹猫,珍稀植物野牡丹、鸭脚木、白背叶等,且当前田东县范围内尚未发现外来入侵物种[2]。由此可见,田东县境内物种丰富,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资金匮乏、保护意识不足及森林大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等问题,田东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3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情况

田东县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田东县保护境内天然林、增加境内林地面积、保持水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1)田东县经济欠发达,农民主要依靠种地获得经济收入,生态项目的实施减少了耕地面积,加之生态移民工作进展受阻,导致人地矛盾突出。2)沙化、石漠化地区造林难度较大,部分地区易受人畜侵害影响,造林效果不突出。受限于各种客观因素,田东县生态建设项目建设实效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差距较大,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要求。

4  退耕还林工程措施

4.1  总体目标

1)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全局出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森林面积及蓄积量的双增长,提高林地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水患,遏制水土流失,使田东县的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调整林分、树种结构,优化农业结构,将生态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带动田东县经济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田东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

4.2  建设模式

除国家补助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1)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补助,对种植面积不低于0.67 hm2的经济林,每667 m2补助300元,其中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各补助150元。2)各金融机构通过“村级信用联盟”的运作模式,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企业和个人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服务,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3)各级政府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在县政府组织、县林业局牵头、各乡镇及各村委会的参与下,聘请专业技术员,每33.33 hm2至少配备1名技术员。4)加强退耕还林配套工程建设,整合水利、交通、供电、林业等部门资源,解决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用电、运输、灌溉等难题,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4.3  具体措施

1)准备阶段。对田东县境内的耕地、山坡地、园地、荒山及闲置土地等进行摸底统计,根据土地实际情况制定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加强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向农民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

2)实施阶段。自2002年起,田东县在全境范围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

3)验收阶段。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并将验收情况编订成册,存放在县档案室。在造林工作完成后,持续进行护林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全面落实管理工作。

4.4  保障工作措施

4.4.1  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田东县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林业局内设办公室,并从田东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粮食局、林业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有关实施细则;
负责上传下达,掌握工作进展动态;
负责工程的计划落实、资金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工程督查等管理工作。2)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在田东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田东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粮食局、林业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落实田东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

4.4.2  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项目管理

林业部门按照工程建设要求组织人员编报县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规范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程序。各乡镇在县级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开展作业设计,将退耕还林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小班地块和农户,落实到具体林种、树种。同时,落实到图、文、表,并造册登记,签订合同,建立小班数据和图库。做到造林任务、粮食和现金补助、管护责任“三到户”,对农户退耕面积、补助钱粮数量等进行张榜公布,增加建设工作的透明度。

4.4.3  加强工程的科技保障工作

1)落实技术负责制。县、乡成立退耕还林技术负责机构,确定项目技术负责人,建立技术考核目标责任制,严格兑现奖惩。2)总结并全面推广成功的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将适合本地的林业生产新技术和退耕还林模式进行整合并推广应用,以提高建设工程的技术水平。3)建立分级培训制度。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县、乡需采取多种形式,对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农民进行不同层次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工程建设内容、目标任务及政策规定,熟练掌握施工方法,保证工程顺利实施。4)推广技术承包责任制。鼓励科技人员对退耕还林项目进行技术承包,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并将薪酬与工程质量挂钩,制订奖惩办法,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技术得到有效应用、落实,进而保证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4.4.4  强化工程管理和监督检查

1)县、乡严格按照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要求,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补助。2)县、乡建立监督机制,依据有关规定和办法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各级严格把好检查验收关,杜绝检查验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为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县、乡均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3)退耕还林地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发放林权证,使其进入法律保护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5  田东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

5.1  经济效益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田东县上级拨款到位资金26 695万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14 756万元、现金补助1 740万元、种苗补助资金2 575万元、完善政策补助资金4 441万元、新一轮财政补助资金3 000万元、森林抚育补助资金(上一轮到期退耕还生态林)183万元。退耕营造良种桉树林面积1 133.33 hm2,在荒山营造良种桉树林面积5 000 hm2,目前第一轮伐期已砍伐4 466.67 hm2桉树林,每667 m2产木材8 m3,按800元·m-3计算,第一轮伐期退耕还林工程仅桉树砍伐木材收入即可获得42 880万元。退耕营造芒果林面积366.67 hm2,目前芒果经济林已进入盛产期,按照每667 m2产值3 000元计算,退耕农户每年芒果销售收入1 650万元。

5.2  生态效益

田东县退耕还林任务主要在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严重及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区域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田东县林业用地面积2.10万hm2、森林面积1.83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5.9个百分点,对调节降水、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气候条件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工程效益监测,每年减少土壤流失1 000多万t;
石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

5.3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补助时间长,使田东县广大群众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改变了毁林开垦、陡坡耕作的陋习,使植树造林、爱护森林、保护生态成为新理念、新风尚,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田东县实施项目建设成效最佳的重点生态工程,成为田东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扶贫、建设生态文明的骨干工程,被群众誉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6  结语

田东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成林面积0.69万hm2、荒山造林成林面积1.14万hm2、封山育林成林面积0.27万hm2,且农民群体的造林积极性及当地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田东县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2.00%提高到2021年的75.06%,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 406 129 m3,比2002年提高了15倍;
森林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田东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各种生态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有利于田东县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金艳.巩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2(6):143-145.

[2] 何华.田东县国有紫胶林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数的探讨[J].区域治理,2022(22):25-28.

[3] 江文萍.退耕还林工程后续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效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3):175-176.

[4] 陈晓妮,寇明逸.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实践[J].甘肃林业科技,2021,46(1):15-19.

[5] 賀甜甜.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5):11-1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丁志祥)

猜你喜欢森林资源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森林资源保护下林业行政执法的完善措施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浅谈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西盟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浅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对当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几点思考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河北林业科技(2016年5期)2016-11-08

推荐访问:田东县 成效 退耕还林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