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驱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

时间:2023-10-22 10:04:02 来源:网友投稿

完颜邓邓 尹娇

摘   要:探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依托5G等高新技术的智慧化转型,对于推进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相关领域智慧化转型进程进行梳理,补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内涵界定,认为转型需从资源、服务、空间、管理四方面核心要素展开;
其次结合5G等高新技术的功能,阐述5G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转型的驱动作用体现在资源整合、服务个性化、智能空间、智慧管理等方面。因此要从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与服务链融合、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多方力量联合协作等路径进行5G驱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实践。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5G;
智慧化转型;
驱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3024

Abstract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based on 5G and other high-tech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servic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ly combs the process of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in relevant fields, supplements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and believes that transformation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rom four core elements:
resources, services, space, and management;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s of high-tech technologies such as 5G, it is expounded that the driving role of 5G in the transformation is embodied in resource integration, service personalization, intelligent spac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driven by 5G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rough such paths as strengthening key technologies research,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service chains, establishing 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system, cultivating composite tal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joint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forces.

Key words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5G;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driving effect

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相较于前四代,5G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且人与物、物与物间呈现出更具智能化的信息互动,它的应用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5G通讯技术深入赋能各行各业,工信部、文旅部等十部门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详细规划了若干5G重点应用领域转型升级的行动方向,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结合5G打造服务新场景是评估5G赋能成效的关键指标[1]。同时《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依托5G网络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2]。可见5G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转型升级不仅拓展了5G赋能领域,也使人民群众得以共享到优质数字化文化成果。

“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向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正站在智慧化转型的关键路口,只有借助5G等高新技术才能驱动变革向好。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鲜有聚焦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研究,而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档案馆等相关研究较少且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基础,难以直接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发展。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5G技术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技术支持原理与驱动作用,描绘出智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并阐述5G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希冀为5G赋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新思路。

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内涵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的起步较早。自2003年芬兰学者Aittola等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指出应通过智能化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至今[3],国外智慧图书馆的研究重点已经从技术层面发展至服务与管理层面。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才第一次对此进行概念阐述[4],但近年来我国围绕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实践、服務模式、空间建设、管理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成绩喜人。学界一般认为智慧博物馆的概念源于2008年“智慧地球”的提出,我国学者于2012年首次引入“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并认为其是以人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应用系统[5],而后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的解读。直至现在,我国智慧博物馆研究在新技术应用、馆藏保护、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仍创新不断。现阶段,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发展均围绕“最新技术为人服务”的理念,虽然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内容,但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相关概念在我国提出与发展已十年有余,而国内外针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智慧化转型的研究仍亟待单独研究与讨论。因此本文尝试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做出内涵解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形态,对技术的依赖性强,需要将创新技术作为驱动力。现阶段,5G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广泛赋能于各行各业,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经验可借鉴至智慧化转型的工作中来,因此高新技术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主要工具。同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是一场复杂而持续的变革,需要人们明确转型要素,规划实施手段,从而实现转型目标。图书馆与博物馆在智慧化转型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柯平和邹金汇将资源、服务、空间、管理4方面作为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转型的核心要素[7];
Dnyaneshwar和Dinesh将技术、空间、服务、用户、管理5方面作为测量学术图书馆智慧化程度的主要指标[8];
宋新潮认为智慧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是服务、保护、管理3方面[9]。不少公共文化机构推出的战略规划中也包含促进智慧化的内容,如《广州图书馆2021-2025年发展规划》提出要运用新技术推动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的智慧化升级[10]。本文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也可分为资源、服务、空间、管理四方面,因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重点在于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对平台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将极大提升用户利用效率;
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有助于提升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化服务水平;
打造智能场馆空间能使用户最直观地感受智慧化转型的成果;
而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的效益将体现在转型工作的所有环节,促使资源、服务、空间等方面得到更高效的实施。综上所述,本文从工具、手段、目标三方面定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内涵,认为其“是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通过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资源、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搭建智能化场馆空间、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等赋能手段,以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与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过程。”

2   5G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驱动作用

从2019年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以来,5G作为连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中间媒介,为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智慧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引擎,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必须加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智慧博物馆,推进5G网络建设[11],再一次将5G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进行了结合,强调5G赋能文化服务。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已展开实践,主要体现在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与公共文化云平台的搭建[12],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暂无专门研究与技术指导,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搭建5G驱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模型(见图1),分析5G技术及其溢出效应对资源、服务、空间、管理四个核心要素的驱动作用,从而给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1    加强平台数字资源整合

数字资源建设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近年来众多公共文化机构愈发重视馆内数字资源建设,并在服务平台上推出了馆内资源检索服务,便利了公众的使用。但目前馆际间资源共享程度还不高,服务平台在上下级、同级间存在线上资源与活动重复建设的情况,且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不同类型服务平台间的联系较少,不利于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因此亟需加强平台数字资源整合,推动馆际间共建共享,从而降低资源建设成本,方便用户一站式检索,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平台资源整合需要解决两个技术难题:一是跨库检索;
二是海量资源储存与供给,而5G的发展则为难题解决创造了条件。

加强平台资源整合的重难点在于跨库检索。5G+跨库检索技术可将各平台多种异构资源并发检索,用户只需从统一服务界面输入检索词即可得到多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从而享受一站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5G+多模搜索可让跨库检索更加智慧,不仅可以文字检索,多模检索使用户还能通过语音、图片识别找到相关资源,其中5G的高速率特点将确保检索结果快速准确。5G+人工智能则进一步提升了跨库检索的智能性,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用户输入的检索材料进行多维度识别、信息抽取、自动关联、情感分析等,可使检索结果更加贴近用户实際所需。

加强平台资源整合需要完善资源储存与供给体系。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因而各平台对资源存储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5G作为新型的移动通讯网络,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存储与获取模式,5G+云存储可让公共文化机构将海量资源分布式存储在第三方云端,从而减少了对专属服务器的依赖,使资源摆脱了本地物理存储的限制。且唯有依托5G网络的极大数据传输宽带,数字资源才能被大容量传输至云端,用户才能通过移动多媒体等设备获取到各平台存储共享的数字资源。同时,5G的众多关键技术也有提升资源存储质量的作用,如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可通过增加列阵天线显著提升频谱效率与可靠性[13],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公共文化场所可保证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使得存储的数字资源利用效率更高[14]。在用户通过跨库检索调取各平台资源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各环节快速响应,让用户体验到高质量的资源整合效果。5G的高速率、低时延特点便能很好促进资源快速供给,如其关键核心技术CDN可通过缩短内容请求点与响应点的距离,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从而提高平台响应速度和网络访问质量[15]。可见5G技术能保证用户顺畅调取已整合的数字资源,享受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

2.2    优化个性化服务质量

传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通常采取“一对多”服务模式,不少公共文化机构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内容,导致用户获取资源与服务的效率难以提高,而服务面向“一对一”个性化转型,能够精准对接用户文化需求,提高服务智慧化水平。当前也有一些公共文化机构为推进服务个性化做出了尝试,如上海图书馆推出的电子图书个性化推荐服务,基于大数据技术根据读者阅读偏好来主动推荐图书,优化了智慧化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质量[16]。对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优化个性化服务质量也可借以5G等高新技术,从定制用户专属服务与主动推荐用户偏好信息等方面出发,推动服务智慧化转型。

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有利于提升服务智慧化水平。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首先要足够了解用户的基本情况与需求,5G+用户画像则通过给用户贴上各类标签,具体化用户特征,从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内容。用户在5G网络与5G设备的支持下,公共文化机构描绘用户画像一方面可以依据用户主动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借助用户上传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身体情况等信息,平台可匹配出具体用户可能需要的服务,如在高校师生的平台首页优先推出文献检索服务,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主动提供无障碍服务等;
另一方面,用户画像信息还可依据5G智能终端通过传感器采集的用户环境情况。用户无需输入具体需求,平台即可通过5G+情景感知技术自动判断其所需,从而智能推送服务。如当用户在户外锻炼时,平台可将检测到的运动频率、动作、幅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用户在做何种运动,并将此运动的正确操作、注意事项以文字或音视频的形式发送给用户。此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不再局限于数字资源的单一展示,而是在5G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融入公众的生活与工作,提供多维度用户专属的个性化服务。

优化服务质量离不开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功能。为实现推荐系统精准调取发送与用户偏好、习惯、专业等相适配的推荐内容,需要通过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技术将用户特征与服务资源特征进行分类,利用云计算、雾计算等技术运算两者间的相似度并加以匹配[17-18]。在此过程中,5G的超高传播速率能力使得数据快速稳定传输,为系统不断高效计算万千用户实时产生的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此,平台即可在5G技术支持下,依据用户历史浏览情况、所在地讨论热点、同类型用户喜好等内容,智能推荐相关文化资源与活动,从而提升推荐服务的精准性与个性化。同时5G+边缘计算在提升服务便利性方面,支持用户的移动需求,保障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接收个性化推荐服务低时延;
在保护数据安全性方面,通过严格执行算法中的隐私策略,防止用户隐私泄露,有效避免了数据分析利用过程中出现信息危机[19]。

2.3    打造智慧化场馆空间

如今智能技术与智能产品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众越来越习惯于商业智慧化場景带来的诸多方便,进而也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场所的智慧化建设提出了更多期待。打造智慧化场馆空间不仅能高质量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使其直观感受高新技术带来的智慧化转型成果,还能促进人们认同与支持公共文化机构实施的智慧化转型策略,促进全民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Joachim认为图书馆空间智慧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绿色技术促进建筑节能,减少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是优化智慧体验,利用智能设备进行建筑监控、改善公众和服务人员的所在环境[20]。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智慧化场馆空间打造可从智能设施与智能设备两方面着手,推动设施智慧互联,丰富设备智慧体验。

智慧化场馆空间应实现设施互通互联。不同于以往场馆的设施需要手动调节的阶段,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面向智慧化转型应借助5G等高新技术,让设施“活”起来,使之能够自动感知环境变化并自行调整服务参数。运用5G+物联网来打造智慧化场馆的好处有三方面:第一,更便捷。5G+物联网可让馆内设施设备实现互联互通,通过感应器可实时监控馆内温度、湿度、亮度并在智能分析技术支持下联动空调、排气、灯光系统保持最适合用户利用服务的状态,而无需公众或服务人员手动操作;
第二,更安全。各服务空间的人流量、设备情况可通过智能摄像头统计后实时上传到线上平台,若进馆人数超过一定承载量,系统将提醒服务人员限行并疏通馆内游客,以防发生踩踏事故。若系统监控到用户肢体行为异常或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也将及时联系救护、维修等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从而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更节能。物联网系统可对场馆内的设施设备进行耗能监测和动态控制,可在没有人员驻足的空间关闭或减少设备用电,在保证用户优质体验的基础上智能节电。而且5G技术极大提升了传输容量与速度,用户在家即可高效获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资源,从而减少了驾车出行至线下场馆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智慧化场馆空间应丰富终端设备体验。为丰富用户沉浸式服务体验,许多公共文化机构引入了AR/VR/XR虚拟现实、裸眼3D、LED显示等高新技术,如2021年国家图书馆以5G为基础,利用三面超清大屏为公众营造出了三维立体的全景空间,用户通过VR眼镜等智能终端设备,即可身临其境地观看国画、文物古籍等数字资源[21]。虚拟现实技术将二维图像拓展到三维立体空间,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体验感受,但这些应用均离不开5G网络的支持。其中,5G+超高清可使场馆文化宣传大屏、数字阅览屏更清晰、实景显示各类资源,提升用户观看与使用的舒适感;
5G+VR/AR等设备则借助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的特征流畅运行设备,避免网络时延过长而导致用户在设备中看到的画面与实际操作偏差较大,产生晕眩等不适。目前,多种类型5G智慧终端设备已在众多公共文化机构投入使用,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还将伴随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加速转型。

2.4    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高效的管理作为连接与指导资源整合、服务推送、空间建设等环节的关键因素,可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事半功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这既不利于各项业务高质量的推动与完成,也不利于管理流程良性循环。而在5G网络的支持下,智慧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自动化的信息收集与发布、清晰简明的云端办公平台大大减少了对于专业人员数量上的需求,提升了智慧化管理效率与水平。5G等高新技术驱动智慧化管理水平提升不仅缓解了人才需求压力,其作用还体现在更多方面,如在管理上有利于实现业务自动化运营与辅助决策管理,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提供了科学保障。

5G技术将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务自动化运营赋能。以5G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各项业务朝向智慧化发展,初步实现了服务流程自动化运作。5G+云平台将服务业务一体化呈现,使得用户从资源检索到阅览下载,再到咨询反馈,只需在线简单操作即可全部实现,提升了服务业务的数字化水平,减轻了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5G等技术基础上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可逐渐让用户摆脱必须联系管理人员进行文献传递才能获取资源的传统状态,既方便了公众随时随地阅览下载数字资源,也让检索业务中服务人员的重复操作减少,进而使其投入至更多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中。目前,5G+人工智能可替代服务人员解决用户大部分常规性问题,通过预先设定的算法,用户将会在机器咨询中获得最及时准确的回答。并且,永远充满耐心、热情的智能机器人还可让用户无心理负担地持续对自己的疑问与不满进行咨询反馈,从而表达出真实所想,有助于培养用户使用服务平台的习惯,更有助于不断完善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

5G技术还可以辅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管理决策。随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向智慧化转型,大量工作可由5G等高新技术完成,服务人员的任务也朝着决策层面转变。技术辅助最大的功效之一在于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智能化,如5G监控摄像头可精准收集实体场馆人流量数据,5G智慧平台可实时统计资源借阅与设施设备使用情况,5G+大数据能可视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需求趋势,所收集的数据经过5G+人工智能等自动分析技术可以生成出系统客观的参考报告,从而辅助管理人员在资源采购、服务设计、空间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此外,5G网络凸显的高速、安全、低时延等优势助力公共文化机构内部办公系统高效运行,OA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平台一改以往繁琐复杂的决策审批过程,将文件电子化、审批数字化,畅通各层级工作人员的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對称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辅助管理决策高质量完成。

3   5G驱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实践路径

5G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加速发展,为其资源一体化、服务个性化、空间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在5G赋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践操作中,仍然面临着5G关键技术“卡脖子”、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5G产业链与服务应用链对接不到位、复合型人才匮乏、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依据问题导向采取有效缓解现实困境的策略,本文据此提出5G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3.1    加强5G关键技术攻关

就技术而言,我国部分5G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的国产化程度还比较低,对此亟需加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如5G毫米波基站研发是5G关键技术攻关的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需要毫米波在大型场馆中支持高容量、高速率业务的功能,但其产业链与国外相比还不够成熟,在波束管理等功能上还有欠缺,因此《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强调要持续推进5G毫米波基站自主研发,增强面向应用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网络供给能力[1,22]。同时,应联合行业标杆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备制造商、公共文化机构等组织共同参与技术攻关,推动5G技术专家与图情档工作者跨专业、跨行业交流合作,让技术研发者更了解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使用者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研发方向,使5G关键技术更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应用要求,提高5G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如在沉浸式终端设备应用中,为满足提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体验感的具体需求,5G研发者则应就关键技术中感知交互、渲染处理、内容制作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1]。

3.2    推动5G产业链与服务链有机融合

5G产业链大致分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终端应用两部分,5G产业链上游包括无线基站与光纤光缆等传输设备,下游包括以国有产业为主的网络运营商和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各类终端设备、应用场景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链则主要包括服务场所、设备、平台、线上资源与活动、服务人员等。虽然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5G融合重点行业在生产链上已与5G产业链有了较深对接,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由于5G技术成果转换为具体服务的效率还较低,因而5G产业链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链融合程度亟需提高。对此在产业链上游,5G基站建设应考虑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高密集服务场所的网络流畅性、稳定性需求,在相关地区建设5G无线基站时,着重利用增强型移动带宽等传输技术,为众多用户同时使用5G网络提供保障。在产业链下游,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需细分5G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如数字化平台、阅读空间、大屏展示等,并明确各类场景所需配置的设施设备。同时5G网络运营商应加强与公共数字文化设施设备供应商合作,提升5G网络与设施设备的适配度,探讨将5G与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高新技术结合应用到各类设施设备的方法。同时公共文化机构在选择5G服务供应商时,应注意将其研发与应用能力、对资源内容的展示与生产能力作为考核重点。

3.3    建立5G赋能标准规范体系

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各项标准搭建,较多公共文化机构将建设、资源、服务、管理与技术等划分成独立模块进行了标准制定。但5G的驱动作用融入于各个环节之中,若仅将其独立设置于技术标准中则难以对5G赋能实践做出指导,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5G驱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标准规范体系。首先5G技术应用于资源整合工作中,在跨库检索时需要清晰界定知识产权所属,明确各数据库开放权限;
在资源存储与供给时需要制定数据长久保存规范,明确资源存储地址与容量,设定统一调取格式与5G网络访问标准。5G应用于个性化服务中,要注重用户隐私保护标准制定,严格规定可被分析的数据网络地址,以用户意愿为依据分层设定个性化水平标准并差异化供给服务。5G应用于智慧场馆空间建设中,应重视5G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项目,在智能消防、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上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相关标准,确保建筑安全;
应制定并执行5G终端设备操作规范,如规定必备服务人员监管设备使用安全,特别是防止用户在沉浸式设备体验中发生危险事故。5G应用于智慧管理,应制定业务自动化运营标准,规定自动化运营内容与范围,推动业务办理流程标准化。也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量化5G技术使用效益与服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避免工作人员高度依赖5G等技术而降低服务主动性。

3.4    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5G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的重难点在于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融合,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型策略制定。5G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前沿,专业人才本不多,其中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因此亟需促进5G驱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对于在校学生等储备人才,应基于实际需求,推动科研院所、科技公司、高等院校、公共文化机构联合开展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挑选乐于掌握5G技术与图情档知识的学生,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必修与选修课程。在不同专业优势的高校进行联合教学,增加学生在企业、公共文化场馆调研实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其次,对于在馆人员,应定期开展相关技术知识普及和业务操作培训的课程,使其不仅形成5G技术推动服务智慧化的观念,还能熟练掌握应用5G技术进行服务的技能。公共文化机构应注重引入复合型人才,打造具有5G等多元技术应用能力与业务知识技能的智慧服务团队,为智能场馆空间与智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推动资源与服务持续创新。

3.5    鼓励多方力量联合协作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我国5G领跑世界,可为服务智慧化转型提供巨大动力,因而需要抓住5G驱动转型的关键期,鼓励多方力量联合协作,促进5G发展惠及公众文化生活。对此,政府除了为场馆设施设备等建设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出台相关政策,还应牵线5G通讯公司、5G应用供应商与公共文化机构共商5G基站覆盖等应用方案,并搭桥国内外文化机构交流合作,为5G应用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经验借鉴。工商企业特别是5G研发与应用企业,应重视将生产成果运用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中来,主动谋求与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尝试将5G等设施设备投入场馆试用,推动产品与场馆业务相对接,从而丰富生产成果应用场景,并为服务智慧化转型提供更多可能。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及时根据公共文化机构及用户的反馈意见调整产品内容与形式,使用户得以持续接受高质量的智慧服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与公共文化机构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将国内外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上的理论与经验向机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进行宣传,通过科学研究为智慧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综上唯有多方联合协作,才能推动5G技术赋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成功,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4   结语

依托5G等高新技术赋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5G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过程中,要从资源、服务、空间、管理4个核心要素着手,全面进行资源一体化、服务个性化、空间智能化、管理现代化,通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与服务链融合,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使转型任务行之有效,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多方力量联合协作为转型提供不竭动力。总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是一场漫长复杂的变革,需要学者、专家、实践工作者展开更多研究,通过分析先进技术驱动智慧化转型的可行性,探讨转型方向与实践路径,以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CTQ00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十部门关于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EB/OL].[2023-01-04].http://www.cac.gov.cn/2021-07/13/c_1627761596690207.htm.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3-01-04].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3]  Aittola M,Ryhanen T,Ojala T.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4]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32(7):8-10.

[5]  张遇,王超.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J].中国博物馆,2012(1):46-51.

[6]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3-01-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

[7]  柯平,邹金汇.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1):4-17.

[8]  Dnyaneshwar Jadhav,Dinesh Shenoy.Measuring the smartness of a library[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20,42(3):101036.

[9]  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5,32(2):12-15,41.

[10]  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2021-2025年发展规划[R].广州:广州图书馆,2021.

[1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3-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12]  韦景竹,王政.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表达与特征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4):12-21.

[13]  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5):551-563.

[14]  韩玉楠,李轶群,李福昌,等.Massive MIMO關键技术和应用部署策略初探[J].邮电设计技术,2016(7):23-27.

[15]  张忠杰,韩伟,乔海明.内容分发网络CDN技术及市场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7,19(9):11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图书馆推出电子图书个性化推荐服务[EB/OL].[2023-01-12].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sh/202101/t20210106_920497.htm.

[17]  高建煌.个性化推荐系统技术与应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18]  张凯,赵国甫,陈沅.5G雾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个性环绕贴身式”服务技术方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91-105.

[19]  高聪,陈煜喆,张擎,等.边缘计算:发展与挑战[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21,26(4):7-19.

[20]  Joachim Schopfel.Smart Libraries[J].Infrastructures,2018,3(4):43.

[21]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家图书馆开放新阅读空间 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EB/OL].[2023-01-21].http://ex.cssn.cn/zx/zx_gjzh/zhnew/202106/t20210608_5339414.shtml.

[22]  程琳琳.毫米波与Sub-6GHz优势互补 赋能千行百业[J].通信世界,2021(18):10-11.

作者简介:完颜邓邓,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建设;
尹娇,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转型智慧数字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4期)2020-06-16转型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沣芝转型记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成双成对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数字变变变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10期)2009-12-21

推荐访问:转型 智慧 驱动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