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

时间:2023-10-22 08:52:02 来源:网友投稿

姜河燕 刘军

人民政协要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培育与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相适应的协商文化,强化其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以培育良好的协商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1]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化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政协协商文化,充分发挥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力量,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核心要义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是政协协商文化形成的沃土。人民政协74年的风雨路程,积淀了厚重的政协协商文化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准确认识政协协商文化的内在意蕴,对于指导人民政协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主协商、集思广益是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首要之义

民主協商、集思广益是政协协商文化的首要之义。首先,人民政协是进行专门协商的机构,民主协商体现着人民政协的向心力、生命力和活力。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性质,“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彰显了人民政协的协商特色,凸显了人民政协的协商文化内涵,表明了人民政协工作的独特之处。其次,人民政协是广泛的民主协商,涉及全方位过程、多层面主体、深层次关系的协商民主。涵盖了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凝聚共识等全过程,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等主体,涉及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协调。第三,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理念与协商民主实践的统一。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政协委员始终秉承着协商为民的理念,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开展协商工作,长期坚持民主协商、不断完善民主协商、大力发扬民主协商。

(二)广聚共识、和衷共济是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最终指向

广聚共识、和衷共济是人民政协的成立初衷与最终指向。首先,人民政协成立初衷在于团结,团结是人民政协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3]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是人民政协得以存在、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人民政协成立前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广泛凝聚共识,不断争取各方力量,开展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形成了独具界别特色的新政协;
在建立人民政协后,依旧坚持以团结为主题,推进民主协商,实现了人民政协的发展、壮大。其次,人民政协的本质要求在于团结,广聚共识是政协协商的最终目的。民主协商和增进团结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工作,两者相互贯通,民主协商增进团结统一,团结一致推动着民主协商。“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效能。”[4]表明了政协协商本质在于广泛凝聚共识、壮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阵营。

(三) 心系人民、不负人民是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根本立场

心系人民、不负人民是协商文化的根本立场。人民政协协商文化是协商为民、心系人民、忠诚于民的文化,一是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协商为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强调:“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5]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获得民主、践行民主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人民政协协商为民的根本立场。二是人民政协、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着力点和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6]人民政协是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声音、广泛凝聚民心的协商民主组织,体现了人民政协心系人民的根本立场。三是政协始终坚持忠诚于民。人民政协通过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反馈,重视人民诉求,广泛吸收人民群众智慧,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提供合理的建言献策和科学提案,最终形成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引着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体现了人民政协忠诚于民的根本立场。

(四)顺应和合、求同存异是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价值导向

顺应和合、求同存异是政协协商文化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运用好,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7]人民政协是各参与主体在平等基础上、和谐的氛围下、遵守政协章程和法律法规基础上,围绕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充分反映各方人士的意见、要求、批评、建议,通过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的形式,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使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的意愿,有利于更好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这一个过程中体现了人民政协坚持理性、平等、规范、和谐的原则,彰显了政协协商文化的坚守原则、求同存异的价值选择。

(五)广泛包容、真实科学是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鲜明特质

广泛包容、真实科学是政协协商文化的鲜明特质。首先,政协协商文化具有广泛的协商对象、群众基础和协商内容,是各主体之间相互包容和职能的丰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内容开展履职工作,体现了其广泛的涉及面、对象、内容;
人民政协各界别之间的广泛联系、体谅包容、求同存异,为人才汇聚提供了有利条件,争取了最大程度团结,体现了其包容性。其次,政协协商文化是人民政协真实为民、人民群众真实参与的协商过程,其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论证的科学成果。政协提案是人民政协决策科学的重要保障,是协助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政协委员通过确定课题、深入实践调研、引导人民积极表达所需、了解人民群众诉求、反映社会现状,开展协商讨论形成的理论成果,为党和国家机关提供科学方案与意见,体现了政协协商文化的真实与科学。

二、协商文化在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中的价值意蕴

作為人民政协理论成果的政协协商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强化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协商文化在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中的政治价值

1.政治认同:增进人民对党的领导、政党制度、政协工作的认同

政协协商文化是人民政协特有风貌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进人民对党的领导、政党制度、政协工作的认同。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人民政协以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展科学民主协商,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根基的重要途径,为党和国家提供了科学民主提案、建议、策略;
体现了人民政协工作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彰显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可信性、稳固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真实性。大力培育政协协商文化,促进界别关系协调,扩大人民民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文化认同,对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认同,对中国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的事业认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加人民政协工作实效性,扩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阵营。

2.政治导向:指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工作方向

人民政协协商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协商理念,有利于为人民政协工作提供文化养分和精神动力。在人民政协工作中,协商理念指引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工作方向,将协商理念贯穿政协委员履职全过程至关重要。协商文化蕴含的“和合”“大一统”“求同存异”等理念,指引着政协委员的履职方向,强化着政协委员的担当意识、科学意识、协商意识,激励着政协委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有利于提高政协提案工作质量、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总之,大力厚植协商文化,运用协商文化指引政协实践工作,有利于强化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促进团结合作,推动决策、提案民主化、科学化;
有利于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阵地优势,广泛汇集各方人才的智力;
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助推基层治理工作的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世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政治规范: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政协协商文化蕴含的协商议事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健全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政协协商文化体现了人民政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政治规范作用。规范着政协委员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程序,端正着政协委员意识与行为,推动着人民政协相关制度、设施基础的不断健全。大力弘扬政协协商文化,构建新时代符合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是实现政协现实发展要求的突破口,是规范政协委员行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人民政协各参与主体发挥协商议事传统,提升自身的协商意识和履职能力,从而增强提案工作的质量;
有利于吸收民智、形成共识、凝聚民心,确保政治参与的民主性,营造良好协商氛围;
有利于促进党科学、民主执政,增进和谐的政党关系,提高人民政协工作效能。

(二)协商文化在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中的文化价值

1.文化认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认同

政协协商文化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赓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以“协商议事”“以民为本”“礼乐文明”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政协协商文化形成的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统一战线理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政协协商文化的理论基石。政协协商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明了政协协商文化的渊源历史,彰显了政协协商文化的理论厚度,体现了人民政协协商文化的传承性。

2.文化丰富:增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内容

政协协商文化属于我国政治文化形态范畴,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内容。从人民政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关联看,人民政协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要求具有一致性。人民政协作为我国专门协商的机构,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又是建设中国特色协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政协协商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协商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不断丰富和充实的实践过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特色,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进程,增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内容。

3.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协商民主话语影响力

政协协商文化是中国协商民主话语的重要彰显,有利于提升中国协商民主话语影响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中,如何提升国际协商民主话语权,增强中国协商民主话语影响力至关重要。人民政协要运用协商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协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运用和弘扬发展,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向世界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这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话语体系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协商文化在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中的社会价值

1.社会认同:增进人民群众的公共理性认同

政协协商文化反映着人民呼声,增进人民群众的公共理性认同。人民政协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的重要形式,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生活中被频繁提及的一个名词, 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公民的参与, 就无所谓民主”[8]。人民政协通过与人民群众平等交流,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人民群众表达渠道, 及时、真实、有效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实现, 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与民主性,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度,增进了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的公共理性认同。

2.社会导向:指引人民群众社会价值选择方向

政协协商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發展提供着精神动力,指引着人民群众社会价值选择方向。政协协商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历史沃土之中,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政协协商文化的传统来源之一,具有良好氛围渲染作用和社会思潮引领功能。人民政协通过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协商、鼓励人民群众表达自身想法与需求,在人民群众参与人民政协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人民群众的公共理念,规范人民群众协商参与行为,激励人民群众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提升协商质量,达到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强化协商民主的作用,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更加重要和切实有效。

3.社会治理: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政协协商文化为社会营造了和谐环境,有利于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人民政协营造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和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的公共理性认同,为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提供了基础条件。有利于人民政协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委员正确看待时代发展形势,提出科学提案、形成科学决策、提高协商质量,有利于人民政协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有利于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优势,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

三、协商文化在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中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实现人民政协工作的提质增效,达到党的执政强基固本,促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固本培元,人民政协要积极探索政协协商文化的培育路径,培育好与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相符合的协商文化。

(一)注重政协协商文化思想政治引领,党引领政协协商文化培育方向

培育协商文化要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协商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人民政协要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9]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文化培育的领导;
在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找准政协性质定位、科学定位、时代定位三个定位,找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性质定位[10];
找准人民政协是科学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凝聚共识的职能科学定位;
找准人民政协要切实履行新时代赋予人民政协的职责使命时代定位;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在继承和弘扬优良协商传统的前提下,大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好政协协商调解的优势,开展协商文化宣传工作,广泛凝聚起各方力量,推进协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增强协商文化的科学性、民主性、深远性,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政协协商文化。

(二)深入挖掘政协协商文化内容,增添符合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的内容

培育协商文化要善于深挖协商文化内容,增加政协协商文化理论厚度。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中寻找与协商文化相契合的文化内容,结合时代发展,丰富政协协商文化内涵和外延、增加协商文化理论深度和高度。从源头出发,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商理念,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有利于增加政协协商文化的吸引力、创造力、可信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挖与政协协商文化相符合的理论,有利于强化政协协商文化的理论根基,为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协商文化的建设增加理论的科学性。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中挖掘与人民政协相关的协商事迹、理念、精神,有利于增加协商文化的实践来源,提升政协协商文化的理论感染力、生命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挖掘与人民政协相关的协商议政方式方法,有利于政协协商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实现政协协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建立长效持续的协商文化培育机制,完善协商文化培育制度

培育协商文化要健全协商文化培育机制,保障政协协商文化的持久培育。政协协商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长效持续的机制予以保障。人民政协是一个具有制度性、规范性的专门协商机构,要运用好这个制度,推进协商文化培育,增加协商文化的深入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多样的协商文化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协商文化教育,将协商文化推向人民大众。整合各方优势,将政协的各方力量团结起来;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开展协商交流,可开展跨地点协商,注重沟通的内容;
要形成全方位的网格联动,加大协商的范围,提升协商的可行性,建立协商培育联动机制,形成政协合力,共同致力于推动协商文化的发展。

(四)深入人民政协协商实践,加大政协协商文化影响的覆盖面

培育协商文化要深入人民政协协商实践,加大协商文化影响的覆盖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点对象在于人民群众,人民政协要积极承担起弘扬协商文化的重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实际状况,彰显中国特色,为协商文化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将协商文化推向人民大众、扎根中国大地,关注实时动态,运用中国智慧、采取多样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培育协商文化。通过开展协商活动充分展示协商风采,加强对各界别传统协商文化的宣传,认真讲好中国协商故事、传播中国协商声音。引导公众表达诉求,参与讨论,营造敢于协商、广泛协商、积极协商的氛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协商风气、协商精神,促进协商习性养成、协商意识的提升。如此,将广泛凝聚起协商共识,加深人民群众对协商理念的认识与践行,加大协商文化影响的覆盖面,加强协商文化的深入性、广泛性、持久性。

(五)丰富政协协商文化载体转化形式,强化政协协商品牌形象

培育政协协商文化要注重载体转化,强化政协协商品牌形象。多样的载体形式有多样的呈现效果。人民政协要注重协商文化的呈现方式,实现协商文化的载体多样转化。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协商文化;
要运用好宣传平台,采取多形式宣传协商文化;
要善于创新协商文化载体,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协商文化的意义。不仅如此,政协还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政协特色的协商文化品牌。一是人民政协协商历史悠久,可以通过弘扬典型的协商事迹、协商历史,打造政协典型协商文化品牌。二是人民政协是由众多界别组成,界别的多样性彰显了协商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鼓励各界别发挥传统协商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界别协商文化品牌。三是人民政协蕴含着多类型的协商文化,包含了政党协商、界别协商、委员协商等内容,可以结合现实形势,加强政协各主体间的合作交流,进行各界别的协商创新,突出政协合作的优势,提升对人民政协的情感、价值认同,增加政协协商品牌效应。

(六)注重协商队伍建设,加强协商队伍的认识深度和实践能力

培育政协协商文化要注重协商队伍建设,提升协商队伍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协商队伍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政协协商成果质量。人民政协要将协商理念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不断加强协商队伍对协商的认识深度和协商的实践能力。一是要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加深对协商文化的认识、理解、感悟。二是运用协商理念指导实践,实现协商成果的转化。担当好培育协商文化的使命,站在建设协商文化战略布局的政治高度上,传承优良协商传统,坚守民主协商原则,加强合作共事能力,彰显民主协商风格,创造高质量协商成果。

四、结语

总之,政协协商文化是新时代人民政协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人民政协需要从其协商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和强大动力。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勇担历史使命,顺应时代潮流,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发展的同时,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培育与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相适应的协商文化,强化其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以培育良好的协商文化涵养风清氣正的政治生态, 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壮大新时代爱国主义统一战线阵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第2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93页。

[3]汪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3月11日,第3版。

[4]汪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湖北政协》,2022年第3期。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5

-06/25/content_2884439.htm。

[6]《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

[7]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6期。

[8]徐理响:《协商文化:公民文化的话语转向——兼论中国式协商文化》,《求实》,2011年第3期。

[9]同[1]。

[10]同[7]。

(姜河燕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军为重庆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副研究员;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与广泛凝聚共识研究”[编号:2022WT2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人民政协协商民主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2年4期)2022-03-26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3期)2017-07-05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2017年1期)2017-05-09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学研究(2016年6期)2016-08-23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好民主 坏民主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5期)2014-04-16

推荐访问:人民政协 意蕴 新时代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