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复习6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10-19 12:16: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复习第1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复习6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复习6篇

国家复习 第1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
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
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国家复习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国家复习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
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国家复习 第4篇

备考导航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

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二 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北

(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

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

(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

(3)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

(4)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

(1) 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

(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4)、台湾

(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概念

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民族融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是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2)、途径

①、友好往来: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乱时期,这种交流从未间断过。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西晋末年的北方流民起义,联合反对西晋统治者的压迫。

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来到边疆,都使得民族间的隔阂减少。例如秦始皇在打败匈奴后,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④、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北方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后来的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国家统一局面: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发展。

⑥、民族战争:在古代史上,也时而会爆发一些民族战争,它迫使战乱地区的人民逃往异乡躲避灾难,从而各民族间的接触增加,交往相应变多。

⑦、婚姻关系:和亲现象在古代民族交往中比比皆是,例如文成公主人藏,密切了唐蕃关系,成为汉藏两族友谊和团结的历史见证。

3)、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第二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氏、羌族内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4)、作用

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徒

1)、流向

①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其主体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的女真、蒙古人南下。

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其主体是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③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与当地人融合,元朝时形成回族。

2)、意义

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温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⑤、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重点问题精讲

1、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1)、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

①、孝文帝

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②、松赞干布

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善关系。

③、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④、元昊

建立金政权,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⑤、阿骨打

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议和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各族—人民的愿望。

⑥、铁木真

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汉,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海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⑦、努尔哈赤

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2)、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①、彝族和白族: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的六诏在唐朝时被南沼统一,南沼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②、维吾尔族: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满族: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为满族,后金改为清。

④、藏族:青藏高原的吐善是藏族的祖先。

⑤、回族: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

3)、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藏族

(1)唐朝:贞观时期,文成公主人藏,同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唐蕃关系。之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期,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招降吐蕃。元统一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3)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4)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掸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蒙古族

(1)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国力衰落,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但仍没有达到目的,瓦刺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2)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后来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后,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七十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吐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满族

(1)唐朝:唐太宗时,开始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元: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朝灭亡。之后,金军南下攻宋,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微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金军又多次南下掠夺,南宋展开了抗金斗争,1141年,双方达成了“绍兴和议”。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3)明末: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44年,打败农民军,迁都北京。

维吾尔族

(1)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筋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

(2)清朝: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团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清军迅速平定此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古代的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④、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2)、表现

①、唐朝:在边疆地区设都督(护)府,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护),对首领进行册封,承认统辖权。

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③、明朝:在西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各级官吏,行僧官制,对教派首领进行册封。永乐年间,册封鞑靼、瓦刺首领,后期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④、清朝:册封、班禅,后来他们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

3)、意义

以上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宣,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范围

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既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所研究的对象。

2)、关系

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

突厥、回纥与唐之间

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

蒙古与宋、明之间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灭西夏

元灭南宋

平定民族叛乱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的战争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

边境贸易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

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

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澶渊之盟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由于民族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剖析。不能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

民族间的战争,只有正义、进步与否之分,即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注意把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能使用“侵略”与“被侵略”以及“亡国”等提法,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 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3)、贡献

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

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版图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

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立场上的史学家;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

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原地区是汉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土地湿润,宜于农作物生长,是农耕民族理想的居住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周边地区。这些地方大都系高原、丘陵、大漠、森林,地域广阔,高寒、干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边疆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大多为游牧民族。

②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制约,常常不能以平等贸易方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的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④在中国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有抢掠、有迁徒、有战争,也有和议。但是,战争与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即使在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也没有中断。民族友好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有客观的经济基础。中国疆域内国土大体可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即南方水田作物区,北方旱田作物区和北方游牧区。这三大经济区域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和互补性乃至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依存就是民族友好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原因。

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考点05)同步训练

1、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不包括

A、设置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2世纪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食糖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B、从北宋大统一到元朝大统一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C建造了祟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6、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据此

回答(1)—(4)问:

(1)上图表明

A、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B、西汉政府对天山南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C、中国的丝绸开始经西北各民族远销到中亚地区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2)唐朝通过“册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其中。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有

①粟末靺鞨 ②南诏 ③回纥 ④吐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 D、③

(3)明朝时,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与明朝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A、用藏族人管理藏族事务 B、任用藏族人征收贡赋

C、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 D、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

(4)下列事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和班禅接受册封

C、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D、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不得人心

8、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10、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第六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考点06)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2、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搐是在

A、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时期

C、夏朝 D、商周时期

3、明朝时我国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国外引进后首先种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流域地区

C、西北边疆地区 D、南方内陆地区

(2)明朝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明朝政府推广植棉

C、元朝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与唐朝时期相比。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是

A、封建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 B、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C、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D、新兴手工业部门出现于南方

5、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有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是交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棉、桑、茶、油料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是在

A、唐朝 B、宋元时期 C、明朝 D、清代前期

7、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核心是

A、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 B、减免租税。提倡节险

C、解放劳动力,增加人手 D、创造宽松环境利于经济发展

9、商靶主张“重农抑商”,黄宗曦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社会性质的差异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阶级立场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

10、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最终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落后

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D、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2、清初一百多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但也隐藏着经济衰退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①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人口大量增加③限制海外贸易④耕作技术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者,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引自《末代谷物移植法令》

材料二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引自《高中地理》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

(2)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概括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

(3)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请简要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农业政策的共同点及实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2)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火。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6、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祟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指出黄宗曦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国家复习 第5篇

1[单选题]某商场设有自动售报机,顾客只要按要求投入硬币,即可得到当天日报一份,此种成立买卖合同的形式为()。

(A)书面形式

(B)口头形式

(C)推定形式

(D)默示形式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CIS策划时须遵循()。

(A)两个效益兼顾原则

(B)求异创新原则

(C)全方位推进原则

(D)以公众为中心原则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我国当前的活期储蓄是()。

(A)年利率

(B)单利

(C)实际利率

(D)复利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海尔的营销理念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这是企业的()。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行为文化

(D)制度文化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20XX年7月1日起实施的“交通强制险”是()。

(A)责任保险

(B)保证保险

(C)运输工具保险

(D)健康保险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电话会议是一种以语言交流为手段的会议形式,无法实现文字的同步传输,因此需要()。

(A)提前发放会议的日程表

(B)配置视频设备

(C)做好会议报到工作

(D)做好会议书面信息的分发工作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在召开电话会议时,人数较少的单位或个人,可()参加会议。

(A)直接使用带有免提扬声器的电话机

(B)免费

(C)使用麦克风

(D)使用专用视频电话

【参考答案】A

8[单选题]在会议文件审核修改之后,要由()进行终审。

(A)主管秘书

(B)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

(C)文件起草者

(D)办公室主任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公文的版心尺寸为()。

×(包含页码)

x225mm(不包含页码)

×297mm|(包含页码)

×297mm(不包含页码)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在接待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接待规格是()。

高规格接待

低规格接待

对等接待

参照以往的接待规格而定

【参考答案】D

11[单选题]办公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工作人员应立即疏散,下列不可通行的通道是()。

A、楼梯

B、消防梯

C、电梯

D、安全梯

【参考答案】C

12[单选题]会务筹备情况检查的方法最可靠的是()。

A、听取会议筹备人员的汇报

B、阅读报告

C、电话询问

D、会前现场检查

【参考答案】D

13[单选题]在涉外商务活动中,选择的礼品应该()。

A、印上送礼单位的名称

B、包装讲究

C、贵重

D、初次见面就送上

【参考答案】B

14[单选题]在负责特定任务工作小组内部进行的所有形式的沟通,都可以称为()。

A、“间接沟通”

B、“直接沟通”

C、“团队沟通”

D、“语言沟通”

【参考答案】 C

15[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议总结的形式因会议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

B、主持人的结论性意见就是小型会议的总结

C、职代会的闭幕词可以代替会议总结

D、会议纪要即会议总结

【参考答案】C

16[单选题]下列关于“死机”的描述,错误的是()。

A、当显示器黑屏时,就意味着计算机已经“死机”

B、“死机”是一种不可能由操作系统恢复的计算机运行故障状态

C、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是造成“死机”的一种重要原因

D、计算机“死机”时应该进行热启动

【参考答案】A

17[单选题]交替工作模式的缺点是()。

A、难以留住有特殊技能的工作人员

B、工作模式不灵活,不便激励员工

C、员工交流少,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

D、难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参考答案】D

18[单选题]办公室中适合的温度应该在()。

A、16-20度

B、18-22度

C、20-25度

D、22-28度

【参考答案】C

19[单选题]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中,要修改已选定文件夹的名称,下列操作中,不能实现改名操作的是()。、

A、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

B、两次单击该对象的名称

C、右单击该对象,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

D、单击该对象的图标

【参考答案】D

20[单选题]利用档案编写的反映一个单位或某方面基本情况的数字材料是()。

A、基本情况汇集

B、统计数字汇集

C、单位情况汇集

D、档案专题汇集

【参考答案】B

21[单选题]对从业人员来说,所谓职业化指的是从业人员工作状态的( )。

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

标准化、固定化、长期化

合同化、法制化、终身化

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答案】D

22[单选题]在工作中保持同事和谐的关系,要求职工做到( )。

对感情不和的同事仍然给予积极配合

如果同事不经意给自己造成伤害,要求对方当众道歉,以挽回影响

对故意的诽谤,先通过组织途径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以武力解决

保持一定的嫉妒心,激励自己上进

【参考答案】A

23[单选题]敬业精神表现为职业的尊严感和荣誉感,表现为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 )。

不允许自己做有损于本职业的事情

不容忍他人做有损于自身职业的行为

对自己和他人的职业行为不做任何约束

既不允许自己做有损于本职业的事情,也不容忍他人做有损于自身职业的行为

【参考答案】D

24[多选题]职业纪律具有的特点是( )

规范性

一定的强制性

伸缩性

模糊性

【参考答案】AB

25[多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ABCD

国家复习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特殊线:

在递减的过程中,有一条等温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条等温线有着重要意义。──0℃等温线

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转承:读气温分布图,先看总体趋势,然后再来找极值。

大家看,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30℃左右,1月我国最低平均气温呢就出现在这里,是黑龙江漠河,最低达到过—33、3℃。

再看海南岛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我国1月南北温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

2、7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全国气温的地方,这时全国气温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情况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则普遍高温,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1、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2、三地昼长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3、由以上两个分析,你得到怎样的结论?三地获得热量如何?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并且昼长时间逐渐缩短,所以获得热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使得冬季南北温差大。

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南北温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预报报道刮什么风?──偏北风。

出示冬季风示意图。

这是我国冬季的盛行风,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带来寒冷的空气和降温,对我国南北气温影响有什么不同?──北方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温差。

承转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那为什么夏季温差小呢?我换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学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但昼长时间逐渐增长,所以南北获得热量差异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及成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就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概念明晰: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按照这样的标准划分出的温度带,将我国划分为这样一些区域,大家根据刚看到的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特殊线: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像呢?──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对于温度带,咱们特别容易把它和热量带混为一谈,比如“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线来划分的;
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业、作物的熟制相关。

读图判断:

1、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分别是什么呢?

2、不同温度带盛产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气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温度带的划分来确定分布。

课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请大家课后思考。

1、这几张图片分别对应在哪个点呢?

2、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清华附中伊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
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
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实际是不是这样,咱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共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对照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各地区和其降水量范围连起来。

读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课后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几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有没有哪个你觉着特别熟悉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都是哪些分界线?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此线南北又有怎样的不同?请大家课后思考。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清华附中伊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
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出示同纬度城市的气温对比数据

问:与同纬度城市相比,我国气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而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夏温差较大。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总结归纳: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推荐访问:复习 国家 国家复习6篇 国家复习(实用6篇) 国家复兴网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