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10-17 14:08:01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匈牙利改革匈牙利事件匈牙利改革(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匈牙利改革

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

(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原因:

(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

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意义:

(1)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

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时间:1921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1)时间:1919年6月

(2)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五、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1922年

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主导国:美、英、日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1)时间:1922年

(2)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七、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时间:1921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时间:1922年底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领导人:斯大林

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1922年

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主导国:美、英、日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时间:1929--1933年。

开始国:美国

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慕尼黑阴谋

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1953--1964年。

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1985年

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时间:19世纪初。

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下册 九年级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6篇)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