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背景下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时间:2023-10-14 10:00:08 来源:网友投稿

唐 丹 司 伟 陶丽丽 高明爽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且数据庞大。加之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费用和基本生活费用的学生。他们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在就业问题上受到的影响更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及更大的就业压力。这类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脱贫,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目前,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帮助很多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面临心理、就业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一)贯彻新资助育人理念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立起覆盖专、本、研究生等各个阶段以及各个年级的资助体系。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8 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资助育人理念也从过去的保障型逐步演变成现在的发展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资助育人理念的转变,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包括各类奖、助学金的激励导向,国家助学贷款的道德约束等作用,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与促进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最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资助的同时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并且最终回馈社会。因此,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贯彻新资助育人理念的重要表现。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而且还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政策走向[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招生政策、就业成本、社会资源、就业期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属于就业弱势群体,这类群体如果毕业后存在不能尽快就业或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即无法就业或就业质量差,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疾病,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加剧社会矛盾。而就业能力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通过技能弥补这些差距,可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就业,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毕业生能否就业、能否就好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显示出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灵活的教育机制,用于应对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变化。一般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受区域、观念、经历等影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心理成熟度不足,更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疏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就业质量,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地方经济差异、就业形势严峻、育人工作缺失。一是地方经济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受此影响,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渐增多,而这类学生表现出就业观念落后、各方面资源匮乏以及家庭负担较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质量,且现在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倾向于薪水高、福利好的大城市,对于西部等欠发达城市无人问津,出现了扎堆现象[3]。二是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在有限的岗位竞争中,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三是育人工作缺失。部分高校过度重视资助形式,将资助重心放在物质资助方面,对育人新理念解读不足,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错失了资助育人的最佳时机,使资助育人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心理、能力等自身因素。一是心理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经济、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心理预期远低于其他普通学生。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很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消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勇气和自信,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遭遇挫折后难以承受,这种心理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陷入了就业困境。二是能力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的困扰,缺乏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锻炼,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特别是缺少创新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加之高校的就业指导没有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缺乏实用性,帮扶机制存在缺陷,心理辅导、就业服务等相关制度滞后,未能真正担负起提升就业能力的重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4],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学校及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国家、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打破原有的资助模式,将重心放在真正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一是发挥纽带作用,架起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对那些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实现校、企、人三方共赢。二是发挥保障作用。政府部门要充分挖掘偏远地区掌握的社会资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设置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到生源地就业,更好地为家乡服务。三是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法规。政府应不断完善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监督,减少就业不公平现象,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一是设立就业帮扶基金。经济支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的物质基础。学校要增设专门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岗位开发、就业创业培训以及求职活动等产生的各种费用,打消其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消减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尽快帮助其就业或创业。另外,还需要不断健全包括奖助学金在内的各种资助体系。二是建立心理帮扶机制[5]。心理健康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的精神基础,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易产生心理障碍。学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建立覆盖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危机预警联动机制,精确掌握特殊毕业生群体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等,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及辅导员要利用微信、QQ 等新媒介,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消除消极情绪,使其形成积极的心态。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除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外,还要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加强招聘技巧辅导以及入职前实习等方面的训练,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个人层面

一是要学会自我学习提升。结合自身条件,以“人职匹配”为出发点,合理设计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参加各种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并努力弥补自身差距,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有意识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期望上,合理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制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规划,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二是建立三方联系机制。毕业生离校后及时将就业情况向家长及学校汇报,听取大家的意见及建议,使其在求职中不断调整自我定位,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三是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适当的就业期望值,努力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与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主动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项目,为就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资助困难毕业生困难中遇见团队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困难我不怕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2年3期)2022-03-29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选择困难症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3期)2017-05-26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最“叛逆”的毕业生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推荐访问:育人 资助 路径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