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下高校“家校育人共同体”意识养成

时间:2023-10-13 12:44: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文洋 王若男

摘 要: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两大主体,其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下,加快培养“家校育人共同體”意识也是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的内在要求。本文简要梳理了当前家校育人的主要问题,并从意识强化、形式拓展、机制健全等方面对家校育人工作优化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家校育人共同体

教育关系民生,关系社会发展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均将“立德树人”纳入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增补“坚持立德树人”重要内容,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要更加强调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持续发挥重要影响。高校则因为招生范围的普遍性、教育方式的封闭性,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与家庭教育脱离,成为育人工作的“唯一主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家校育人共同体”意识养成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不能忽视的环节。

一、“家校育人共同体”的意义

(一)培养“家校育人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和提升

2020年,教育部工作司发布2020年思政工作要点,再次强调要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目前,高校在搭建“三全育人”框架时往往习惯性局限于校园内部,而缺乏与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社会力量融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早期人格和素质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影响高校后期思政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家校联动对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家校育人共同体”意识是家校教育的互补和延伸

家校合作育人是指家庭(家长)和学校(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趋同,教育方法互补的合力育人条件下,家庭(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教师)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二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协同完成双向教育活动[1]。从教育内容上看,高校教育主要着眼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家庭教育侧重道德素质和习惯养成;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存在明显的互补和连续性。

(三)培养“家校育人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下,教育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成绩第一,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就意味着单一的高校大众化教育化方式是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部要求,而要要通过结合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培养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当前“家校育人共同体”存在问题

当前,在“家校育人共同体”养成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现实原因,高校教育往往在学生培养上占主体地位,家庭教育往往处于被动。同时,由于工作或者受教育水平原因,大部分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管束不够,对校内的基本教学管理模式并不熟悉,所以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力不从心;第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队伍,也是与家长沟通最为密切的群体,但是由于事务繁多、客观地理因素限制等原因,很多时候是问题沟通代替日常沟通;第三,高校在家校共同育人方面缺乏工作机制,使得家校联动方面既缺乏积极性也缺乏保障。

三、“家校育人共同体”的实现途

(一)强化协同育人意识

高校和监护人都应当明确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的主体责任。高校应主动构建联动桥梁,成为家校共育的推动者;教师应加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将工作落实到位;家庭是是联动构建的第二主体与重要参与者[2],家长应摒弃以往的学校“保姆式”教育观念,主动分担并配合高校教育工作。

(二)扩展协同育人形式

除了成绩预警、心理问题之外,家校协同育人视角应拓宽至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各方面。学校应定期汇总校内的教育教学政策,做好政策输出,对家长群体敲黑板、画重点,以简报、推送等形式转发给家长,既可视为学校向家长的定期工作汇报,也有利于引导家长有所侧重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监督。

院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同家长开展沟通答疑,针对常见的问题例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疏导学生心理压力、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等等进行相对专业的指导。家校双方都应该多渠道完善沟通机制,适当创新形式,增加沟通频率,沟通过程中应真实、真诚,针对学生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提高沟通效率。

(三)健全育人保障机制

高校应制定有关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制度,可把家校联动纳入学校的学年工作计划,并作为院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院校应适当分担辅导员工作压力,纳入班导师联动机制,形成全员育人模式;学校每学期应单独设立家访预算,克服家访实施中的客观阻碍。

四、总结

“家校育人共同体”在特殊时期下凸显其重要意义,家校协同育人应该长期化系统化,并最终内化成学生工作者和家长之间共有的一种常态意识,校园力量和家庭力量应协同共进,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淼.高校家校合作育人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02):60-63.

[2]张如,张意.四位一体:构建家校联动育人新模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6):131-133.

猜你喜欢新时期高校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14期)2016-10-21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共同体 育人 浅谈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