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2(2023年)

时间:2023-10-07 18:08:02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2,供大家参考。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2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篇

1归一问题

【含义】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篇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一个因数中有0的乘法的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O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O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O。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3篇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

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

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4篇

四边形知识点: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5篇

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我们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你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数学课,我希望你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你们具有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不灰心丧气;在取得好成绩时,也不骄傲自满,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奋勇前进。这样才取得了好成绩。

四、自信心与勤奋

数学家张广厚说:“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勤奋地学习,持之以恒,才会得到优秀的成绩。”你们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经过反复练习,你们确实取得好成绩了吧!

五﹑能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 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前不心浮气躁可以让你高速而有质量的复习。另外,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能让你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6篇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加减法的估算

把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口算确定数的范围。

注意:在遇到估算钱的实际问题时,要估大不估小。

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的验算: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减法的验算: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分析清楚具体的情况,再进行解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7篇

分数除法计算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知识点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一个因数是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知识点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整数份,求其中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分数

知识点一: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知识点二: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知识点三: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0除以任何数商都为0

(3)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一:分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知识点二:连除的计算方法

分数连除,可以分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可以一次都转化为乘法再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8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

★“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

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②进率10000: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③进率1000000: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或者:(周长-长×2)÷2=宽

宽=周长÷2-长

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2、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熟练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1、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

如:零钱换大钱,张数减少;300平方分米=3平方米

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数量×们间的进率

如:大钱换零钱,张数增多;5平方千米=500公顷

注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数学复习重点归纳

相遇问题公式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几何知识点

1.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是三者都是直的,区别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2.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画图说明)

6.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9篇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
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数学进位加法的简单计算方法

不管多大的数相加其最基本的原则都是20以内的加法原则,20以内进位加法的速算口诀为:几加九进十减一、几加八进十减二、几加七进十减三、几加六进十减四。由于加法具有交换律,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几句就可以了,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先观察两个各位数字,找出他们中间较大的数,按口诀进行计算可以很快的算出答案。

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小数加法、减法:

(1)把数位(小数点)对齐。

(2)加减和整数的加减一样。

2、小数加法、减法的简便计算:

(1)可使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加法、减法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看先干什么更简单。例如:

(1)5.6+2.7+4.4

(2)9.14+1.43+4.57=(5.6+4.4)+2.7=9.14+(1.43+4.57)

(3)51.27—8.66—1.34

(4)4.02—3.5+0.98=51.27—(8.66+1.34)=4.02+0.98—3.5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0篇

第四部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复习内容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加减法的估算

把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口算确定数的范围。

注意:在遇到估算钱的实际问题时,要估大不估小。

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的验算: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减法的验算: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分析清楚具体的情况,再进行解题。

第五部分《倍的认识》

复习内容

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1篇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2篇

第一单元混合计算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
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

786-284-249=253

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

加减混合

259+148-342=65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

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

第四单元乘与除

2.月:

小月:4、6、9、11月

平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4.钟表:24时记时法12时记时法

4.公式:

1时=

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第八单元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
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
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
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
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
花可能是香的;
明天可能有风;
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
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
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空中不可能盖楼房;
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3篇

一、年月日: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二月把一加.

二、100以内的质数口诀:

2、3、5、7和11,

13后面是17,

19、23、29,(十九、二三、二十九)

31、37、41,(三一、三七、四十一)

43、47、53,(四三、四七、五十三)

59、61、67,(五九、六一、六十七)

71、73、79,(七一、七三、七十九)

83、89、(八三、八 九、九十七)

三、多位数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若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就可以,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四、多位数写法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没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五、多位数大小比较歌:

位数不同比大小,位数多的大,位数少的小,

位数相同比大小,高位比起就知道.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4篇

《四边形》

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长、正方形的对比中找出图形边和角的特征。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

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测量》

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

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

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准确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

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

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5篇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另一个加数 = 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或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 先算72-30=42,再算42+2=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 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

用除法计算:
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 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一个数×倍数= 结果

9的6倍是多少? 9×6=54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6篇

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复习时如能注意检查的重要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根据同学们平时易出现的情况,建议大家要求学生从这些地方检查:

1、检查列式是否正确。读题,看是否该用加法、减法、乘法或是除法来算。

2、列式正确后,看算式中的数字是否抄错,是否和题中给我们的一样。

3、用估算的方法检查得数,如259+487,我们一看至少要等于六七百,如果得数是四百多,或三百多等,那计算一定错了!

4、精确地再算一遍,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注意一定要笔算,五年级后,小数计算用口算很容易错,而且要规范使用草稿本,不要以为是草稿本就可以乱写乱画!往往一些数由于书写不规范,抄答案都抄错!

5、检查单位和答有没有填写齐全。

6、操作题,要用铅笔,尺、三角板画图,切不可信手乱画,画完后记得标明条件(如:直角符号、长2厘米、高3厘米等),是否和题目要求一致。

7、解方程题,要记得写“解”,应用题还要先“设”。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7篇

长度单位

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
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 、(9点整)。

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可以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
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8篇

第六部分《多位数乘一位数》

复习内容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一个因数中有0的乘法的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O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O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O。

解决问题

关于估算: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归一与归总问题

归一问题:先用除法求出单一量,再用乘法求出新的总量。

归总问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再用除法求出新的每份数或新的单一量。

示例:小红10分钟做了5道竖式计算题,照这样的速度,小红40分钟可以做多少道竖式计算题?

解答:

40+10=4

4×5=20 (道)

答:小红40分钟可以做20道竖式计算题。

第七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内容

四边形

四边形的定义:由4条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直的边,有4个角,是封闭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周 长

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测量周长的方法:绕绳法;或者用尺子测量。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2×(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注:对周长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式,要理解周长的本质,灵活解题。

第八部分《分 数》

复习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分数的比较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如:

②分子是1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如 :

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一减几分之几:把一写成与减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分数的简单应用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 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平均分成的份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9篇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0篇

毫米与分米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mm"。1 厘米= 10毫米。

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dm"。

千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m" ,千米也叫作公里。

千米=1000米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
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 8千米=8000米       9000米=9千米

计量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吨=1000千克

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4吨=4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1篇

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2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

口算方法:

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另一个两位数依次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把两个两位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注意: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如果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一定不要忘记向十位进1。

两位数减两位数

口算方法:

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注意: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要从十位退1再减。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方法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十位上加10再减。

用估算解决问题

可以先把每个三位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 再进行计算;
也可以先把每个三位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3篇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知识点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
125与8;
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a×c+b×c=a×c—b×c

②类型二:a×c+b×ca×c—b×c=(a+b)×c=(a—b)×c

③类型三:a×99+aa×b—a=a×(99+1)=a×(b—1)

④类型四:a×99a×102=a×(100—1)=a×(100+2)=a×100—a×1=a×100+a×2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4篇

1归一问题

【含义】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 和差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例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例3、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4、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4 和倍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 ÷(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 较小的数 = 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 = 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例2、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例3、甲站原有车52辆,乙站原有车32辆,若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辆,从乙站开往甲站24辆,几天后乙站车辆数是甲站的2倍?

例4、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求三数各是多少?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25篇

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

1、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2、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3、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其中,被除数23,除数5,商4,余数3

4、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5、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上册 数学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2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实用25篇)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