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探讨

时间:2023-10-07 08:32:24 来源:网友投稿

袁军伟 蒋晓改

(1.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 焦作:454003;
2.河南理工大学 财经学院 河南 焦作:45400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论述,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11月下发《关于开展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高校选取1~3门优质课程,尤其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工作,高质量推进安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教学团队基于课程属性及“双一流”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授课全过程,使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培养更多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矿山抢险与救援》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百年老校历史积淀,植根于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A类学科深厚基础,深耕30余载,是我校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向安全工程、矿业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一般在大三年级第二期或大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涵盖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矿山抢险与救援的组织与管理、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保障、矿山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矿山主要灾害事故抢险与救援方法、自救互救与现场急救等内容。

从课程知识体系来看,该课程专业性、知识性、实用性非常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备矿山抢险与救援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些高层次人才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为矿山行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贡献力量。

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经过教学团队深入研究,认为该课程思政体系包括事故发展规律、系统论、矛盾论、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思维,更包含艰苦朴素、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人间有大爱的矿业精神等。

课程将矿山抢险与救援专业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深挖矿山精神,强化专业思政,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矿山抢险与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及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其以科技报国展现家国情怀和使命当担,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专业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大安全观、法治精神、爱国情怀等的塑造,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融入

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大的命题。大到我国能源安全,小至各类矿山事故的发生、矿山抢险与救援等工作面临生死抉择,都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3.1.1 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最主要的能源[3]。但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大趋势的到来,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必将大幅下降。如何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将更加紧迫;
充足的能源供给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绪论中“我国能源安全现状”部分。

3.1.2 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的使命与担当

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是矿山救援的主力军,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保护神[4]。事故发生后,救援队员与被困人员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出了矿业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发生各类自然灾害以后,矿山救援队伍冲锋在前(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等),甚至走出国门(参与尼泊尔大地震救援等),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反映了矿业人的使命与担当。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矿山应急救援的作用”部分。

3.1.3 遇险人员与命运共同体理念

矿井环境复杂,作业环节众多,易诱发各类矿山安全事故;
而井下空间有限、人员密度大,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大量人员被困。被困后大家需要有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互鼓励,彼此安慰,救死扶伤,不抛弃不放弃,共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才能最大可能的被救援成功,从个人和企业层面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理念。该思政元素可融入“各种事故条件下的自救和互救措施”部分。

3.2 科学、可持续的安全发展观理念的融入

矿井排出的瓦斯气体,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4倍,排出的煤尘、岩尘等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污染源的矿山,同样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从技术、管理等层面强化工作,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抢险与救援”部分。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2001年至2021年的20年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5.2下降至0.044,死亡人数由5670人降至178人[5]。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足够重视,以国家力量的形式,推动煤矿安全工作持续提升,为产业工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充分体现了国家力量、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安全发展观的理念。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绪论”中关于我国安全生产形式部分。

3.3 家国情怀的融入

3.3.1 习近平深入矿井慰问采煤工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曾深入基层矿山(长广煤矿等),在千米深井下亲自过问采煤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反复强调一定要重视安全工作[6];
2019年9月亲临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公司,了解我国煤机研发、生产、装备情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和对安全工作的重视[7]。该思政元素可融入“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部分。

3.3.2 优秀的革命历史传承

在备受压迫的旧时代,是煤矿工人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22年2月在江西萍乡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中共安源支部,并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次大罢工,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8]!1925年7月9日凌晨,英国福公司统治下的焦作王封煤矿,爆发了煤矿工人大罢工,同时焦作地区的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9]。从此,一代又一代焦作煤矿工人,在“特别能战斗”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始终走在国家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前列,书写了百年焦煤的辉煌历史。优秀的革命历史传承至今,煤矿工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有力保障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该思政元素可融入“我国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方针”部分。

3.3.3 孙越崎、翁文灏等先驱披荆斩棘促行业发展

孙越崎、翁文灏等众多行业先驱披荆斩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各种困难,为我国矿业发展,为保护民族矿业、产业做出卓越贡献,更是引领私立焦作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前身)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充分体现了行业先驱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充分展示了前辈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编制预处计划的目的、作用及原则”部分。

3.3.4 基层矿工群体为国奉献

基层矿工群体,是保证我国能源供给的主力军。在生产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如支建煤矿突水事故中曹百成等基层矿工群体,面对突发灾情,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展开自救与互救,充分体现了其为工友、为企业、为国家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的情怀[10]。该思政元素可融入“支建煤矿突水事故救援案例”部分。

3.4 哲学思维的融入

《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内容中含有系统论、实践论、矛盾论、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丰富的哲学思维。

3.4.1 系统论

矿井生产是在地下数百米深的特殊环境中进行,涉及众多生产环节,入井人员纷杂,牵涉的设备更是成千上万,是一个大的“人-机-环-管”系统[11]。井下所有事故的发生,均是这个系统中的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所致。通过培养学生系统论的思想,可提升其全局观念,提升专业水准。该思政元素可融入“事故的分类与分级”部分。

3.4.2 质量互变规律

灾害事故的发生,均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过程。以瓦斯爆炸为例,按照规定,井下回风系统中瓦斯浓度不允许超过1%;
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发生瓦斯积聚现象(量变),当瓦斯浓度达到5%~16%、遇到高温热源时,就会发生瓦斯爆炸(质变)。类似的规律在其它类型的事故中也有充分体现。该思政元素可融入“事故的特征与本质”部分。

3.4.3 对立统一规律

应急救援预案是预防事故、确保救援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重要举措,其编制过程涉及到众多部门和人员;
如何保证应急预案内容的全面、科学、具可操作性,涉及到对立统一规律,要求在编制过程中要既重视主要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也不能忽视辅助部门的作用,既要抓各灾害事故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非主要方面。该思政元素可融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部分。

3.4.4 实践论

《矿山抢险与救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与矿山现场生产等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协同育人的思维。众多生产环节均可与实践紧密联系,比如各类事故救援的要点、应急预案的演练等,均须在实践中摸索、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做到知行合一,充分体现了实践论的育人思想。该思政元素可融入“各类事故处理要点”部分。

3.4.5 矛盾论

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目前尚不能完美解释的矛盾。如瓦斯突出过程中,存在着部分瓦斯突出过程具有巨量瓦斯涌出、而部分瓦斯涌出不大的矛盾;
如断层带是瓦斯突出多发地带,但也是瓦斯排放带的矛盾。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瓦斯突出事故的抢险与救援”部分。

3.5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安全工程属于工科专业,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本课程的任务之一。以下思政元素可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人文素养育人效果。

3.5.1 悠久灿烂的煤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煤炭的开发与利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从远古时代女娲补天炼五彩石所用的煤炭、《浮山遗灶记》中“家家置一炉,高五六尺许,附以石炭(煤炭)……”,到2500多年前《山海经》中关于“石湟”的记载,到马可波罗关于我国煤炭利用的描述,再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关于煤层瓦斯抽采的记录等,无不体现了我国悠久灿烂的煤炭开采、利用文化,这些思政元素是很好的历史传承。该思政元素可融入“绪论”部分。

3.5.2 中国古人关于事故预防与处理的思想

各类矿山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征兆,提前对相关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在事故发生后可以在原有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这种关于事故预防与处理的思想,我国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深刻的认知。如在《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句话不仅仅反映了古人在针对做事情要提前做好准备、做好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的先进思想,同时在哲学上反映的是事故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曾引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后来高度凝练成“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名言。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基于《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特色,设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选择合适的融入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校进行有机融合,使二者同向同行,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提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境界和情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民族复兴大任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本文提出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可为类似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融入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瓦斯矿山救援紧急救援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四大“矿山修复”方法河北地质(2021年2期)2021-08-21在矿山里耕耘(国画)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昆钢科技(2021年2期)2021-07-22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矿产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3D打印大救援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科技视界(2020年22期)2020-08-14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5期)2019-09-09高瓦斯矿井防治瓦斯异常涌出措施的应用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15期)2016-12-01救援行动数学大王·低年级(2015年6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抢险 救援 矿山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