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NP呢”的话语表现及语用功能探究

时间:2023-10-03 08:24:02 来源:网友投稿

邹 晗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还NP呢”是汉语口语中的一个常见结构,如“还大学生呢,连个字都不认识”,这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副名结构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杨玉玲[1]、丁力[2]、郑娟曼[3]、王天翼[4]、宗守云[5]、王长武[6]、王世凯[7]等。前人与时贤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还NP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分歧:

其一,“还NP呢”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具有交互性质的对话语体是其最活跃的语言环境,但目前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多为内省例句或文学作品语料,如:

(1)还博士呢,他连大学都没毕业。(内省例句 引自郑娟曼[3])

(3)还金子呢,一点光泽都没有。(内省例句 引自王新[8])

(3)没本事,就知道欺负老婆。还留学生呢,狗屁!(文学语料 曹禺《北京人》 转引自宗守云[5])

(4)“‘石在同志’,哼!还‘同志’呢!看来写信的人也不咋的!‘现在,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沉痛的消息,你母亲……’”(文学语料 张贤亮《土牢情话》 转引自王长武[6])

可以看出,内省例句多为“还NP呢”的理想用法,其后伴随有解释性小句,这显然是为了便于作者证明“还NP呢”的某种功能,但却无法体现“还NP呢”在自然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文学语料中的“还NP呢”则多出现于独白式心理活动中,即使是人物间的对话,也是作者出于情节考虑而设计的,不能完全反映“还NP呢”的真实使用情况。那么“还NP呢”在真实的对话语料中表现如何?与前人研究中的内省例句或文学语料是否一致?

其二,前人研究较为重视根据不同意义或功能将“还NP呢”分为若干个子类,如丁力分出两类[2],郑娟曼分出四类[3],胡峰更是分为六类,诸如表示“讽刺”“质疑”“反预期”“否定”,甚至“赞扬”等等[9],但各个子类的意义功能似乎彼此孤立,不成系统,我们不禁要问:各家所说的诸多意义或功能都是“还NP呢”本身所具有的吗?各种意义和功能是平行的、处于同一层次上的吗?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情况:“还NP呢”有一种最为基本的意义或功能统摄全局,而其他意义或功能都是由这种基本意义或功能上衍生出来的?

基于此,本文选用BCC对话语料库对“还NP呢”的话语表现及语用功能进行探究,BCC对话语料虽为微博语料,并不是自然环境中的口语对话,但其优点在于语料真实,没有人工干预,且具有互动性。经检索,共发现2 064条语料,去除重复语料后,获得863条语料。另外须注意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构式的“还NP呢”,即突出整体的构式义并非各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与“还NP呢”构式形同实异的组合结构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如:

A:新年快乐!

B:新年好~我这里还旧年呢。

可以看出,这里的“还旧年呢”是“我这里还是旧的一年呢”的省略形式,意义是“还”、“旧年”和“呢”的简单相加,并不存在构式义,因此将这类语料在筛选中进一步剔除。最终得到432条对话语料,共23 716字。

(一)话轮位置

话轮是会话的最小单位,是对话中一个人一次所说的话,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单句、复句,甚至是句群、篇章[10]。一般一个话轮的终结体现在言者的交替上,BCC对话语料库用双引号划定一个人一次的发言,因此我们将一个双引号中的内容视为一个话轮。

在分析自然对话时,需要辨别话轮、半话轮、反馈项目等的区别,从而确保语料分析的有效性。首先BCC对话语料库中的语料来自微博,并不存在被中断的半话轮,而关于反馈项目(如“嗯”“哈哈哈……”)的判定,学界尚有分歧,我们采取刘虹的判定方法,认为反馈项目是不打断说话者话轮且不传递新信息的简短成分,语料库中的出现在话轮之首的“嗯”“哈哈哈……”,实际是作为新一话轮的开始,而之前的话轮已经结束,因此,我们不将此类成分看作反馈项目,而是作为话轮的有效组成成分,具有“确定回应”“表达感受”等新信息的表达功能[11]。如:“哈哈哈!还少女呢,都老太婆了。”此句中“哈哈哈!”传达言者感受,应视为话轮的有效组成成分,而非反馈项目,因此“还少女呢”的话轮位置应判定为话轮中部。

据考察,“还NP呢”在话轮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出现于话轮之首、话轮之中、话轮之尾,有时可以单独做一个话轮。

1.“还NP呢”出现在话轮之首,如:

(1)

A:你那样我还挺羡慕,我现在是因为舍不得“听话”的形象,导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挺假的,你这样那需要多大的勇气与信念。

B:还勇气呢,熬呗。

2.“还NP呢”出现在话轮之中,如:

(2)

A:我家(广东惠州)都要刮台风了,还阳光呢,床上躺着做梦吧。

B:哈哈哈,台风有把你刮走么?

3.“还NP呢”出现在话轮之尾,如:

(3)

A:肉丝?谁叫这名字?

B:那叫热死。

A:你还热死,我还螺丝呢!

4.“还NP呢”充当独立话轮,如:

(4)

A:晚饭吃了吗?

B:现在几点,拉同学?

A:晚上九点四十三。

B:还晚饭呢。

对432条语料进行统计,发现“还NP呢”出现在话轮之尾的语料接近半数,出现在话轮之首、话轮之中与独立作话轮的语料数量则较为接近,均不高于20%,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还NP呢”位置分布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还NP呢”在话轮中的出现位置较为灵活,其中出现在话轮尾部的情况最多。Alleton认为“呢”有表示“说话人想让听话人主动参与”的意味,出现在话轮尾部的“呢”在终结话轮的同时,将话轮主动权传递给交际另一方,并期待另一方对“还NP呢”所在话轮作出回应[12]。

笔者发现,真实语料中“还NP呢”的使用情况与以往研究中作者内省的例句大为不同,内省例句的特点是较为理想、典型,其后有着解释性强的伴随小句,而真实语料中,“还NP呢”倾向于出现在话轮尾部,大多数情况下“还NP呢”并没有“理想中”的解释性小句。据统计,在笔者收集的432条语料中,伴有解释性小句的语料只有23条,占总体语料的5%;
而大多数带有“还NP呢”的语料在真实话轮中的伴随句往往不具有解释性,甚至有的“还NP呢”单独作话轮,不带有伴随句,其意义与功能更多地需要从语境中去推测,如:

(5)

A:赶脚①小冰萌萌哒!

a

B:哈,还汗脚呢。

b

A:你才大汗脚!

c

如果单看话轮b,无法得知“还汗脚呢”所言何意。结合话轮a、c,我们可以看出,“还汗脚呢”是B认为A说话过于幼稚或不符合身份所进行的调侃。

因此,在对某一构式进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内省语料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内省语料可能会伴有主观色彩,得出结论难免失之偏颇;
另一方面,可能会遗漏一些语言现象,比如“还NP呢”在上例中幽默的语用效果,可能只有在自然对话中才有可能被发现。

(二)序列位置及“还NP呢”中NP的来源

两个相邻的话轮构成一个最小的毗邻对,也称为对答[11],不同类型的对答模式都可以统称为“引发语——应答语”或“引发序列——应答序列”。

据考察,“还NP呢”主要出现在应答序列中②,约占语料总数的87%,处在应答序列中的“还NP呢”,其NP的来源一般与引发序列中的NP有关,是对引发序列中NP的拷贝或对举。

1.拷贝

拷贝即言者将上一话轮中的对象NP复制,放入自己下一话轮所说的“还NP呢”中。这种情况在语料中出现得较多,占54%,如:

(6)

A:不能安慰安慰宝宝么?

B:你还宝宝呢,再说了为什么要安慰你啊,又没发生什么。

2.对举

对举即以联想等手段,产生与上一话轮中的NP1有关联的NP2放入下一话论的“还NP呢”中,这种情况占语料总数的36%。对举形式往往具有夸张的表达效果,更具有主观性。宗守云认为是“还NP呢”中的N是“异常复杂的”,NP2与前面的NP1的联系带有“扩散式激活”的意味[5]。针对这种复杂情况,我们尝试对对举NP的产生方式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主要包括语音相似联想、相同义场联想与对偶式联想:

第一,语音相似联想。从语音角度出发,言者通过语音的相似进行联想,如:

(7)

A:肉丝?谁叫这名字?

B:那叫热死。

A:你还热死,我还螺丝呢!

B:可以的,你就是螺丝。

第二,相同义场联想。从语义角度出发,NP1与否定NP2处于相同的类属义场中,且在生活中两个NP一起出现在同一场景的频率较高。

(8)

A:现在就变老油条了是吧?

B:什么老油条,我还豆浆呢。

第三,对偶式联想。从字面出发,NP1与NP2在字面上呈现对偶性质。

(9)

A:哎呀,我虎躯一震,吓死我了!

B:虎躯?我还龙体呢!

3.生成

这种情况为引发序列中并未出现可拷贝或对举的NP,或“还NP呢”本身就处于引发序列,言者通过观察人物、事件等,生成一个未出现过的NP。这种情况占语料总数的10%,如:

(10)

A:是我没文化了。

B:还大学生呢。

此外,对已有语料考察,“还NP呢”较少出现于引发序列中,约占语料总数的13%。虽然可能由于语料获取不完整出现引发序列残缺的问题,但从总体来看,较少出现在引发序列的“还NP呢”一般是言者具有自白性质的主观评价,如:

(11)

(对电视剧的情节进行评价)

A:这还家人呢,关键时刻都不帮忙。

B:可不,都不如邻居。

(三)对答类型

对答的类型多种多样,刘虹将对答类型分为十五种,如“致意——致意”“询问——回答”“请求——应允”等[11],根据刘虹的分类,我们将432条含有“还NP呢”的对话语料的对答类型进行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还NP呢”对答类型统计表

从表2可看出,绝大多数的“还NP呢”出现在“陈述——否定”对答序列中,且“还NP呢”绝大多数位于序列的否定后件中。

Levinson曾指出,一种引发语可能会对应多种不同类型的应答语,如“请求”这一引发语就可能会对应“应允”“搪塞”“质问”“拒绝”等多种类型的应答语,但每种引发语都有它所“偏爱”的应答语结构,即多种应答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偏爱结构”或“如意结构”(preference organization)[13]。如引发语“请求”的如意(preferred)应答语就是“应允”,而“拒绝”则是不如意(dispreferred)的。Levinson认为如意的应答语结构比较简单,是无标记的,而不如意的应答语结构比较复杂,是有标记的。

“陈述”这一引发语类型所对应的如意结构一般是“陈述”“肯定”与“补充”,而不如意结构则可能是“质疑”“否定”。因此“还NP呢”作为“陈述——否定”模式中的否定应答语,本身是不如意的,因而也是有标记的,我们可以将“还……呢”看成一种否定标记,它通过标定陈述序列中的否定对象,实现对上一话轮的部分否定。

试分析:

(12)

A:你们南方环境多好,阳光明媚的,还没有雾霾!

d

B:我家(广东惠州)都要刮台风了,还阳光呢,床上躺在做梦吧。

e

可以看出,B明显不认同话轮d中A提到的“阳光明媚”,但并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B对上一话轮的“环境好”“没有雾霾”等内容也持否定态度,因此,可以认为B通过使用“还阳光呢”标记出上一话轮中的否定对象“阳光明媚”进行否定。此外,话轮e似乎隐约有回应恭维的意味,通过对家乡一定程度上的“抑”,表现出言者谦逊的态度。

(一)“还NP呢”的基本功能为语用否定

关于“还NP呢”的功能,前人已有论述。如丁力将“还NP呢”分为S1和S2,认为S1表示指责,S2表示否定,但其文中也谈到二者界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2];
郑娟曼也将“还NP呢”分为两类,分别表示反预期信息与反期望信息,二者都表示广义上的否定[3];
宗守云则从行、知、言三域出发,将“还NP呢”构式的功能分为行域贬抑、知域否定和言域嗔怪[5]。

各家观察角度不同,所得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否定”这一功能,大家似乎都没有异议。上文对对答类型的考察中,我们也发现,“还NP呢”倾向于出现在“陈述——否定”的“否定”后件上。在对语料进行观察时,我们发现无论在何种对话语境下,“还NP呢”都或多或少地表示出言者对前一话轮所说内容的不认同,或是认为现实中某种情况或现象不存在,即表示一种否定,尽管否定强度由高到低不尽相同。

而“否定”又涉及两个概念:语义否定与语用否定。语义否定是对命题语义真值的否定,语用否定则不涉及命题的真假,是对语言使用适宜性的否定[14]。我们发现“还NP呢”具备沈文中提到的语用否定的全部特点:首先,语用否定都是引述性否定,即否定前面提到过的一个语言成分,一般用双引号或用表虚指的“什么”标出,而“还NP呢”正符合这一特点,用否定标记“还……呢”标定上一话轮或前文的否定对象,进行引述性否定。其次,语用否定都是辩解式否定,即形式上否定之后要借一个申辩或解释的肯定小句,这也符合“还NP呢”的特点,虽然真实语料中解释小句并不经常显性地出现在对话中,但从语境中却可以推知,这一点从前人研究中的内省语料中可以看出,人们认为理想的“还NP呢”后面是要伴随解释性小句的。最后,语用否定和后续肯定小句代表一个言语举动,“还NP呢”小句及其解释性小句意义是连贯的,不会出现割裂的两种言语行为[14]。

试分析:

(13)

A:我借用一下你的文案哈。

B:还大学生呢,都不动脑子。

A:有你想就行了。

根据后一话轮,可以推知实际情况是“A是大学生,并借用了B的文案”。B所表达的并非“A不是大学生”,而是认为“他/她的做法不符合大学生的水准”,因此这里并不是对实际情况、即语义真值的否定,而是一种主观上的语用否定。

综上,我们认为,“还NP呢”的基本功能为语用否定。

(二)否定的是什么

“还NP呢”既然表达一种语用否定,那它否定的具体是什么呢?沈家煊认为,语用否定主要是否定语言使用的适宜条件[14],主要包括:“适量准则”得出的隐含义;
有序准则得出的隐含义;
风格、色彩隐含义;
预设意义;
语音、语法的适宜条件。而将这些适宜条件进一步细化后,我们发现,前人关于“还NP呢”的一些结论都可以和某些适宜条件挂钩:

1.名不副实——对预设的否定

杨玉玲最早提出“还NP呢”有“名不副实”的含义,表示某事物应该怎么样而不(没)怎样,她认为只有具有高标准、高水平的名词才能进入该格式,即“名大于实”的情况[1],如对话(13)中B认为A不符合“大学生”应该有的标准,即“有学识、有脑子”,而现实中却是“没脑子”,因此B认为A名不副实,名大于实。其实这是对高预设的一种否定,后来郑娟曼[3]和王长武[6]提到的“还NP呢”具有反预期的特点就是来源于其对预设的否定。

丁力、王世凯和胡峰等认为杨文仅关注到了“名大于实”的情况,而忽略了“名小于实”的情况[2,7,9],如“还中学生呢!这么难的问题都回答上来了”,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对低预设的否定。

然而,在本文所获取的432条语料中,仅发现一例表示“名小于实”的语料:

(14)

A:重庆妹子果然清流。

B:哈哈,我是重庆泥石流。

A:那么好看,还泥石流呢!

B:哈哈,喜欢你的大实话!

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对话语体中,一般不会出现用“还NP呢”表示“名小于实”的情况,即使存在,也属于边缘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言者对“名不副实”现象的认定是具有主观性的,有时并不符合多数人的看法,如:

(15)

A:你个法盲,还文科生呢!

B:文科生怎么了,我又没打算学法。

在对话(15)中,A认为B是文科生,所以也应该懂法,这是A对“文科生”的“名”的认知。但社会上其他人对“文科生”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也有人会认为“文科生”不懂法也是常情,因此言者对“名不副实”的认定是具有主观性的。这涉及到预设主体的问题,有的预设来自大众的普遍认知,如对话(12)和对话(13),大众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和学识水平,因此都是对大众预设的否定,而此处并不是所有人对文科生的预设都是懂法律的,可能只有对话(15)中的A这么认为。因此,相较于前两例中的大众预设,此处的个人预设的主观性更强。

此外,相比于“名不副实”,“对预设的否定”这一说法更全面,对一些现象更具有解释力,如:

(16)

A:最近想买鞋子~

B:学都不上,还鞋子呢!

对话(16)中,B否定的是“A上学才可以买鞋子”这一预设,即A不上学就不应该买鞋,而不是否定A“买鞋”这种想法的存在。

2.戏谑调侃——对风格色彩隐含义的否定

王天翼和胡峰都提到“还NP呢”具有戏谑调侃的语用色彩[4,9],这种用法似乎否定程度不高,往往是对言者上一话轮中使用语言风格与色彩的不当进行轻度否定,并没有追究的意味,如前面提到的对话(5)与对话(9):

(5)

A:赶脚小冰萌萌哒!

B:哈,还汗脚呢。

A:你才大汗脚!

(9)

A:哎呀,我虎躯一震,吓死我了!

B:虎躯?我还龙体呢!

上面两例中都是B对上一话轮中NP风格色彩的否定,认为“赶脚”“虎躯”这样的表达不合时宜或过于幼稚。这种语用否定的程度较轻,常常以一种调侃、戏谑的语气出现,一般不构成面子威胁。

(三)“还NP呢”的人际功能

前人的研究认为“还NP呢”结构具有多义性或多功能性,胡峰更是将“还NP呢”分成六个子构式[9],但并没有交代这些子构式之间的关联,似乎他们都是在同一层次上且并列存在的。齐沪扬认为,一个结构总对应一个基本的、底层的功能,这种功能是恒常的,其他各项功能皆来自这一功能,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变体[15]。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还NP呢”只存在一种基本功能,即语用否定功能,这种功能是“还NP呢”最基本、最恒常、最底层的功能,而其他功能则是言者利用语用否定在话语交际中实现的人际功能,这些人际功能是“还NP呢”衍生的、情境性的、上位的功能。我们也可以将语用否定理解为一种手段,人们总是通过否定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

根据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言者在对前一话轮或现实情况进行否定后势必要补充出否定的原因和言者认为的实际情况,这一点会显性或隐性地出现在上下文语境或情景语境中,为我们判断“还NP呢”的人际功能提供依据,我们将“还NP呢”的人际功能主要分为四类:

1.谦虚(回应恭维)

用“还NP呢”表示谦虚功能的话轮多用在回复对方恭维的话轮之后,这里使用“还NP呢”进行否定相较于直接否定的“不是/不”更为委婉。

(17)

A:黄总在哪高就?

B:浦东四季,打工而已,还高就呢!

这里A所用的“高就”为敬辞,含有恭维的意思,B用“还高就呢”是通过自嘲方式进行委婉否定,表达谦虚的态度。

2.告知(表达自我)

告知功能不具备明显的感情色彩,言者的目的只是将否定信息传递给交际另一方,表达自身的观点与需求,这也是“还NP呢”最基本的否定功能的体现。

(18)

A:可怜的娃,哎,去喝咖啡啊。

B:水都喝不下去,还咖啡呢。

对话(18)中B通过前一小句“喝不下去水”建立语义量级,水喝不下去,咖啡肯定也无法下咽,用“还咖啡呢”传递给A“自己不想喝咖啡”这一信息。

3.讽刺/质疑

这里我们将讽刺与质疑放到一起,因为二者无法截然分开,如:

(19)

A:见有人骂人才进来看看的!原来有的歌手素质这么差啊!

B:就他这样,还歌手呢,那么点破能耐。

对话(19)中既有对该歌手作为“歌手”身份角色所应具有的素质的质疑,也有讽刺的话语意味。

当然有些对话中,“讽刺”的意味并不强,只是突出表达质疑的态度,如:

(20)

A:听说昨晚有流星?

B:还流星雨呢。

4.调侃/戏谑

如上文提到的,调侃戏谑是程度较为轻微的否定,往往带有幽默的表达效果,不会产生面子威胁。

(21)

A:(你)什么时间都在?

B:我又不是铁人……

A:你是钢铁人。

B:还机器人呢!

对话(21)中,B说“还机器人呢”,主要目的并不是对“钢铁人”这一说法进行否定,而是用调侃表达一种幽默,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缓和之前话轮所出现的尴尬局面。

以上四种人际功能在具体的自然对话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可能同时有一种或多种功能。我们可将这四种主要人际功能按言者态度进行排序,由左到右言者态度越来越消极:

谦虚(回应恭维)<告知(表达自我)<调侃/戏谑<质疑/讽刺

王新发现“还NP呢”从言者态度视角来看是一个从积极态度到消极态度的连续统,这一观点相较于前人总将“还NP呢”与消极态度相连的研究确有进步[16],但他只是简单描述,并将这种不同的态度归结于复杂的认知与语用因素,并未过多展开。其实,在“还NP呢”表“否定”的基础上,再多问一句: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于什么目的进行否定?可能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在梳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语料,发现“还NP呢”在话轮中的分布位置十分灵活,可出现在话轮之首、中、尾,甚至独立作话轮,以出现在话轮之尾的语料最多,将近半数,可见“还NP呢”倾向于用于结尾来终结话轮,向交际的另一方传递情感态度,并期待交际另一方作出回应,这与前人研究中的语料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在会话序列中,“还NP呢”主要以拷贝或对举引发序列中NP的形式出现于应答序列,较少出现于引发序列;
且“还NP呢”常见于“陈述——否定”的互动模式中,因其是不如意的对答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否定标记,否定标记中NP的选择可以是拷贝或对举引发序列中的NP,实现对上一话轮的部分否定。“还NP呢”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语用否定,主要有对预期的否定与风格色彩的否定两类,这种语用否定功能是“还NP呢”的基本功能。而言者通过否定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谦虚、告知、调侃、戏谑、质疑、讽刺功能则是“还NP呢”的衍生功能。

注释:

①“赶脚”为网络用语,东北方言“感觉”的谐音。

②当然并不排除“还NP呢”所在的应答序列也是下一话轮的引发序列这种可能性,只是从形式与内容上看“还NP呢”总是与上一话轮结合更为紧密,如下面提到的拷贝与对举。

猜你喜欢内省语料预设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通信技术(2021年12期)2022-01-25“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6期)2021-08-23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10期)2017-09-27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4期)2017-05-20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年31期)2015-12-20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民族古籍研究(2014年0期)2014-10-27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2期)2014-06-21

推荐访问:用功 探究 话语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