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辽宁工业摄影题材研究

时间:2023-09-29 18:56:02 来源:网友投稿

宋振军

(辽宁大学 广播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现代工业摄影是“通过专业策划、运用专业摄影技术,以图片的方式对工业企业的产品、技术、生产、服务、文化内涵、发展理念等品牌元素进行的视觉表现,是工业企业的客户认知工业企业的重要视觉载体”[1]。早期的工业摄影主要是与工业相关的影像,属于纪实类摄影的一个分支,包括工厂、工人、工地等,也包含和工业相关的一些衍生物,比如鞍钢等大型工业企业内部设置的子弟学校、医院、食堂等。

摄影和其他艺术不同,每一张照片背后总有一个对应的被摄客体,不管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所以在谈论辽宁百年工业摄影前,首先要了解辽宁工业是从什么时候起步的。

通常认为,蒸汽机、焦炭、铁、钢是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个要素。辽宁工业在全国发展较早并一度领先自然和这四个方面有关。1868 年,营口的太古洋行从英国购买蒸汽机,建立普拉特榨油公司(ThomasPlatt&Co);
乾隆四年(1739)“有辽阳州界内北西(本溪)湖半岭等山开设煤窑二十三座,离省一百二十里,运贩附近各处”[2];
鞍山地区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营口的开埠促使了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目前学者都认为,在1860 年营口开埠以前,辽宁的工业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榨油、酿酒等方面。“东北近代工业起步于洋务派在东北所办的近代企业”[3],1907年,日本在中国设立“满铁”,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在辽宁开矿建厂,大力发展工业企业。

由于图片叙事比文字叙事更简便、更真实、更直观,早在1896 年日本摄影师鸟居龙藏就开始用照相机在台湾进行田野调查的活动。发生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更使大批外国摄影师随军队进入中国,比如小川一真、山本城阳。随着满铁的建立,逐渐开启了殖民摄影的时代。从《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上看,至少在1905 年前,日本人就借日俄战争的机会拍摄了辽宁铁路、桥梁、矿藏等工业照片。此时摄影早已传入中国,但是中国的摄影人大都是通过开照相馆拍摄人像,以谋生为主,偶有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局限于画意摄影范围内,很少能见到以照相机为工具拍摄记录生活的。辽宁工业开始就有外国介入的影子,他们在进行工业掠夺的时候要保留大量的资料,于是摄影开始介入工业叙事。

受对摄影的认知和当时国内生态环境影响,在民国早期很少有中国人拍摄工业影像。1898 年,沙俄占领大连,拍摄了大量工业方面的影像,不过这些照片目前保存不多。现存的工业影像基本上都是日本人拍摄的。1904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朴茨茅斯和约》,从俄国手中夺取了满洲中东铁路南段和经营抚顺煤矿等特权。1906 年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主要业务是经营铁路,同时掌管附属铁路的财产经营权。此外还设有船舶修造业、煤矿、铁矿、其他金属矿、制油业、制铁业、邮电业等企事业[4]。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辽宁的工业企业完全被日本掌控。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就开始大量采集中国的工业影像。满铁成立后主要由“满铁调查部”负责,同时还有军方及部分民间组织拍摄。日本在中国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殖民统治考虑。因此,此时的工业影像更带有殖民色彩。

满铁经营38 年,“根据《满铁的文书》统计,到1938 年,‘满铁文库’保存的文书档案就有174 356卷;
1932年成立到1936年撤销的满铁经济调查会出版刊物达123种”[5],这些文书、刊物很多都有图片。大量的影像资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众多学科,其中工业方面尤多,比如铁路、车站、工业生产车间、施工现场。这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布:

调查的相关书籍中。“日俄战争是东北地区在近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后,日系学者和调查机构逐渐成为近代东北地区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的主角。”[6]在日本的调查资料中,尤以矿产调查最为重要。1904 年,日本大仓财阀乘日俄战争之机,派人随军非法调查安奉铁路沿线矿产资源,发现本溪湖、庙儿沟煤铁资源蕴藏丰富,具有开采价值。1905年,以京都帝国大学教授小川琢治为首的5个调查组,非法对兴京、奉天、怀仁、通化、辽西等地进行矿产调查,并专门调查了南满洲金矿资源。“满铁”成立后就设立了地址调查所。在《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上面刊登了1907 年满铁地址调查所办公室、书库的照片。调查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形成文件基本都是图文结合,如《满蒙产业一斑》《满洲与满铁》《满洲の资源と化学工业》等。此类书一般含农业、交通、贸易商业等,但是工业尤其是铁路和矿产是必不可少的。日本谍报机构率先使用了照相机这种能够产生直观影像的工具,并采用画报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的照片当时拍摄没有刊登,后来陆续在各种杂志中使用。

专门的记录。日本人非常重视档案的整理,对日本非常重要的部门如铁路、昭和制钢所、抚顺碳矿等不定期地出版一些画册,详细介绍其情况。从目前“东北地区收藏战前东北‘满铁’资料最多的机构的大连图书馆”[7]藏书目录上看,资源类尤其是矿业类比较多,如《昭和制钢所》《满铁抚顺炭矿》;
还有一些铁路方面的如《满蒙与满铁》《满洲的铁道》等。1912 年出版的《南满洲铁道案内》里有旅顺、营口、抚顺支线,安奉线、满铁医院等照片插图,尤其出现了一张八折页的大连埠头全景照片。1940 年出版的画册《昭和制铁所廿志》,在采矿篇就记载了大孤山、鞍山、樱桃园、弓长岭、甘井子、牛心山、火连寨等采矿所照片50 张,以外景为主,也包括一些工厂内部、设备等。其中在31页《大孤山山容的变化》左侧是《年次别大孤山采掘矿量统计图》。

综合类书籍。在当时政治生活中工业最重要,所以很多书都有工业内容。一般是以大连为始点,比如《沿线写真贴》以图片方式记录了大连码头、满铁本社、抚顺煤矿等。2017年出版的《遗失:1920~1941 的中国》书中的照片拍摄者村尾是满铁的一个医生,喜欢摄影,至少在1920 年就持有了自己的私人相机。日本在华普通员工拍摄的照片里也有许多工业题材。

殖民体制下的工业影像其本质必然是为殖民统治服务,从现有的资料看出有以下特点:

(1)围绕日本殖民体制需要。这些照片以当时对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铁路、煤炭、钢铁为主;
其中铁路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关于桥梁建设、火车站等;
再有就是鞍钢、抚顺煤矿照片最多,还有阜新的煤矿等。从《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上看,桥梁及桥梁施工现场有99 张之多、火车站有84张。书中照片都是拍摄于1911年前,内容包括大连、营口、鞍山、抚顺、沈阳、铁岭等多地,除了铁路和桥梁外还有码头、电车轨道施工现场、工业厂房等。

(2)以日本人的活动为中心。在这些照片中,不乏有一些“镇祭”“出钢式”“入山式”“解散式”等活动的人文景观照片,但都是以日本人为中心,很少能见到中国人居于明显位置,没有中国工人的正面形象。中国人在这些资料中多以苦力、普通市民身份呈现。

(3)从日俄战争时期起,日本人已经把摄影技术应用得非常娴熟,像前面提到的接片、类型学式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以纪实类为主,很少见到强调光影关系的艺术摄影。照片曝光准确、构图严谨、信息性强。

日本摄影师出于殖民考虑拍下了大量关于中国工业的影像。这些图片大都夹杂在文字中,所以究竟有多少也很难说,但是数量巨大是毋庸置疑的。想查找20世纪20~40年代的照片,首先应考虑满铁的书籍。同时满铁的工业影像印刷精良、保存良好。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工业摄影最辉煌时期。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工业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而东北更是举足轻重。“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因为我们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迫切需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需要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树立国家形象,建设中的每一个重要成果都需要宣传。凡是有重大成果出现,除本地记者拍摄外,经常有国家级媒体采访。“‘一五’时期,新中国156 个重大项目中24个落在辽宁,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产自辽宁,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等1000 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第一’都诞生在辽宁”[9]。这些第一,都有很多照片记载,所以这时候辽宁的工业影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当时没有电视、录像,除了文字外唯有摄影。正如《人民画报》1950年发刊词中写的:“人民画报的主要任务就在于用摄影机和画报来向全国人民报道这些使得每一个人感到兴奋鼓舞的新鲜事。”[10]凡事必须有照片记载。即使在1960 年左右国家外汇紧张买不到胶卷,人们通过涂布方式制作胶片也没有停止拍摄。

辽宁有最强大最专业的宣传队伍。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画报社迁到沈阳。当时有郑景康、陈正青、齐观山、葛立群、曹兴华、王纯德、李久令、钱嗣杰、梁枫、田原等一批著名摄影记者和编辑,还有东北军区摄影记者董哲等。其中梁枫、田原、王云阶、金铎、高亚雄、臧德宽、高国权、刘宝成都是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又在主要媒体从事摄影工作[11]。沈阳的一些机关、厂矿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也加入了摄影队伍。辽宁地区有《东北画报》《前进画报》《友谊画报》《辽东画报》等多个画报全方位展示辽宁的发展,其中工业方面占有很大的篇幅,为全面展示辽宁工业影像提供了平台。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大都是工业题材。

这期间的工业摄影作品集中体现在工业成就、先进人物等方面。虽然照相条件远没有现在好,但是把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科技进步都被认真地拍摄下来,查看当时的很多画报,凡是辽宁在工业上的进步都在画报报纸上有图片反映。1953 年《人民画报》1 期刊登了《鞍山钢铁公司铸块车间正在铸锭》,1954年2期刊登了《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1957年5月《人民画报》封面刊登的照片《鞍钢之夜》,也是当时的年度画面。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灯火通明的鞍钢车间成了这一年的最好总结。类似的照片还有《电厂之夜》(董振铎摄)、《动力网》(杜裕民摄)、《喷薄而出》(郭运生摄)、《大连港》(梁枫摄)、《钢城动脉》(张甸摄)等。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大量辽宁创造全国第一的照片,比如《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奋进号”下水》《第一台内燃机车出厂》《喜看第一炉铁水》《我国第一座炼铁炉》《新中国第一座自动化炼铁炉出铁了》等。这些照片全面展示了辽宁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通过媒体宣传,振奋了人心。众多捷报完整地记录了辽宁工业上的不断突破,使辽宁成为兄弟省份中的工业“老大”“共和国的长子”。除了直接报道工业成就外,还展示了整体的工业形象。比如鞍钢的子弟学校、医院等。《人民画报》1954 年8期刊登了《工人上大学》,讲述了1953 年51 名工人考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当时沈阳机床厂风动工具厂、飞机制造公司、抚顺煤矿铝厂石油二厂、阜新煤矿、大连热电站、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都是争相报道的对象。此时的工业影像还涉及劳动模范、英雄人物,比如《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鞍钢特等劳动模范、红色工程师李凤恩》。孟泰、李绍奎、尉凤英、王崇伦、吴家柱、田桂英等工人形象、英雄形象经常出现在媒体中。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这期间流行“抓中摆、摆中抓”,凡是对英雄人物的拍摄大都跟踪采访,让人物在工作环境中拍摄。纪念照背景基本都是自己的工作环境,强调光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的是《炼钢能手——李绍奎》《老英雄孟泰》。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期间的摄影还是以报社记者为主,也有部分宣传部门的人员参与。拍摄的照片大都发表在《辽宁画报》等重要媒体上。此时已经开始以专题的方式记录当时的场景,但是有重大影响的还是一些单张照片。

20 世纪末,文艺领域产生了一种反思情结,人们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对20 世纪进行一些总结,摄影也如此。像田立在《历史与未来——百年中国钢铁工业》中说的“建设新的钢铁生产力,也宣告了近百年的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束,新钢铁工业技术的兴起,人们在拆旧的同时要留有怀念之情,更有对新科技工业的期盼”。20 世纪末在纪实摄影领域还形成了一种思潮——“最后的”情结,主要是对一些即将消失的事物进行抢救性地拍摄,对曾经的辉煌进行追忆、留恋和思考,经常流露出挽歌式悲凉的情绪。往往冠以“最后的……”“即将消失的……”的字眼,比如2005 年花山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震撼中国的不朽影像》,其他的还有《最后的小脚女人》《最后的窑工》等。这种现象在工业摄影中表现极为突出。大众看来,80 年代后期辽宁工业进入了没落,尤其是因煤和钢铁兴起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开始走向没落。辽宁工业在全国中的比重远没有南方省市大,甚至没法和一些新兴城市比。于是,关于辽宁工业陆续出现了梁建伟的《最后的老工业》(画册)、田立的《历史与未来——百年中国钢铁工业》、刘生生的《有一种情怀叫铁西》等。2010 年,梁建勇的《东北老工业》获得平遥优秀摄影师评审委员会大奖,拍摄内容以“即将消失的老工业”为主。人们争相拍摄阜新抚顺煤矿、本溪的钢铁厂,鞍山淘汰或拆除的炼钢炉,内容以曾经的辉煌痕迹和即将消失的对象为主。这些作品长期跟踪拍摄,比如陈绍华长期拍摄抚顺“西露天”矿坑;
景立平等通过拍摄新邱矿山变成赛道的场景记录工业转型,董凤安把目光对准了始建于1915 和1917 年的本钢一号、二号高炉,20 年如一日地拍摄,记录了一铁厂从生产到停产再到拆除和修复的全过程,形成了《长子情怀》这个完整的系列。此外,他还拍摄了溪湖区从新中国成立前是安奉铁路最繁华的地方,最后成为本溪重点改造的棚户区。

随着改革开放,相机不再是奢侈品而被少数媒体或宣传人员所垄断。尤其是2000 年后进入数码时代和2012 年后手机完全介入摄影。中国社会进入“全民皆摄”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地为自己身边的事情留下影像,工业摄影也不例外,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表面上看“最后的××影像”成主流,但其实这时候也有一些工业在兴起,比如一些小型机械加工行业或者军工企业,都有人在拍摄。还有一些农民工的生活等题材。此时人们更关注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工业污染。从拍摄手法上除纯纪录性的外,还有借工地进行艺术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以“工业风景”“新地志”为主的观念摄影。

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人把自己拍摄的影像出版。另外在一些综合性画册中也有大量工业照片,比如《中国鞍山》。2000 年后,以博客、微博、朋友圈为代表的自媒体逐渐活跃起来,照片不一定在报纸、杂志发表。这期间的大量照片都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很多没有在杂志等传统媒体发表,底片或者电子文件都由作者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可能遗失。如何梳理、抢救性地保护这些照片也成了新的问题。

近百年来,辽宁的工业摄影留下了辽宁史诗般的工业发展历程。这些照片见证了辽宁工业的辉煌,也见证了帝国主义国家对辽宁工业资源的掠夺。辽宁工业基础设施完善,门类齐全,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冶金、石化、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永磁电机等25 个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发展没有终点,摄影也就没有终点。

猜你喜欢满铁画报辽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铁研究述评日本问题研究(2022年4期)2022-09-24辽宁之光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家教世界(2020年35期)2021-01-07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家教世界(2020年32期)2020-12-0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4期)2020-08-07读辽宁 爱辽宁共产党员·上(2020年6期)2020-07-04读辽宁 爱辽宁共产党员(辽宁)(2020年11期)2020-07-03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8-27辽宁舰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陕西画报航拍陕西画报(2017年1期)2017-02-11

推荐访问:辽宁 题材 摄影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