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路径探析

时间:2023-09-23 19:36:02 来源:网友投稿

蒋艳清

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逐步形成的优秀的思想因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和效力。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由此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教学范式、提升教学实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从大学生行为心理之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之特、红色基因地域之特入手,通过优化教材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于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关键词:红色基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模式;教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红色基因是我党的血脉之根、生命之源、建党之本,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百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记载着党和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蕴含着党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鲜活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党的红色基因并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的现实需求

特色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风格范式,包括教学方式、模式等不同之处。具体到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教师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地域红色基因的禀赋特点,从教学内容的融入、教学途径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教学效能的保障等等方面呈现出与一般教学不同的特色和技巧。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的课程,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交叉重叠、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教学方式刻板单一等等,缺乏特色与创新。这种现象不仅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制约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是基于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重要途径。红色基因包含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立场、优秀道德品质”等先进因子[3],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真实写照和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在这样的政治本色和精神品质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4]。这些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是见证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奋斗百年的活化石,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5]的根本道理,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最丰富的资源。而且,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地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和成长。

其次,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必要手段。如前所述,红色基因蕴含着鲜活的教育素材和多彩的表现形式,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源头活水”,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其中,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基因,更是一种极具教育优势的重要资源。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是建立在对自己家乡的了解、认识、认同基础之上的。因此,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红色基因,用地域经典案例诠释红色基因的博大内涵和深刻意蕴,使教育充分“在地化”,更容易走近受教育者的内心,由家及国,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实效性。

最后,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有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素质养成和价值培育的活动,不仅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承担着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重任。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关系着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锋碰撞更加频繁、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融较量更加明显、“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态势更加突出的复杂局面,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更需要“立社會主义之德”补足精神之钙、练就金刚之身,才能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7]。而红色基因所承载的先进思想因子和优秀道德品质已经沉淀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质,是“社会主义之德”的核心体现,其育人本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根本任务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为核心,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初心和热情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的最好回答。

二、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的基本思路

将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会贯通,开创特色教学,使其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就必须找准切口,把好源头,打通途径,抓住关键。

首先要正确把握三大原则,有效融入。红色基因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只有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何收集、挖掘、甄选红色资源,把好源头关,成为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之举。一是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谙熟红色党史,又要深入实际,围绕重要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红色资源,全面收集、深度挖掘和全力整合,打造成红色基因特色案例教学资源库。在确保红色资源准确真实的前提下,既横向拓展,结合不同的地域、时期,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素材,又纵向深化,挖掘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不断充实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增加红色基因的教学厚度。二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继承红色基因的传统“底色”,又要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运用和发展,重点是提炼时代因子,增加红色基因的时代热度。三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对照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来选择适宜的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等实际工作相结合,突出获得感和实效性,增加红色基因的情感温度。7892C066-5701-4AAD-972E-E5F082A261B7

其次要着力拓展三大渠道,打通途径。红色基因零散地内隐在各类红色载体之中,并且由于其具有先进性、崇高性特征容易带来外在姿态“高冷”之嫌。红色基因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红色基因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进行资源转化,通过转化使其达到某种程度的“凝练”,并且“有生气”“接地气”,拉近与现實的距离,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将红色基因加以转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让红色基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是前提和基础。红色基因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材体系之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此外,还可以开发富有地域文化底蕴的红色基因教育校本教材,作为本地高校教师的参考用书或学生的课外读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进行补充和优化,实现资源话语向教材话语的转化。“进课堂”是关键和中心。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培育品格的主阵地和主渠道[9],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打造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既有情感厚度又有民生温度、既有教育力度又有内涵气度的优质课堂,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是确保红色基因生动进课堂的关键所在。“进头脑”是目的和归宿。如何让红色基因在大学生头脑中“扎根”下来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三进”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围绕红色基因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让教师讲好讲活讲深讲透,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并且想听爱听,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是确保红色基因扎实进头脑的重要途径。

最后要切实用好三大特色,抓住关键。特色教学具有一般教学的共性,但更强调教学的特殊性和个性。没有特殊性,就丧失了特色教学的本来意义。因此必须从“特”字入手,抓住症结要害。一是抓住青年大学生行为心理之“特”。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的行为心理有自己的特点,普遍表现为情感丰富,有同理心,易共情,自带天然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也相对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行为心理又各有差异。相比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情绪波动性较大,依赖性较强,抗挫能力较弱,自制能力较差。因此,一方面,要选择他们普遍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又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施展。低年级学生可以侧重习惯养成教育,高年级学生可以侧重革命熏陶教育,毕业生可以侧重离校感恩教育等等,以此满足他们不同的情感需求,触发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之“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和课堂实施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地当作是认知教育而一味强调理论灌输,也要注重情感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道德品格教育,并且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智慧教育与德育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彰显其学科育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三是抓住红色基因地域之“特”。红色基因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地域内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民众的革命实践,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由此构成了红色基因谱系的多样性。以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凸显其地域特色激发红色基因活力,理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特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以湖南为例,湖南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湖湘文化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实事求是”[10]等精髓与特质,由此铸就了湖湘红色基因独特的精神气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湖湘文化中去寻找红色基因的遗传密码,突出湖湘精神风骨的传承,才能较好地厚实湖湘红色基因的历史底蕴,用不可取代的地缘亲和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的具体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创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应多措并举,同向发力。着力突出“课程内容对接之特”“精品微小课堂之特”“线上线下交互之特”“采集经典案例之特”“感化教育方式之特”“实践育人体验之特”“教学效能保障之特”等亮点,提升教学魅力和效力。

(一)桥接历史现实,对接各门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应相互协同但又有所侧重,从不同角度精准“滴灌”,靶向施教。因此,在融入教学内容时必须紧扣红色资源的地域特色,针对各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坚持差异性和协同性相统一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红色教学资源,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科学架构和完美结合起来,精准对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11],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练就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教学中可以侧重融入民本精神、斗争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等,着重解读红色基因生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夯底培塑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可以突出传承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等等,着重解读红色基因的价值认同和实际践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讲解“四史”时可以将本土的奋斗史融入其中,着重阐释红色基因生成的历史维度,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今天的和平发展来之不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解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时,必须将重要红色人物、红色事件贯穿于其间,尤其是要将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守革命信仰的事迹整合进去,着重阐释红色基因生成的现实根基,加深学生对党的理论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提升理论素养,坚定政治信仰。

(二)打通课内课外,融通线上线下7892C066-5701-4AAD-972E-E5F082A261B7

红色基因由于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使其具有适切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应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多场域适切的优势,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之中,打造全方位、立体化课堂。一是激活思政小课堂。打破以往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单一局面,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形式。比如,精心打造精品课、微型课等特色课堂,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情景式、音像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等多种特色教学方法,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其中,直观感悟;或者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演讲、红色故事舞台扮演、红色电影观赏评析等特色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主角,翻转课堂;或者聘请本地红色文化专家、革命老兵、红色基地宣讲人员进课堂,分享红色故事,追忆峥嵘岁月,带“活”课堂。二要牵手社会大课堂。红色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成长为红色基因坚定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比如在伟人诞辰日、革命纪念日等重要日子开展纪念、缅怀、祭扫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或围绕重要革命人物、重要革命事件拍摄红色微视频、红色微电影,出版红色读物;或依托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纪念馆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开设主题鲜明、内容简练的现场教学课,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VR或H5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间亲身感受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陶冶情操,激励斗志;也可以引导学生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走访老党员、老红军,开设“探寻伟人足迹、重走革命之路”的实践体验课,让学生切身体验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激发他们不畏险阻、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还可以带动学生进企业、入社区、下乡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展红色作品等等,推动红色基因进基层。三要开辟网络“新课堂”。大学生是网络接触和使用最广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活跃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把课堂建在哪里。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搭建红色教育教学网络平台,举办系列红色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拓宽大学生红色教育教学的阵地和空间。比如利用慕课平台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在资料甄选、主题讨论、头脑风暴、分享拓展、网页设计等节点上有意识地突出“红色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红色基因的渗透和感染。还可以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平台开办诸如“走近红色人物”等红色专栏,定期更新、推送红色文化宣教产品,发布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提高红色基因的吸引力、传播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收集经典案例,讲好红色故事

案例教学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围绕“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搜集、甄选案例,讲好红色故事。首先,以中华儿女百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实践为基础,征集并挖掘有时代特点、有价值导向、有精神内涵、有情感温度的经典案例。着力讲好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风范和卓越功绩的故事,讲好以陈树湘、夏明翰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矢志不渝、视死如归的英勇故事,讲好长征途中“半条被子”鱼水深情的温暖故事,讲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奋进故事等等。“好”在不只是经典、鲜活、接地气,还要讲透故事背后深层次的道理。其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和红色教育基地队伍的引领作用,调动一切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各界人士,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让有信仰的人讲理想,有责任的人谈担当,有情怀的人话情义,从不同角度展现共产党人的先进事例和精神面貌,用模范的力量去感化人、温暖人、启迪人,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最后,要加大对红色史料的研发阐释,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选择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故事内容,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用心用情用力展现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从学理层面阐明其理论逻辑,实现案例与理论融合统一。把“教师要讲的”变成“学生想听的”,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感其情、悟其道、明其理,催发奋进的力量,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四)注重感化教育,突出实践育人

红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优良传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与纯理性教育相比,这种教育更侧重于用情感去感化和培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红色教育时要避免空洞、抽象的说教,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入手,营造一种情绪和氛围,让学生产生共情,从而转化或深化其原有的思想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准确把握學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求的红色案例,用真实情感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此外,现场体验式、情景式的教学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将学生带到现场中去,让学生亲身实地去感受,将实践育人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组建红色队伍,创建教育基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2],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一个专业功底深厚、文化素养全面、人格魅力强大的教师,他的课堂才会散发出独特的“魔力”。因此,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在内的红色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的师资配备既可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又能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相互补益的作用。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围绕红色基因育人潜质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他们师资培训、科研投入的力度。完善考核评价等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选拔培养、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保证他们工作有条件、做事有平台、生活有尊严、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在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热情与无限创造潜力。不仅如此,学校还要联手社会各界力量创建多样、稳定、长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规范化、常态化活动,为红色基因教育教学提供参与式、体验式的“第二课堂”,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特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

总之,将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融会贯通,也拉近了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推动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当然,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学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打通各种渠道、协调各种机制,持之以恒,共同作用。在努力做好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和实施、师资培训等方面工作的同时,更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在资源库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效能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与活力,提升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廖芳.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7(35):41.

[3]周利生,汤舒俊.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5]王东峰.铭记奋斗历程 赓续红色血脉 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N].河北日报,2021-06-27(01).

[6][8][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8.

[7]王嘉毅,张晋.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20(08):1-6+40.

[9]廖义军,黄巧.湖南红色文化“三进”途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06):8.

[10]蒋昌忠.传承楚怡职教历史 弘扬楚怡职教传统 用心用情擦亮湖湘职业教育品牌[J].湖南教育(C版),2021(01):18-21.

[1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韩  谦7892C066-5701-4AAD-972E-E5F082A261B7

猜你喜欢红色基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7年8期)2018-02-24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3期)2017-11-19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中国市场(2016年43期)2017-02-16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法制与社会(2016年33期)2016-12-1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推荐访问:探析 政治理论 传承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