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大报道看电视媒体的移动化与虚拟化变革

时间:2023-09-19 10:44:01 来源:网友投稿

唐 苗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党的二十大于2022年10月22日胜利闭幕,二十大报告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路线图受到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身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机构做好相关报道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所在,也是展示创造力、尝试新技术的良机。通过分析电视媒体在报道二十大的创新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可以看到电视媒介变革的三个趋势:融合化、移动化和虚拟化。

党的二十大报道是电视媒体融合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电视台与广播、网络媒体等联合作战,电视记者也以全媒体记录者的姿态上阵,为多平台采集信息,制作报道,力求展现更全面立体、更接地气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1 媒体矩阵融合

电视媒体的融合报道策略首先体现在媒体矩阵的融合上。大多数电视台都充分联动区域内的微博、公众号、视频号、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共同报道。2022年出现的一个新形式是省级卫视与下属县级融媒体紧密合作。例如,江苏广电总台运用荔枝云平台的一键推送功能,与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实时共享各类重要直播、重磅报道以及新媒体产品,还联合全国百强县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特别报道《寻找百强“共富”密码》,频繁登上微博全国要闻榜。也有不少省级卫视主动打破地方壁垒,联合其他地区电视媒体展现区域间合作的建设成就。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联合推出《逐梦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动接力网络直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地如何各扬所长、协同发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北京台联动大运河沿线8省市15家广播电视台推出融媒体直播活动“我家住在运河边”,彰显新时代大运河协同发展的成果。深圳卫视与迪拜中阿卫视、丹麦奥胡斯电视台、巴新国家电视台等多家外媒合作制作《你好中国 你好世界》,展现中国与世界的美好交集。这些媒体间的融合体现了电视人对媒体矩阵组合的新思考:不一味追求扩大矩阵成员,而是基于已有平台探索多种排列组合。

1.2 媒体技术融合

每年的重大主题报道,各大媒体都会争先使用最新的媒介技术来创造新奇的视觉感受吸引观众。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无疑是本届的弄潮儿。二十大新闻中心特别开设了XR演播室供中外记者体验实践。央视网短视频《用XR打开这十年》是运用这项技术的佼佼者。该视频主旨是以想象力呈现过去十年的建设成就:人们在地铁站等高铁,在浩瀚的星际策马,以壶中水浇灌沙漠绿洲,在咖啡上花滑……场景震撼但又寓意明确,在展现过去的同时又充满科技感。此外,河南卫视的献礼节目《天地诗心》辅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CG)等新媒体技术,带领观众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诗词。湖北电视台的思想理论宣讲节目《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通过CG动画短片、可视化数据图表等多样形式让观众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太空看福建》系列短视频选取福建九市一区同一地点的十年卫星影像变化展现福建各地发展成就,并引入交互视频技术,让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感兴趣的地区或领域。这些新技术无疑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也有助于以视觉为主导的电视媒介将重大会议这类宏观的主题以具象的方式阐释清楚。

1.3 与非媒体媒介的融合

近年来,城市空间的媒介化日益显著,层出不穷的网红城市与网红地点都展现了非媒体的物理空间既可以是传播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传播的媒介,并带来新鲜的媒介体验。电视媒体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些非媒体媒介的传播潜质。例如:南京广电集团的系列宣传起用了大篷车进行巡回宣讲;
河南广播电视台则将《盛世梨园我来唱》的活动擂台搭建在街头巷尾、厂矿车间、田间地头;
广西台也同步展开线下宣讲、主题展览、互动学习等场景化活动。事实上,电视媒体还应该打开思路,拓展对物质媒介的理解,充分挖掘、发挥各类公共空间的媒介潜力。与非媒体媒介的融合需要考虑媒体内容与传播空间的适配性,这要求媒体人做更多的尝试与实验。这种探索无疑将扩宽电视媒体的发展道路,促进新闻报道的采集和接收真正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此媒体与城市的关联也会更加密切。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移动优先,是尊重市场、追随受众转向的选择,但移动化不等于建设移动客户端,或简单地向移动平台供稿,它要求电视媒体在生产与运营思维上向移动媒介靠拢。

2.1 生产思维的移动化

几乎所有的主流电视媒体都为二十大制作了适合在移动端传播的视频。这些作品都接近社交媒体受众的偏好:时长短,视觉新奇,易引起情感共鸣。不少短片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爆款,如央视网的《我愿称之为,最可爱的中国》,该片选取2012—2022年的名场面,采用漫改画的形式,在180秒内用20条“原景+漫改画”回顾中国这十年内红极一时的“可爱瞬间”,如“航母style”“北京明白”“奇迹颜色中国红”等,画风“萌化”,配乐激昂,场景感人。而且,大部分电视媒体都抛弃了传统宏观、抽象、模式化的叙事语言,采用更受移动用户欢迎的语态讲述故事,通常聚焦具体事件、普通人物。湖北卫视的《桥见十年》就选择以桥作为切入点,从荆楚非遗技艺造桥说起,选取了十多座典型桥梁,在具体的人物故事中诠释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等主题,展现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山东卫视推出农民丰收节系列直播,邀请全网新农人博主和意见领袖,通过社交平台流行的探寻打卡形式,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对个人体验的细致描述,实地展现新农村、新农人的新风貌。

此外,大多数电视台的直播都联动了微博、抖音、头条等媒体平台,也有部分台尝试借鉴移动直播的手法,如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设置互动话题等。但总的说来,这些直播还是过于“完美”,如主持人都身着正装、妆容精致、侃侃而谈,所有的嘉宾、行进的路线、现场的光线都精心策划,这反而导致观众与真实现场的疏离。另一个共性问题是,无论是电视媒体的短视频还是直播报道,大多仍采用横屏的形式,虽能呈现更高的画质,也更能体现专业媒体的制作水平,但对于用户来说,竖屏更符合移动端的观看习惯。电视报道的移动化需要花费的心力并不亚于电视报道本身。因此,哪怕是央视这样大体量的媒体也无法做到所有节目深度移动化。例如,二十大特别报道《解码十年》虽做了竖版的海报,且运用了“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的新型报道方式,但移动端的视频还是直接照搬电视内容。中央厨房或许解决了生产中部分劳动重叠的问题,但并不能直接满足移动用户对内容的期待。未来,媒体开放素材给用户进行创作未尝不是一种可探索的方向。

2.2 运营思维的移动化

电视媒体逐渐意识到运营对传播效果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产品对用户社交需求的满足,如央视网的《种花家这十年 一路生花》,让用户可以依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换脸技术,上传照片变身宇航员、花滑运动员等不同角色并生成动态视频,提升了用户的转发意愿;
另一方面则努力满足用户的表达需求,不少电视机构都邀请公众自制二十大相关的微视频,如江苏台的“美好这十年 我来show巨变”微视频大赛,征集到2000余条视频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主题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各大卫视在创作移动端作品时也更具品牌意识,大多是基于原电视媒体的特色,如河南台的文化定位、江西台的红色定位等。电视媒体的短视频账号也大多依托自有的名栏目、名主持人,实现内容衔接、用户导流,彼此赋能[2]。

这种品牌意识的强化或来源于电视媒体对移动市场规律的进一步认知:一线电视媒体虽大多自建了应用程序,但用户明显更偏爱微博、抖音等开放式的平台。因为第三方平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表现形式的新颖性,更在于其内容的多样性。这就迫使电视媒体不得不在作品上强化自身特色,以便在公共平台被识别、被记忆,增强用户黏性。不过当前电视媒体移动端运营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是传统广电的三审周期过长,与新媒体的短视频相比缺乏时效上的竞争力。

作为先进媒介技术代表的虚拟技术被电视媒体广泛地运用于创新实践,随着元宇宙的兴起,虚拟技术将不再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整体的虚拟化势必会成为电视媒介变革的进阶方向。

3.1 虚拟数字人成广电新宠

如今,虚拟主播风潮席卷了广电媒体行业:北京台的数字人“时间小妮”,与多名来自基层的党的二十大代表“跨时空”交流互动;
东方卫视虚拟主播“申䒕雅”逐一打卡宝山、崇明、浦东等,介绍上海各区发展历程,揭示上海各城区发展的驱动力;
湖南台推出了数字人“小漾”,与专家实时互动,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但这些虚拟主播仿真性虽高,短板也比较明显。一是同质化较为严重:外形上都是青春靓丽、身材苗条、校园制服、炫酷发色,个性设定为“萌”“迷糊”。这种趋同不仅不利于观众在第三方平台区分它们,而且可能对青少年的审美产生不良影响。二是仍未能从功能上展现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对真人进行采访时,基本只能简单地念出事先拟好的问题,不能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及时跟进追问,甚至无法给出恰到好处的表情进行回应,这实质上是对采访机会的浪费。

虚拟主播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在外形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拟真。有研究者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认为,具备中度的类人性和高度亲和力的机器人最能够让人类用户感到舒适[3],而更具想象力的外形设计更符合人们对虚拟世界无限可能的想象。另一方面则需要继续探索数字人在新闻领域不可取代的功能。在二十大开幕当天,广西云的数字主播“康康”“聪聪”进行了24小时的无间断播报,这固然实现了人类主播无法完成的目标,但这种“不间断”更适合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如地震、战争等,以满足人们对增量信息的持续需求。像二十大这一类可预见性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向观众提供高度提炼和强针对性的解读。未来数字记者或许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的公众进行采访,实现质性调查的量化,真正展现其在虚拟世界的劳动价值。

3.2 虚拟世界布局逐渐拉开

自2021年末,元宇宙概念兴起,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态,多地政府、社会各界,尤其是信息行业积极布局,一些有前沿意识的广电媒体也投身其中,如芒果TV创新研究院就联合腾讯云发布“虚拟人直播互动平台”,帮助企业客户生产虚拟内容,构建虚拟人直播间。从当前云蹦迪、云挤地铁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爆红也可以看出用户对参与虚拟场景的强烈需求,这也说明虚拟数字的价值所在就是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受众更多的沉浸感、参与感和互动感。在资金和技术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电视媒体尤其是新闻栏目可以转变思路,从不断优化数字主播的技术攻坚转向探索让用户作为虚拟数字人参与报道和进入新闻场景的方式。虚拟人是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创造力型产业,也应是一场草根运动,成为大众用的生产力工具[4],但也需要警惕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感知会影响认知和情绪,XR技术赋予用户比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可操纵性更大的自由,甚至可以体验一些非人类的身体特征,这必然会引发用户认知模式的改变[5]。这些都对媒介伦理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尽早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探讨应设立的标准,既是电视作为“把关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长远布局虚拟世界无法回避的部分。

从二十大主题报道来看,当前媒介融合完成度最高,这是电视媒体多年变革积累的结果,但融合不应仅理解为矩阵的扩张、新技术的采纳,它应当是传统媒体基于对受众交流与传播诉求变化的知晓而对自己的再定位,媒介融合的目标终究要回归到人的需求。而因为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崛起,要争夺用户,移动化是电视媒体的必然选择。生产与运营思维的移动化要求用户深度参与,这必然给电视媒介带来颠覆式的革新。最后,虚拟技术与元宇宙图景无疑给了电视媒体极大的创新动力,但它同样冲击了原有的媒介伦理,将人类存在意义的疑问日益凸显于公众面前,这是媒介变革发展不可回避的终极问题。

猜你喜欢二十大媒介用户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媒介论争,孰是孰非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7期)2017-04-10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推荐访问:二十 看电视 化与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