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构式地连墙单元整体施工技术

时间:2023-09-18 19:44:02 来源:网友投稿

沈良杰

(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1.1 工程简介

广州鱼珠隧道南起海珠区新港东路,向北下穿珠江和黄埔大道,与现状珠吉路相接。江中沉管段长935 m,沉管浮运沉放前开挖基槽需拆除围堰和珠江两岸现状堤防结构,基槽开挖后临空面最大高度为19.55 m,在既有护岸后方设置加强护岸起临时支挡作用。加强护岸主要采用带锚索和灌注桩的遮帘式地连墙[1-2],但主线与护岸斜交的锐角区域施工锚索将侵入基坑,因此靠近主线区域采用格构式地连墙。

该结构由前墙、后墙和中隔墙组成1个工字形格构单元,共5个单元,连续墙顶部设置宽度为9 m、厚度为1 m的卸荷承台。前墙与后墙为T形地连墙(其中E单元与主线斜交,前墙与后墙均为V字形地连墙),幅宽为5.0 m+1.5 m,一字形中隔墙幅宽4 m,前后墙的肋墙与中隔墙之间采用双十字穿孔钢板刚性接头连接,相邻工字单元之间接头形式为工字钢柔性接头,墙间土体采用水泥搅拌桩满堂加固。地连墙厚度为1 m、深度为33 m,结构见图1。

图1 格构式地连墙平面结构(单位:mm)

1.2 地质条件

加强护岸承台顶面高程+8.00 m,墙顶高程+7.00 m,墙底高程-26.00 m。格构式地连墙穿越地层自上而下如图2所示,中风化带主要成分为粉砂岩、粗砂岩,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24.6 MPa。场地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一般为0.80~2.20 m。

图2 地质断面

格构式地连墙为自立式复合支挡结构,依靠自身刚性抵抗水土压力,其受力机理为后墙和中隔墙对前墙起牵拉作用,使结构整体保持稳定[3-4]。双十字穿孔钢板与中隔墙、前后墙混凝土咬合嵌固,使格构单元形成整体,除有效传递拉力外,还有承受直缝剪力和止水的作用。由此可见,刚性接头连接质量是施工关键环节。

目前同类工程中,十字钢板接头施工方法比较单一,即逐幅施工地连墙,在接头随钢筋笼入槽后吊放接头箱,先期槽段浇筑完成后拔出接头箱,后期槽段成槽后采用刷壁器对十字钢板进行刷壁,清除附着物[5-8],然后重复先期槽段步骤循环施工。

采用传统的接头箱和刷壁工艺面临以下问题:①深度超过30 m的接头箱安装精度难以保证[9],穿孔钢板变形时下放困难,顶拔时机不易把握,顶拔耗时长,所需顶力较大,可能破坏导墙,引起事故。②本工程接头形式为双十字穿孔钢板,间距较小,若采用底部回填砂袋、碎石的方法降低接头箱深度,则回填物无法清理或清理效率低、效果差。③钢板孔内的绕流物清理困难,需采用特制的刷壁器,刷壁过程可能导致钢板变形加剧甚至焊缝断裂,轻则影响相邻幅钢筋笼沉放,重则降低格构单元的工作性能。④本工程刚性接头数量少(两岸一共20个),市场上无此类型接头箱和刷壁器,定制利用率低,不经济。

改进工艺为格构单元整体施工,即1个格构单元3幅地连墙同时成槽,1次浇筑完成。此工艺优点是实现刚性接头无缝施工,避免使用接头箱和刷壁,单元浇筑后形成一个整体,更有利于墙间拉力传递,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可解决传统工艺的所有问题。缺点是同时成槽幅宽较大,浇筑时车辆荷载较大,不利于槽壁稳定。

3.1 深层搅拌桩辅助成槽技术

单元整体开挖时,中隔墙所在的轴线成槽幅宽达到9 m,超过了设计建议幅宽。基岩上部地层抗剪强度低且穿越粉细砂、中砂层,格构单元之间已满堂加固,但前后墙外侧特别是拐角处仍有塌孔风险[10],因此参照满堂加固体系,在墙外侧设置单排辅助成槽水泥搅拌桩,桩底与基岩相接,平均桩长14 m,桩径600 mm,间距500 mm,水泥掺量18%。搅拌桩采用4搅4喷工艺,水灰比0.5∶1,出口压力0.4~0.6 MPa,预期效果28 d龄期桩身强度达到0.8 MPa,实际14 d龄期强度已超过1 MPa,加固效果良好。

搅拌桩成桩过程中有16根桩在4.2~5.7 m深度范围无法钻进,经调查分析,障碍物为既有护岸抛石护脚时扩散的孤石。采用旋挖钻干作业取出孤石,回填密实后在每处旋挖区域补充2根搅拌桩。

3.2 成槽质量控制技术

3.2.1 施工顺序

总体施工顺序为B单元→D单元→A单元→C单元→E单元,其中B、D单元为首开幅,其余为闭合幅。对于1个格构单元,将单元分为3个直槽段,首先同步开挖前后墙直槽段,保留中隔墙轴线核心土,最后开挖中隔墙轴线槽段。

3.2.2 施工步骤

减少槽壁暴露时间对于防止槽壁坍塌有重要意义,根据地质情况和现场机械配置,采用组合方式成槽,缩短成槽时间。以B单元前墙直槽段为例,第1步:旋挖钻机引主孔至设计标高。考虑前墙间工字钢柔性接头处加宽,引孔数量为7个,4个主孔、3个副孔间隔设置。第2步:成槽机抓土至基岩面并抓出主孔钻渣。第3步:2台冲击钻机同时引副孔至设计标高。第4步:成槽机抓出钻渣后用冲击钻机换方锤修槽。第5步:成槽机间隔1 m细抓槽底沉渣。

后墙施工步骤与前墙相同,旋挖钻机引完前墙主孔后即转入后墙引主孔。

中隔墙轴线幅宽7 m,引孔数量为8个,不再区分主副孔,采用旋挖钻机由靠近前墙一端开始顺序引孔。为避免机械互相干扰,中隔墙引第1个孔在前墙修槽完成后进行,引第6个孔在后墙修槽完成后进行。引孔工况见图3。

图3 中隔墙轴线旋挖钻机引孔

此成槽步骤相比“两钻一抓”工艺,好处是对地质条件有更强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旋挖钻机良好的垂直导向作用;
冲击钻机引副孔时基岩两侧凌空,受力面积减小[11],采用高频大冲程引孔效率极高;
两个槽段同时引孔,也提高了旋挖钻机利用率和格构单元整体施工速度。

3.2.3 控制成槽质量的技术措施

为保证成槽质量和稳定槽壁,采取如下技术措施:①导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机械行走区域铺设20 mm厚钢板(导墙附近采用40 mm厚钢板)。②通过岩样与标高判定地层性质,根据地质特性调整泥浆参数。循环泥浆比重在标准范围内接近上限值,采用1.20~1.25 g/mL,二次清孔后比重控制在1.10~1.15 g/mL。保持泥浆液面高度在导墙下0.2 m,高于地下水位0.5 m。穿越砂层时,适量提高增粘剂用量,保持粘度在22~28 s。用筛分机持续除砂,控制含砂率小于3%。③旋挖钻在砂层中作业时用低转速钻进,在黏土层持续加压,保持高转速、低负荷钻进。成槽机闭斗缓慢入槽后再张开,避免激起泥浆波浪,抓土后缓慢提升,防止抓斗下方形成负压区。④每20 m采用超声波检测槽壁垂直度,有偏槽及时修正。⑤在中隔墙轴线导墙设观测点,定时用全站仪观测位移和沉降,位移或位移速率达到预警值时及时预警。

地连墙成槽终孔时采用超声波进行垂直度检测,T形地连墙每幅检测6个点,一字形中隔墙每幅检测4个点,5个格构单元共计检测80个点,垂直度偏差均在100 mm以内,满足规范小于1/300深度的要求。

3.3 双十字穿孔钢板变形控制技术

1个刚性接头由3块隔板和2块穿孔钢板焊接组成。穿孔钢板为Q345材质、厚度12 mm,隔板为Q235材质,厚度10 mm。每块钢板长33 m,分6段加工,其中5段长度为6 m,1段长度为3 m。接头布置见图4。

图4 刚性接头平面布置(单位:mm)

3.3.1 焊接变形控制

焊接变形主要表现为钢板局部受热后呈现平面卷曲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焊缝位置线能量输入过大[12],二是钢板刚度不足。现场采取如下应对措施:①采用CO2气体保护焊,焊接前在相同环境下进行试焊,掌握最佳电压、电流和焊接速度,尽量减小线能量输入。②分段焊接,减少热量积累,每段纵焊缝焊接完成后再焊横焊缝,最后与钢筋笼主筋焊接,每段纵焊缝由双人对称焊接,从中间向两端退焊。③焊接纵焊缝时采用无缝钢管对穿孔钢板进行刚性固定,约束卷曲变形,焊缝自然冷却后再松开。

3.3.2 吊装变形控制

刚性接头随T型钢筋笼起吊时(见图5)穿孔钢板与起吊平面垂直,作为肋板受力,不容易卷曲。另外在钢筋笼主筋和穿孔钢板间增加3排U形补强筋,间距1 m梅花形布置,U形筋两侧分别与穿孔钢板和主筋满焊[13]。

图5 双十字穿孔钢板随T形钢筋笼吊装入槽

双十字钢板焊接完成后用钢尺测量卷曲变形,方法为测量穿孔钢板相对于隔板中轴线距离,与设计距离差值作为变形值,每2 m测1个点,每套接头共计32个测点,变形值均在100 mm以内。

3.4 异形幅钢筋笼吊装技术

E单元与主线共用地连墙,前墙与后墙均为V字形。钢筋笼采用双吊机抬吊,主吊机为320 t履带吊,副吊机为150 t履带吊,共设8个吊点,其中横向吊点2排,纵向吊点4排。整体吊装过程为双机水平起吊离开地面50 cm,观察无异常后主吊机提升,副吊机向主吊机靠近完成空中竖直,此时解开副吊机吊绳,由主吊机水平搬运至孔口下放。

以E单元前墙V形钢筋笼为例计算横向吊点,如图6所示以外角点为原点建立x-y坐标轴。

假设截面均质,根据组合截面形心计算方法可求出重心坐标x=2 340 mm,y=990 mm。然后计算截面对形心主惯性轴x1-y1的惯性矩和惯性积,可求出主惯性轴y1与原坐标轴x的夹角为73°,形心主惯性轴的横轴与钢筋笼两侧中线交点为吊点位置[14]。图中a、d为笼顶吊点位置,b、c为另外3排

图6 V形钢筋笼吊点计算槽

吊点位置,其纵向间距根据弯矩平衡定理确定。4排吊点将长度为33 m的钢筋笼分为5段,经计算每段长度自上而下分别为3.15 m、8.90 m、8.90 m、8.90 m、3.15 m。

实际吊装过程中笼顶的吊点位置,需同时考虑水平和垂直起吊两种工况,应设置在地连墙顶1 m位置的第一道水平钢筋处[15]。实际钢筋笼上密下疏,同时吊装过程中重心也会向笼顶方向移动,故吊点位置应偏向笼顶调整。纵向吊点分段长度分别调整为自上而下1 m、10 m、10 m、10 m、2 m。

3.5 格构单元整体浇筑技术

格构单元平面面积为17 m2,计算方量561 m3,每辆混凝土罐车运输方量为8 m3,考虑充盈系数,总车次超过70车。采用7套导管同步浇筑,前后墙槽段各设置3套导管,中隔墙槽段设置1套导管,导管布置方式见图7。受槽段周边场地限制,孔口只能容纳5辆罐车到导管前直接卸料,另外2根导管配合2台临时租用的49 m天泵布料。直接卸料的导管采用专用起落架固定和拆除,天泵对应的2根导管用简易支架配合既有的2台履带吊固定和拆除。

图7 格构单元导管布置(单位:mm)

现场投入40辆罐车,以8辆车为1组与导管对应编码(中隔墙导管2辆,其余导管每套1辆)。根据场地条件,浇筑时1次进场3组,第1组车辆按编码就位,另外2组有序排队等待,前一组浇筑完成离场,后一组按对应编码有序就位,如此循环浇筑,分9组浇筑完成。

由于7套导管并非均匀布置,必须采用不同浇筑速度保证混凝土面同步上升,防止浇筑时导管间混凝土面高差过大,造成地连墙夹泥、刚性接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产生变形。混凝土面标高以测量为主,辅以计算复核,根据高差动态调整卸料速度,保持高差在0.5 m以下,整体上升速度在3~5 m/h。

为确保安全,浇筑前在中隔墙的导墙上设监测点,在每一组罐车离场、后一组就位之前检测导墙的位移和沉降。

南岸格构式地连墙目前已施工完成并检测合格,可从工期、成本、施工质量方面与传统工艺作对比分析。

工期方面,若采用传统工艺,1个T形地连墙成槽2 d,吊放钢筋笼和接头箱、回填接头箱后背1 d,清孔和浇筑混凝土1 d,顶拔接头箱1 d,共需5 d。1个中隔墙施工算上刷壁时间需要2 d,吊装作业和浇筑混凝土时机械干扰无法交叉作业,考虑清孔时成槽作业可同时进行,则1个格构单元需10 d施工完成。根据现场施工情况,采用改进工艺整体施工,成槽4 d,吊装前清孔和吊装1 d,第2次清孔和浇筑混凝土1 d,实际施工时间为6 d,相比传统工艺缩短了4 d。

成本方面,改进工艺节省了接头箱和刷壁器材料,节省了吊放与顶拔接头箱、处理接头箱后背的人机费用,而节约工期也相应节约了人机费用。唯一增加的费用为铺设机械行走区域钢板的费用,而钢板为现场既有周转材料,只考虑铺设费用,由此可见,改进工艺可以节约成本。

施工质量方面,格构式地连墙对刚性接头施工质量要求较高,传统工艺虽已较为成熟,但施工过程中增加了吊放顶拔接头箱、钢板刷壁等工序,对操作人员的能力、经验等要求较高,会增加质量风险。改进工艺为格构单元1次浇筑完成,刚性接头处无施工缝形成整体,且施工简便,容易保证施工质量。

格构式地连墙由于占地少,近年来频繁用于无支撑的深大基坑的支挡结构,但其施工方法较为单一,施工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鱼珠隧道首次采用3幅地连墙整体成槽浇筑的改进工艺,辅以系统性的关键技术对格构式地连墙成槽、刚性接头、钢筋笼吊装、混凝土浇筑等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有效解决了施工难题。实践表明,格构单元整体浇筑技术相对于使用接头箱和刷壁的传统工艺,在工期、成本和施工质量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猜你喜欢格构成槽隔墙基于主筋轴力长期监测的连拱隧道浅埋段中隔墙受力特性研究四川水泥(2023年1期)2023-01-28锅炉中隔墙中间集箱管座泄漏分析及处理措施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2年2期)2022-07-08桥梁钻孔桩格构柱快速安装施工技术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年8期)2021-05-21日本清水建设开发地下连续墙实时施工管理系统隧道建设(中英文)(2021年1期)2021-01-17超深地下连续墙针对不同工艺的施工工效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砖瓦世界·下半月(2020年4期)2020-07-09连拱隧道中隔墙优化设计研究湖南交通科技(2017年4期)2018-01-23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中若干问题浅谈科学与财富(2017年2期)2017-03-15新型高温隔墙结构的研究与开发工业炉(2016年3期)2016-10-09格构式钢管混凝土风电塔架双拼节点性能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6期)2016-05-04某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超重型单层厂房结构设计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年1期)2016-02-27

推荐访问:施工技术 单元 格构式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