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9-17 13:20:08 来源:网友投稿

罗凤凤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行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74.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10.47亿,网络支付用户规模9.04亿。第三方支付作为网络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快速发展。支付功能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面临严重威胁,支付及收单市场受财付通、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挤压冲击。面对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局面,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又该何去何从?下文将作深入探讨分析。

1.1 第三方支付的界定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且获得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机构开展的支付业务,是一种通过与银联或网联对接来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1],具有支付流程简便、操作方便快捷、用户体验好、使用成本低[2]、服务范围广、流量要求低[3]等特点和优势,也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快速发展。观研天下《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趋势调研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由2016年的58.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88.1万亿元,5年间增长了近5倍。

1.2 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1.2.1 垄断与反垄断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余家机构先后获得人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助推了我国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线上与线下各项业务的融合。主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有财付通、支付宝、网银在线、钱袋宝、付费通、合众易宝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支付宝凭借最早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先天优势和淘宝、天猫等电商购物平台及饿了么、高德打车、哈啰出行等场景,财付通则凭借强大的社交优势和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两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率先突围,占据了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94%的份额,形成了寡头垄断局面。面对腾讯系和阿里巴巴系平台的快速发展及其支付方式的垄断地位,国家监管当局要求各家平台坚持开放共享、有序竞争,打破垄断,杜绝“二选一”“单一支付方式”等问题,要求各家平台支持多种支付方式,切实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当前,淘宝、微信均已支持云闪付支付,实现银联支付方式的接入;
美团App除美团支付和云闪付外,还支持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Huawei Pay和数字人民币等支付方式。

1.2.2 应用丰富、场景多样

第三方支付已不再仅用于最初的购物消费、交易担保,而是逐渐延伸至金融理财、资金借贷、生活服务、交通出行、智慧政务等场景应用,已经深入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在拓展并深耕场景,从B端、G端发力,长期开展各类拉新和支付优惠 活动,以期提高C端客户活跃度和黏性。

1.2.3 面临银联系支付方式的兴起与冲击

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的同时,近两年银联系快捷支付方式——“云闪付”强势崛起。借鉴先进的互联网运营思维,不断优化升级的“云闪付”App,丰富应用场景且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场景,接入各家银行资源与系统,并借助银行力量营销拓客,常年开展各类优惠活动,“云闪付”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客户总量和活跃度节节攀升。目前,在微信、淘宝、美团等主要App进行支付时,也均可使用云闪付进行支付,对第三方支付将会形成一定的分流与冲击。加之,主要部分商业银行并未放弃打造自有快捷支付品牌,如中国建设银行的“龙支付”、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E支付”、中国银行的“中银快付”等,且依托自有平台搭建闭环支付场景,围绕自有支付方式常年开展各项优惠活动,培养客户支付习惯。新冠疫情期间,银联系快捷支付对消费者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分流愈加明显。

支付的本质是依托某个媒介(如卡、折、手机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插、刷、挥、扫等)完成身份验证(如密码、短信验证码、人脸识别等)后实现账户资金的转移。商业银行支付经历了线下刷卡和转账、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和快捷支付等发展历程,且当前各种支付方式并存,但快捷支付已成为商业银行支付的主流。

2.1 传统移动支付继续发展,但使用场景有限

商业银行传统移动支付主要依托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支付。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银和手机银行的发展促进了线上支付,但其对网络环境、个人客户软硬件设备及安全防控措施要求较高,如个人电脑需安装银行护航软件、数字证书等,个人手机需配置U盾等,使用门槛较高、认证环节较多、支付不够便利、和外部场景连接较少、应用场景有限,转账理财功能强于消费支付功能。

2.2 新兴移动支付起步晚,且发展缓慢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16年11月,建行正式推出自有移动支付品牌“龙支付”,此后,其依托建行手机银行、“龙支付”商户收单等业务获得一定的发展。但随着银联新版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出台、聚合支付的出现、第三方支付的冲击及建行内部App过多的问题,建行“龙支付”App于2021年12月27日正式下线,“龙支付”所有功能、权益和场景被纳入“中国建设银行”和“建行生活”App。总体而言,“龙支付”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且发展缓慢。商业银行移动支付总体发展缓慢,仅有少数银行形成了自有支付品牌,如之前提及的建行“龙支付”“工银E支付”和“中行中银快付”等,且各家银行快捷支付发展主要依托银行自建App使用。同时,还要兼顾推广“云闪付”App,客群有限,远远不如财付通、支付宝客群量大。

2.3 依托第三方支付的快捷支付已占据银行移动支付主流

快捷支付是指客户在第三方平台完成身份验证首次绑定银行卡后,在第三方平台使用该银行卡支付就不再需要银行验证身份,只需输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密码即可完成银行卡资金的转移[4]。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快捷支付已成为银行客户使用频率最高的业务。个人客户只要在第三方平台绑定了银行卡,便可轻松完成支付交易,每次通过第三方平台绑定的银行卡进行转账、消费、理财等交易都会形成一笔银行账户流水,为银行提供手续费收入。因此,各家商业银行正开展微信、支付宝、美团各大主流平台绑卡和支付优惠活动,开启了商业银行间新一轮的第三方支付绑卡和交易竞争。

3.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冲击

3.1.1 挤占场景与业务

第三方支付已经从最早的网购担保逐渐拓展到存款、转账、理财、贷款、缴费、政府服务等场景及业务,而转账、理财、存贷款等业务为银行传统业务领域。例如,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了余额宝,收益一度高于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一时间基金规模迅速扩张,大量支付宝客户将银行存款转入余额宝。而今,随着国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互联网理财得到进一步规范发展,第三方平台理财业务规范发展、收益回落,但第三方平台代销的理财产品、基金、黄金等依旧如火如荼地发展。除金融理财外,微信、支付宝还提供生活服务,支持手机话费、水电燃气、社保医保缴费等,这些业务与银行提供的服务都具有一定的重叠。

3.1.2 抢占账户与资金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发展,第三方平台开始推出自有账户如微信零钱、支付宝余额等,并逐渐推出消费信贷类产品如支付宝借呗和花呗、京东白条、微粒贷等。客户可直接使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钱包余额或消费信贷类产品进行支付,使得客户存款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客户透支消费也可不再使用银行信用卡。从此,银行需要想方设法地吸引第三方平台资金回流,促进客户提现;
持续开展各类信用卡优惠活动,以减少花呗、京东白条等对信用卡业务的冲击;
积极推出线上信贷类产品,无担保、无抵押、利率低、随借随还、审批放款快,如建行的快贷、工行的融e借、招行的闪电贷等产品。

3.1.3 分流客户与收单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及互联网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客户群体,且客户黏性较大;
第三方支付在手机移动端即可进行,打破了时空限制,客户使用更加自由;
加之平台信息公开透明,手续便捷、费用低;
平台创新能力更强,不断探索新业务、新模式和新路径;
对客户的吸引力比商业银行更强。其提供的支付及收款服务等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有一定的重叠性,抢占了银行的客户与业务,对商业银行产生分流效应[5]。尤其是大量个体工商户收单可能没有银行聚合收单二维码,却有微信或支付宝个人或商家收款码。

3.1.4 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

虽然银行的在线支付业务逐渐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分流,但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依旧密切相关,大部分的银行客户仍会在第三方平台绑定银行卡,即开展快捷支付。当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套现、洗钱、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个人客户银行卡遭受资金损失时,个人客户往往难以找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而联系发卡行或向监管当局投诉,一旦处置不当,会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实际上,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客户整体的支付行为与银行系统是分开的,资金很容易在几家商业银行甚至多个交易平台之间自由流通,既截断了单个商业银行端获取用户完整交易信息的通道,又增加了监管难度,给银行客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隐患和监管风险。

3.2 推动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

3.2.1 为商业银行贡献了大量中间业务收入

当第三方支付通过客户个人银行账户即快捷支付方式完成交易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需为此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便是银行的第三方支付中间业务收入。第三方支付业务在增长的同时,也扩大了商业银行快捷支付业务规模,由此产生大量手续费收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三方支付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倒逼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发展与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新的系统环境,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对线上业务进行了诸多探索。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暴露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缺陷与漏洞,第三方支付的便利性、创新性和普及性更为商业银行支付业务敲响了警钟,推动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改革与创新。借鉴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自身支付方式、优化支付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拥抱第三方支付,不断寻求金融脱媒时代增加客户黏性的方法。

3.2.3 沉淀海量支付数据,助力数字化经营

受第三方支付平台影响,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二八法则”,开始认识到“草根经济”的力量、长尾客户的重要性。依托大量快捷支付数据,结合行内客户信息,商业银行不断丰富数据资源,进行客户画像,依托大数据开展数字化经营,如围绕第三方平台“绑卡-促活-提现”开展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

4.1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

4.1.1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一直以来,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网点人员认为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抢占了银行业务,并导致客户分流、存款流失。客户绑定第三方平台后,网点柜台辛苦吸收的存款被客户转移到了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网点对个人存款的调度能力不断下降,反而当客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问题时会咨询银行网点,银行人员还需化身支付宝或财付通的客服人员,增加网点服务负担,故而对第三方绑卡业务不够重视。实际上,第三方平台在分流的同时,也带来了资金回流,同时贡献了大量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第三方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发展是大势所趋,对银行业务虽有冲击,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须秉持“开放共享”原则,积极拥抱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扩大双方合作内容,实现新零售时代商业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

4.1.2 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开展数字化直营

借助第三方平台,将个人客户低频的金融需求向高频的消费需求转化,提高个人客户活跃度和账户黏性。积极开展第三方平台首次绑卡、绑卡交易次数达标、交易金额满额、交易随机减或满立减、抽盲盒、分享有礼、低价抢购支付券等快捷支付相关营销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玩法、降低活动参与门槛和难度系数,优化活动流程,配以相关权益,吸引客户主动进行第三方平台绑卡和交易。结合活动和权益,银行前台坚持在网点阵地和外出营销时大力拓展个人客户进行第三方平台绑卡,银行后台围绕“客户在第三方平台绑卡、绑卡后促交易、流失客户挽留、客户提现”开展数字化经营,最终实现以交易扩大手续费收入,以提现实现低成本吸收个人存款,扩大银行存款。

4.1.3 细分平台,大力发展快捷支付业务

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以微信、支付宝为主,美团、京东紧随其后,拼多多和抖音也快速崛起。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发展壮大。但不同平台业务侧重点和客户群体稍有差异,银行在资源投入和推动力度上也应进行细化,如首要抓住微信、支付宝两大平台。整个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与较量,还会存在银行账户与第三方平台自有账户的竞争。面对第三方支付领域商业银行间的新一轮竞争,各家商业银行需努力成为个人客户的支付和消费主账户开户行,争取第三方平台的绑卡客户、绑卡量和交易额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4.1.4 共建场景,实现场景获客

第三方平台对比商业银行的优势之一便是场景优势,相对而言,其客户黏性更强,活跃度更高。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搭建更多活动场景、消费购物场景、便民生活场景、探索新型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等,可实现第三方平台为商业银行引流,实现商业银行获客,借助第三方平台海量客户信息及客户精准画像,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银行客户活跃度,挽留即将流失的客户。

4.2 持续发展自身移动支付品牌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品牌依托自身金融或生活类App、线上线下收单等业务,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依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须持续发展自身移动支付品牌,不断延伸支付上下游产业链,增强客户和场景黏性;
学习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秀经验,优化支付界面,提高支付便利性和页面响应速度,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结合线下网点优势,发挥网点人员营销和服务能力,加强银行自身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现场指导客户使用,增强客户体验;
常年开展相关优惠活动,通过使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实现客户权益回馈;
加强对外输出,与政府、企业加强合作,着力解决社会痛点、难点,提出支付解决方案
坚持开放式平台建设,结合Ⅱ、Ⅲ类银行账户,打造灵活的个人支付账户体系。

4.3 依托“云闪付”App,实现客户活跃

云闪付是中国银联携手各商业银行共同建设的移动支付品牌,聚合了众多银行业资源。用户通过“云闪付”App可以绑定和管理各类银行账户,并使用各家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包括二维码支付、无卡支付、转账、手机闪付、乘车码等移动支付服务,畅享各类优惠权益,既免去了客户下载多家银行App的烦恼,又能实现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等业务办理零手续费,还能为客户提供诸多优惠权益[6]。商业银行应推动客户使用“云闪付”App并绑定本行账户,在享受银联统一开展的优惠活动和支付便利中,实现银行客户和账户活跃,并积极向“云闪付”输出本行优势产品及服务,从而实现客户引流。

4.4 加强风险管控,确保业务合规发展

4.4.1 严格审核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准入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支付牌照注销时有发生,且国家监管趋严,因此商业银行应综合考量支付机构的风险合规管理、业务范围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与能力各方面要素,在规范的要求下进一步落实第三方支付机构准入审核。同时,根据国家法律修订、监管要求等变化,不断调整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内容及相应资质要求。

4.4.2 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解决客户纠纷

商业银行应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对新出现的风险事件等及时披露与沟通,为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体系提供支持。探索和拓宽第三方支付纠纷解决的多种方式、用好小额资金垫付程序,如商业银行须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签订赔付协议,约定满足快捷支付模式的资金支付一旦形成损失,就应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客户资金损失承担赔付责任;
同时,商业银行可利用客户备付金的利息建立相应的赔付基金,对客户进行一定限额的及时赔付[7]。当客户在第三方支付发生交易异议或纠纷时,快速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查清客户签约协议、交易凭证等内容,明确发生客户投诉和客户纠纷时商业银行与第三方平台的职责。

4.4.3 加强客户宣传教育,培养客户安全支付习惯

快捷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虽然支付便捷,但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商业银行需加强客户宣传教育,站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时常提醒客户应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随意点击不明网址;
不出借或出售个人银行卡和第三方平台注册账户;
合理设置银行卡快捷支付限额,手机或账户丢失应及时挂失,提高防范电信诈骗水平等。

第三方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交易额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并已形成财付通、支付宝寡头垄断局势,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产生了较大冲击,但同时推动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鉴于此,商业银行应在新零售时代下秉持开放共享原则,积极拥抱第三方平台,不断发展快捷支付业务,不放弃构建自身支付品牌,借力“云 闪付”,确保商业银行支付业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支付宝商业银行银行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大众投资指南(2020年10期)2020-07-24奇客巴士支付宝旗舰店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17年3期)2017-09-25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3期)2017-01-15“存梦银行”破产记创新作文(小学版)(2016年20期)2016-08-22我的支付宝创新作文(小学版)(2016年30期)2016-02-28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2016-01-23银行激进求变上海国资(2015年8期)2015-12-2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支付 第三方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