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五环”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时间:2023-09-17 0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游孙瑛 吴秀娟

摘要:在实施“四元五环”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围绕“读、悟、述、写”四个元素,教师可通过导学、感悟、探究、内化、应用五个环节,采用“四元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从多元任务、群文互涉、活动探究、拓展运用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四元五环;
语文教学;
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游孙瑛,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吴秀娟,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四元五环’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CZ2021144。

新课改背景下,为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开展了“四元五环”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所谓“四元五环”教学是围绕“读、悟、述、写”四个方面,并结合“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导学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感悟环)—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探究环)—教师点拨,内化提升(内化环)—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应用环)”五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以“四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元”是指教学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读、悟、述、写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经验,把握语言特点,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一)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四个元素:读、悟、述、写

“读”即读书,指将文本内容大声地念或不出声地看,旨在对文本信息的识取。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方式;
可以是课外独立自主地阅读,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朗读、诵读、默读、轻声读、自由读、感情读等。

“悟”是理解,是对语言材料深入内核的接近与解构,是在学习中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体会、品鉴、赏析等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心理状态。

“述”原指有条理地叙述和说理,这里泛指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口语表达,是学生知识体验的语言输出形式。它涵盖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回答、复述、讨论、评价等各种口语交流的表达形式。

“写”指教学活动中,书写或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或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活动,通常有练写、练习、批注、习作表达等各种课堂表现形式。

(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元素:导、启、评、赏

“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教师通过引导、指导、辅导等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当好“助产士”,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深入学习。

“评”即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容、方法、态度等方面予以评定或反馈,旨在促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发挥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赏”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语言文字或者表达技巧的价值,使学生逐步学习、学会鉴赏语言文字,从而产生对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学科,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在“四元五环”的教学视域下,“四元”中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维度,为语文学科教学创设了学科元素,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紧扣语文学科教材内容,推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中学生而言,“四元”既让学生的学丰富多彩,又让教师的教有的放矢,为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五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五环”是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即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有效提升,教师应依据“四元”要素,遵循“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导学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感悟环)—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探究环)—教师点拨,内化提升(内化环)—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应用环)”这五个环节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感悟语文学科的基本思想,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并学以致用,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这篇文章为例,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眷恋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四元五环”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见图1)。

具体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一)第一环: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导学环)

以境“育”人,是“四元五环”区域教学的显著特点,通过问题导学,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导入知识,让“学什么”的内容能够在情境中实现有效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问题导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以精彩的情境演绎,生成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实践体验,让“四元”中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内容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借助不同形式的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实现深度学习。

课堂中的问题可分为三类。一是基础性问题,它是学生通过预习文本便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类型。二是理解性问题,需要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解决。三是创造性问题,这一问题与前两种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只有积極解答前两种问题,才能够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并回答此类问题。

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设置如下导学提纲:

1.情境:“中国好父亲”评选活动。

2.问题:何为“中国好父亲”,中国好父亲应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应如何评价?

3.活动:补充候选人的参选名片;
谈观点;
体会父亲形象及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总结好父亲的评价标准;
重读《朝花夕拾》。

学校举办“文学世界里的中国好父亲”评选活动。学生纷纷响应,推荐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好父亲”。而朱自清的父亲朱鸿均成为热门推荐对象。活动组委会邀请你作为评委之一,参与评选活动。

请大家带着导学提纲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背影》一文,从经济、颜值、行动、语言四个方面梳理朱鸿均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能否当选为“中国好父亲”给出结论。大赛组委会为每一位候选人都准备了一份参选手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将候选人(朱鸿均)的参选名片补充完整。

(二)第二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感悟环)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是问题情境导入下,学生从“细读”中整体把握阅读的重要阶段,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创设条件,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成问题任务,获得源于内心的研读感悟。在研读感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国好父亲应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朱鸿均能当选‘中国好父亲’吗?请结合导学环以及文中相关信息,谈一谈你的看法”等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细读,从细读中完成问题任务。

1.自主阅读。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2.分组细读。教师指导学生以6人为一组,对文章展开细读,每组组长负责阅读实施,寻找解决导学提纲上问题的答案。

3.开展研读。从研读中,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

4.互动交流。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后,将细读、研读的感悟,结合“好父亲应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朱鸿均能当选‘中国好父亲’吗?”等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彼此的想法与评判标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第三环: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探究环)

“探究环”是围绕导学提纲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依据学生所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然后在组内进行互动交流。目的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分析、探究、评判。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感悟好父亲的标准与条件。

1.经济。“父亲虽然经济惨淡,但__________”

2.颜值(衣着)。橘子和皮大衣的亮色与父亲的黯淡形成对比。

3.动作。重点品析第六段,体会父爱。

4.言语。朗读、演读体会父亲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让学生从探究中体会《背影》这篇文章中蕴含的父爱,感受儿子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四)第四环:教师点拨,内化提升(内化环)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围绕语言、文化及思维等要素,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空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汇报展示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见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交流讨论,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学习中不断内化提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师:由此可见,“我”与父亲的关系是很不融洽的,可是文章却多次写到作者流下了眼泪,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流泪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这几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师:文章写了几次作者流下了眼泪?

生:四次。(板书四次流泪)

师:谁分享第一次流泪及原因?

生:看到祖母死了、父亲也没有了工作,内心很痛苦、很悲伤。

师:第一次流泪是悲伤之泪。(板书:悲伤之泪)。

师:第二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因为作者受到了感动。(板书:感动之泪)

师:我们继续分享,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生:作者第三次流泪是因为要与父亲分别。(板书:离别)

师:除了离别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衰老的又没有工作的父亲还要尽力挑起家里的重担,所以当父亲蹒跚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作者还有什么样的感情在里边?

生:心疼父亲。(板书:心疼)

师:分析得很正确。所以在这里不光是离别之泪,还有对父亲的担心、心疼。

师:那么,第四次呢?

生:思念。(板书:思念之泪)

师:父亲给儿子写信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是什么意思?

生:父亲觉得自己快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师:大家敞开心扉,说一说自己从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或某一件小事中所感受到的父爱。

生1:我的爸爸每天上班都很晚才回家,许多时候是妈妈给予我更多的关心与照顾,我平时因一点小错误就会受到父亲批评,总觉得他对我过于严格。有一次,我生病需要住医院治疗,父亲特意请假陪伴我,精心照顾我,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生2:父亲平时很严肃,对我提出许多要求,若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就会受到批评甚至挨打,总觉得他对我不好。但是后来我靠近父亲,经常跟他沟通,跟他交流,我慢慢发现父亲也是疼爱我的,也正是因为爱,他才对我严格要求。

(五)第五环: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应用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明确写作目的是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学时,教师可安排随堂的段落仿写和课后的借鉴写作等写作训练,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最终能够顺利地应用于课外学习与生活中才算是真正的高效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堂技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之中。如,在教学《背影》一课之后,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重读《朝花夕拾》相关选文,以相同的评价标准给出评价意见,并简述理由。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或从某一件小事中感受到的父爱写在日记本上,并告诉父亲:“我理解您。”这样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既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入,又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静贤. 任务驱动·资源整合·评价嵌入——“杭城群星闪耀时”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11).

[3]张延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4).

[4]陈华忠.“四元五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0(34).

[5]黄师晴,卢军.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22(18).

[6]吴学兵. 乡土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开发利用[J]. 学周刊,2020(22).

[7]冯颖. 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 新读写,2020(S1).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有效策略语文教学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推荐访问:视域 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