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进士第”考述

时间:2023-09-15 18:36:03 来源:网友投稿

吴峻峰

“雍进士第”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泉州洛阳桥畔,洛安村洛阳街302号,为泉州洛阳吴氏二房(新厅)祖厝,历经数代承袭,建筑遗存至今。其先祖牌位及族谱均失于“文革”,家族中仅剩《洛阳吴氏二房(新厅)旧闻》①吴振灿整理:《洛阳吴氏二房(新厅)旧闻》,未刊稿,1995年。(以下简称《旧闻》)及2006年新修的《洛江吴氏宗谱》等少量材料,难成体系,故罕获学者关注,鲜有研究成果。然而,近年其家族墓葬的出土面世,为深入研究“雍进士第”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2014年10月,为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幼儿园建设,泉州洛阳吴氏二房(新厅)后裔,对位于泉州九曲山的清代祖墓群进行了迁葬,此间共出土十一具瓮棺②瓮棺在闽南地区俗称“皇金”,用于“拾骨葬”,《墨子·节葬》载:“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棺盖内均载有墓主身份信息。于此,弥补了2006年《洛江吴氏宗谱》中的阙漏,形成完整的家族谱系,同时也印证了《旧闻》中的内容,使之成为可靠性文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三位墓主,身份颇为特殊,兹先将相关文字迻录如下:

祖考邑庠生吴公讳葵才,名煜,字尔教,号乐亭业,清雍进士,生于岁次乾隆戊寅年八月初六日吉时,道光岁次癸巳年八月初六日巳时,终庆安私第,葬九曲山,坐坤艮兼申寅。

公讳心藻,乳名监水,字邃铭,号古亭业,儒,清雍进士,毅庵公第三子,生于岁次光绪乙亥年九月初九日吉时,民国三年岁次申寅年五月廿日戊时卒于旧第,享年四十岁。

公讳心熙,乳名点水,字邃辉,号耀亭业,商,清雍进士,毅庵公第四子,生于光绪庚辰年正月初二寅时,民国二年岁次癸丑年七月十七日戊时卒于旧第,享年三十四岁。

以上三位墓主,一位生在乾隆年间、两位生在光绪年间,名号中均含“亭业”二字,独具特色,且做一点考释。

“亭”。目前发现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钵文。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作如是解释:“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东汉刘熙《释名·释宫室》中云:“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一切经音义经》亦云:“亭,留也。”可见,亭是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供行人停留休息。“亭”历来为文人所钟爱,多见于诗词作品中,如李白《劳劳亭》中写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泉州洛阳古时处于水陆交通要塞,洛阳桥原建有七座石亭①七座石亭包括:“洛阳亭”“济亨亭”“泉南佛国亭”“中亭”“甘雨碑亭”“重修蔡忠惠祠碑亭”和“舆庆堂去思碑亭”。(参见刘浩然:《洛阳万安桥志》,香港: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唐代欧阳詹曾在此作《洛阳古亭留别》(《泉郡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一诗,曰:“天长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②洛阳诗社编:《洛阳桥古今诗词选》,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9年,第1页。此外,“亭”在秦汉时期又指地方行政组织,具体分为两种:一是城里的“亭”,级别相当于现在城市里的区;
二是乡下的“亭”,相当于现在的镇,或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处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曾任“亭长”,蔡伦晚年被封为“龙亭侯”,均相当于基层公务员,负责地方事务。因此,“亭”可引申为“地方”之义。

“业”。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指古代乐器架子的横板,刻成锯齿状,用以悬挂钟、磬等。《说文解字》释云:“业,大版也。所以饰县(悬)钟鼓,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象其龃龉相承也。”如《诗经·周颂·有瞽》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毛传曰:“瞽,乐官也。业,大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大版”的注引是:“见释器。”查《尔雅·释器》,其云:“大版谓之业。”郭璞《尔雅注》进一步释曰:“筑墙版也。”即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然后在两板之间填土逐层夯实,用杵筑(捣)紧,如此筑成墙体。于是,“业”便可引申为基业、事业、功业等含义,如《易·系辞上》曰:“盛德大业,至矣哉。”孔颖达疏:“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再如《孟子·梁惠王下》中:“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等。

李玉昆在《泉州古人的自号》一文中谈道:“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为自己取号。”③李玉昆:《泉州古人的自号》,《闽南》2021年第6期。据此,将以上三位墓主名号中的“亭业”释为“地方的事业”,殆无异议。由此明之,“乐亭业”“古亭业”“耀亭业”即对应解释为:“乐于地方的事业”“从事地方的事业”①《说文解字注》:“古:故也,故:使为之也。”根据前后语境释读,“古亭业”中的“古”即“使为之”,意译为“(让)从事”。“光耀地方的事业”。

传统中国社会有两个阶层,即官和民,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科举竞争日益激烈,至明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一个介于官和民之间的士绅阶层或地方精英阶层。1910年《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论绅士之资格》,文中指出:“绅士者,立于官与民之中间,而为地方行政之一种补助机关也。”②《申报》1910年10月9日,第1版。清代著名巡抚胡林翼也曾说过:“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③(清)胡林翼:《麻城县秉陈各局绅筹办捐输情形匹》,《胡文忠公全集》,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1757页。绅士一般“用私人财富和知识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营造其作为地方精英的形象”④徐祖澜:《近世乡绅治理与国家权力关系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2页。。明清时期的私塾、社学多由绅士主办,乡约等教化活动也时常由绅士主持,他们积极参与地方的公产、水利、桥梁、津渡等公益事务。《旧闻》中亦有这样的记述:“桥倾颓,先祖捐资为倡,多士协力,以迄于成。”结合此次出土墓葬考证,这里的“先祖”应是葵才(名煜,字尔教,号乐亭业),所记述的事件应是乾隆六十年(1795)由闽浙总督姚棻主持的重修洛阳桥事务。葵才为“邑庠生”,即本籍的生员。在明清时期,“绅士中最大的集团是由生员组成的”⑤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67页。“具有秀才身份者即可跻身绅士之列,而与普通平民相区别。”(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页。),他们有“遵循儒家思想的利他主义为地方服务的责任”⑥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309—310页。,曾有绅士发出这样的感慨:“康济天下之愿无所施,则退而为善于一乡。”⑦(清)冯桂芬:《显志堂稿》卷7,《内阁中书功甫潘君墓志铭》。转引自余新忠:《清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苏州丰豫义庄研究》,《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另外二位墓主,亦是如此,均把地方事务作为毕生志业,且在自己的名号中表露无遗。

综上,三位墓主的身份大抵可以认定为在地方享有声望的绅士。

从上引墓文中可见,三位墓主均是“清雍进士”,那么,何谓“雍进士”?

“雍进士”称谓一般出现在民间墓志、碑刻、族谱或匾额(图一)中,少见专门研究,既有的网络资料仅止步于一般性介绍,甚或存在讹误之处,故有必要做一番梳理考鉴。

征诸文献,得知“雍进士”之“雍”指“辟雍”。西周时期,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⑧(西汉)戴圣:《礼记》第5,明代汲古阁刻本。历史上辟雍建筑的形制究竟如何?《大戴礼记·明堂》云:“明堂者……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雍。”⑨(西汉)戴德:《大戴礼记》第67,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白虎通义》“辟雍”条曰:“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①(东汉)班固:《白虎通义》,清嘉庆九年(1804)抱经堂刻本。《明堂丹令论》云:“辟雍之名,乃‘取四面环水,圆如壁’。”②(东汉)蔡邕:《明堂丹令论》,载《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1798)刻本。随着朝代的更迭,辟雍建筑实物逐渐湮没无闻,直至清代,乾隆帝提出了:有国学而无辟雍,名实或不相称焉。③《高宗纯皇帝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见(清)文庆、李宗昉等纂修:《钦定国子监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53页。

图一“雍进士”匾

清代的国学又称太学、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清代统治者对国子监非常重视,顺治帝曾亲自视察国子监(1652),之后历代相沿,称为“临雍视学”;
康熙帝曾率礼部诸臣前往国子监视学,举行“临雍大典”(1669),并亲自题写“彝伦堂”匾额;
乾隆帝更是谕令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监管国子监事务刘墉、侍郎德成仿《礼经》旧制,于1783年在国子监彝伦堂之南复建“辟雍”(图二)。

“辟雍在太学门内,距门二十一丈,南向。池环如璧,径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四。达以桥,桥各长四丈,阔各二丈二尺。周池护以石栏,池岸设噀水龙口四,以达水。水由太学门外东、西井及六堂后檐外东、西井暗沟分注之。池内为殿基,方十一丈一尺,白石瓮之,以起殿。殿顶圆,冠以火珠。宇方檐重,覆黄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面各三间。中央一间,方一丈一尺四,正四间阔如之。深一丈六尺,四隅四间,方如之。九间合为一间。四面启门,门四扉。左、右窗各四。外周以廊,深六尺八寸。柱高一丈六尺,径一尺八寸。廊外出檐四尺三寸,柱高一丈八尺八寸,方一尺。四出陛。前檐恭悬高宗纯皇帝御书‘辟雍’额。殿中恭悬高宗纯皇帝御书额一,曰‘雅涵于乐’”。④(清)文庆、李宗昉等纂修:《钦定国子监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

图二国子监辟雍大殿

金、元、明三朝的帝王皆在北京建都,京城国子监内长期缺失一座辟雍,如今,依据周代四学的礼制终于建造完成了,实乃一大创举。竣工之际,乾隆帝亲笔题写楹联“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
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至此,皇帝“临雍”得以名副其实。辟雍大殿位于“国子监的极近中心点上”①李永康、张炳谦:《北京国子监建筑群文化漫谈(一)》,见《孔庙国子监丛刊》(2007年),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等级之高不言而喻。此后,“辟雍”遂实在成为“国子监”之代称。

清代学子的仕途,一般是参加科举考试,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授为翰林。除此之外,尚有一条捷径,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监生,肄业后再经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②详见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清代的国子监生包括贡生和监生,据《清史稿》载,国子监“肄业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凡四:曰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有二:曰恩荫、难荫。通谓之国子监生”③《清史稿》卷81,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国子监生大体和举人一样,可以穿青绸蓝边公服和披领,戴金雀顶冠。因乾隆帝在国子监内重建辟雍大殿,故清代的国子监生在乾隆时期最被重视。

清代国子监生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录送乡试,即由国子监选拔后参加乡试;
二是考职,即在国子监学习期满,参加廷试,以获取做官资格。清前期,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国子监生出路较好,仕途与举人略同④郗鹏:《清代国子监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中后期,随着进士、举人数量日益增多,再加上大量满人挤占了汉人的官缺⑤详见韩晓洁:《清代满人入仕途径与清代政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国子监生仕途逐渐壅塞,只得另寻他处,在诸项选择中,经商不失为一条理想之路,正所谓“学不遂则弃之习文法吏事,不则行贾于四方矣”⑥(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第一册)卷38,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41-942页。。对于国子监生来讲,“经商致富成为光耀门楣的又一途径”⑦朱树森:《试论明清晋江儒商传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见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编《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发行,2007年,第316页。,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带,“弃仕从商”曾一度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洛阳江中上游的洛阳港是泉州刺桐港支港,昔时船只鳞次栉比,商贾咸集。与之毗邻的洛阳街连通洛阳桥,是泉州至福州的官道,沿线遍布各式商行、店铺,“熙来攘往,声满街衢,朝暮不息”⑧施伟青、徐泓主编:《闽南区域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洛阳街自古就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当地的国子监生自然受此影响,“由士而商”,不唯如此,亦有平民经商致富后,通过捐纳,成为国子监生,“由商而绅”,此二者并存,迭相为用。如吴氏二房(新厅)便是洛阳街上较早从事商业活动的家族,家传商号“庆安”。上引墓文中的心藻(乳名监水,字邃铭,号古亭业)和心熙(乳名点水,字邃辉,号耀亭业)兄弟二人,均是国子监生。心熙从商,承继家业,然“言商仍向儒”(张骞语),可谓亦士亦商的“士商”。

自隋迄清,士子以读书博取功名为目标,“进士”更是其最高追求,但此途异常艰难,多少人终其一生难圆夙愿。因而,一些未及进士的中低级功名者,喜好借用“进士”作为雅称,表现出对进士称谓的尊崇。清代毕阮曾言“凡试有司者皆得谓之进士”①转引自姚雯雯、高福顺:《金代“前进士”考论》,《北方文物》2021年第3期。,如附生雅称“附进士”、举人雅称“乡进士”,国子监生则雅称“雍进士”。“清雍进士”是清代国子监生的通称,其中的“岁贡生”“恩贡生”“拔贡生”“优贡生”“副贡生”“例贡生”有时也相应地雅称为“岁进士”“恩进士”“抜进士”“优进士”“副进士”“例进士”。以上三位墓主均是“清雍进士”,也就是清代的国子监生。

按照张仲礼的观点,绅士成员包括进士、举人、国子监生和生员。②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页。三位“雍进士”自然是地方的绅士。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指出,对于中国绅士的理解,应当将之视为“一群家族,而不仅是个别有功名的人”③[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33页。。德国学者W.艾伯哈德(Eberhard)也认为:“只有人们将‘绅士’设想为家族性的时候,对‘绅士’的理解才有可能。……绅士家族在家乡的名望极大,……从一段时期来看,构成绅士的不止一代人。”④[德]W.艾伯哈德(Eberhard):《征服者与统治者:中世纪中国的社会力量》,莱顿E.J.布利尔公司,1952年,第122-123页。从以上出土的墓葬看,泉州洛阳吴氏二房在清代有三位“雍进士”,俨然是一个“绅士家族”。且有趣的是,《旧闻》中述及一则传说:先祖于六月初七夜,见天门洞开,光华万丈,仙人现,谓:“可许汝一愿也。”公跪求曰:“惟家中代代出进士也!”此说在吴氏二房中传扬已久,如今,墓葬的出土,亦可佐证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它曾经而且仍在影响着家族子弟的价值观念,“士商渗透”“绅商合一”已成为吴氏二房的祖脉遗风和家族文化。

由此,结合前文所考,进一步证实了三位“雍进士”即属泉州洛阳当地绅士无疑,其中,心熙亦有“绅商”的特征。

现存的泉州洛阳吴氏二房(新厅)祖厝,出土墓文称其“庆安私第”,因以上三位“雍进士”都曾在此居住,故谓之“雍进士第”。以下略述其概要:

(一)传统建筑类型:“第”

“第”常作次第义,引申为住宅始于汉代⑤宋杰:《汉代宫廷居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281页。,之所以称“第”,是因为宅院有高低等级。《汉书·高帝纪》载:“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也。”最高等级即“甲第”,如《史记·孝武本纪》载:“赐列侯甲第,僮千人。”⑥《史记》卷12《孝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最早特指皇帝赐予大臣的宅第,之后也涵盖上等房屋,“泛指贵族官僚或士绅人家的住宅”⑦雷冬平、胡丽珍:《〈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考辨五则》,《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论述到中国的住宅,即是“以中流乃至上流社会绅士的宅第为标准”⑧[日]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第317页。。因本文研究所需,笔者摭拾群籍,归结“第”的主要特征有四:

一是规模较大。“第”大多用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和地位,故在规模上要大于普通民宅。如唐代郭子仪在长安城内的“第宅”,史称“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①《旧唐书》卷120,列传第七十《郭子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史载杜牧祖父杜佑的“甲第在安仁里”②《旧唐书》卷147,列传第九十七《杜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有屋三十间”③(唐)杜牧:《樊川文集》卷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44页。。《清波别志》载“蔡京赐第,在都城之东,周围数十里”④(宋)周煇:《清波别志》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足见其规模之大。据《齐东野语》记载,南宋杭州西湖边有一龟形巨宅:“杨和王居殿岩日,建第清湖洪福桥,规模甚广。自居其中,旁列诸子舍四,皆极宏丽。”⑤(宋)周密:《齐东野语》卷4,《杨府水渠》,民国涵芬楼藏版。更有甚者,在宅第中建造园林,如《旧唐书》载,裴度“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⑥《旧唐书》卷170,列传第一百二十《裴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显然,“第”的一个特征是规模较大。

二是多重院落。刘敦桢在《中国住宅概说》中提出,唐宋时期的大型宅第多用四合院。⑦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6-42页。如中宗与韦后之女“长宁公主第,东有山池别院”⑧(宋)宋敏求:《长安志》卷8,明成化四年(1468)郃阳书堂刻本。。《唐两京城坊考》载:“神龙初,宗正卿李晋居焉,缮造廊院,称为甲第。”⑨(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2页。而且,“第”普遍由多进层次的院落或内天井组合而成。举唐代安禄山宅第为例,天宝十年(751),“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瑰材之美,为京城第一”⑩(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5,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5页。,史称,“堂皇三重,皆象宫中小殿,房廊窈窕,绮疏诘屈,无不穷极精妙”⑪(宋)宋敏求:《长安志》卷8“道政坊”下引《谭滨录》,明成化四年(1468)郃阳书堂刻本。。《旧唐书》中描述胡政“于京城修行里起第,连亘闾巷。”⑫《旧唐书》卷163,列传第一百一十三《胡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唐代白居易《伤宅》描述甲第“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宋代欧阳修《蝶恋花》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亦是对多重院落的描述。清代和珅的家宅,时称“和第”⑬刘临安、陆翔编著:《北京王府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89页。,初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有东、中、西三路三进院格局,后又增至三路五进院格局。这些例子均说明,多重院落是“第”的一个典型特征。

三是当街辟门。在汉代,严格的封建礼制规定,一般居民的住宅不得当街辟门,但享有封建特权的显官贵族则除外。⑭赵晓峰、刘佳、潘莹:《汉代画像砖石图样中显现的建筑文化特征探析》,见《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2页。唐朝令式亦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和坊内三绝者(指三面都没有出路的住宅)才能直接向街开门。⑮参见《唐会要》卷86“街巷”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67页。从某种意义上讲,当街辟门是“第”的特权。如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魏晋时期,左思在《蜀都赋》里说成都“亦有甲第,当衢向术”,术的本义指城邑中的道路,当衢向术,其意谓甲第面向交通大道。另据《初学记》卷24“宅”条云:“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①(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78-579页。。《太平御览》亦载:“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②(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181,居处部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前引《伤宅》一诗的起句即是“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唐代韦应物《长安道》诗云:“归来甲第拱皇居,朱门峨峨临九衢。”九衢指纵横交叉的大道。以上诸例,皆可看出,当街辟门是第的特征。

四是装饰考究。“第”往往极尽装饰之能事。史书记载,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崇饰邸第”③《旧唐书》卷183,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太平公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中宗与韦后之女安乐公主“竞起第舍,以侈丽相高,拟于宫掖,而精巧过之”④《资治通鉴》卷20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宋代赵仲全的宅第,墓志铭载其“治第吹台之东,亭榭池阁,雕饰甚丽,图书翰墨,环列左右”⑤(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51,《右监门卫大将军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代陆游《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所谓:“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明史》中有:“公主第,厅堂九间,十一架,施花样兽脊,梁、栋、斗栱、檐桷彩色绘饰,惟不用金。正门五间,七架。大门,绿油,铜环。石础、墙砖,镌凿玲珑花样。”⑥《明史》卷44《舆服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由此不难看出“第”的装饰考究之特征。

需指出的是,明清时期“在闽南地区以官家宅邸为样板”⑦关瑞明:《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传统民居》,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建成的民居,大多具备一定的规模,其通廊、厅堂宽敞并贯穿全宅,把前后、左右有机地衔接起来,成为多层次进深的院落。这种“具备两进以上的住宅,称为‘大厝’‘官式大厝’”⑧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因其多是当街辟门,故又称为“街路厝”⑨顾煌杰:《闽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平面格局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37页。。此类民居在建造工艺上,采用了传统的官式做法,完全按照营造则例精工细作。可见,有些闽南传统官式民居在规模、院落、辟门和装饰等方面,完全符合上述“第”的特征,因而称之为“进士第”“大夫第”“中宪第”等。

(二)建筑遗存所见“雍进士第”格局

“雍进士第”建筑遗存整体格局清晰可辨,《洛江吴氏宗谱》载有其平面示意图⑩《洛江吴氏宗谱》,2006年,第179页。(图三),通过现场踏勘进一步确定,该宅第临街而建,坐北朝南,是一座规整的三开间四进院落,占地面积约406m2,符合上述“第”的特征。

第一进:门厅。老辈称之为“口厅”,入口处悬挂“雍进士第”匾额(图四)。面阔1125cm,进深840cm,门厅原貌现已不见,被拆除改建为石构二层建筑,但是,根据建筑位置和基址所反映的营造尺度,可以复原出明清闽南官式宅第的门厅样式。

图三庆安祖厝平面示意图(族谱载)

图四“雍进士第”大门

第二进:顶厅(礼仪厅)。顶厅面阔1125cm,进深1020cm,最近的一次修缮,在2004年。从大门进入,可见深井(天井)两侧的榉头已被拆改,因此深井(天井)尺度也相应缩小。大厅屋顶为硬山式,红色筒瓦屋面,三叉燕尾脊,脊堵无装饰。东侧外墙为红砖墙,西侧外墙为夯土墙,上部均以红色烟炙砖砌至规尖并开有高窗,其间设二层板瓦鸟踏。内部梁架为搁檩造,梁架上置灯梁,灯梁施彩画装饰,红底。大厅地面斜铺红色方砖,厅中放置供案、八仙桌,以寿屏分隔厅堂与后轩,寿屏上悬挂牌匾“厚德载福”和楹联“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厅堂两侧有两对柱联:“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和“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诒尔多福家戴尧天”。后轩两侧开设寿屏门(后轩门),后墙两侧开设后尾门,现只存东侧后尾门。顶厅也称礼仪厅,处于建筑群中最核心的位置,是进行重要事项的场所,如祭祀祖先、婚丧嫁娶和接待贵宾等。

第三进:中厅(起居厅)。中厅面阔1125cm,进深1010cm。通过后尾门即是深井(天井),两侧榉头经多次修建,已改为石构。厅堂保留清代建筑制式,20世纪90年代进行过简单修葺。大厅屋顶也是硬山式,红色筒瓦屋面,燕尾脊,脊堵无装饰。两侧外墙均由三个部分构成:下部为毛石砌筑,中部为封甓墙面平砌,并有红砖花格窗,上部已坍塌。内部梁架为插梁式木构架,“三通三瓜三架坐梁”式。内檐口用丁头拱出挑,结构简练,制作规整,步口檐处安置有篙尺。厅中保留清代寿屏(太师壁),两侧亦设寿屏门(后轩门),后墙两侧亦设后尾门,现只存西侧后尾门。厅堂东侧的内墙在木框架内做“杆真墙”①。东侧大房曾一度作为当铺,后房也相应地作为储藏间。西侧大房和后房是家眷的主要居室,房间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是谓“光厅暗房”。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目前,东侧大房与后房屋面已坍塌,西侧大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翻新时,内墙由木质改为石构。因为长期疏于打扫与整修,中厅已渐渐显露出荒芜迹象,不少墙体陆续剥落,只能从遗留的门窗雕花中想见当时主人的富足生活。

第四进:后厅(私塾厅)。后厅面阔1125cm,进深740cm。通过西侧后尾门,可见深井(天井)与后厅,两侧榉头均被拆除,后厅的屋顶为卷棚顶,屋面左右各三排筒瓦。内部梁架亦为插梁式木构架。两侧外墙亦由三部分构成:下部为毛石砌筑,中部为灰泥砂浆抹面,上部为封甓墙面平砌至规尖,毛石与上部间以板瓦鸟踏分隔,规尖遗有部分素白灰塑。后厅两侧房屋已坍塌,仅厅面保留完整,厅中原供奉魁星爷,现已不见。较有特色的是,后厅利用中厅(起居厅)的后墙作三堵烟炙砖镜面壁,两侧开设拱形门洞,现仅存中部和西面二堵镜面壁和西侧门洞,东面镜面壁和东侧门洞已被拆改为石墙。镜面壁上方有水车堵,水车堵以砖叠涩出挑,正面做出线脚边框,但框内灰塑装饰已残缺。中部镜面壁由烟炙砖拼砌,正中辟一六角形竹节窗,两侧有灰堆(灰塑)对联:“文章传旧业,孝友溯遗风”。“旧业”①“旧业”也指“旧时的宅第”,如唐代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诗曰:“睹兹怀旧业,回策返吾庐。”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刘商》云:“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辞疾挂印,归旧业。”皆是此义。意为“先人的事业”,即前文所考之“亭业”。西面镜面壁中间有圆形桃花纹样花格窗,四周用砖做成“香线框”,蝙蝠形抹角。西侧门洞下石上砖,圆弧形拱券饰以如意纹样。后厅主要是吴氏家族子弟念书的地方,据《旧闻》记载,这里最早设为家塾,雍正二年(1724),始作为“通津社学”学舍,“择生员学优行端者为社师”,道光朝以后,复为私塾。驻足于此,依稀可见当年场景。

(三)“雍进士第”建筑沿革探析

根据“雍进士第”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分析,其经历了多次修葺改建,建筑沿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建于明代。断代依据有三:其一是瓦,明代刊刻的《闽部疏》记载:“泉、漳间烧山土为瓦,皆黄色。郡人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鸱吻异状。官廨、缙绅之居尤不可辨。”②(明)王世懋:《闽部疏》,明万历十三年(1585)宝颜堂订正刊本。因明代的红砖红中带黄,故称“黄色”。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雍进士第”中厅与后厅的屋顶用瓦与明代“大宗伯第”(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府第,位于莆田市荔城区大路街593 弄3 号)高度一致。其二是墙砖,顶厅东侧外墙遗存的古甓墙面,由粗甓砖竖立平砌,粗甓砖规格为长26m 宽20m 厚6m,其做工迥异于后来清代典型的封甓墙面(一竖一倒,一竖由甓砖完成,一倒由徐兴砖完成),如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等,与同处洛阳街的清代王氏祖厝(古井亭巷36 号)也判然有别。经过比对,这些红砖与厦门海沧文圃山发现的明代古墓红砖高度相似。其三是夯土墙,通过仔细辨别,笔者发现顶厅西侧遗留的夯土墙与明代惠安刘望海故居(惠安中山北街团结巷27号)的夯土墙如出一辙,应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工艺。此外,宅第西侧巷道还放置一尊明代石狮(图五),据吴氏后裔所述,此乃镇宅之物,自古相沿至今,这亦可作为一个旁证。经过综合研判,“雍进士第”始建于明代。

第二阶段:除了上述屋瓦和部分墙面是明代建筑遗存外,“雍进士第”主体建筑合乎清代闽南传统官式宅第的布局和制式,但又不乏空间营造上的个性化创造,如第三进中厅(起居厅)的边门辟得较大(高212cm,宽90cm),有别于传统特征(如洛安村滨景西路232号张氏祖厝边门高190cm,宽68cm),这主要是为方便经商考虑。据《旧闻》记载,吴氏二房先祖在清代从事典当生意,商号“庆安”,因而将大房改建为当铺,称“庆安铺”。出土墓文中有“庆安私第”,与此记载相吻合。今天“雍进士第”的规模和格局,正是在清代奠定的基础。

图五“雍进士第”内的明代石狮

第三阶段:民国时期,泉州洛阳街兴建红砖骑楼①详见吴峻峰:《洛阳街的红砖骑楼》,《闽南》2017年第6期。,沿街统一规划设计,拆除两侧旧房,路面拓宽至9m。“雍进士第”的门厅也被迫拆改,退收出连续的柱廊空间,再隔成店铺面向走廊,铺面采用可拆卸的竖板门。如此,外廊空间柱架结构已打破了传统官式宅第立面的封闭性,“雍进士第”门厅的规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四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住房紧张,门厅在原柱廊空间和店面的基础上再行改建为石构二层建筑,内部设置楼梯,走廊也被封堵占用,“雍进士第”门厅已荡然无存。不可讳认,此与传统建筑制式相去甚远。第一进深井(天井)采光与通风效果变差,空间尺度也远逊于之前的格局。再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吴氏后裔陆续从“雍进士第”中搬出,宅第常年风吹雨淋,缺乏有效维护,以致中厅与后厅受损较为严重。

概而言之,“雍进士第”乃明代肇建,清成格局,民国拆改,近年渐损。

“雍进士第”是明清时期泉州洛阳街的绅士宅第,根据建筑遗存清晰可见四进院落:第一进门厅已被改易,第二进顶厅(礼仪厅)、第三进中厅(起居厅)保存相对完整,第四进后厅(私塾厅)部分坍塌。在闽南地区,临街的房屋往往用地紧张,面宽有限,大多以单开间的“手巾寮”②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为主,在寸土寸金的交通要道洛阳街,能有三开间的府第建筑至为难得。“雍进士第”有“绅”“商”兼具的建筑特色,从某个视角得以窥见清代绅士的生活面貌,为研究闽南儒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这座宅第是洛阳街仅存的三开四进合院建筑,(图六、图七)在泉州地区亦不多见。它既是吴氏家族变迁与家学历史的见证,也是泉州洛阳地域性格的体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可惜其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及现代民间不科学的人为改造,已渐荒废,不免令人扼腕,故亟待科学修缮,合力保护。

图六“雍进士第”复原图

图七“雍进士第”平面复原图

猜你喜欢国子监进士——以清代江西为例">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教育与考试(2022年4期)2022-09-06四进士(上)阅读(中年级)(2020年3期)2020-06-01参观国子监作文大王·低年级(2020年2期)2020-03-13《进士or近视》童话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2期)2019-04-27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39期)2018-02-28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下的明代学校德育管窥理论观察(2017年3期)2017-04-10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1期)2012-02-13进士桥文学港(2009年5期)2009-09-01

推荐访问:雍进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