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习笔记】肖东发《中外出版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时间:2022-06-28 18:20:02 来源:网友投稿

 目录 内容简介 目 录 上 篇 中国出版史 第一章 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上古—1世纪)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2—9世纪)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古代出版(下):印本书时代(10世纪—1840年)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近代出版:变革与发展共存(1840—1911年)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现代出版:在斗争中前行(1912—1949年)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下 篇 外国出版史 第六章 外国古代出版史(史前—5世纪)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外国中世纪出版史(6—15世纪)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外国近代出版业(16—18世纪)

 8.1 复习笔记 8.2 复习笔记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外国现代出版业(上)(19世纪)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章 外国现代出版业(下)(20世纪)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上 上 篇 中国出版史 第一章 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上古—1 世纪)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 1文字的产生 (1)文字产生的过程 ①“有声无言”阶段 人们只能靠声音或动作来表达感情,与其他动物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②“有言无文”时期 人们可以利用口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来表达感情,即出现了语言,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对话、沟通思想、交流经验。但是,此时文字还没有出现。

 ③文字出现 语言出现以后,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又经结绳记事、契刻和图画三个阶段,文字才得以产生。

 (2)文字产生的传说 关于文字的产生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是仓颉造字。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我们只能依据社会历史背景,以不断发现的地下文化遗物为证加以推测。1988年,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出土了一批甲骨,据测定与校正,这批甲骨的时代距今约8000年。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文字产生的意义 文字的出现拓宽了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使人际交流和群体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也使得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流传后世。

 2.图书的起源 (1)河图洛书说 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2)伏羲产生说 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根据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河流域远古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具体情景。“造书契,以代

 结绳之政”,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造书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现实。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还缺乏科学依据。

 (3)夏代产生说 尽管至今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如下:

 ①《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

 ②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经常引用的文字:“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说明夏商更迭之际已有典册。

 ③据古籍记载,夏代典籍有《夏书》、《夏时》等,《左传》、《国语》、《墨子》等多次提到《夏书》并引其文。

 ④夏代已总结出天文历法和农业知识。

 ⑤有关夏末地震和陨石的文字记录。

 ⑥夏末有太史和典籍等文献记载。

 ⑦殷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一定经过了比较长期的发展。

 (4)殷商产生说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书籍产生于殷商时期,理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但是,图书的产生应该早于掌管书籍的史的产生,因为没有书籍,何来史官? (5)春秋末年产生说 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并且兴起著书立说之风,因此,有学者认为图书的产生年代应是春秋末期。春秋时期是图书写作、生产、传播的一个繁荣期,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此前就没有图书存在。

 3.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 (1)甲骨和甲骨文 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的一种文字记录,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又称殷墟甲骨。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

 (2)青铜器和铭文

 ①青铜器 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青铜器在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的铭文。

 ②铭文 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由于铭文内容关系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着许多重大事件,它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上面的铭文长达497字。

 (3)石刻文书 现存刻石实物中,最早的是唐代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石鼓。

 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及诸侯与士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经常把向神盟誓时的话刻在玉石上,这种文书又称“盟书”。1965年冬,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其中最大的长32厘米,宽3.8厘米,形态规整,呈深灰色。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

 而古代的刻石文字保留至今且影响比较深远的则是儒家经典的刻石,其次是释、道的经典刻石。

 (4)竹木简牍及其影响 ①竹木简牍 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经过三国、两晋,纸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之后,简的使用才逐渐减少。直到东晋桓玄下令“以纸代简”,我国古代书史的简牍时期才宣告结束。

 古简,是研究简牍时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实证。而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②竹木简牍的影响 a.图书的计量单位称“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仍称“篇”,许多从竹、从片、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如籍、簿、笔、符、笺、笈、籀、版、牒、牍、本、札、检、榻、檄、椠。

 b.不少词汇和成语反映了竹木简牍的深远影响,如尺牍、三尺法、版图、检署、杀青、汗青及罄竹难书、入木三分、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连篇累牍、断简残篇、韦编三绝等。

 c.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的书籍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书写,从右到左排列,这种行文格式就是来源于简策。

 d.发展到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以后,要在纸上打出宽窄与竹简差不多的行格。

 e.今天的衬页和环衬与“赘简”之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5)帛书 贵重的丝帛除用于书写一般文字之外,还有其特殊用途,比如丝帛可用以绘画、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记载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事情等。

 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仅从内容分析,已发现的实物大致可分为信件、绘画、书籍三种类型。

 二、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1上古至秦朝的图书出版业 (1)殷周时期的图书出版业 我国在殷周时期已经有早期史书和诗书的著述和编纂活动,但这一时期“学术统于王宫”,著书、编书、藏书以及利用书的人大多是王室诸侯阶层的史官、采诗官、乐官等文化官员,范围极为有限。编辑出版活动主要体现的是统治阶层的意志。

 (2)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出版业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出版业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发展,进而推动了学术文化的普及和文化思潮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风尚非常良好,著书立说也成为风尚,出现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教育、文学、军事、医学和农业等各个方面,并出现了一次影响比较深远的编辑出版活动——孔子整理删定《六经》。

 ②孔子与《六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搜集鲁、周、宋诸国文献档案,并以此作为教本,进行讲学。

 孔子先后整理、删订了六部著作,即《易经》、《尚书》、《诗经》、《礼》、《乐经》、《春秋》,这受到封建统治阶级重视,被奉为“经典”。这六部书,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孔子的这次整理删定工作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图书整理、出版活动。

 ③书同文与焚书坑儒 a.书同文 “书同文”就是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

 文字异形与迅速发展的经济文化是很不适应的,对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也极为不利。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即命李斯等人校定文字,依古籀文,创制出一套笔画字形相对简省整齐的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

 秦以后,六国文字中与秦篆异形的字基本上绝迹。小篆以外,秦始皇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对篆字作进一步改进,笔画由圆变方,书写省便,更适于官方文件应用。于是,隶书很快就代替了小篆,成了普遍通行的一种文字。到了汉代,隶书还继续广泛使用。

 b.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废私学,除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书一概送官府焚烧;民间的书籍,除医药、农书、占卜之类以外,概不许收藏,违者及议论《诗》、《书》的人一律处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禁书法令,并于第二年活埋了460多个儒生、方士。

 焚书坑儒实质上是专制主义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文化上的专制是此后2000余年封建统治的必然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秦始皇不是用发扬一种文化来进行文化专制,而只是一味地用焚书坑儒这一野蛮的手段去打击异己文化,结果使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损失,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1)西汉的图书出版业概况 ①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事业的繁荣,西汉旧有的图书收藏日渐增多,同时,新的学术著作也出现了不少。两者汇集起来,反映了西汉时期图书事业的发展。

 ②“以经断事”成为西汉时期政治生活的风气,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大多以阐发、解释儒家经典为己任,因此儒家著作激增是这一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③私人藏书在西汉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④西汉末年,西汉一代聚集起来的图书遭到王莽之乱的浩劫,图书事业的发展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2)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 ①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概况 西汉政权建立后,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图书编校工作。由于当时对兵家较为重视,对兵书的编校活动也较多。

 公元前26年,皇帝诏令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

 ②刘向父子的图书编校活动 a.刘向整理藏书的步骤 首先将政府所收藏的一书的不同本子汇集起来,同时广泛利用私人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藏本,进行比勘选择,剔除重复,挑选出一个比较好的写本作为正本,用其他的本子与之校对

 。将每一篇的文字校对完毕后,抄写清本,撰写一篇叙录,说明本书撰者生平事迹、全书内容大意及校对、缮写情况等等。

 b.刘向父子图书编校活动取得的成就 刘向去世时,这一工作尚未完成,由其子刘歆继任其事。经过20年时间,刘向领导的政府校书整书工作完成了,一共整理了13269卷,596家。西汉一代的国家藏书最终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也标志着西汉图书编辑出版事业鼎盛时期的到来。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校定的图书,从学科内容和品种数量上看,几乎包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全部古籍;从分类体系和校勘质量上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向父子称得上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的奠基人”。

 c.《别录》和《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在编校群书的同时,又相继编撰了综合性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据后世文献记载,刘向在编撰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了一份并按类汇集起来,称之为《别录》,其后刘歆又将其简编为《七略》。《七略》大约完成于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是当时西汉政府藏书的一个总记录。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对《七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 (3)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两汉时期图书贸易正式开展起来的标志是书肆的出现。西汉末年(公元1—8年)和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9—23年),中央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太学生的数量也空前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在长安太学附近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

 与民间贩卖者经营的书肆不同,槐市有自身鲜明的特点:①定期举行,集市每半月一次;②参与主体身份比较集中,都是长安太学生;③买卖物品并不局限于图书,而是包括了“笙磐乐器”及各地特产等物品;④有交往论学的功能;⑤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槐市。

 槐市不仅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促进了图书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仓颉造字 答:仓颉造字是指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2竹木简牍 答:竹木简牍是我国古代图书的主要载体之一,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由于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因此其影响也极为深刻和长远。直到今天,图书的计量单位仍称“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仍称“篇”,许多从竹、从片、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如籍、簿、笔、符、笺、笈、籀、版、牒、牍、本、札、检、榻、檄、椠。还有不少词汇和成语也反映了竹木简牍的深远影响,如尺牍、三尺法、版图、检署、杀青、汗青及罄竹难书、入木三分、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连篇累牍、断简残篇、韦编三绝等。在从古至今的出版印刷史上,由“版”和“本”组成的词汇更是举不胜举。

 3甲骨文 答: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是商朝后期的一种文字记录,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又称殷墟甲骨。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

 4帛书 答:帛书又称缯书,是以丝帛为书写材料的。贵重的丝帛除用于书写一般文字之外,还有其特殊用途,比如丝帛可用以绘画、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记载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事情等。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

 5青铜器

 答: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的铭文。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铭是镂刻、记载的意思。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6铭文 答:铭文,是指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刻的文字。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上面的铭文长达497字。

 7书同文 答:“书同文”是指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巩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秦始皇即命李斯等人校定文字,依古籀文,创制出一套笔画字形相对简省整齐的文字,称为“秦篆”,也叫“小篆”。秦以后,六国文字中与秦篆异形的字基本上绝迹。小篆以外,秦始皇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对篆字作进一步改进,笔画由圆变方,书写省便,更适于官方文件应用。于是,隶书很快就代替了小篆,成了普遍通行的一种文字。到了汉代,隶书还继续广泛使用。

 8焚书坑儒 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所采取的文化措施。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废私学,除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书一概送官府焚烧;民间的书籍,除医药、农书、占卜之类以外,概不许收藏,违者及议论《诗》、《书》的人一律处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禁书法令,并于第二年活埋了460多个儒生、方士。焚书坑儒实质上是专制主义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

 9《七略》和《别录》 答:《七略》和《别录》是指刘向、刘歆父子在编校群书的同时,编撰的综合性藏书目录。刘向在编撰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了一份并按类汇集起来,称之为《别录》,其后刘歆又将其简编为《七略》。

 10槐市

 答:槐市,是指长安太学附近出现的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定期举行,集市每半月一次;参与主体身份比较集中,都是长安太学生;买卖物品并不局限于图书;有交往论学的功能;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槐市。槐市不仅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促进了图书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二、简答题 1如何看待仓颉造字的传说? 答:关于文字的产生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是仓颉造字。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仓颉造字的记载。如《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说得最为具体的当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序中的相关文字不仅说明了仓颉所处的时代及其所任职务、受何启示而创造文字,还回答了他发明文字的方法和步骤,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字”、“书”这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及所下的定义,同时也说明了文字书契产生后的意义和作用。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2图书的夏代产生说都有哪些依据? 答: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如下:

 (1)《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

 (2)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经常引用的文字:“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说明夏商更迭之际已有典册。

 (3)据古籍记载,夏代典籍有《夏书》、《夏时》等,《左传》、《国语》、《墨子》等多次提到《夏书》并引其文。

 (4)夏代已总结出天文历法和农业知识。

 (5)有关夏末地震和陨石的文字记录。

 (6)夏末有太史和典籍等文献记载。

 (7)殷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一定经过了比较长期的发展。

 3早期的文字载体都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早期的文字载体及其特点如下:

 (1)甲骨和甲骨文 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的一种文字记录,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又称殷墟甲骨。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

 (2)青铜器和铭文 ①青铜器 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青铜器在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的铭文。

 ②铭文 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由于铭文内容关系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着许多重大事件,它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上面的铭文长达497字。

 (3)石刻文书 现存刻石实物中,最早的是唐代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石鼓。

 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及诸侯与士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经常把向神盟誓时的话刻在玉石上,这种文书又称“盟书”。1965年冬,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其中最大的长32厘米,宽3.8厘米,形态规整,呈深灰色。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

 而古代的刻石文字保留至今且影响比较深远的则是儒家经典的刻石,其次是释、道的经典刻石。

 (4)竹木简牍及其影响 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经过三国、两晋,纸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之后,简的使用才逐渐减少。直到东晋桓玄下令“以纸代简”,我国古代书史的简牍时期才宣告结束。古简,是研究简牍时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实证。而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简策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备用的简放在左侧,左手拿来,右手书写,写好的简顺序推向右侧,因而形成从右到左的编纂顺序,即使先编好的简策也从右边开始,相沿成习。

 (5)帛书 贵重的丝帛除用于书写一般文字之外,还有其特殊用途,比如丝帛可用以绘画、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记载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事情等。

 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仅从内容分析,已发现的实物大致可分为信件、绘画、书籍三种类型。

 4刘向等人编校图书分哪些步骤?给后世留下了什么经验? 答:公元前26年,皇帝诏令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

 (1)刘向等人编校图书的步骤 首先将政府所收藏的一书的不同本子汇集起来,同时广泛利用私人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藏本,进行比勘选择,剔除重复,挑选出一个比较好的写本作为正本,用其他的本子与之校对。将每一篇的文字校对完毕后,抄写清本,撰写一篇叙录,说明本书撰者生平事迹、全书内容大意及校对、缮写情况等等。

 (2)给后人留下的经验 刘向领导的这次古籍整理活动,无论就其规模之大,还是就其方法之完善而言,都是空前的,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对校法是现代校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该种校对法就是深受刘向校书方法的影响。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相符,达到消灭一切与原稿不符的录排错误的一种校对方法。它是各种门类出版物校对都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校对工作的基础。对校法的特点是比照原稿,逐字核对校样,发现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以原稿为依据改异存同,保证将原稿正确无误地复制成付印样。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河图洛书 答:“河图洛书”是一个传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就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2侯马盟书 答: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及诸侯与士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经常把向神盟誓时的话刻在玉石上,这种文书也称“盟书”。1965年冬,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以朱色或墨色写在玉片或石片上,其中最大的长32厘米,宽3.8厘米,形态规整,呈深灰色。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立盟人是晋国六卿之一赵鞅(赵简子),他是一位从奴隶主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主持订立的侯马盟书反映了在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且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新兴的晋国赵氏集团取得了胜利。

 二、简答题 1文字的产生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答: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概括起来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语言与传说阶段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最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语言是人们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义、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猿揖别”后人类从事劳动的产物。劳动使语言具备了意义,它是经验成果在语言中的反映,这个反映活动又是以单个个人进行的。人们用有声语言通过声波传达语义,相互交往,互通信息。因此,人们依靠语言的传递方式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经验知识交流。语言一方面作为反映知识的工具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人们传递的工具而使用。由于它维持着劳动共同体的存在,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社会特性。简单说来.官诞生于社会,也使用于社会。

 但是,语言只是脱口而出的声音,转瞬即逝,不能保存,也不能送到稍远的地方。而文字则具有保存性和传递性的优势。

 (2)实物记忆阶段 单纯依靠记忆来表达、交流思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为任何事物尽管都可能在脑中保留印象,但“深浅”不同,印象深的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很久以后还能记忆;印象浅的,事过境迁,就不复记忆了。即使是印象深的,过了一定时期,也会出现许多差异。一种古代传说经过若干年口传以后,必然会变得离原样很远。无论是“结绳”还是“刻木”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来保存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虽然可以表示一些简单的意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而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但它们都还只是某一具体事物的代表,不能表达复杂的感情、抽象的思维和简洁的概念。它们毕竟还不是文字。文字是从另一种东西——图画发展而来的。

 (3)图画和文字阶段 文字的产生起源于绘画。远古时的人们曾经利用绘画来表达思想。如画一头牛和一个持弓射箭的人,就表示狩猎或射箭的行为;如要表示杀猪、宰牛,就画一头猪或牛。加上一把刀和一只手。只要想说什么就画什么,并用称呼事物的名称去称呼它,长此以往,图画只要很少的几根线条就能表达意思,当简单的线条和语言相结合,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时,便产生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汉字在夏代的中期逐渐成为体系,殷朝的甲骨文字已相当完备,是我国汉字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大约已有4600个单字,据考证,可辨识的甲骨文字所记载的事,距今已有3300多年了。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为记录只是、传播科学的重要手段。

 没有文字便没有书籍。文字的产生对人类的历史和图书出版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文字就使一定范围里的人,能够通过一个符号,了解和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某一事物的数量、形成和概念。没有这样一种可以共同使用的文字,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就难以交流,更说不上积累。文字是书籍产生的先决条件。

 2简述西汉的图书出版业状况。

 答: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事业的繁荣,西汉旧有的图书收藏日渐增多,同时,新的学术著作也出现了不少。两者汇集起来,反映了西汉时期图书事业的发展。“以经断事”成为西汉时期政治生活的风气,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大多以阐发、解释儒家经典为己任,因此儒家著作激增是这一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私人藏书在西汉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汉末年,西汉一代聚集起来的图书遭到王莽之乱的浩劫,图书事业的发展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1)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

 ①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概况 西汉政权建立后,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图书编校工作。由于当时对兵家较为重视,对兵书的编校活动也较多。

 公元前26年,皇帝诏令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

 ②刘向父子的图书编校活动 a.刘向整理藏书的步骤 首先将政府所收藏的一书的不同本子汇集起来,同时广泛利用私人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藏本,进行比勘选择,剔除重复,挑选出一个比较好的写本作为正本,用其他的本子与之校对。将每一篇的文字校对完毕后,抄写清本,撰写一篇叙录,说明本书撰者生平事迹、全书内容大意及校对、缮写情况等等。

 b.刘向父子图书编校活动取得的成就 刘向去世时,这一工作尚未完成,由其子刘歆继任其事。经过20年时间,刘向领导的政府校书整书工作完成了,一共整理了13269卷,596家。西汉一代的国家藏书最终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也标志着西汉图书编辑出版事业鼎盛时期的到来。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校定的图书,从学科内容和品种数量上看,几乎包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全部古籍;从分类体系和校勘质量上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向父子称得上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的奠基人”。

 c.《别录》和《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在编校群书的同时,又相继编撰了综合性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据后世文献记载,刘向在编撰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了一份并按类汇集起来,称之为《别录》,其后刘歆又将其简编为《七略》。《七略》大约完成于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是当时西汉政府藏书的一个总记录。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对《七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 (2)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两汉时期图书贸易正式开展起来的标志是书肆的出现。西汉末年(公元1—8年)和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9—23年),中央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太学生的数量也空前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在长安太学附近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

 与民间贩卖者经营的书肆不同,槐市有自身鲜明的特点:①定期举行,集市每半月一次;②参与主体身份比较集中,都是长安太学生;③买卖物品并不局限于图书,而是包括了“

 笙磐乐器”及各地特产等物品;④有交往论学的功能;⑤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槐市。

 槐市不仅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促进了图书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三、论述题 关于图书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答:我国图书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很难做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目前存在的说法有五种:

 (1)河图洛书说 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2)伏羲产生说 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根据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河流域远古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具体情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造书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现实。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还缺乏科学依据。

 (3)夏代产生说 尽管至今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如下:

 ①《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

 ②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经常引用的文字:“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说明夏商更迭之际已有典册。

 ③据古籍记载,夏代典籍有《夏书》、《夏时》等,《左传》、《国语》、《墨子》等多次提到《夏书》并引其文。

 ④夏代已总结出天文历法和农业知识。

 ⑤有关夏末地震和陨石的文字记录。

 ⑥夏末有太史和典籍等文献记载。

 ⑦殷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一定经过了比较长期的发展。

 (4)殷商产生说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书籍产生于殷商时期,理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但是,图书的产生应该早于掌管书籍的史的产生,因为没有书籍,何来史官? (5)春秋末年产生说 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并且兴起著书立说之风,因此,有学者认为图书的产生年代应是春秋末期。春秋时期是图书写作、生产、传播的一个繁荣期,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此前就没有图书存在。

 第二章 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2—9 世纪)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外传 1纸的发明 (1)植物纤维造纸发明时间的两种意见 ①东汉发明说 东汉发明说认为,蔡伦以前的“纸”实际是缣帛中的一种,而真正的植物纤维纸则是由蔡伦于元兴元年(105年)发明的。这是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观点,也是当前关于造纸术发明时间讨论中的一种主要观点。

 ②西汉发明说 西汉发明说认为,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即已有纸,我国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是西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因而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改良者。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曾几次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在西安灞桥工地发现的西汉武帝时期的古纸,这一重要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蔡伦造纸说,把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2)关于纸的发明的理性认识 ①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西汉时代已经试验和发明了植物纤维纸是可信的。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等多次西汉古纸的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②蔡伦在造纸术的总结、改进、推广等方面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西汉发明造纸术的事实并不能否认蔡伦的伟大功绩:一方面,蔡伦制造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纸张,使造纸原料来源扩大,客观上对纸张生产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提高了造纸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造纸事业开辟了广阔道路。

 2.造纸术的外传 据考证,中国造纸术的外传,首先是把纸和纸制品(书、信件和绘画等)传入其他国家,第二步才是造纸技术的外传。

 在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经过1000多年,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二、写本书的发展及普及 1写本书普及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1)手抄复制的盛行 纸张被普遍应用后,由于其经济和便利,抄书的风气更为兴盛起来,从民间到官府,形成了一个写书的高潮。不少作品刚刚完成,便已传抄流行。

 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的《陀罗尼神咒经》,是现存最早的手抄本经书之一。

 手抄复制也催生了一种新兴职业:佣书。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从西汉起书籍就开始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出售,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佣书”是这一时期向社会提供书籍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社会生产复制了大量书籍,对流通书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纸的推广使用及制墨工艺的不断改进,文献复制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传统的手工抄写复制技术更加兴盛的同时,捶拓技术、水色印章等相继产生,这就为印刷术的发明在技术上创造了条件。

 ①捶拓 a.捶拓的含义及其应用 捶拓又称拓印,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捶拓技术在我国的出现,与石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拓印可以避免抄写之劳,而且比抄写省时。所以,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捶拓是一种较简便的复制图书的方法。

 b.拓印技术与雕版印刷的异同 相同之处:

 都是用纸从雕刻物表面上取得复本的方法。

 不同之处:

 第一,石刻上的文字是可读的正写字,雕版版面的字是不能阅读的反写字。

 第二,拓印是将纸先铺于石上,然后刷墨,印刷是将墨先刷在版面上再铺纸,经压刷纸背,将反文印到纸上取得正文印本。

 第三,拓印所得的文字在纸与石刻相接触的背面,印刷所得的文字在纸与印版相接触的同面。

 ②水色印章 制造印章是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时使用印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战国时代,印章就已经较为常见了。秦汉以前多是阴文印章,秦汉以后多为阳文印章。自纸通用以后,封泥失去效用,水色印章代之而起,这就提供了一种利用反刻阳文文字取得复制本的方法。

 (3)石经刻写的发展 ①两汉石经刻写 a.两汉石经刻写概况 石经是指刻写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西汉时期,刻石经的风气盛行,并扩大到碑碣、摩崖等形式。东汉沿袭了这一传统,往往在石头上刻下鸿篇巨制,极富史料价值。现在所留存的汉碑,大多为东汉时代的遗物。

 b.熹平石经 汉代将儒经立为官学,为以正视听,蔡邕向汉灵帝提出以“兰台漆书”为依据,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章,因石经始刻于熹平四年(175年),故称熹平石经,至光和六年(183年)刻成,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有《周易》、《鲁诗》、《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字体一律采用今文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它是东汉图书编辑出版活动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教材。

 第三,熹平石经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自熹平石经以后,历代仿效者不绝如缕。

 第四,从技术上讲,熹平石经的刊刻促进了捶拓方法的发明,而捶拓方法又启发了雕版印刷术,所以说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的影响。

 ②东汉以后较大规模的刻石工程 a.“三字石经” 三国时魏齐王正始年间(240—248年),在洛阳太学再次刻立石经,共刻了《古文尚书》、《春秋》和《左氏传》的一部分,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刻写,故称“三字石经”,又称“正始石经”。

 b.“唐石经” “唐石经”刻立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故又称“开成石经”,它以楷书刻写,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这部石经对书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c.“后蜀石经” “后蜀石经”,是五代时在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下刻立的石经,因此次刻石于广政元年至八年(938—945年)完成,故又称“广政石经”。

 广政石经共刻10部儒家经典,依开成石经的楷体字书写,增入古注,立于成都石经堂。

 d.“北宋国子监石经” 仁宗庆历元年至嘉祐七年(1041—1062年),以篆、楷两种字体刻成的《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孝经》、《论语》、《孟子》九经,立于汴京(今开封)国子监内,史称“北宋国子监石经”,又称“二体石经”。

 e.“高宗御书石经” “高宗御书石经” 刻立于南宋高宗时(1127—1162年)。

 f.清十三经 清十三经刊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共刻儒家经典13部,由儒生蒋衡用楷体字书写底本,共刻石189块,立于北京国子监内,前有乾隆御笔亲书《告成碑文》。

 清十三经石刻今存于北京市历史博物馆内。此次石经刊刻是封建时代最后的一次,也是儒家经典石刻最全的一次。

 2.写本书的普及 (1)写本书的兴起 东晋桓玄称帝(369—404年)后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自此,简帛时代结束,图书进入了写本书时期。

 晋以后简牍实物逐渐减少,纸制文献增多。5世纪以后,简牍基本上绝迹,能看到的主要是纸写书了。

 (2)写本书的发展阶段 纸写书时期是从2—10世纪,长达八九百年之久。

 ①初期阶段:2—3世纪,此时简、帛、纸三者并行,仍以简帛为主。

 ②中期阶段:4—8世纪,此时是写本书的主要阶段,并发展到高峰。

 ③后期阶段:8世纪以后,此时印刷术已发明,写本书与印本书共同存在了一段时期后,因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而为印本书所代替。

 初期的纸写书的形式,完全是模仿帛书的。纸被大量应用后,从抄写到制卷,逐渐改进、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卷轴制度。所以,这个时期在书史上又称为卷轴时代。

 三、写本书时代的图书出版业 1这一时期出版业的特点 (1)编书主体的官私共荣 这一时期除了兰台和东观以及秘书监等主导的官方编书外,民间编书活动也十分活跃,尤其是史书的编纂。东汉末年战乱以后,官府控制史学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而王朝的频繁更迭又为私人著史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私人撰史比较成功的是范晔的《后汉书》。

 (2)内容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著作的内容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数量也增多了。

 ①成因 a.客观条件 第一,造纸术已较前大为进步,高质量和高数量的纸张的供应为图书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方便书写的字体已多种多样。

 b.主观因素 第一,大部分统治者并没有因时局的动荡而置文化事业于不顾。

 第二,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私人修书风气盛行。

 ②图书著作的特点 a.历史和地理著作大大超过前代 b.别集与总集大量产生 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种著作的书,又称文集。总集是指汇总多人著作为一书的图书,最早的一部总集是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

 c.文学批评著作开始出现

 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是古代极为重要的文学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是5世纪所写的一部卓越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是论诗的巨著。

 d.出现了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 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业专著。

 e.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增多 f.哲学思想有了更大发展 g.宗教书籍增多 (3)地域特点 ①出版业发达的地区多集中于一些曾经作为国都的城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对峙的建康(今南京)和洛阳。

 ②总体来说南方的出版业比北方发达,主要表现为:

 a.南方历朝政权藏书数量多于北方历朝。

 b.南方图书流通繁荣的地区也比北方多。

 c.南方造纸业也比较发达,这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政府藏书和私人藏书 (1)政府藏书和私人藏书发展概况 这一时期的政府和私人藏书都有所增多,但因社会动乱,战争不息,图书也屡遭损失。

 政府藏书不断遭到破坏,又不断地被收集与整理,政府藏书目录《晋中经簿》、《晋元帝书目》等的编制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私人藏书的来源、品种及质量各具特色,一...

推荐访问:笔记 课后 高分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