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排版】高三一轮复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复习学案

时间:2022-06-28 0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届高三一轮复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复习学案

  2 2

  ———————————————————————————————— 作者:

 ———————————————————————————————— 日期:

  3 3

 第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考点解读】

 】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 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读: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二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并表现出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

 【 知识梳理 】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

  。

 四、生产方式 (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

  的方式生产。

 (2)个体农耕 ①出现:春秋时期。

 ②原因:生产工具和

 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4 4

 ④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要点突破】

 要点一

 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发展原因

 突破提示:图示法

 突破归纳:

 精耕细作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发展原因:

 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是各地区各民族长期的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一系列相关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的现实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四,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要点二

 对小农经济的认识

 突破提示:图示法 生产工水利设生产精 耕生产个 体千 耦

  5 5

  突破归纳:

 (1)产生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地位和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破产。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4)评价 ①进步性: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前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②局限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来束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点 三

 自然经济 的内涵 及特点

 突破提示:图示法

  6 6

  突破归纳: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与早期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持。它具有的特点有: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极少有商品交换,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②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③自然经济的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生产技术落后。④自然经济是简单的再生产,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自然经济制造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现象。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典例探究】

 1.(2012 高考文综广东 A 卷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2012 高考历史海南卷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7 7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选 D。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A、B

 两项容易排除,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 项错误。

 3.(2011 年山东省文综 10)图 4 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选 B。可以运用排除法,A、C 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 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B 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

 【 备考指导 】

 本考点属于高频考点。复习备考时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表现,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

 (3)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以及小农经济与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

 2.史论角度 (1)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需要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发达的水利设施,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等基本条件,高考重视对这些生产力要素的考查,值得复习时关注。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半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载体来进行考查。

 3.热点角度

 “三农问题”、“民生问题”、“不同文明交流问题”等现实热点与本讲知识存在较多的命题切入点。

 4.区域历史角度 (1)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古代早期农业就发达。秦汉以来,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

  8 8

 (2)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农书都出自山东人之手。这三部农书是:西汉时曹县人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时青州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东平人王祯的《农书》。农书是当时农业生产力经验的总结和反映。这些农书说明了古代山东精耕细作农业的发达。

 【 巩固练习 】

 一.选择题

 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2. 中国五千年农耕史是用三角犁铧耕耘过来的,一年年,一代代,中国农民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精耕细作。下面关于精耕细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最能体现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如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B.突出成就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生产率 C.技术有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等 D.小农经济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阻力 3. (2011 年福建省文综 14)图 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5. (2010 年浙江卷文综 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 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

  9 9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6.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7.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8.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发展的是: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促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D.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10.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

 )

 A.受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C.皇帝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一

  10

  材料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12.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

  11

 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5 分)

  (3)《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6 分)

  第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B

 2. D

  3. C

  4. B

 5. D

  6. D

  7. D

  8. A

  9. A

  10.B 二.非选择题 11. (1)原因:①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②生产技术的进步;③生产经验的积累;④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征收赋税,控制人民。

  12

 12.【解析】

 本题考查“三农”问题。试题运用大量史料,构建了一个新的知识平台,回答时注意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回答,注意不要盲目照搬教材。

 【答案】

 (1)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黄河,应对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

推荐访问:复习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