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论文

时间:2022-06-23 19:04:01 来源:网友投稿

 急诊科护理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急诊科护理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急诊科护理是医院中任务重、责任大、范围广的科室,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范文一:针对腹痛患者的急诊护理研究 1 观察指标加强观...

 急诊科护理是医院中任务重、责任大、范围广的科室,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针对腹痛患者的急诊护理研究

 1 观察

 指标加强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情况,注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注意患者的表情、面色等的改变,倾听患者主诉。

 2 结果

 经临床诊断发现 54 例急性胃肠炎患者,29 例消化道溃疡,12 例泌尿系结石,7 例急性阑尾炎 5 例细菌性痢疾,5 例心肌梗死,3 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 例尿毒症,1 例胃癌患者,3 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准确诊断率为98.2%,误诊率为 1.6%。

 3 讨论

 急腹症患者是急诊中十分常见的病症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恶心等,具有发病危急、病情变化快和症状严重等特点,且病情所涉及的科室较多,很容易导致误诊或延误病情,所以在患者入院后,给予其严格的临床检查、询问和诊断对其临床治疗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意

 义。

 腹壁的痛觉感受器位于壁腹膜的肠系膜根部,除了对膨胀和牵拉敏感意外,对化学刺激导致的疼痛和刺激较为敏感,所以患者腹内的脏器病变的首发症状即为腹痛,在临床检查诊断中,要详细的对患者进行症状、病史等的询问,并做好全身检查,保证准确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病情的询问是临床诊断的第一环节,研究认为患者入院后应针对其自觉症状及病史做出详细的询问,主要有起病环节、疼痛程度、病情过程、疼痛部位等,其中上腹疼痛怀疑为胃、十二指肠、食管等部位的病变,下腹疼痛则怀疑为盆腔、结肠等疾病导致的,此外,患者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也是导致急腹症的主要原因。体格检查主要是对患者的病容、神志、表情等症状进行的观察,主要注意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体格检查能够有效的辨认患者的疼痛部位和特点,将患者腹部作为主要检查对象,注意双侧腹股沟情况,是否有肿块、膨胀、肌肉紧张和压痛的症状。在临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三大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出血症状、是否感染等,并经内镜、X 线等手段确认病灶的范围和具体位置。

 经本组研究分析急性胃肠炎是腹痛患者中的常见疾病,其次为消化道溃疡、泌尿系结石等,此外,尿毒症、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也会引起腹痛症状,应加强临床重视。经本组诊断经验认为在对急诊腹痛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重视常见症的同时考虑少见症,要严格按照诊断程序进行,对异病同症的症状予以重视。其次,要注意考虑患者的病史,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第三,要注意把握患者病情的演变规律,加强动态观察和检查;最后,要树立整体检查的观念,重视腹

 部疾病与全身器官之间的联系,注意因腹外气管损伤或全身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诊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对其后期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诊断中经注意检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观察、询问病情和病史、体格检查等的基础上适当的采用 X 线、B 超等辅助检查,尽量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提高准确诊断率。

 范文二: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

 【摘要】

 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 2014年 6 月~2015 年 6 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 100 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5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和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室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显著。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随着医院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开始在急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医院急诊室中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紧急,患者家属的情绪也不稳定。因此,在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十分必要。文章将选取 2014 年 6 月~2015 年 6 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6 月~2015 年 6 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一般资料。患者中有男性患者 43 例,女性患者 57例,患者的年龄 17~59 岁,平均年龄为(29.38.7)岁。将这 10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 50 例。所有选入患者均有正常的理解能力,且能够无障碍的进行表达。将急诊住院时间在 3 天以下的患者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对入院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密切观察,让患者对周围环境进行熟悉,并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1.2.2 优质护理服务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1)急诊患者要先安排抢救再收费,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2)严格按照相关的急诊输液和注射的步骤对患者进行输液;

 (3)对急诊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针对患者的特点,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4)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家属能够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1.3 评价指标

 让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 分):非常满意:90 分以上;满意:60~89 分;不满意:60 分以下。患者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研究的急诊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 SPSS15.0 加以检验。临床所得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 2 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为 P<0.05,则表明分组治疗后的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将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96%(48/50),远高于对照组 78%(39/50),组间差异相比,2=7.16,P=0.00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情况

 将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98%(49/50),远高于对照组 80%(40/50),组间差异相比,2=8.27,P=0.00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院护理人员护理治疗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开始被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为急诊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2-4]。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十分必要。文章采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对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

 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和护理后的满意度分别为 96%和 98%,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和护理后的满意度分别为 78%和 80%,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和满意度均远高于对照组,且本次研究结果与高翠英[5]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和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前,医院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够对自身的责任和目标进行明确,进而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感[6]。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不断优化急诊室护理流程,让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护理服务。此外,院内护理科室还应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并定期对急诊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从而最大程度调动护理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7]。总而言之,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进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使更多的急诊患者都能收到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38-239.

 [2]童凤玲,陈秋星.目标管理在急诊肠造口护理中的实践与效果[J].安徽医学,2014,35(12):1743-1745.

 [3]徐雅云.优质护理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9):243-244.

 [4]乔春苹.优质护理在急诊清创缝合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

 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190-191.

 [5]高翠英,张静.个性化护理在糖尿病酮症及其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5,36(7):898-900.

 [6]徐爱萍,孔雪莲,王守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一体化护理[J].安徽医学,2012,33(3):359-360.

 [7]孙邦艳.优质护理服务在乙肝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护理效果[J].安徽医学,2013,34(10):1558-1559.

推荐访问:护理 急诊科 论文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