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2-06-21 13:56:02 来源:网友投稿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奋力攻坚克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辽宁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必须全面总结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振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辽宁和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

 同志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稳定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省“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效,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87万亿元,年均增长 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2125.6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76万亿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职权 1631 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开始启动。商事制度、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大连金普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对外合作领域和深度逐步拓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8.8∶54.1∶37.1 调整到 2015 年的 8.3∶46.6∶45.1。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民营经济投资比重提高到 73.4%。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 68%。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 2010 年的 62.2%提高到 2015 年的 67.4%。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推进,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稳步实施,突破辽西北取得明显进展。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哈尔滨至大连、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大连至丹东快速铁路、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阜新至盘锦高速公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T3 航站楼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实现陆地县通高速;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二期工程建成通水,辽西北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竣工投产。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辽河(凌河)流域、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大连市、本溪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普及和公平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日趋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持续应保尽保,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8.1%、9.7%。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站在新的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互联网+”、3D 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融合将对产业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曲折,主要经济体走专栏 1

 “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10年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 2015 年 年均增长(%)

 2015 年 年均增长(%)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5 97

 97

 耕地保有量(万亩)

 6120 6120 [0] 7461.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4.8]

 [37.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 4.5 [3.5] 4.5 [3.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7]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9.2]

 [13.4] 二氧化硫

  [10.7]

 [17.8] 氨氮

  [11]

 [13.1] 氮氧化物

  [13.7]

 [19]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38.24 42 [3.76] 40.9 [2.66]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2.82 3.2 [0.38] 3.06 [0.24]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498 1708 [210] 1779 [281]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3.4 95 [1.6] 96 [2.6]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125.15]

 [129.25]

 年末总人口(万人)

 4375 4600 8.9‰ 4382

 注:① [ ]内为五年累计数;②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势分化,围绕市场、资源、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设置了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更加趋紧,地缘政治导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同时,国内传统要素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减弱,风险挑战增多。

 从省内看,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步实施,必将使辽宁的发展动能和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我省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设施条件完备,为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为推动新一轮全面

 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发展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动力和坚实保障。

 同时,我省发展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经济增速下滑,有效供给不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弊端突出,市场发育不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欠佳,国企改革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发展理念落后,历史欠账较多,民营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人才支撑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自觉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以坚强毅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把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大业推向前进。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机遇,坚持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四个驱动”为引擎,培育壮大“六个新增长点”,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富裕程度,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局面。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对辽宁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是我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目标方向与工作重点,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今后五年,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四个着力”要求,以《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持之以恒抓落实,并全面贯穿于振兴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要切实摆脱习惯思维束缚,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共同发力,精心培育壮大“六个新增长点”,努

 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国资国企、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坚持把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结合辽宁实际,做好“加减乘除”,多策并举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注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提高投资有效性,提高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层次和水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空间,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坚持把着力鼓励创新创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引领和支撑。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创

 业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

 ——坚持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就业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美丽辽宁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使全省人民共建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末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把辽宁建成体制机制重点突破、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成效显着、民生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先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投资效益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中国制造2025》第一阶段目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重点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强省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构筑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保持全社会改革振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法治辽宁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 42%,森林蓄积量达到 3.41 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水平取得重大进展。收入差距缩小,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使全省人民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专栏 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属性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速 [ 累计 ]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28700 39500 6.6%以上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11.2 14.4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67.4 72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57.3 6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45.1 >47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预期性 1.59 2.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5 7.36

 互联网 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预期性 55.4 75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60 90

 民生福祉

 居民 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31126 42800 6.6%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57 16600 6.6%以上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10.5 1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预期性

  [200]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约束性

  [8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预期性 1765 1908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约束性

  [30] 人均预期寿命(岁)

 预期性 79.1 80.1 [1]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万亩)

 约束性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约束性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性

  [ *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4.5 6.5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 * ] 森林 增长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40.9 42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06 3.41

 空气 质量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约束性

 *

  细颗粒物(PM 2.5 )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

  [ * ] 地表水 质

 量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44.2 51.2

 劣Ⅴ类水体比例(%)

 3.5 1.16

 主 要 污 染物 排 放 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约束性

  [ * ] 氨氮

  [ * ] 二氧化硫

  [ * ] 氮氧化物

  [ * ]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按 2015 年可比价。② [ ]内为 5 年累

 计数。③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是指细颗粒物年均值超过 35 微克/立方米的城市。④*为国家分解下达目标。

 第五节

 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破解发展难题,厚植振兴优势,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辽宁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

 ——坚持创新发展,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必须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贯穿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明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必须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明确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辽宁建设。

 ——坚持开放发展,明确开放是全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必须适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合作共赢。

 ——坚持共享发展,明确共享是全省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保住基本、兜牢底线、注重公平,用民生发展成效诠释共享发展理念。

 第二章

 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使创新成为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扶持机制,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研究院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鼓励推动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开展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

 心技术和行业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加快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创新要素有效融合。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力。

 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以及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打造梯级孵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的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中介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等服务,支持创业孵化机构打造“无费区”。重点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

 第二节

 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 以建设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要载体,打造创新高地,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探索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路径,着力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国企改革、人才支撑、对外开放、行政改革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大连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

 创新。促进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中科院的深度合作,推进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建设。

 第三节

 提升创新保障能力 以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为重点,加强创新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布局建设共性、专业、综合服务等三类创新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强化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围绕重点领域布局、重大前沿性和产业性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重点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创新企业。以骨干企业为主体,推进院地融合、军民融合创新。通过技术引进、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等途径,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资金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市场拓展和自主品牌建设。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发

 展多层次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中关村试点政策推广的衔接和落实工作。

 推动大众创业。充分激发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激情,强化创业扶持,推进创业便利化,促进便捷融资,构建支持创业的制度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支撑平台。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切实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良好局面。

 加速人才集聚。制定实施更积极、更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设高质量吸纳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企业领军人才及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团队来辽创新创业,确保“人才留得住,成果可转化,项目能落地,资金引得进”。

 加强人才培养。组织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快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

 业人才创新能力;实施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释放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优势,科学评价使用人才。放开放活人才管理,多渠道扩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健全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人才激励。推广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完善创新导向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人才荣誉制度,加强人才工作绩效管理,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实现成长成才与创新创业协调发展。

 专栏 3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专业技术人才:(1)设立省政府特殊津贴制度;(2)百千万人才工程;(3)博士后集聚工程;(4)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5)高端人才引进工程;(6)辽宁省产业振兴人才集聚工程;(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提升工程;(8)留学人员回辽支持计划;(9)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10)大中专学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创业创新百千万工程。

 高技能人才:(1)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项目;(3)技能传承技术改造研修平台建设项目;(4)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引进国外智力:(1)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程;(2)实施国家外专千人计划;(3)实施省外专百人计划;(4)推进重点项目专家引进计划;(5)启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人才服务:(1)技术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2)开辟外国专家管理服务绿色通道;(3)友谊奖表彰。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

 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以破解制约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为导向,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关系。进

 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大部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规范审批行为,防止和纠正变相审批,约束自由裁量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出一批创新监管的举措,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对权责清单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完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差异化考核。

 第二节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化解房地产库存、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维护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破除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阜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辽宁股权交易

 中心等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新产品,促进期货交易国际化。发展技术市场,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转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体系,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和成果运用的知识产权制度。

 第三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国资监管机构出资人职责,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进完善现有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法规规章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根据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比率。加快形成完善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组和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建立和完善产权管理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和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

 支柱产业和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分类别、多渠道、一企一策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处置壳企业和僵尸企业,推动产业重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到 2020 年,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体制机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活力、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总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林地、草原等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在试点基础上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农民以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各类公司、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有效途径,健全涉农保险制度。深化水利、林业改革,加快推进供销社和农垦系统改革。稳妥推进海城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租赁、入股,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适时推广。

 第五节

 深化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年度预算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建立完善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推进资产管理事项在线审批。规范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税收制度,继续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生活性服务业和金融业等营改增改革,稳步推进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优化投资环境摆在辽宁振兴发展全局的高度倍加重视、紧抓不放。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优化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流程,严格限定政府核准投资项目审查范围。全面清理和压缩与企业投资项目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清单式管理。修订并公布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环保、土地、节能、消防、人防、安全等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纵横联动、协同有序的事中事后监管体

 系。加强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管理,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评估机构按统一规范实施评估和收费行为。创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投入方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深化竞争性领域投资体制改革,高效安全使用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视和培育辽宁本土金融法人机构。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放开价格管理权限,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国家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政策;坚持放管结合,建立市场形成合理医药价格有效机制;扩大排污费征收范围,科学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企业治污减排;按照财政投入与价格补偿相协调原则,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健全政府定价规则,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

 专栏 4

 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设立包括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金融投资基金在内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源多级放大。

 第六节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发展综合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力

 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创建财务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产业金融机构。统筹优化金融业发展区域布局,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建设沿海经济带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促进各类金融资源向辽西北地区流动。实施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计划,健全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机制。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组织扩大对小微、创新创业等领域的金融供给。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健全涉农保险制度。加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第七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放开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和行政壁垒。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民营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

 第四章

 扩大对外开放

 增强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紧

 密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以参与 “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联结亚欧海陆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参与东北亚合作的重要区域。

 构建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以沿海港口为支点,参与布局通往欧洲的三条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努力形成承南启北、连接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航空枢纽,巩固已有航线,开辟沈阳、大连国际机场至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航线。

 建设对外开放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大连金普新区,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大连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开发区及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主动对接落实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成果,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德国装备制造业合作,推动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转型升级。鼓励铁岭与吉林四平、内蒙古通辽等地开展协同创新合作。

 第二节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全面实施“外贸出口五年倍增计划”,调整外贸进出口结

 构,壮大出口基地,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发展新型外贸模式,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服务贸易出口规模,降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推动高附加值的辽宁制造、辽宁标准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一般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推动加工贸易向下延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推动大连等重点地区扩大对外贸易,依靠增量扩大出口。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工程机械、石化装备、矿山机械装备、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出口。积极发展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开展沈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措施,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到境外采购样品。

 壮大出口基地。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重点支持一批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沈阳、大连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出口基地,加快建设鞍山、本溪精品钢材出口基地,扶持辽西北地区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出口基地,巩固壮大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到“十

 三五”末,力争培育 50 个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省级出口基地。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韩国、东盟、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拓展俄罗斯、蒙古、印度及非洲、南美、中东等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储及国际营销网络,拓宽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第三节

 支持企业走出去 按照着眼长远、总体布局、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我省优势产业走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加快产业链条延伸,提升产业附加值。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实现由装备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输出转变。鼓励具有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引导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有序转移产能。扩大农业、科技对外合作。推进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合作。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和引进先进技术。支持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发展境外工程承包。支持企业承揽国际工程设计、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国家援外项目,带动设备和技术输出。提高企业境外供应管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专业维修等综合性服务水平,实现由单一工程承包向集成总承包转变。

 专栏 5

 走出去重点领域 (1)境外电力建设;(2)机床行业;(3)工程机械海外业务网络;(4)石化机械;(5)自主品牌汽车及配件;(6)船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7)轨道交通装备;(8)智能装备;(9)航空装备;(10)建材行业;(11)钢铁、有色等行业;(12)轻纺、农产品加工业。

 第四节

 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坚持优化结构、开放市场,鼓励外商投资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利用外资由追求数量和规模向提高质量和水平转变。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内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化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和低水平、过剩产能项目。

 加强外商投资服务。加快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外资项目由审批向备案管理转变。建立外商投诉快速处理机制,确保外商的合法权益。

 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分层次、有重点放开服务业领域外商准入限制,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用好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软交会、沈阳制博会和航博会及“韩国周”、“台湾周”、中朝博览会等重要招商平台,发挥各类商会、协会作用,深入推进招商活动向系统、专业、务实转变。

 第五节

 完善对外投资贸易服务保障制度 加快口岸通关便利化。开展辽宁省“电子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关检合作“三个一”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东北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实现跨区域海关互联互通和对接互认。

 提高对外投资服务效率。完善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积极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搭建政府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法律、政策和市场信息。

 第五章

 强化基础地位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把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首要前提,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建设,到 2020 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 2292 万亩。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完善支撑条件。实施旱作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稳产农田比重。加大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全省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

 强化制度保障。完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和储运安全,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

 第二节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调整优化结构。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规范农业发展

 空间秩序,加快构建中部平原粮食畜牧精品农业、辽北粮油和畜牧业、辽西林草畜牧设施农业、辽东林业及特色农业、沿海水产粮食果蔬等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

 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油、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榛子等产业。

 积极推进渔业、畜牧业健康养殖。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高标准养殖,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促进水产健康养殖,推广浅海生态健康立体养殖模式,建设现代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区。

 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实施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做大做强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集群)。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项目建设。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加快推进沈阳、辽阳、盘锦等市开展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试点,培育新型流通业态。

 第三节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实施千万亩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0%以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支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创新创造的动力,提高创新效率。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活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

 第四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

 上的安全”。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农业标准示范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到 2020 年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 70%以上。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 96%以上。抓好投入品使用管理,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健全完善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卫生防控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立农产品上市身份证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

 专栏 6

 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到 2020 年建成 2292 万亩高标准农...

推荐访问:辽宁 规划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