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重点

时间:2022-06-19 17:44:01 来源:网友投稿

 财政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第一节 1、财政:就就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社会集中性的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社会集中性的活动通常以政府为主体组织进行,集中表现为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

 2、财政学研究的基本目的:通过研究财政,揭示与阐明财政活动的规律,探索财政活动同国民经济、同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性,进而为财政活动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3、财政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 财政学说 1、资产主义财政学说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学说 (1)背景介绍 ①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 ②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 ③ 鼓励自由竞争,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 ④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2)代表人物 1)、亚当斯密:瞧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就是个 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与数量。

 关键词一:瞧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经济即“瞧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 关键词二: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竞争

 不需政府干预经济

 个人最大利益 (导向)

 公共最好福利 关键词三:守夜人 ① 政府应当尽量缩小职能

 :防止外来侵略

  维护国内治安 ② 对于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或个人无力经营、不愿经营的事业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政学说的基本框架 a. 财政收入方面——税收四原则

 : 公平、确定、简便与征收费用最小 b. 财政支出方面——厉行节约,量入为出 c. 财政的最高目标——“廉价政府”

 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的财政学说 ( (1)

 )

 背景介绍 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2) 经济危机频发 ① 危机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 ② 危机产生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③ 具有了世界性的普遍特点 ④ 生产停顿,经济滑坡,工人失业,各种矛盾极端尖锐,各种工人的斗争此起彼伏„„

 ( (2)

 )

 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主要观点: 1)、经济就是没有自动的安全结构的。经济并不就是像跷跷板那样,总就是会纠正自己,而就是有些像升降机,它会上升或下降,也会停在那里完全不动。它会停止在顶端,但也同样会停止在底层。换句话说,萧条也许无法自救,从此一蹶不振,像个搁浅的船一样。

 2)、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 3)、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存在着一些经济与社会因素,使得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产生不平衡 4)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不应只就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经济运行必须实行干预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两大手段 6)主张扩大政府开支 7)冲破了“量入为出”原则,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 8)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 思考题: 如何理解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干预”? ① 强调国家调节与干预经济生活 ② 仍然以维护自由竞争为前提 ③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的目的:不就是要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 ,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财政学说 ( (1)

 )

 背景介绍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产生的原因 ① 过度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 ② 过于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③ 国家的管制对于经济的自行发展约束过多,从而忽略了市场的本身作用 ④ 违背了经济规律,使经济发展不能正常运行

 国家过度干预的结果 ⑤ 不断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⑥ 不断推行的反危机政策与措施,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过剩的生产力与过时的机器设备不能够被有效的淘汰,生产的潜力不能被充分释放 ⑦ 国家的干预也使得企业自主性降低,企业的生产动能不足,组织与管理效率低下 自由主义回潮 1)单纯靠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把市场瞧成万能就是绝对不可能处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必须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2)市场不就是万能的,但缺失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又就是不行的;国家干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完全靠国家干预的弊端又就是十分严重的 (2)各学派观点(不考论述题,只要知道谁的观点包括哪些内容即可) 货币主义学派:国家干预窒息了市场经济的活力 ,否定“财政最重要”的政策主张,得出“货币最重要”的政策结论 供给学派:1)国家干预与福利社会造成了社会资源过度从供给(或生产)方面向需求(或消费)转移

  2)国家的过度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3)通过降低税率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来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争取实现国

 家预算的平衡

 公共选择学派:1)既承认市场缺陷,也承认政府缺陷

 2)不能先验地认为市场与政府孰优孰劣,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在市场与政府间进行选择

 3) 市场缺陷并不必然意味着需要政府干预,因为政府干预的效率也无法保证

 4)要进行市场缺陷与潜在的非市场缺陷(政府缺陷)的比较,才能得出适当的结论

  5)必须选择政府干预的领域,也要采取种种制度的、技术的措施来严格限制政府权力,以防滥用 理性预期学派:1)政府的每项政策的出台,有理性预期能力的人,凭借当时所得到的信息就会做出恰当的预见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抵消这种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瞧,政府的干预政策就是无效的

 2)即使有些政策在短期内就是有效的,但往往也只会成为致乱因素,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

  3)政府只应制定并公开宣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取信于民,余者主要由市场经济自行发挥作用

 第二章

 财政理论的基础( 非常重要) 第一节 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一、财政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中,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市场,而不死政府。可就是市场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

 陷,这就叫做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有必要由政府介入。

 二、外部效应 又称外部性(externality)、邻居效应。就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其关键就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她人,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可分为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 (一)正外部效应:又称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指生产与消费行为给她人带来好处

  一旦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正外部效应,那么意味着其应该得到的收益而没有得到,而

  由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获得 (二)负外部效应:又称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就是指生产与消费行为给她人造成损失 一旦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负外部效应,那么就意味着其应承担的成本没有承担,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承担 (三)

 如何纠正? 1、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矫正性措施,使其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社会成本,例如:收税、收费、罚款等(政府收汽油税、收污水处理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负外部效应的出现。

 2、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使其获得部分补偿,例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从事能够产生正外部效应的活动。

 第二节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一、私人产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增加而减少的产品(服装 冰激凌)

 特征: 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都会减少其她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

  排她性: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与服务之外,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商品 二、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的产品 特征:1 、非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她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

  2 、非排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她”,但由于排她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从而最终无法排她 三、搭便车者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由于公共产品没有排她性,搭便车者问题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但就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这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第三节: 公有资源与市场失灵 一、混合产品:不能同时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的产品 ①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该产品的消费就是非竞争与非排她的,但若超过一定限度,则具有竞争性与排她性特征 ② 具有非竞争性的同时也具有排她性:非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她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排她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商品 ③ 具有非排她性的同时也具有竞争性:公有资源、公共资源 二、 公有资源: 兼具非排她性与竞争性的产品 ① 非排她性——无法或难以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外 ② 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类商品的消费都会减少其她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 公有资源不具有排她性 :

 想使用公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公有资源具有竞争性 :

 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减少了其她人对它的享用 公有资源的问题产生了 : 一旦提供了一种物品,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 三、公有地悲剧:由于外部性而产生

 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她减少了其她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且公有资源不具排她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

 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四、自然垄断:1、当一种物品具有排她性与非竞争性时,可以说这种物品存在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2、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五、经济波动与失衡如何产生市场失灵?

 价格信号在某些重要市场上并不具有伸缩自如、灵活反应的调节能力,并且不同经济主体在实现其经济利益所具有的的竞争性与排她性共同导致了市场的自发力不能经常保证供求平衡,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的波动与失衡等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来干预经济的运行。

 这里引用萨缪尔森的一段话: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就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因此,现代经济就是市场与政府税收、支出与调节这只瞧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第三章

 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所固有的职责与功能,就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内在经济功能,就是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的高度概括。

 三个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3、经济稳定职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三个问题解读财政职能: 1、财政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市场能干的,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财政就应该也必须去干。

 2、什么就是“市场不能干的”?

  市场失灵——市场与生俱来的缺陷。

 3、财政的职能就是什么?

 克服市场失灵。

 第一节 资源配置职能 一、 什么就是资源配置?

  获取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或劳务都需要占用与消耗资源。资源从现象形态上瞧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土地与劳动。换句话说,商品或劳务都就是资源一定组合状态下的产物。这种资源组合状态称为资源配置。

 二、 什么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一)帕累托最优:假定固有的一群人与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也称 帕累托改进。

 不可能再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改变这种状态不可能在不损害社会中任何其她一个人的利益的条件下增加某 一个人的利益; 或者说改变这种状态不可能再增加社会的利益 。

 三、 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能够达到不?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前提条件:经济人假设 (二)以利己为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最优

  现实中存在着许多情况,使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的状态。其中三种最重要的就是不完全竞争,如垄断,外部效应,如污染,以及公共物品,如国防公路。在每一种情况下,市场失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缺乏效率,而政府则可以起到医治疾病的有效作用。

 (三)市场配置与财政配置资源 :二者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 ① 财政配置不就是排斥市场机制,不就是置身于市场之外的干预或调控 ② 凡就是市场不能配置或不能高效率配置的领域,便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空间

 ③ 凡就是市场不能配置或不能高校配置的领域,便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空间。

 四、 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① 依据外部经济性配置资源 ② 依据行业的垄断性、盈利性程度配置资源

 ③给公益事业与公共设施建设配置资源

 第二节

 收入分配职能 一、含义:通过公平分配达到:1、经济公平: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

  2、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二、 收入分配职能的范围 1、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收入分配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就是市场 2、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宜直接介入,更不能替代

 (1)市场分配的范围——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

 (2)财政分配的范围应限定在对不公正分配结果的纠正与调整 3、尽可能改善产权的初始状况 —— 公共劳务均等化 (1) 公共劳务均等化指政府为了改善个人产权的初始状况而对收入较少的个人(家庭)免费提供公共劳务 (2)政府采用两种办法来解决公共劳务均等化的问题: ① 在税收上采取“能力原则”,即收入高的个人(家庭)多纳税,收入低少纳税,没有收入的不纳税 ② 对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个人(家庭)进行公共劳务成本的资助 4、 、尽可能改善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收入均等化 (1)收入均等化就就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来改善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分配过分悬殊的状况 (2)收入均等化 ≠ 收入绝对平均 (3)收入均等化就是要保证社会中每个人都达到“基本生活(福利)”需要的收入

 三、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 ( 一) 税收调节 1. 对全社会各种收入进行强制性调节的分配形式 2. 就是财政实现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最常用的手段 3.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经济组织与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例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 例如: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 (二)

 转移支付 通过各种专项拨款、补贴、社会保障支出等,将资金直接分配给特定的地区、单位与个人,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 (三)

 公共支出 通过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福利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间接地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收入水平

 第三节

 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1、经济增长:生产能力的增长+福利水平的增长

  2、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做

  3、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 (二)经济稳定职能的范围: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2、调节失业率以保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调节物价水平以保持稳定的物价

  4、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以保持有利的国际收支

 (三)经济稳定职能的实现:1、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财政就是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① 经济滑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 —扩大总需求, 增加投资与就业 ② 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 ——减少总需求、紧 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

 小结:当产生经济波动与失衡时,政府通过财政来稳定经济,主要做法有增收减支与增支减收,从而达到经

 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第四章

 财政支出概论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念与分类 一、财政支出概念 :国家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国家财政将筹措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与各项事业的需要。换言之,财政支出就是对集中起来的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的再分配,通过财政支出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 。财政支出就是实现国家职能的主要途径,就是具体提供物质保证的过程

  二、( 重点掌握) 按财政支出的经 济性质分类 ( 一) 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1]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2]政府投资兴办各种事业与投资于经济建设项目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二)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转移,不相应地取得商品与劳务 1、各项福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 (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比较 1. 对生产、就业及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① 购买性支出对生产与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 ②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与就业产生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③ 在各个企业相互刺激与相互推动的情况下,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导致一系列的企业的生产有较为普遍的增长

 (1)政府购买性支出就是通过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市场上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交换,因而对社会的生产 与就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2)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则就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即从政府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它对收入分配与公平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与就业则发生间接的影响作用。

 2. 对政府的效益约束 (1)购买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 ① 政府以商品与劳务购买者的身份出现 ② 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

  无原则可遵循

  效益难以换算 3.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 (1)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就是硬的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取决于个人能力与主观努力 (2)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就是软的:无交换发生

 取决于经济状况及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 4. 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 (1)购买性支出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国防支出、支农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基础设施支出 (2)转移性支出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 三、(计算题)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一)财政支出增长率(ΔG(%)) 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ΔG(%) —— 财政支出增长率 ΔG ——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增(减)额 Gn —— 当年财政支出 Gn-1 —— 上年财政支出

 11 1(%)(%) (%)(%)n ngn nG GDP GDP GDPE G GGDP GDP GDP      GMGPGDP

 (二)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 (三)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比 Eg >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率快于 GDP 增长速度 Eg <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率慢于 GDP 增长速度 ΔGDP(%) —— GDP 增长率 ΔGDP —— 当年 GDP 比上年增长额 (四)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

  财政支出增长额与 GDP 增长额之间的关系 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财政支出增长额占 GDP 增长额的比例 四、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一)

 重点: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宏观原因 1. . 政治经济原因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 GDP(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这一思想就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原因分析:1、政治因素:司法体系与管理建立的需要

  2、经济因素:(1)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2)解决外部效应的需要

 控制负外部性 提供正外部性 结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政府活动扩张论)

 2、 、 政府预算支出刚性 (1)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假定前提: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多交税,因此,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密切注意公民意愿。因为,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就就是政府支出的约束条件。

 (2)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主要内容: ① 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经济的发展会使财政支出水平随之提高 结论:在正常年份,经济的发展会使财政支出水平提高,但其提高的力度就是有限的,以纳税人的税负容忍度为限,否则纳税人将会通过行使其选举权或投票权对当权者进行否决。

 ② 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她严重灾害),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

 战争、自然灾害与社会灾难等因素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 ③ 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公共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 ( (3)

 )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思路梳理 ① 正常时期为什么财政支出会渐进增长?

 在正常时期,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水平也会相应随之提高,因此,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就是,在正常时期,公众可忍受的租税负担就是相当稳定的,这就决定了,税收的增加、财政支出的增加都就是有限度,即以纳税人的税负容忍度为限。因此,正常时期,财政支出的增长表现为“渐进”的增长,而不就是“跳跃式”的增长。

 ② 非正常时期为什么财政支出会增长?

  在非正常时期,私人部门无法解决战争、饥荒、经济危机等所造成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只有政府采11 1(%)n nn nG G GGG G    

 人均 GDP G/GDP F C D

 取行动才能缓解这些灾难对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财政支出必然增长。

 ③ 非正常时期为什么财政支出会呈梯度增长?

 在社会发生突变情况下,人们为了摆脱战争、饥荒或危机等带来的困境,其税收容忍水平将会提高,这时,政府的支出水平有可能大幅度地上升,使整个财政支出在渐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上升的“台阶”,即梯度增长。

 ④ 非正常时期过后为什么财政支出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社会突变后,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培育了人们对政府的需求,人们要求政府做更多的事,要求政府解决以前所忽视的重要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对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予以支持,由此,出现税收容忍新水平。因此,社会突变过去以后,财政支出水平虽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先的趋势水平。

 3. . 发展经济理论的解释 ( (1)

 )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 (2)

 )

 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① 影响财政支出增长与否的因素很多如:人均收入的增长、技术变化、人口变化、都市化、税收、战争等 ②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投资方向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③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 ④ 因此,财政支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五、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财政支出产生的效益的大小与好坏进行分析评估

 (一)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

 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以费用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适用于财政支出中的政治、国防、文化等项目

  公共劳务收费法 : 政府机构履行其职能而向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 如 如: 邮政电讯、道路交通、城市供水、环境卫生、国家公园、文化教育等部门提供的服务 (二)目的:加强财政支出的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促进合理地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相同点: 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与占用与换取尽可能多的有用结果 (四)不同点:

  重点掌握: 成本 — 效益分析法

 基本原理:根据政府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与全部预期效益,运用恰当的评估方法,从各备选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政府投资项目。

 计算题:1 、假设一个项目的寿命为 n 年, 贴现率为 r, 第 i 年的效益与成本分别为 Bi 与 Ci (i=0, 2, 3 „, n-1) 把政府项目的未来收益贴现, 并把它们加总在一起, 得到该项目的收益现值

 2 、当贴现率为 i 时, 在 t 年获得 N 元的现值(PV)

 3 、效益现值与成本现值之差即为该项目的净现值

  根据净现值, 对该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做出判断: NPV > 0, 该项目可行 NPV < 0, 该项目不可行 NPV = 0, 计算内部收益率, 根据内部收益率判断项目就是否可行

 第七章

 社会保障性支出 一、 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社会优抚

  社区服务 二、 社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与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与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资助与保障的形式与制度 。它就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 社会救济: 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第八章

 税收原理 10(1 )niiiBPVBr11tPV Ni   ( )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二、 税收的概念与内涵 ( 一) 税收: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 凭借政治权力, 按照法定标准, 向经济组织与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 以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税收内涵: 1. 税收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2. 征税的手段——国家凭借政治权力 3. 税收的本质——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分配关系 (1)税收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国家征税凭借的就是政治权力 (3)税收本质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分配关系 ① 税收与国家有着本质联系,就是国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 国家征税就是凭借政治权力,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实现 ③ 在征税中,国家居于主体地位,纳税人居于从属地位,必须服从国家意志 特定的分配关系 ④ 现象上,征税反映为国家征收了若干钱与物 ⑤ 实质上,征税反映的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国家与各类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分配关系

  纳税人相互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 税收的特点

 : 征收上的强制性

 缴纳上的无偿性

  征收范围与比例上的固定性

 (一)

 强制性 1 、税收的强制性 —— 税收这种分配就是以政治权力为依托, 并用法律形式来规定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务 2 、 、 税收的强制性包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依法征税——政府通过颁布税收法律、法规来征税,就是强制 (1)性 课征,而不受财产所有权归属的限制;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 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 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依法纳税——政府制定的税收法律与制度,任何单位与个人 (2)都 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 二) 无偿性 1 、税收的无偿性 —— 政府征税以后, 税款为国家所有, 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 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 酬, 就是一种无偿的与不返还的征收 2 、无偿性就是税收的关键特征

 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决定了财政收入的无偿性

 无偿性决定了税收就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 (三)

 固定性 税收固定性有两层含义:

  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

 税收征收数量的有限性

 1 10 010(1 ) (1 )(1 )n ni ii ii ini iiiNPV PVB PVCB Cr rB Cr      

 1、固定性的含义之一: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 (1)对纳税人而言 纳税人只要有应税行为,或取得了应税收入与财产,就必须按预先规定的标准缴纳税额 (2)对国家而言 国家对纳税人征税只能按预定标准征税,不能任意降低或提高预定的征收标准 税收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以法律、法令的形式进行,在一定时间内仍要保持相对稳定 2、固定性的含义之二:税收征收数量的有限性 征税对象的范围、数量比例都由法律事先予以规定,并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因此,国家税款的数量就是有限的

 第 第 2 节

 税收原则

  公平、中性、便利、确实、节俭、稳定 一、 公平原则

 (一)

 公平原则的意义 基本含义:税收负担应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 税收公平不仅仅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就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 就税收制度本身来瞧,税收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也就是必不可少的 ( 二) 公平原则的内涵 1. 横向公平—即相同纳税条件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 2. 纵向公平—即不同纳税条件的纳税人应当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收 (三)

 衡量税收公平的准则 1 、机会原则 (1) 基本内涵 以纳税人获利机会的多少来分担税收,而获利机会的多少取决于纳税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自然资源 (2) 理论的合理性 ①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等量生产要素应带来等量盈利,因而应当负担相同的税金 ② 按照纳税人拥有的经济资源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条件与分担税收,不仅符合公平原则,而且还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3) 实践中的缺陷 ①若按照纳税人所拥有或占有的经济资源来分担税负,有可能造成税收负担与价值创造的脱节 ②经济资源只就是取得盈利或收益的前提,资源的所有者或占有者能否取得相应的盈利或收益,还要受到许多其她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用机会原则来判断纳税人的纳税条件未必能使征税的结果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 ③经济资源的价值评估在实践中存在难度 (4) 特定的适用性 对开采原油、天然气、金属等矿产品的单位与个人征收资源税 对使用土地的单位与个人征收土地使用税 2、 、 受益原则 (1) 基本内涵 按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获得的受益程度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条件并分担税收 (2) 理论的合理性

 政府之所以能向纳税人征税,就是因为它向纳税人提供了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纳税人之所以要向政府纳税,就是因为她们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中获得了受益。因此,税负在纳税人之间的分担只能以纳税人的受益为依据,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 (3) 实践中的缺陷 难以准确计量各个纳税人从政府支出中享受到的利益 受益原则也无法解决转移支付问题

  (4)

 特定的适用性 :对汽油消费征收汽油税(燃油税)

 对车船使用征收车船税 3、 、 负担能力原则 (1)基本内涵:按纳税人的负担能力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条件并分担税收 (2)理论的缺陷性:收入的决定没有考虑到政府的支出方面 (3)实践的可行性 在实践中最具有可行性,因此,负担能力原则已成为当代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测度税收公平的标准。各国实际的税收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就是以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为依据的 (四)

 衡量纳税人负担能力的标准 1、 、 客观标准说 ( (1)

 )

 所得标准

 收入最能够反映纳税人的负税能力,收入的增加使负税能力的提高最为显著。同时,收入的增加意味着支出能力的增加与购置财产能力的增加

 从税收的价值实体来瞧,它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产品的净收入。因此,以净收入(即所得)作为衡量纳税人负税能力的依据就是更为合理的 缺陷: 容易造成重复征税 ( (2)

 )

 支出标准 对支出征税有利于鼓励节俭与储蓄,有利于加速资本的形成 对消费支出征税,可以解决对收入征税所带来的重复征税问题 缺陷: 实践中,对支出征税必须掌握纳税人各项支出的详细资料,这并非易事 对支出征税还具有累退性的特点,单纯以支出为标准,会导致税负的不公平 ( (3)

 )

 财富标准 财产作为储蓄或收入在一定时点的存量,也可以瞧作就是一种独立的支付能力,财产的增加意味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或者隐含收入的增加 缺陷: ① 财产并不就是税负的直接来源,财产税的最终来源就是财产的收益 ② 财产并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③ 财产并不就是纳税人收益的全部反映 ④ 财产并非取得收益的惟一途径 二、中性原则 1、税收的非中性 ① 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② 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 ③ 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 2、 、 正确理解“税收中性” (1)税收对各种经济活动(包括劳动供给、储蓄与资本形成等)的不良影响减少至最低限度 (2)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在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程度不同的扭曲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最小化 (3)无谓损失最小化,额外负担最小化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 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税收造成了价格扭曲,进而导致激励扭曲,当人们根据税收激励,而不就是根据她们买卖的物品与劳务的真实成本与收益配置资源时,可能会出现纳税人经济福利的减少大于政府增加的收入量,这种税收引起的无效率就就是无谓损失。

 第 第3 节

  税制要素 主要有: 纳税人( 课税主体) 、课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减税免税、附

 加、 加成) 、逃税避税、税收处罚

 一、( 重点) 税率 1、 、 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fixed-sum tax rate)就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就是以绝对数的形式表示的税率 由 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与 每单位应纳税额两方面要素构成

 2、 比例税率:就是指不论课税对象的价格或数量多少,都按计税依据的相同比例征税 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 优点:鼓励生产,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征管 缺点:不能体现量能课税原则

 我国大部分税种采用的都就是比例税率 3、 、 累进税率 (1)

 全额累进税:简称全累税率,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2)

 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就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与为应纳税额。也就就是说,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二、 附加、加成( 计算题) 1、附加指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而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就是地方附加的简称 例如: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的所得税按 30%的税率缴纳,另外加征 3%的地方附加。按此规定,一家应税所得为 100 万元的外资企业应交多少税款? 2、加成就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指按照原定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后,在对应纳税额加征一定的成数 例如:某企业的应税所得为 100 万元,按 30%的税率缴纳所得所,另外加成 20%,则该企业应交多少税款? 3、例题:若某税种适用 20%的比例税率,按规定应税收入超过 5 万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当某纳税人应税收入为 8 万元时,其应纳税额为(

 C

 )

 A 、2、4 万元

 B、5、5 万元

  C、1、9 万元

 D、1、6 万元

 第 第4 节

  税收分类 一、 商品劳务收入税 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资源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烟叶税

 筵席税

 车辆购置税

 关税 (一) 增值税就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即增值额征收的税收。

 应纳税额: 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 = 销售额 × 征收率

 进 口货物 应纳税额=(关税完税价格 + 关税 + 消费税)×税率

  第 56 题 视讯电器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 年 3 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销售特种空调取得含税销售收入 177 840 元,同时提供安装服务收取安装费 19 890 元。

 (2)销售电视机 120 台,每台含税零售单价为 2 223 元。

  (3)代销一批数码相机,按含税销售总额的 5%提取代销手续费 14 391 元。

 (4)购进热水器 50 台,不含税单价 800 元,货款已付;购进 DVD 播放机 100 台,不含税单价 600 元,货款已付。两项业务均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5)当月该商场其她商品含税销售收入为 163 800 元。

 已知:该商场上月未抵扣进项税额 6 110 元;增值税适用税率为 17%。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商场 3 月份的进项税额_________。

 (2)该商场 3 月份的销项税额________。

  (3)该商场 3 月份应缴纳增值税税额_________。17 000 元;133 110 元;110 000 元。

  答:(1)当期进项税额=(800×50+600×100)×17%=17 000(元)。

 (2)当期销项税额=177840÷(1+17%)×17%+19890÷(1+17%)X17%+2 223÷(1+17%)×120×17%+(14 391÷5%)÷(1+17%)×17%+163 800÷(1+17%)×17%=133 110(元)。

 (3)当期应纳税额=133 110—17 000—6 110=110 000(元) (二)营业税(具体税率见 PPT139) ① 商品劳务被征了增值税就不再征营业税 ② 征了营业税就不再征增值税 ③ 不属于上述增值税征税对象的商品劳务就就是营业税的征税对象

 ④ 具体税率:交通运输业 3%,建筑业 3%,金融保险业 5%,邮电通信业 3%,

  文化体育业 3%,娱乐业 5%-20%,服务业 5%,转让无形资产 5%

  销售不动产 5%

 应纳税额 = 营业额 × 税率 二、 生产要素收入税

 就是不能转嫁的税收

  采取累进税率 (一)

 个人所得税 1、纳税环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就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对不同的所得项目规定了不同的税率: ①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7 级超额累进税率 ②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与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5 级超额累进 ③ 其余各项应税所得适用比例税率(20%) 2、工资薪金所得税

 本级速算扣除数= 本级全额累进税额- 本级超额累进税额 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扣除标准) ×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 3 、个 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与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4、 、 劳务报酬所得

 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 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 一次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20000 至 50000 元的部分,加征五成。超过 50000 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例如:若应纳税所得额为 30000 元,60000 元,试计算应纳税额? ① 每次劳务收入不超过 4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② 每次劳务收入超过 4000 元不超过 20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20%) ×20% ③ ③

 劳务收入超过 20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20%)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5、 、 稿酬所得

 适用 20% 的比例税率, 并按应纳税额减征 30%

  所得额的确定同劳务报酬所得,即每次收入不超过 4000 元的,减除费用 800 元;每次收入超过 4000 元的,减除费用 20%,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额不超过 4000 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1-30%) 每次收入额在 4000 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20%) ×20%×(1-30%) 6、 、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 偶 然所得 其她所得 直接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不扣除任何费用: 应纳税额= 每次收入×20% 例题:2、公民张某就是某高校教授,2011 年取得以下各项收入: (1)该企业实行年薪制,张某每月取得工资 8 000 元,12 月取得年终效益工资 64 000 元; (2)4 月份出版一本专著,取得稿酬 40 000 元,李某当即拿出 10 000 元通过民政部门捐给灾区; (3)5 月份为 B 公司进行营销筹划,取得报酬 35 000 元,该公司决定为张某负担个人所得税; (4)7 月份出访美国,在美国举办讲座取得酬金收入折合人民币 8 300 元,主办方扣缴了个人所得税折合人民币415 元;出访美国期间通过协商将其另一本专著翻译成英文出版,获得版权收入折合人民币 37 350 元,在美国该项所得已纳个人所得税折合人民币 6 249、90 元; (5)通过拍卖行将一幅珍藏多年的名人字画拍卖,取得收入 80 000 元; (6)从 A 国取得股息所得折合人民币 4 000 元,已在 A 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 元;从 B 国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人民币 3 000 元,已在 B 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500 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下列序号计算回答问题,每问需计算出合计数: (1)计算张某工资薪金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2)计算张某出版专著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3)计算张某营销策划取得的所得应代付的个人所得税税额; (4)计算张某在美国所得在我国应补缴的个人所得税税额; (5)计算转让名人字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6)计算从 A 国取得的所得分别应当补缴的个人所得税; (7)计算从 B 国取得的所得分别应当补缴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

 (1)实行年薪制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与绩效工资应当按一次性奖金计算办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全年正常工资应纳个人所得税=[(8 000-2 000)×20%-375]×8+[(8 000-3 500)×20%-555]×4=7 980(元) 年终效益工资应当按一次性奖金计算纳税,64000÷12=5333、33(元),适用税率为 20%,速算扣除数 555 元。

 年终效益工资应纳税款=64 000×20%-555=12 245(元) 全年工资薪金应纳税款=7 980+12 245=20 225(元)

 (2)捐赠限额=40 000×(1-20%)×30%=9 600(元),实际捐赠额 10 000 元,税前准予扣除 9 600 元。

 稿酬应纳个人所得税=[40 000×(1-20%)-9 600]×20%×(1-30%)=3 136(元) (3)应代付的个人所得税=[(35 000-2 000)×(1-20%)]÷76%×30%-2 000=8 421、05(元) (4)国外酬金应纳个人所得税=8300×(1-20%)×20%=1328(元) 在美国的版权收入属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37350×(1-20%)×20%=5976(元) 应纳所得税额合计=1 328+5 976=7 304(元) 已纳所得税额=415+6 249、90=6 664、9(元) 来自美国的所得应在我国补缴个人所得税税额=7 304-6 664、9=639、1(元) (5)个人通过拍卖成交的拍卖收入,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其财产原值为个人之前取得该拍卖品的价格,以合法有效的交易凭证为准。如果个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拍卖品原值凭证,按 3%征收率直接计征个人所得税。

 转让名人字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80 000×3%=2 400(元) (6)来自 A 国所得抵免限额=4 000×20%=800(元) 在 A 国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 元,应补缴个人所得税=800-200=600(元) (7)来自 B 国所得的抵免限额=(3 000-800)×20%=440(元),已在 B 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500 元,超过了抵免限额 440 元,超限额部分不允许在应纳税额中抵扣,但可在以后纳税年度仍来自 B 国的所得已纳税额低于限额部分中补扣。

 ( 二) 企业所得税 1、计税依据:企业应税所得额=企业收入总额 – 按规定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 2、税率: ①

 居民企业的适用税率就是 25% 居民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②

 非居民企业的适用税率就是 20% 非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③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 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④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应纳税额 = 企业应税所得 × 企业适用税率 (二)

 土地增值税

  第五节 拉弗曲线

 义 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经济激励,获得劳动成果的前景使人们勤奋劳作,税率成为直接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 义 含义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收益减少,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此时就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能使税收收入与国民产量都增加 义 含义 3: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

 第六节

 税负转嫁

 一、 税负转嫁:就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如提高商品售价或压低商品购买价),将税收负担转移给她人的过程。

 二、只要纳税人与赋税人不就是同一人,就可以判定发生了税负转嫁。

 三、税负转嫁的方式:前转(基本方式)

 后转(基本方式)消转(相关概念)税收资本化(特殊形式) 四、 一般规律 1. 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 ① 在其她条件不变时,商品的需求弹性愈大,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困难 ② 商品的需求弹性愈小,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容易 ③ 如果商品的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则税负可以全部向前转嫁,并落在买者身上 2. 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 ① 在其她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供给弹性愈大,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容易 ② 商品的供给弹性愈小,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困难 ③ 如果商品的供给完全没有弹性,则税负不能向前转嫁,全部落在卖者身上 3. 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弹性与税负转嫁 (1)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 税收的大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买方)负担,小部分由供给者(卖方)本身负担 (2)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 税收的小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买方)负担,大部分由供给者(卖方)本身负担

 4 总结一般规律 商品的税额能否转嫁,表面上就是受价格左右,其实质主要就是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其她条件不变,供给弹性越大,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向前转嫁;反之,越不容易向前转嫁 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时,税收的大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负担,小部分由供给者本身负担;反之可推 税负越容易转嫁意味着生产者负担的税收越小,消费者负担的税收越大

推荐访问:财政学 复习 重点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