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同步练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人教)x

时间:2022-06-17 1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 同步练习

 1. 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出于 5.3 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由 100多种 60 多个类群,大多已绝灭。其动物结构与现存动物结构差异很大,在此前的地层中却找不到其祖先,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哪一观点相矛盾(

 )

 A.生物是由其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现代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D.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 2. 下列表述中哪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3.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 选择题

 C.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4.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5.姗姗跟爸爸去五指山游览时发现,山顶上的植物比较矮小,这是因为(

  )

 A.山上的风把植物的枝条吹断了

  B.昼夜温差大

 C.一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

 D.自然选择的结果 6.《物种起源》的出版已有 150 多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为决定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

  7.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 A、B 两部分,用 DDT 处理每组的 A 部分,B 部分不接触 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 B 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 A、B 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 B 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家蝇.

 材料二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 A、B 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 B 地区流行疟疾.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

 ①抗药性的出现是 ______ 的结果,DDT 起 ______ 作用.

 ◆ 填空题

 ② ______ 是不定向的, ______ 是定向的.

 (2)材料一中,若家蝇的长翅(T)对残翅(t)为显性,长肢(R)对短肢(r)为显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 63%,长翅短肢 21%,残翅长肢 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 TT -- 和 TTRR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______ 、 ______ .

 (3)材料二中 A 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 1:

 ①计算 A 地区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 .

 ②在图 2 中画出 B 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的大致比例图.

 ③通过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为 ______ .

  8.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狼进化的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 ______ 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一般是 ______ ,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2)随着环境的改变,鹿的减少,跑得快而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就是 ______ .食物环境对狼起了 ______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______ 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______ .

 (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 ______ 实现的. 9.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 3 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下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 3 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 A 与 B、种群 A 与 C 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 1900 至 2000 年间 3 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 1915年,在种群 A 和 B 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 年在种群 A 和 C 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 探究题

 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2)建矿之后,种群 B 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 A、C 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 B 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B

 3.A

 4.A

 5.D

 6.A

  7.基因突变;选择;基因突变;自然选择;36%;9%;9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8.变异;不定向;生存斗争;选择;定向;方向;自然选择

 9. (1)①

 ③

 (2)由于与种群 A 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 B 与种群 A 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 B 内的基因突变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进化理论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解答】

 寒武纪出现的物种大爆发现象不能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因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是渐变式的。综上 A 正

 确,BCD 错误。

 故选 A。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综上所述 B 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 略

 4. 【分析】

 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与其他进化理论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解答】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对变异起了选择作用,A 错误;

  B.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B 正确;

 C.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C 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D 正确。

 故选 A。

  5.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答】

 由于经常刮大风,山顶上高大的植物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保水能力差,还容易被风折断,不能生存,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而矮小的植物,蒸腾作用较小,保水能力强,还能避免被风折断,有利于生存,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年的自然选择之后,山顶上的植物都很矮小。综上所述,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6. 解:A、在生存斗争中,具有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得到保存和发展,具有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的适应性就是这样形成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A 正确;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的观点,B 错误;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说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C 错误;

 D、生物进化的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分子层次上的生物进化不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机固定造成的,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达尔文学说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D 错误.

 故选:A.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

 “大量繁殖少量存在”和“遗传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去.

 此题考查了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认识,知道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7. 解:(1)①由于每组中的 B 部分以及重复多次后,它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 DDT,而其中有较多的抗药性个体,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于 DDT 的诱导,而是来自基因突变,DDT 对其只具有选择作用.

 ②基因突变是不定性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此题的突破点为随机交配,说明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可用遗传平衡定律来解题,由题干中数据可知短肢(rr)个体占 25%,残翅(tt)个体占 16%,则 t 的基因频率为 40%,r的基因频率为 5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TT__个体所占比例为:(T)60%×(T)60%=36%,而 TTRR 个体所占比例为 60%(T)×60%(T)×50%(R)×50%(R)=9%.

 (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A 的基因频率为 AA+

 Aa=90%+8%×

 =94%.

 ②Aa 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 Aa 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 对疟疾抗病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 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又对疟疾无抗性,故比例最小.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故答案为:

 (1)①基因突变 选择

 ②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

 (2)36% 9%

  (3)①94%

 ②

  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 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和现代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 解:(1)达尔文认为:遗传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特征,生物有了这个特征,物种才能稳定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不定向的.因此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一般是不定向的,它为狼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

 (2)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的减少,具有跑得快、凶猛的变异的狼能获得食物生存下来,这就是适者生存;跑得慢的狼得不到食物,则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不适者被淘汰. 食物、环境对狼起了选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

 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方向.

 (3)在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故答案为:

 (1)变异

 不定向

 (2)生存斗争

 选择

 定向

 方向

 (3)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 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本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具体生物的进化过程的解释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9. 【分析】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和物种的形成过程,能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答题。

 【解答】

 分析题图:图 1 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 3 种作用类型,其中①中居中间的

 个体数最多,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较大;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据此作答。

 (1)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图示①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可用图①表示;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因此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2)种群 A 与 B、种群 A 与 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 A 与B 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 C 之间也是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 B 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 B 与 A、C 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推荐访问:由来 进化 人教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